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司马光_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
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司马光砸缸

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原文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如下: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害怕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拓展资料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著名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保持冷静,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示了司马光的聪明才智和勇气。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父
亲司马池时任光山县令,因此他取名为“光”。
司马光在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此外,他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文学成就包括《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
司马光在政治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并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在学术上,他是宋史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誉为“涑水先生”。
他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而他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
此外,司马光还以“司马温公”之名被后世所知。
他的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他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品性历来受人景仰。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砸缸文言文讲解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砸缸文言文讲解
【原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翻译】: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重点注释】:
庭:庭院。
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皆:全、都。
弃去:离开。
持:拿。
【小故事大道理】
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
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

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儿童愿意动脑的精神,使儿童主体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司马光砸缸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语文教科书中的“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不少人曾经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一个小儿郎何以能够举起大石,又何以能够把大水缸砸破呢?其实对有些历史故事的细节,不必过分追究,特别是当它在历史的演进中被赋予诸多文学化、传奇化的色彩时。
这个故事源自《宋史》:“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画以为图,相当于现在大众媒体传播的效用。
由此可见,早从宋代开始司马光这个儿时故事就被当作“神童”故事的典型,在民间广泛流传了。
资料显示,至少从明代起,这个素材就被编选入一些蒙学读物中,作为儿童“聪明机智”的榜样教育后人。
而这个故事最早见诸近代意义的.学校教科书中,当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中有一篇文章《司马温公》:司马温公幼时,与群儿戏庭前。
有一儿,误坠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温公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得不死。
全文共43个字,基本忠实于《宋史》,配合文字描述绘有插图。
之后,这个故事又被选入了1912年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
从文字到插图,基本上都遵从了1905年的版本。
司马光砸缸课文全文

宋史·司马光传司马光砸缸原文片段: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了水缸上,却一不小心失足落入缸中,淹没在水里。
别的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镇静地拿起一块石头,猛地击破水缸。
水从破了的水缸中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部编版小学语文《司马光》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司马光》课文原文及赏析
《司马光》课文原文:
宋朝有个叫司马光的孩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水缸里的水很深,小朋友快要被淹没了。
其他的孩子们都吓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司马光却很冷静,他立刻捡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向水缸砸去。
水缸被砸破了,水哗哗地流出来,掉进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大家都称赞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赏析:
《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了宋代名臣司马光小时候的一段故事,展现了他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司马光在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冷静和果断,教育孩子们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不应慌张无措,而应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司马光的选择是用石头砸破水缸,这是一个既简单又有效的解冑方案,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其次,课文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当小朋友掉进水缸时,其他的孩子虽然惊慌失措,但并没有放弃救助。
而司马光的行动更是展现了他的责任感和爱心,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帮助了陷入危险的同伴。
最后,课文通过讲述司马光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的优秀人物和文化。
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事迹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司马光》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接受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砸缸救人》原文及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砸缸救人》原文及教案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跑。
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具:小黑板、生字卡片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读通课文。
2、认读、拼读词语。
教学过程:1、定向。
(1)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2)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自学课文。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
(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3、练习。
(说话练习)(1)读通长句。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顶。
)(2)给课文标段号。
(3)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4)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4、词语认读。
砸缸伙伴捉迷藏亭子躲在扑通急中生智哗夸机智勇敢5、作业。
(1)读课文1遍。
(2)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3)抄写词语1遍。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2、分析课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填空:砸缸救人。
2、介绍司马光。
3、复习生字、新词。
二、读讲1—2段。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2、填空:这是一只()缸。
(大、厚、重)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4、读1、2段。
三、读讲3—4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
(惊,高声喊道,吓傻了,赶紧)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1)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2)急中生智。
“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
(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4、说话训练,说清楚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原因。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 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 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
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马 光 砸 缸
司马光
sī
司马光,姓司 马,名光,是北宋 时期的人,离现在 有900多年,是我国 古代的历史学家。
古时候
有个孩子, 叫司马光。
有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 假山下有一口大水缸。
大水不小心,掉进了 大水缸。
小朋友都慌 了,有的吓哭了,有 的叫着喊着,跑去 找大人。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砸缸〉1

hǎn zhe pǎo le yǒu de pǎo
喊 着 跑了,有 的 跑
qù zhǎo dà rén.
去 找g méi yǒu pǎo ,tā ná qǐyí kuài
司马 光 没 有 跑,他拿起一块
Shítóu,shǐjìn zá nà kǒu gāng ,jǐxià zi jiù
Shān shàng wán er , bù xiǎo xīn diàodào dà
山 上 玩 儿 ,不 小 心 掉 到 大
Shuǐgāng lǐ le。
水 缸 里了。
cōng qián yǒu gè rén jiào sī mǎ
从 前 有 个人 叫 司 马
guāng. tā xiǎo shí hòu cháng gēn xiǎo Péng
友 在 花 园 里玩 儿。花 园 里有 一
Zuò jiǎ shān ,jiǎ shān páng biān yǒu yì kǒu dà
座 假 山,假 山 旁 边 有一 口 大
Gāng . yǒu yì huí yǒu gè xiǎo péng yǒu zài jiǎ
缸。有一 回 有 个 小 朋 友 在 假
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
在花园
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
进了缸
里,其他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叫着 着跑了, 有的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跑,他
拿起一块石头,
砸那口缸,几下
子就把
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
得救了。
常 掉 喊 使劲 缸 砸破
终于
缸。有一 回 有 个 小 朋 友 在 假
Shān shàng wán er , bù xiǎo xīn diàodào dà
山 上 玩 儿 ,不 小 心 掉 到 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司马光_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
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
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
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
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
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
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
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
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
了。
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
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