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历代经济变革得与失-吴晓波

历代经济变革得与失-吴晓波

一、研究中国的方法方法一:利益博弈的方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有产阶级。

中国与统一的文化:统一是中国的文化。

中国地理决定论导致集体的国家,构向统一就需要独裁的控制。

历史上的集权与专制:两大制度矛盾:中央与地方,党权和政府权利中国历代的政治趋势:1、逐步强化的中央集权,2、节制资本的政策沿革。

(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压制)3、追求稳定的社会共识,4、缺乏法治的思想土壤。

在经济上的体现:发展和稳定周期率(发展到最后到中央政府和无产阶级的庞大,地方政府和有产阶级的无限小)历代经济变革的三大核心课程:财政、货币、土地。

方法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中央政府的治理的重要性:1、中央与地方的权利模式——郡县制度2、控制全民的思想——尊儒制度3、控制社会的精英(写字,赚钱,大家)——科举、军爵制度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国有专营、特许经营制度历代千年的发展轨迹其三个都是呈现稳定的钟表式,最后一点经济制度及其不稳定。

三、中国经济的历史发展事件。

出现争夺之后,国家的概念就会产生。

需要借助国家的暴力系统进行镇压,从而引起经济的变革。

(中央集权的可能下进行改革,在第一第二次变法中徘徊。

)1、管仲变法“史农工商”,征税——“唯官山海为可耳”,(盐和铁是支柱产业),被征税而渗入价格之中。

垄断资源之后才会产生不断的收税。

现在的问题是价格没有标识价格的行业,“政府像一个很大的企业,国企像一个很大的政府(稳定社会安全)”2、商鞅变法以农立国(有粮食才能打仗,控制人口流动),军爵制,加强中央集权。

3、汉武帝变法。

中国人口首次超过5000万人。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民间富足。

(财富集中在能源和资源类的企业。

)地方有割据。

削藩之后出现七国之乱!中央对地方持久性的压制。

中央集权制需要军队,所以需要很多的经济给予军队,导致军队绑架当地经济。

改革在产业、流通、税收的改革。

产业:盐铁、潴钱,酿酒国营化。

流通:“均输与平准”税收:20%的收费,算缗令,告缗令。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阳城区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阳城区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阳城区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40分。

1.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观颐和园等风景外,你还以能参观()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大汶口遗址D. 蓝田人遗址2.西周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 纺织业B. 陶瓷业C. 青铜制造业D. 煮盐业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相对就的排列组合是()A.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B.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4.目前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古代丝绸之路的出发点是()A. 长安B. 中亚C. 欧洲D. 河西走廊5.为开展探究性专题学习,某历史公众号推送了以下专题资源包,请你判断该专题是()A. 农村改革B. 对外开放C. 三个代表D. 四个全面6.突显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的农业科技著作是()A. 《农政全书》B. 《本草纲目》C. 《缀术》D. 《齐民要术》7.隋朝末年,家住余杭的一位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运输货物去洛阳,他最好选择是()A. 骑马B. 坐轿子C. 船运D. 坐火车8.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上饥餐胡虏肉.笑淡渴饮匈奴血”一句。

这里的“匈奴”指的是A. 女真统治者B. 鲜卑统治者C. 契丹统治者D. 党项统治者9.北京建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明朝的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天称其为()A. 圆明园B. 故宫C. 明十三陵D. 颐和园10.“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与破釜沉舟有关的战役是()A. 城濮之战B. 长平之战C. 巨鹿之战D. 官渡之战11.“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 对外开放B. 经济繁荣C. 政治清明D. 交通发达12.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给中国沿海各地以极大的破坏,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吉林省八年级历史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吉林省八年级历史

3.8经济体制改革一、选择题1.(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1980年5月,邓小平对安徽的包产到户予以肯定和支持,他对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业生产方式评价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

上述材料中“发明”指的是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对联中两个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①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①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小史同学搜集了“包产到户”“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资料。

据此推知,她研究的课题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经济体制的改革C.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D.海峡两岸的交往4.(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

”材料旨在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不符合基本国情B.阻碍了农业现代化C.不被民众认可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5.(2022春·吉林松原·八年级校考期末)改革开放中,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的是()A.人民公社的建立B.“大跃进”的开展C.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D.国有企业的改革6.(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

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

这说明A.乡镇企业产值迅速提高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7.(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海尔集团是当今家电行业著名品牌,但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海尔集团前身)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共75页文档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共75页文档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好书推荐]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好书推荐]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xx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作者简介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主要出版著作有:《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卷)、《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下卷)、《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大败局》、《大败局Ⅱ》等。

其中《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2008年《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跌荡一百年》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09年度十大图书”,《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推荐理由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目录导论研究xx的方法崛起或崩溃,是一个问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谁家的“大势”?两个研究工具及两个结论第一讲xx变法:两千多年前的“xx”被严重误读的“士农工商”“放活微观,管制宏观”“盐铁专营&"的始作俑者鼓励消费的异端思想“以商止战”与和平称霸xx古代版的“凯恩斯”第二讲xx变法: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xx:第一个在土地改革中尝到甜头军爵制度:打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平民社会郡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政治雏形。

2021-2022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

2021-2022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

2021-2021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1.1923年,美国国务卿休斯曾写道:“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苏维埃制度下,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必然是空架子。

”因此,“苏俄不能输入和输出大量商品。

”随着1923年后美苏贸易的明显增长,1927年,美国国务院不得不承认“俄国这个市场有容纳美国商品,并给美国工业家带来利益的潜力。

”造成美国对苏贸易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急于开展对苏贸易转嫁经济危机B.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C.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国家资本主义D.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逐渐淡化2.下表是某国经济增长速度表,以下分析符合的是A.该表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的巨大成效B.该表反映了里根践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取得成效C.该表反映出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D.该表反映出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3.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为70多个,1931年增至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A.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B.抓住契机推进工业化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4.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A.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5.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B.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6.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一)——'自由主义经济学'浅析近日读了吴晓波所写《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以下称《历》)一书,在钦佩作者对中国两千多年经济(变革)史所做大量梳理和总结的同时,也为作者并未将所著内容与基本经济学原理做关联而感到遗憾。

本文即是希望建立这种关联的一种尝试。

一。

存在'西方的'牛顿力学和 '东方的'牛顿力学之分吗?在自然科学中,恐怕没有人会认为由牛顿(西方人)发现和发明的各种科学定律和技术会在东方国家'不适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东方国家运用各种(最早)产生自西方的技术顺利地取得了各种成就和进步。

但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至今仍然会有很多人会觉得由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理论不适合东方国家。

当然必须承认东、西方国家由于其各自文化、历史、传统、地理位置等的差异,造成起源于西方国家某些法律、习俗、制度等不能直接照搬到东方国家,但我认为这些只是东、西方国家在某(些)领域'技术层面'上的方式、方法的差异。

从更为根本和宏观的'原理'层面上看,东、西方国家人文和>社会学科基本的原理、理念、思想、原则应该是一致的。

正如无论东、西方人在外表上的差异有多大,但是从基本的生理结构和特性上看,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因此虽然经济学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东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同样摆脱不了基本经济学规律的影响。

这就是我读完《历》后最深刻的感受。

二。

'自由主义经济学'在讲什么?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有一本名著《国富论》,这本书介绍了两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还有其它相关内容):1. 分工;2. 看不见的手。

这两个原理如同两根支柱支撑起了整个经济学这座大厦。

但是随着>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日益繁复,人们似乎越来越陷入对于经济学细枝末节的研究,反倒忽视了这两条基本原理对于经济和经济学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之研究中国的方法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之研究中国的方法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学者认为十五年之内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一个大国崛起的路径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

然而同时又能发觉中国是个矛盾重重的国家,人们觉得自己身处在一个盛世,但这个盛世却跟自己没多大关系。

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变革在三十多年里、在一个市场化的取向里不断往前走,但这些年我们又看到了像国进民退这样的景象,看到了权贵资本主义苗头的出现。

然而这些弊病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全部都有,我们如何来看待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困顿,中国自己的逻辑在哪,这是本次研究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重要观察点。

两个分析工具(从经济角度分析两千多年来中国治理的内在逻辑)——“四个利益集团”与“四个基本制度”一、利益集团的象限分析法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的兴衰波动全部是四个利益集团的互相竞争、互相博弈、互相妥协的结果。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有产阶级这四个利益集团也可以用来分析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中国有两点特殊性。

第一,中国是全球三十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他国家是联邦制、邦联制、共和政体等,而且这个中央集权制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开始的,保持了两千多年。

这是中国在政体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第二,要管理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必须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经济制度上形成了国有企业体系,即国家以盈利的方式控制能源型、资源型行业。

这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除了国家与公民的单纯的赋税关系外,国家又要自己来经营一块“自留地”。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这与中国和西方的文明演变有很大关系。

如果将中西方的历史放到两三千年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历史演变非常相近:在早期这两个地方都是部落制国家,通过不断的战争、兼并而变大。

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希腊时期,都是各国纷乱的城邦制;然后中国开始搞一个集权制改革的实验,即公元前360年的商鞅变法,在西方,公元前354年,亚历山大开始购并整个希腊城邦,中西方同时出现了帝国思路,进行集权制改革;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二世纪之间,比如汉武帝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西方几乎在同时西方罗马出现了凯撒大帝,罗马由共和政体走向帝国政体,两边都慢慢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布罗代尔的“世界时间”概念,我们可以说,在12世纪之前,“世界时间”的钟摆是在东方,在中国——在洛阳,在长安,在汴梁,在泉州。

然而之后,这个钟摆开始悄悄地摆向了西方,摆到了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然后到西班牙,到荷兰,到英国,最后又到了北美洲。

“王安石变法”正处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尽管当时没有一个人感觉到了这种变化。

造成“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原因,不是自然性的,不是资源性的,而是制度性的,首先是政治制度,然后是经济和文化制度。

欧洲自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瓦解后,就进入了漫长的“黑暗中世纪”,9世纪爆发黑死病和大饥荒,其文明水平和经济能力与东方的中国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当汴梁、临安人口超过一百万时,同时期的欧洲城市要小得多,一般只有数千人,规模最大的威尼斯、那不勒斯和巴黎等,也不过数万人口而已。

不过到了11世纪,欧洲却发生了一些前所未见的社会变革。

1085年,宋神宗驾崩的那一年,在意大利北部出现了中世纪之后的第一个由市民选举执行官的城市——比萨城,这意味着“自由城市”的诞生。

从11世纪开始,大量失地的欧洲农奴纷纷逃离封建领主所控制的城堡庄园,来到没有人身管制的城市,根据当时的欧洲法律,他们只要在城市里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自动地成为“自由民”,因而有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城市自治是商业自由的土壤,自由成为新生的市民阶级的合法权利,他们在这里经商,并尝试着建立自治机关,比萨城的自由选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就在比萨成为“自由城市”的两年后,1087年,也是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众多自由学者聚集在这里,研究古老的罗马法典和医学。

到1158年,皇帝费德里克一世颁布法令,规定大学作为研究场所享有独立性。

独立的大学体制的建立,让欧洲的知识精英与国家权力之间形成了平等钳制的关系。

发生在王安石年代的这两个事件具有分水岭般的意义。

自由的城市催生自由的商业,自由的大学催生自由的思想,而自由的商业和思想又是人类文明走向现代社会的两块奠基石。

相对于欧洲的这些新变化,宋代中国尽管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城市集群,建立了遥遥领先于同时期欧洲的经营模式和工商文明,但是,在社会制度的创新上却开始落后了,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更空前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

在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期,城市与学校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根本性原因。

放眼未来中国,能否真正建设好现代文明,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仍是重要的观察指标。

所以,11世纪至12世纪常被称为中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时期,是“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向西摆动的关键时刻。

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解读“王安石变法”,当有新的体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删节)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变法”正处在“世界时间”钟摆到达东方的历史时刻,尽管当时没有一个人感觉到了这种变化。

B.自由的城市催生自由的商业,自由的大学催生自由的思想,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是观察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

C.比萨城的自由选举使得比萨城里“自由民”成为新生的市民阶级,他们拥有商业自由的合法权利,尝试建立自治机关。

D.“王安石变法”强化了政府管制能力,虽然使得同期在欧洲所出现的法权思想无法萌芽,但在社会制度上也是一种创新。

5.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布罗代根据尔的“世界时间”概念,引出对文明演进首要原因的探讨,即政治制度对文明的影响。

B.列举欧洲的“黑暗中世纪”、黑死病及大饥荒等事例,意在与下文欧洲的社会变革,“世界时间”钟摆西移形成对比。

C.文章列举费德里克一世颁布法令的实例,直接证明了自由的商业和思想是人类文明走向现代社会的两块奠基石。

D.作者分析11至12世纪东西方文明大分流的原因,是为了给未来中国现代文明走向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6.在“王安石变法”与“比萨、博洛尼亚变革”的东西方历史事件对比中,作者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思考是什么?
4.B
5.C C.“直接证明了”错误,不能直接证明自由的商业和思想是人类文明走向现代社会的两块奠基石,只
能证明自由的大学催生自由的思想。

6.①自由的商业和思想是人类文明走向现代社会的两块奠基石;②封建专制时期的中央集权使法权思想没有萌芽的土壤;③真正建设好现代文明,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是重要的观察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