土壤质量监测

合集下载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土壤监测是指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评价,以及对土壤环境变化进行跟踪和预测的一种环境监测活动。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是指在进行土壤监测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包括监测的目标、监测的内容、监测的方法、监测的频次、监测的区域等。

下面将就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监测的目标1.了解土壤环境的污染状况,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2.了解土壤环境的变化趋势,包括土壤质量的改善或恶化情况。

3.为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的内容1.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包括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容重等。

2.土壤污染物的监测,包括重金属元素(如铅、镉、铬、汞等)、有机物(如农药、石油类化合物等)和放射性物质等。

3.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监测,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土壤酶活性等。

4.土壤养分元素的监测,包括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含量。

三、监测的方法1.野外取样: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采样点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

2.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含量、微生物和酶活性、养分元素等方面的分析。

3.数据处理:对实验室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得出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

四、监测的频次1.定期监测:根据土壤环境的特点和监测的目的,制定定期的监测计划,如每年进行一次监测。

2.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特殊区域,进行不定期的监测,以掌握土壤环境的变化情况。

五、监测的区域1.全国范围的监测: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壤环境进行监测,掌握土壤环境的总体状况。

2.重点区域的监测:对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重点监测。

六、监测的意义1.为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为农业生产提供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的评价结果,指导合理施肥。

3.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保障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土壤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有必要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本文将介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方法、内容和实施计划。

二、目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如下:1.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状况:通过监测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了解土壤的污染程度和分布情况,为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评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对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的测定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对,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劣,为决策提供参考。

3.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定期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了解土壤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三、方法1.采样方法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采取合适的采样方法,确保采样的代表性。

常用的土壤采样方法包括固定点采样法、均匀网格采样法和目视找样法等。

2.分析方法为了准确测定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需要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

常见的土壤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

3.质量控制在监测过程中,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加标回收率、空白平行试验和质控样品检测等。

四、内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土壤污染物对土壤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其他潜在的污染物进行监测。

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有机溶剂和多环芳烃等。

重金属污染物包括铅、镉、铬等。

2.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孔隙度等理化性质进行监测,以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

3.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监测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含量和多样性。

五、实施计划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需求和实施能力,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包括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频次和监测方法等。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4、土壤背景值调查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1、自然环境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布设原则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

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覆盖不同土壤类型: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采样点的布设:全面,依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采样点的数量可以不写)采样点布设方法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水灌溉。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是评价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土壤资源、预防和治理土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标准是指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所遵循的规范和要求。

在进行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目的。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发现土壤环境污染情况,为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二、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内容。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内容包括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分布和迁移规律等方面。

其中,主要包括重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的检测。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全面了解土壤环境的质量状况,为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三、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标准是保证检测工作科学、准确进行的重要依据。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包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文件。

这些标准对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质的检测方法、标准限值等都有明确规定,为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

四、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方法。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取样、室内分析、数据处理等步骤。

在进行取样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污染物质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取样方案设计,保证取样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在室内分析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实验操作,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处理时,需要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意义。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对于保护土壤资源、预防和治理土壤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可以及时了解土壤环境的质量状况,发现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为制定科学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也可以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民健康。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为了保障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指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土壤进行监测与评估,明确土壤的质量状况,并制订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以确保土壤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环境要求。

本文将从土壤监测的必要性、监测方法以及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土壤监测的必要性1. 了解土壤质量状况通过土壤监测,可以了解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分布及迁移规律,了解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从而判断土壤质量是否达标,是否适宜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方面。

2. 发现土壤污染问题通过土壤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土壤中的大气污染物、化工废弃物、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是否超标,以及土壤是否受到了污染,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与保护。

3. 提高土壤利用效率通过土壤监测,可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土壤的种类和特性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提高土壤的利用效率,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质量。

1. 实地调查与采样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情况、周围环境等信息,选择合适的采样点,按照一定的规范采集土壤样品,以获得代表性的样品。

2. 实验室分析与测试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与测试,获取准确的监测数据,为后续的评估和决策提供依据。

3. 数据处理与评估对实验室测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土壤质量的评估结果,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及污染程度,为制订保护和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土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1.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土壤监测结果,国家和地方应制定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保障土壤质量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依据。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一、监测目标确定1.调查的覆盖范围:根据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的不同,确定监测区域的覆盖范围,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

2.指标选择:根据土壤质量评价的要求和目的,选择一些关键指标,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

二、监测方法和频次确定1.监测方法选择:根据监测目标和指标要求,选择合适的土壤采样、样品处理和实验分析方法。

如采样时避免人为污染,样品处理前要做好干湿样品的区分以及粉碎等处理,实验分析时能够准确测定土壤指标。

2.监测频次确定:根据土壤类型、农作物种植周期和土壤质量变化趋势等因素,确定监测的频次。

一般可每年或每个种植周期进行一次监测。

三、监测样本的采集与处理1.样本采集点的选择: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覆盖范围,确定样本采集点。

采样点要尽可能代表监测区域的特征,如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土壤类型等因素进行选择。

2.采样方法:采用系统采样方法,确定采样深度和样品数量。

一般采取分层采样,将不同深度的土壤分层进行采样,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四、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1.分析方法选择:根据监测目标和指标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分析方法进行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物理测试和生物监测等。

2.数据处理与解读:对于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应该进行统计处理和解读。

可以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评估土壤质量的好坏,并分析土壤质量变化的原因。

五、监测结果的报告与应用1.结果报告:对于监测结果,编制报告详细记录监测过程和结果。

规范报告格式,包括监测区域的基本情况、监测方法和指标、监测结果和分析以及结论等内容。

2.结果应用: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土壤改良措施和管理建议,帮助农民合理调控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六、监测方案的评估与改进1.方案评估:定期对监测方案进行评估,包括监测效果、数据准确性和方案可行性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调整。

2.方案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需求进行方案改进,包括监测方法的优化、监测指标的扩展以及监测频次的调整等。

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

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
9
2.监测项目 必测项目:基本项目有pH、阳离子交换量;重点项
目有镉、铬、汞、砷、镍、铜、锌等。 选测项目:影响产量项目有全盐量、硼、氟;污水
灌溉项目有氰化物、硫化物、挥发酚、苯并芘、 石油类等;农药残留项目包括有机氯农药、有机 磷农药及其他农药;其他污染项目如硒、氟等。
10
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
11
钵; 过筛用尼龙筛,规格为 2~100 目; 装样用具塞磨口玻璃瓶,具塞无色聚乙烯塑料瓶或特
般要求。
1
本章要求:
6. 熟悉污染事故监测土壤样品的采集:固态、液 态污染物的采样,
7. 熟悉土壤样品制备时,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 需过不同筛孔。熟悉土壤样品风干的具体容。
8. 了解土壤样品的保存方法。 9. 了解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有哪些,掌握全分
解法中普通酸分解法加入的酸有哪些。 10. 熟悉土壤样品水分、重金属分析分析的简单要
点长期动态监测,以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7
4.土壤背景值调查 在环境科学中,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
动影响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 素的含量。 土壤背景值的调查就是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 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了解元素的丰缺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 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 据。
分块随机:实质是根据类型分块,每块都有样。在 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 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 能会适得其反。
系统随机: 实质是网格布点法,每格都采样。如果 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 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14
“随机”布点原则 示意图
中层样品,最后采上层样品。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

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二、监测目的。

1. 了解土壤环境的污染状况,评估土壤质量;2. 发现土壤环境中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类型,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3. 为土壤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

1. 土壤污染物的监测,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2. 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等;3. 土壤生物学特性的监测,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

四、监测方法。

1. 采样方法,根据监测区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2. 分析方法,采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和方法,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3. 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绘制监测结果图表,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监测结果。

五、监测要点。

1. 选择监测点,根据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合理选择监测点位;2. 采样时机,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确定合适的采样时机;3. 样品保存,采集样品后,要注意合理保存,避免样品污染和变质。

六、监测结果应用。

1. 监测结果的评价,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土壤环境质量;2. 污染治理建议,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污染治理建议;3. 修复方案制定,针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情况,制定相应的土壤修复方案。

七、监测报告编制。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和应用建议等内容,报告应准确、清晰、客观。

八、结语。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和评估,才能有效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实现土壤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剖面A、B、C层示意图
在山地土壤土层薄的地区,B层发育不完整 时,只采A、C层样。
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整的土壤,采集表 层(0~20cm)、中土层(50cm)和底土 层(100cm)附近的样品。
(二)采样时间和频率 一般土壤在农作物收获期采样测定,必测项 目一年测定一次,其他项目3~5年测定一次。 (三)采样量及注意事项 (1)填写土壤样品标签、采样记录、样品登 记表。1份放入样品袋内,1份扎在袋口。 (2)测定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竹铲、竹片 直接采集样品。
第五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要重视采样前的调研工作
采样前应调研当地的: 自然条件、农业情况、土壤性状、污染历史及现状 测定方法:与水、空气相同或相似 重量法 容量法 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法 色谱法
结果表达:烘干土为基准—— mg/kg(烘干土样)
一、含水量
样品在105 ℃烘干、称重、计算。
风干土样 烘干土样 含水率( %) 100 烘干土样
(三)布点方法
1.对角线布点法
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的污水 灌溉或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
2. 梅花形布点法
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 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 完整开阔的地块,一般设10个以上分点。 该法也适用于受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壤, 应设20个以上分点。 对角线布点法 棋盘式布点法 梅花形布点法
采样点布设的数目根据监测目的、区域范围及环境状况等因 素确定。一般要求每个采样单元最少设3个采样点 。 每个采样单元布设的最少采样点数可按下式估算:(中国土 壤环境背景值研究)
CV t n d
2
CV:样本的相对标准偏差 n:每个单元布设最少采样点数 t:置信因子 d:允许偏差,当规定抽样精度不低于80%时,d取0.2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第五节 土壤污染物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
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 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介于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 之间,厚度一般在2m左右。
土壤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 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 (GB/T18407—2001) 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 (NY5020—2001)
结果计算
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法 原子荧光法
二、pH值:玻璃电极法
测定要点:称取通过1 mm孔径筛的土样10 g于烧 杯中,加无二氧化碳蒸馏水25 mL,轻轻摇动后 用电磁搅拌器搅拌1 min,使水和土充分混合均匀, 放置30 min,用pH计测量上部浑浊液的pH值。
土粒的粗细及水、土比例均对pH值有影响。一般 酸性土壤的水土比保持5∶1~1∶1;碱性土壤水 土比以1∶1或2.5∶1为宜,水土比增加,测得pH 值偏高。
二、样品加工与管理
(一) 样品加工处理 制成满足分析要求的土壤样品;
测定不稳定的项目用新鲜土样(如游离挥发酚、NH3N、NO3--N、Fe2+);
测定多数稳定项目用风干土样。 程序是:风干 磨细 过筛 混合 分装
图5.8 土壤样品四分法示意图
图5.9 盘式研磨筛分器
(二) 样品管理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按照规定的方 法和程序工作,认真按要求做好各项记录。
第二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二、资料的收集 三、监测项目 四、采样点的布设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目的
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 4、土壤背景值调查
二、资料的收集
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 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
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
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 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 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二、土壤样品提取方法
测定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受热后不稳定的组
分以及进行组分形态分析时,需要采用提取方法。 提取溶剂常用有机溶剂、水和酸。
(一)有机污染物的提取
测定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一般用新鲜土样。 称取适量土样放入锥形瓶中,放在振荡器上, 用振荡提取法提取。 对于农药、苯并(a)芘等含量低的污染物,常 用索氏提取器提取法。 (二)无机污染物的提取 土壤中易溶无机物组分、有效态组分可用酸或 水浸取。
2. 剖面样品 了解土壤污染深度时采集剖面样品:按土壤 剖面层次分层采样。
A层(耕作层)
B层(亚层、淀积层) C层(风化母岩 层、母质层)
底岩层
土壤剖面土层示意图
土壤剖面挖掘示意图
剖面规格一般为长1.5m、 宽0.8m、深1.0m,每个剖 面采集A、B、C三层土样。 过渡层(AB、BC)一般不 采样。当地下水位较高时, 挖至地下水出露时止。现 场记录实际采样深度,如 0~20、50~65、80~ 100cm。在各层次典型中心 部位自下而上采样,切忌 混淆层次、混合采样。 图5.7
非金属无机 化合物
砷(As)、氰化物、氟化物、硫化 物等
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苯并(a)芘、三氯乙醛、油类、 挥发酚、DDT、六六六等
四、采样点的布设
(一)布设原则
合理的划分采样单元。 按照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如大气污染、农灌 污染、综合污染等),参考土壤类型、农作物种 类、耕作制度等因素划分单元。 要在非污染区的同类土壤中布设一个或几个对照 采样点 哪里污染哪里布点,优先布设在污染较重的地区 和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采样点不能不设在农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 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15%过氧化氢
注意:水土比例大小和振荡提取时间影响土壤 可溶性盐分的提取。此外,抽滤时尽可能快速,以 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
四、金属化合物
土壤中金属化合物的测定方法与《水和废水监测》中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基本相同,仅在预处理方法
和测量条件方面有差异。测定程序一般为:
配标液
土样预处理(消解)
标液及样品测定
(二) 碱熔分解法 将土壤样品与碱混合,在高温下熔融,使样品分 解。
(三) 高压釜密闭分解法
将用水润湿、加入混合酸并摇匀的土样放入密 封的聚四氟乙烯坩埚内,置于耐压的不锈钢套筒中, 放在烘箱内加热(一般不超过180℃)分解。 (四) 微波炉加热分解法
将土壤样品和混合酸放入聚四氟乙烯容器中, 置于微波炉内加热使试样分解的方法。
三、可溶性盐分
用一定量的水从一定量土壤中经一定时间浸提出 来的水溶性盐分; 测定方法有重量法、比重计法、电导法、阴阳离子 总和计算法等。
重量法测定要点:
土样1000g 抽滤 50 ~100mL滤液 可溶性 盐分总量 水浴蒸 干恒重
无CO2水500mL
振荡
残渣烘 至恒重
105℃ 烘箱
已恒重蒸 发皿蒸干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 土壤样品的类型、采样深度及采样量 1. 混合样品 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时采集混合样品:将 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 成。 对种植一般农作物的耕地,只需采集0~20 cm耕作层土壤;对于种植果林类农作物的耕地, 采集0~60cm耕作层土壤。
大气污染物引起: 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据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 强度等因素来确定 城市污水或被污染的河水灌溉农田引起: 采样点应根据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来考虑 化肥、农药引起: 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 总之,采样点的布设既应尽量照顾到土壤的全面情 况,又要视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
(二)采样点数量
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
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 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 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 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三、监测项目
土壤优先监测物 我国土壤常规监测项目
土 壤 优 先 监 测 物
第 一 类
汞、铅、镉, DDT 及其代谢产物与 分解产物,多氯联苯(PCB)
4. 蛇形布点法
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很平坦、 土壤不够均匀的田块。
5. 放射状布点法
适用于大气污染型土壤。
6. 网格布点法
适用于地形平缓的地块。农用化 学物质污染型土壤、土壤背景值调 查常用这种方法。 对于综合污染型土壤,还可以采 用两种以上布点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放射状布点法 蛇形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
第 二 类
石油产品,DDT以外的长效性有机氯 、四氯化碳醋酸衍生物、氯化脂肪族 ,砷、锌、硒、铬、镍、锰、钒,有 机磷化合物及其它活性物质 ( 抗菌素 、激素、致畸性物质、催畸性物质和 诱变物质)等 土壤优先监测物
金属化合物 我 国 土 壤 常 规 监 测 项 目
镉(Cd)、铬(Cd)、铜(Cu)、 汞(Hg)、铅(Pb)、锌(Zn)
风干土样存于阴凉、干燥、的样品库内;新鲜土壤 样品,放在玻璃瓶中,置于低于4℃的冰箱内存放, 保存半个月。
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根据测定项目不同,选择不同的预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分解
破坏土壤的矿物晶格和有机质,使待测元素进 入试样溶液中。
(一) 酸分解法
称消解法,是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常选用的方法。 常用混合酸消解体系,必要时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加 速消解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