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土壤监测是指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评价,以及对土壤环境变化进行跟踪和预测的一种环境监测活动。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是指在进行土壤监测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包括监测的目标、监测的内容、监测的方法、监测的频次、监测的区域等。
下面将就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监测的目标1.了解土壤环境的污染状况,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2.了解土壤环境的变化趋势,包括土壤质量的改善或恶化情况。
3.为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的内容1.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包括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容重等。
2.土壤污染物的监测,包括重金属元素(如铅、镉、铬、汞等)、有机物(如农药、石油类化合物等)和放射性物质等。
3.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监测,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土壤酶活性等。
4.土壤养分元素的监测,包括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含量。
三、监测的方法1.野外取样: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采样点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
2.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含量、微生物和酶活性、养分元素等方面的分析。
3.数据处理:对实验室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得出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
四、监测的频次1.定期监测:根据土壤环境的特点和监测的目的,制定定期的监测计划,如每年进行一次监测。
2.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特殊区域,进行不定期的监测,以掌握土壤环境的变化情况。
五、监测的区域1.全国范围的监测: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壤环境进行监测,掌握土壤环境的总体状况。
2.重点区域的监测:对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重点监测。
六、监测的意义1.为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为农业生产提供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的评价结果,指导合理施肥。
3.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保障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监测实施方案范本

土壤监测实施方案范本一、背景。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为了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监测,保护土壤资源,制定土壤监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目的。
1. 了解土壤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2. 掌握土壤污染程度,为土壤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3. 为土壤肥力评价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4. 为土壤环境管理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三、监测内容。
1. 土壤理化性质监测,包括土壤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2. 土壤污染监测,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3. 土壤微生物监测,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等;4. 土壤生态功能监测,包括土壤抗蚀性、保水保肥能力等;5.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温度、湿度、通气性等。
四、监测方法。
1. 野外采样,根据土壤类型和用途,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采用土壤钻孔或者土壤钻取器进行采样;2. 实验室分析,将采样回来的土壤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理化性质、微生物和污染物的分析;3. 数据处理,对实验室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土壤环境监测图谱和报告;4. 结果解读,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监测周期。
1. 常规监测,每年进行一次,以了解土壤环境的基本情况;2. 重点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进行定期监测。
六、监测保障。
1. 人员保障,配备专业的土壤监测人员,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 设备保障,配备先进的土壤监测设备和工具,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资金保障,确保监测经费的充足,保障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七、监测报告。
1. 撰写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编写监测报告;2. 报告发布,将监测报告提交相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八、监测效果。
1. 为土壤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 为土壤肥力评价和合理施肥提供数据支持;3. 为土壤环境管理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4.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土壤监测方案

土壤监测方案土壤监测方案1. 研究目的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通过对土壤进行监测,可以了解土壤的质量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定一套科学、全面、高效的土壤监测方案,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内容2.1 土壤样品采集:根据土壤类型和农业种植情况,选择代表性土壤样点进行采样。
2.2 土壤理化性质测试:对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测试,包括土壤质地、含水量、pH值、有机质含量等。
2.3 土壤养分测试:对土壤样品进行养分测试,包括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的测定。
2.4 土壤微生物测试:对土壤样品进行微生物测试,包括微生物总数、真菌数量、细菌数量等。
2.5 重金属测试:对土壤样品进行重金属测试,包括铅、镉、汞、铬等重金属元素的测定。
2.6 农药残留测试:对土壤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测试,包括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氮等农药的检测。
3. 研究方法3.1 采样方法:采用无菌铲子或样品筒等工具进行采样,保证样品的新鲜度和代表性。
3.2 测试方法:根据国际标准或行业规范,选择适合的测试方法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微生物、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测定。
3.3 数据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土壤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
4. 预期成果4.1 提供全面的土壤质量信息,为农业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4.2 发现和预防土壤质量问题,减少农业生产损失。
4.3 优化农业资源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 实施计划5.1 采样阶段:根据研究需要制定采样计划,确定采样点位,并进行样品采集。
5.2 测试阶段:对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养分、微生物、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测试。
5.3 数据分析阶段: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绘制相应的图表和报告。
5.4 结果应用阶段: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农业管理建议,并推广应用。
以上是一套土壤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通过科学、全面的土壤监测,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四、土壤质量现实状况监测方案
1.监测布点
1.监测点位
根据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旳规定, 共设厂区、固体废物处置项目区、项目区下风向, 项目区上风向, 厂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7个土壤环境监测点, 详细取样点位见表3及监测布点图3。
表3 土壤监测布点
①监测因子: pH、阳离子互换量、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Cd、Cr、Hg、As、Cu、Pb 、Ni、Zn、二噁英。
②采样频率: 每三年一次
③采样与分析措施: 参照国家环境保护局旳《环境监测分析措施》、《土壤元素旳
近代分析措施》(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旳有关章节进行。
表4 土壤各监测点位各监测因子详细监测状况
注: ⑴单个混合样一般在200m×200m旳单个采样区内选用对应措施(对角线法、梅花点法、棋盘式法、蛇形法等)取样后进行混合。
⑵深层取样一般在建设项目基础埋深底部取样。
⑶点状样应在0~0.2取样。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土壤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有必要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本文将介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方法、内容和实施计划。
二、目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如下:1.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状况:通过监测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了解土壤的污染程度和分布情况,为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评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对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的测定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对,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劣,为决策提供参考。
3.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定期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了解土壤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三、方法1.采样方法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采取合适的采样方法,确保采样的代表性。
常用的土壤采样方法包括固定点采样法、均匀网格采样法和目视找样法等。
2.分析方法为了准确测定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需要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
常见的土壤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
3.质量控制在监测过程中,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加标回收率、空白平行试验和质控样品检测等。
四、内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土壤污染物对土壤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其他潜在的污染物进行监测。
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有机溶剂和多环芳烃等。
重金属污染物包括铅、镉、铬等。
2.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孔隙度等理化性质进行监测,以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
3.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监测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含量和多样性。
五、实施计划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需求和实施能力,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包括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频次和监测方法等。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4、土壤背景值调查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1、自然环境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布设原则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
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覆盖不同土壤类型: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采样点的布设:全面,依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采样点的数量可以不写)采样点布设方法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水灌溉。
土壤监测方案

土壤监测方案一、引言土壤监测是评估土壤质量和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种有效的土壤监测方案,以确保土壤质量的可持续性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方案设计1. 监测目标本方案旨在监测土壤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并评估土壤的质量和环境状况。
2. 监测参数(1)化学性质:监测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氮、磷、钾)、重金属含量(铅、镉、汞等)等。
(2)物理性质:监测土壤的质地、容重、含水量等。
(3)生物学特性:监测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酶活性等。
3. 监测方法(1)化学性质:采用标准的化学分析方法,例如土壤pH值采用玻璃电极测定法,有机质含量采用加热重量损失法,养分含量采用化学分析方法等。
(2)物理性质:采用常见的物理测定方法,例如土壤质地可使用质地管、容重可使用圆环法等。
(3)生物学特性: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例如PCR法检测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对土壤酶活性可以使用酶标法等。
4. 监测频率根据土壤的使用情况和目标,建议对农业用地进行定期(不少于一年一次)的监测,对工业用地和污染区域进行更频繁的监测(不少于半年一次)。
5. 监测样品采集(1)样品选择:根据监测目标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位,避免采样点位的人为干扰,同时要保证采样点位的代表性。
(2)样品采集:采用标准的土壤采样方法,如随机采样、剖面采样等。
(3)样品保存:采集的样品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如无法立即送至实验室,应妥善保存。
6. 数据分析与报告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后,根据监测参数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编制监测报告,提出有效的土壤改良和治理方案。
三、监测实施1. 建立监测网络根据监测目标和需要,建立土壤监测网络,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并进行监测设备和人员的培训。
2. 实施监测计划根据监测频率和样品采集要求,定期实施土壤监测计划,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一、引言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维护以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进行土壤环境监测十分必要。
本文旨在设计一种有效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以保障土壤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1)了解土壤中各种化学物质、重金属等的污染程度;(2)评估土壤对农作物、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3)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土壤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
2. 原则:(1)科学性:方案设计应基于有效的科学方法与技术;(2)系统性:监测范围要全面,包含各种污染物;(3)可行性:方案应可行,社会经济成本可控。
三、监测内容1. 土壤理化性质监测(1)土壤质地:采用标准的土壤颗粒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土壤质地;(2)pH值:使用准确的pH测试仪测定土壤的酸碱程度;(3)有机质含量:采用经典的乌斯特法进行测定;(4)土壤湿度:通过测量土壤含水量来评估土壤湿度。
2. 污染物监测(1)重金属:采取仪器分析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进行监测;(2)有机污染物:运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方法检测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3. 微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学方法,如微生物菌落计数、基因测序等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监测,以评估土壤生物活性和生态功能。
四、监测方案1. 采样方法(1)根据监测点分布情况,制定采样网格,采用系统采样方法,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2)采用干净的不锈钢锹或抽样器具,避免污染;(3)根据监测需求,确定采样深度,一般应取30厘米以下的土壤。
2. 样品处理按照土壤性质和监测要求,将采样得到的土壤样品进行加工处理,去除杂质,并按照标准规定进行样品的保存、封存与运输。
3. 数据分析与评估针对监测得到的数据,利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污染物浓度的计算与分析,制作监测报告,并以图表的形式展示监测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 通过对该地特种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质量现状监测,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Ⅰ类Ⅱ类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2对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灌溉对土地的影响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把许多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带入土壤,其中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并不断地积累,它们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以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 通过分析测定该地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二、土壤的背景资料
该地区为特种玉米种植区,自然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有:该地区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混合灌溉,并用污水灌溉3到5年。
特种玉米种植区发生大面积死亡现象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将监测项目分为三类,即规定必测项目,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择项目。
必测项目有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
选择必测项目是根据监测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积累较多,对农业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物强的污染物。
选择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
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包括铁、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份、总硒、有效硼、总硼、总钼、氟化物、矿化油、苯并(a)芘、全盐量等项目。
监测的特种玉米种植区利用污水灌溉,考虑到监测地区的实际条件,选择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阳离子交换量作为必测项目,选择总钾、总氮、总磷、水份、有机质、铁作为选测项目。
四、采样点的布设以及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采样布点
先将所监测的土地线划分为若干单元。
考虑到所监测的土地属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因此每个单元宜采用对角线布点法。
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由田块进水口向出水口引一条对角线,至少分五等分,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
土壤差异性大,可再等分,增加分点数。
2 样品采集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本次监测目的是了解该地区的土壤污染状况,故采用采集混合样品。
根据采样布点,将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
因为该地区为一般农作物种植耕地,所以采集0~20cm耕作层土壤。
混合样量较大,需要采用四分法,最后留下1kg到2kg,装入样品袋。
为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垂直分布,按土壤发生层次采土壤剖面样。
采样方法:测定重金属的样品,用竹铲、竹片直接采取样品,或用铁铲、土钻挖掘后,用竹片刮去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再用竹片采取样品。
采样量:所采土样装入塑料袋内,外套布袋。
填写土壤标签一式2份,l份放人袋内,1份扎在袋口。
采样的同时,要注意认真填写土壤标签、采样记录、样品登记表,并汇总存档。
采样结束应在现场逐项逐个检查,如采样记录表、样品登记表、样袋标签、土壤样品、采样点位图标记等有缺项、漏项和错误处,应及时补齐和修正。
样品运输:样品在运输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或沾污,并派专人押运,按时送至实验室。
接受者与送样者双方在样品登记表上签字,样品记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
3、采样时间及采样频率
一般土壤样品在农作物收获后与农作物同步采集。
必测污染项目一年一次,其他项目3~5年—次。
污染事故监测时,应在收到事故报告后立即采样。
因此,直接在特种玉米种植区采样。
4、样品的制备
测定不稳定的项目用新鲜土样(本例中的NH
3-N、NO
3
--N、Fe2+)。
对于易分
解或易挥发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要采取低温保存的运输方法,并尽快送到实验室分析测试。
测试项目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采集后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样品要充满容器。
避免用含有待测组分或对测试有干扰的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装保存样品,测定有机污染物用的土壤样品要选用玻璃容器保存。
测定多数稳定项目用风干土样。
制备风干土样程序是:风干、磨细、过筛、混合、分装。
湿样晾干:在晾干室将湿样放置晾样盘,摊成2cm厚的薄层,并间断地压碎、翻拌、拣出碎石、砂砾及植物残体等杂质。
晾干用白色搪瓷盘及木盘。
样品粗磨:在磨样室将风干样倒在有机玻璃板上,用棰、滚、棒再次压碎,拣出杂质并用四分法分取压碎样,全部过20目尼龙筛。
过筛后的样品全部置于无色聚乙烯薄膜上,充分混合直至均匀。
经粗磨后的样品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交样品库存放,另一份作样品的细磨用。
粗磨样可直接用于土壤pH、土壤代换量、土壤速测养分含量、元素有效性含量分析。
样品细磨:用于细磨的样品用四分法进行第二次缩分成两份,一份留备用,一份研磨至全部过60目或100目尼龙筛,过60目(孔径0.25mm)土样,用于农药或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量等分析;过100目(孔径0.149mm)土样,用于土
壤元素全量分析。
磨样用玛瑙研磨机、玛瑙研钵、白色瓷研钵、木滚、木棒、木棰、有机玻璃棒、有机玻璃板、硬质木板、无色聚乙烯薄膜等。
过筛用尼龙筛,规格为20~100目。
样品分装:经研磨混均后的样品,分装于样品袋或样品瓶。
填写土壤标签一式两份(土壤标签格式见图1),瓶内或袋内放l份,外贴l份。
分装用具塞磨口玻璃瓶、具塞无色聚乙烯塑料瓶,无色聚乙烯塑料袋或特制牛皮纸袋,规格视量而定。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的方法和程序严格按照《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五、监测分析方法
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和《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选择各个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包括对样品的预处理,即先对样品进行消解,使欲测定项目的形态和浓度可测。
消解方法和监测分析方法如下表。
六、土壤监测质量控制
包括实验用分析仪器量器、试剂、标准物质及监测人员基本素质的质量保证,实验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要求等。
七、农田土壤主环境监测标准及质量评价
监测标准
量>5cmol(+)/kg的土壤,若≤5cmol(+)/kg,其标准值为表内数值的半数。
②六六六为四种异构体总量,滴滴涕为四种衍生物总量。
③水旱轮作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砷采用水田值,铬采用旱地值。
该地区为一般农田,属Ⅱ类区域,执行二级标准。
运用评价参数进行单顶污染状况、区域综合污染状况评价和划定土壤质量等级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
同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与外区域土壤质量和不同历史阶段比较。
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
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
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单项污染指数)2+(最大单项污染指数)2/土壤
污染物质量标准)0.5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
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