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抗药性发生的原因
害虫的抗药性解释拉马克

害虫的抗药性解释拉马克
1、害虫体内对抗冲药物的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又称抗药性,系指生理系统被对于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2、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 产生灭活酶,灭活酶inactivated enzy~指细菌产生的水解酶和合成酶。
水解酶主要为户内酞胺酶。
其中有青霉素酶、头饱菌素酶和头抱峡新酶,这些酶能分别水解相关不稳定的R_内酞胺抗生素。
按传播类型舟内酞按酶可分为染色体介导的和质粒介导的,分别水解相关乒内酞胺抗生素,使抗生素失活。
合成酶如氛霉素乙酞转移酶,能使氯霉素转化为无抗菌活性代谢产物。
再如破坏氨基糖廿类酶的磷酸转移酶、乙酞转移酶和核昔转移酶,可分别破坏相应氨基糖昔类抗生素,使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2. 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
3.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膜的通透性主要来自于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质,所以想要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主要是改变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活性,方法有很多,比如降温,改变PH 。
4. 主动转运泵作用。
5.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病虫害对农药的抗药性

生物农药开发
利用生物资源,开发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农药,降低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纳米农药
利用纳米技术制备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纳米农药,提高防治效果 。
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01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
施肥等,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生物防治
02
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防治,减少对农药的依
赖。
物理防治
03
利用光、热、色等物理因子防治病虫害,如使用诱虫灯、性诱
剂等。
05
抗药性的未来展望
抗药性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农药使用年限的增加,病虫害对 农药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给农业生产 带来了巨大挑战。
机遇
抗药性研究的深入开展,为开发新型 农药和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 了机会。
抗药性的产生是生物与农药之间相互 作用的结果,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 化而产生的进化现象。
抗药性的特性
抗药性具有遗传性,即抗药性强 的生物种群可以将这种抗药性遗
传给后代。
抗药性具有可传递性,即生物可 以物。
抗药性具有可选择性,即农药使 用过程中,只有部分生物会表现 出抗药性,而其他生物仍对农药
03
抗药性的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
01
02
03
降低农药效果
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 后,农药的防治效果会显 著降低,导致农作物产量 下降和品质受损。
增加防治成本
为了控制具有抗药性的病 虫害,农民可能需要加大 农药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从而增加了防治成本。
限制农药选择
抗药性的出现可能使某些 农药在防治特定病虫害时 变得无效,限制了农民可 选择的农药范围。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7 杀 虫剂 的 停 用 或 限 用 . ’
生 理过程走一个绕道 , 因而不受药剂的影响等 。
2 防止害虫产 生抗药性 的措施 害虫 的抗药性给化学防治带来一定 的困难 , 针对其抗
药 性, 应科学运 用各 种防治手段 , 防、 预 推迟或克 服抗药性
用新药 ,必 须对作物 的重要害虫进行 系统 的抗性测定 , 及
受刺激作用所致和非受刺激作用所致。
1 . 其 它机 制 6
一
时发现抗药性种群 , 及早设法解决 。
26 增 效 荆 的 使 用 .
个机制就是产生了当作用部位受抑制时 , 常的 正
凡是在一般浓度 下单 独使用时 ,对 害虫并无毒害作 用 , 与杀虫剂混用时 , 但 则能增加杀虫效果 , 这类 化合物称 之 为增效剂 。常用的增效剂有 4种 : 即增效醚 、 丙基增效
・
森林公 园是 动植物 的栖息地 , 是城市 的生 态园 , 我 是
们美好家园 的重要屏 障。必须将认真落实科学 发展观 , 按 照以人为本 , 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要求 , 围绕创建 国家园
林 城市 目标 , 充分挖掘 山水之美 , 以青 山、 秀水为依托 , 构 筑 大生态框架 ; 挖掘 山水文化 内涵 , 承和弘扬优 秀地域 继
包括选 用抗病虫 品种 , 减少害虫危害 , 减少 农药使用
次数, 合理密植 , 改善林地条件 ; 合理施肥 , 氮 、 、 使 磷 钾保
持平衡 , 并增施农 家肥 , 必要时喷施微肥和植物生长剂 ; 冬
春 采用深耕和灌水等农 事操作方式 , 降低虫源期数 , 并及 时消除杂草 , 消灭害虫寄主。 收稿 日期 :0 7 0 ~ 6 2 0 — 4 1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

从杀虫剂发展的历史来看,各种昆虫和螨类对各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的速度越来越快,从表2可以看出,对各药剂产生抗性的虫数以5为基数, 则从5~160种止,平均翻一翻所需的时间依次为越来越少,对近20年来 新发展的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发生抗性虫种的速度越来越快(唐 振华,1993)。
表2 昆虫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增长速度
年时用化肥的成本为7-8元/亩),只好用人
工捉虫,每头棉铃虫以0.05-01元收购。
在害虫抗性治理上的四个不通
领导思想不通 群众不通 技术指导不通
农药进货生产资料部门不通
1.领导思想不通,防治抗性,要求消灭70%-
80%的害虫,剩下的由天敌控制,而领导则要求100% 的消灭,只管任期的产量,不管抗性的发展。 2.群众不通,抗性治理是一个社会治理的问题, 与农民个体效益相矛盾。 3.技术指导不通,农技站搞第二产业的多,农 业技术不能到达农户。 4.农药进货生产资料部门不通,农资公司只图 效益盈利,不搞抗性治理。
卫生害虫9种(唐振华,2000)。抗性突出的害虫有
棉蚜、棉铃虫、二化螟、小菜蛾、家蝇、淡色库蚊、
德国小蠊等,这些害虫对不同类型的多种杀虫剂产 生了抗性,并且抗性水平较高。
至1986年止,各种昆虫和螨类历年发生抗性 的情况见表1(唐振华,1993)。
表1 节肢动物对一种或几种药剂发生抗性的情况(1908-1986) Table 1 The numbers of arthropod species developed resistance to pesticides
药剂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有些较敏感,有些较差,
多数处于中间状态,而害虫的死亡率的比例是随药
剂的比例增加的。
抗药性,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 死中量倍数来确定,把害虫的死亡率查表变成几率 值,把药剂的浓度换算成对数,这样害虫死亡率的几 率值与药剂的对数值成为一个直线关系,即剂量对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摘要简要介绍了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根据当前使用虫害防治药剂的弊端,从防治手段、用药方式及害虫敏感期特性等方面阐述了害虫抗药性的预防措施,以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预防措施现今,农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类农药,使害虫产生抗性,增加了防治难度,甚至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为此,特对害虫抗药性进行研究。
1害虫抗药性及其产生原因1.1害虫抗药性的概念害虫产生抗药性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自身先天存在的抗药性;二是“适者生存”定律的必然结果,即后天获得抗药性[1]。
195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昆虫抗药性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所谓的先天抗药性有很多也是由后天获得抗药性经过自然演变而遗传产生的[2]。
1.2害虫抗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生物为了谋求生存,不断改变自身生理性能以此来适应外界环境,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本能,害虫也不例外。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施用虫害防治药剂方法不当,在同一区域长期施用同一种药剂,一些残存下来的抗性比较强的个体,继续繁殖,会产生抗药性较强的后代,经过反复选择和淘汰,抗性差的逐渐死亡,抗性强的继续生存,这样害虫的抗性一代比一代增强,时间一久,就会形成新的抗药性很强的虫害群体。
因此,害虫之所以有抗药性主要是由于人们对虫害的防治方法不当,施用药剂过于单一或用量过多,导致虫害后天获得抗药性[3]。
2害虫抗药性防预措施2.1充分利用综合防治技术国外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害虫综合治理和我国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其总体思路是一致的,但前者更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
其实质性内容都是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措施,甚至包括人工的一切有效措施,互相交叉、配合、取长补短,尽量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次数和用量,真正实现多种防治手段交替应用的综合防治,尤其要注意生物手段的利用。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二)正确使用农药
1.混合用药 2.交互用药 3.适时用药 4.改换新药 5.杀虫剂的停用、限用 6.增效剂的使用
1.混合用药
特点:农药混施,不仅能延缓抗药性产生,而且能病 、虫兼治,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具有提高药效, 扩大 防治对象范围, 降低毒性, 降低成本等 农药混用的类型:有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 杀卵 剂与杀幼虫剂混用, 杀幼虫剂与杀幼虫剂混用等。 注意事项:农药的混用应根据农药的特点与功能合 理混配, 同一配方的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 应 与其他药剂之间轮用, 否则会引起害虫产生多抗性,而 且要避免一种农药大面积使用,最好几种杀虫作用机制 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
2.交互用药
杀虫作用不同的两种农药相隔一定时间交 换使用,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但必须考虑害虫 的交互抗性问题。因为一个地区长期的施用单 一或作用机理相似的农药防治害虫, 害虫抗性 发展很快, 尤其是一年内发生多代的害虫, 如蚜 虫, 螨类等极易产生抗性。因此, 不同抗性机理 的药剂之间交替使用, 是害虫抗性治理中最理 想的方式, 效果较好。另外, 某种药剂停用一段 时间, 有助于恢复有害生物的敏感性。
性的预防措施,以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 定帮助,使工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 效益、社会效益。
研究背景
1、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数逐年增加
2、有些害虫对多种药剂产生抗药性
危害
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
增加用药量, 加大成本;
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人畜中毒;
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
一、什么是害虫抗药性?
3. 适时用药 如一般害虫在幼龄时抗药力弱,而且刚从 卵里孵化出来,往往有群集性,抓住这一有利时 机,及时用药防治,经济有效。 4.改换新药 及早对作物的重要害虫进行系统的抗性测 定,及时发现抗药性种群,及早设法解决,合理使 用新药。 5.杀虫剂的停用或限用 防治时要做到对症下药,在对某些杀虫剂出 现较高抗性的林地,要停止使用这些农药,经过一 段时间,抗药性减退或消失后再用。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前言:生物抗药性发展概况: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1908-1946 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后,仅发现11种害虫及螨产生抗药性,抗性是一种罕见现象,并未引起人们注意;1946年后,有机杀虫剂出现和推广,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引起有关专家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抗性害虫的种数几乎成直线上升,也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抗性现象日益普遍,抗性发展速度加快,完全敏感的害虫种群反倒成为罕见现象。
杂草和病原菌抗药性也逐步认识,并引起重视。
年代抗药性虫螨种类DDT林丹/环戊二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D+林D+林+磷D+林+磷+氨D+林+磷+氨+菊193871946111948141195669362417183 197022498140543342234 19763642032251473667044227 19804282292692005122105532514 19844472332762126432119542517 19895042632912608548抗性昆虫及螨类的种类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第一节害虫抗药性的概念、种类及特点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药剂选择,群体,遗传)。
抗药性发展过程药剂不断杀死敏感和留下抗药性个体并繁殖的过程耐药性和药剂选择性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受力(不能遗传)。
药剂的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药剂对一些昆虫的毒杀作用强于对另一些生物)(一)害虫抗药性的种类1.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它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浅谈储粮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延缓对策

浅谈储粮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延缓对策〔摘要〕近年来,由于不少储粮企业频繁使用磷化铝防治储粮害虫而致使其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为克服储粮害虫的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确保储粮安全。
作为一名粮食仓库管理员,笔者认为只有从了解害虫抗性的形成原因、掌握害虫抗性的影响因素和采取克服害虫抗性对策三方面着手,方能从根本上消除或延缓储粮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粮食抗药性形成对策储粮害虫抗药性主要指在同一地区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防治某一种储粮害虫,则可能由于选择作用使这种害虫产生对该药的抵抗力,即是抗药性,简称抗性。
储粮害虫并不是都对剂产生抗药性的,只有经过药剂的长期选择而存活下来的体内产生有抗性基因的变异种群,才能获得对某种药剂的抗性。
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群叫抗性品系;以往从没有接触过某一药剂或表现较为敏感的种群(即没有产生抗性的种群)称为敏感品系。
在储粮防治工作中,如果继续使用产生了抗性的药剂,杀死的主要是敏感品系害虫,对抗性品系害虫,不仅得不到有效防治,而且会使害虫的抗性进一步增强。
我国目前已经发现谷蠹、米象、赤拟谷盗、锯谷盗、锈赤扁谷盗、某些书虱、螨类等虫对磷化铝及磷化氢熏蒸剂产生了抗性。
一、储粮害虫产生抗性的原因。
储粮化学药剂不管是磷化铝熏蒸剂还是防护剂,在一个地方长期使用,都可能会使储食害虫对药剂产生抗性。
这符合达尔文适者生存的原现,昆虫可以向高级进化以获得对所使用的特定杀虫剂的抗药性。
我国使用磷化铝熏蒸粮食民已有40多年历史,由于使用时间长,一般用药量较低,粮面施药较多,仓库气密性差,磷化铝熏蒸有效浓度不能保持到所需要的时间等原因,使得粮食杀虫不彻底。
这种不彻底熏蒸在害虫繁殖过程中不断发生,则所存活个体对磷化铝的耐受力一代比一代强,其结果使该种群的的耐受力不断提高,乃至形成抗药性。
磷化铝熏蒸杀虫的应用尽管有了一定的经验,但人们对其科学性的认识还不能说达到了完全了解的地步。
过去在磷化铝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够科学合理的做法,可能是诱发储粮害虫产生抗性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
摘要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
前言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
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
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
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
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
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
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
如一种对二嗪农有抗性的家蝇SKA品系,由于穿透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
原因是表皮穿透性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位起毒害作用。
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药性。
1.2增加代谢能力
害虫的多数抗性机制都与机体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强有关。
而代谢解毒又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体内的某些解毒酶都保持着一定的量,以分解代谢外来的不利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物质。
在抗性昆虫中,这些有关的解毒酶的含
量大都大幅度提高,酶的结构也发生一定变化,使酶自身的结构活性大大增强。
1.3靶标作用部位的改变
绝大多数的杀虫剂都是神经毒剂,即毒剂在机体内经过运转,最终的作用部位
(靶标) ,大都是神经系统,通过打断正常的神经传导而使昆虫致死。
生物的神经传
导系统 (或称为反射弧) 一般主要由感觉神经原 (外周神经系统)、中间神经原 (中
央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原及肌肉 (反应的运动器官) 等构成。
在神经原与神经原之间、神经与腺体或肌肉之间,都不是机体细胞直接连接的,而是以突触细胞相连。
突触
与突触之间实际也没有真正直接接触,而是依靠某些神经传递物质来联系的,如乙
酰胆碱等。
在抗性昆虫中,由于药剂长期的选择作用,突触间的物质传递活动已对
药剂的干扰或破坏作用有了很强的适应性,发生了某些改变,甚至完全可以不受药
剂的干扰而进行正常的神经传导作用,这时、毒物药剂就失去了效用,昆虫不能因
神经传导中断而死亡,表现为抗药性。
作用部位的改变可以有多种类型,但目前
研究较深入的一般是突触间催化神经传递物质乙酰胆碱释放或接收的乙酰胆碱酯酶
的改变和抗击倒基因的改变。
2.环境因子的影响
2.1农药使用不合理
目前,使用农药防治棉虫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抓不住防治适期,有一些棉区,群众一般年份防治棉铃虫多是看邻村、邻地、邻居施药就打“保险药”、或者盲目提高浓度打“彻底药”,不是根据各自棉田害虫发生情况适期施药、遇到特殊年份即易错过适期,一次防治不行就简单地增加次数、提高浓度,甚至反复用药;用药不对口,
有的是盲目乱用,防治对象与农药不对口,有的是盲目滥用,一种菊酯使用效果好
就包治百病百虫,不论见虫不见虫,也不管是什么虫,每隔三五天就打一次“定期药”,还有的是盲目混用、乱配;田间施药操作不恰当,主要是走速太快,打不匀,打不透,喷头方向没有根据防治对象,施药目的而变换。
2.2 特殊的气候对抗性起诱导作用
特殊的气候也可对抗性的产生起诱导作用,一方面,菊酯类杀虫剂的药效在一
定的温度范围内与湿度呈负相关关系,湿度越高药效越低,害虫耐药力越强;另一
方面,特殊的气候 (如光周期、温度、降雨等) 通过适宜繁殖生长的环境条件同时作
用于寄主植物和害虫种群,可间接地影响到抗性的增长。
2.3杀虫剂的分子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昆虫一旦对某一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也往往容易对同类型 (分
子结构属同类、作用机制相同的) 的其他种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杀虫剂的分子结构、以往的用药历史,对田间害虫的抗药性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选择作用类型
不同、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品种进行轮换使用,就成为抗性预防和治理的手段之一。
3.小结
综上所述,棉花害虫产生抗药性、是内因、外因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其中杀虫剂及其不合理的管理使用是主要的因素。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预防或降低植物虫害抗药性的影响。
3.1综合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把化学防治、农业措施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单一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方法。
3.2与新农药轮换使用
如某地区害虫对某种农药已产生抗性,就应停止或暂时停止使用这种农药,改用其他新农药。
3.3混合使用药剂
把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速度。
例如作物对菊酯类农药产生抗药性后,将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混合使用,可抑制害虫的抗药性。
3.4轮换(交替)用药
单一品种农药会诱发抗药性,生产中可生物农药、抗生素农药轮换使用,可以阻碍生物种群中抗药性种群的形成。
交替用药就是在植物的某一生育期内,交替使用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农药。
3.5科学间歇用药
若发现某种农药已经产生很大的抗药性,应间断或停止使用。
当一种药剂已经引发了抗药性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药性现象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
3.6应用增效剂
增效剂能增加杀虫剂的生物活性,提高药效。
在某些农药中加入一定量的增效剂,是延缓或克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3.7坚持综合防治方法
病虫害的发生于土壤、气候、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相关,采取单一的防治措施
特别是化学防治,容易产生抗药性。
4.参考文献:
01.齐志茹,杨秀英.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河北林业科技,
2007.12,第6期
02.刘雪梅,戚春峰,张树奎,窦丽. 大棚蔬菜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长江学报,
2012.1,栽培技术
03.王美平,刘建敏,王曼. 大学校园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建议——以河
北政法职业学院为例. 河北林业科技,2011.04,第2期
04.李苏轻,马建立. 果树病虫害抗药性的治理. 河北林业,科技星火,2007.6
05.张秀花. 大棚果树土壤盐渍化的预防. 百花园,河北果树,HEBEI FRUITS 2001(
1)
06.刘新影 , 吕庆茹. 哈尔滨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 中国林福特
产,2010.4,第2期
07.少江,谢良生,梁敏国. 几种棕榈科植物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广东园林,2001年,
第2期
08.克月民. 农作物病虫害杭药性的经验. 致富百科,第19期
09.许超. 作物害虫抗药性的防治对策. 农技服务,2007年,第6期
10.苏群山,张兴启. 鲜食玉米如何防治玉米螟. 植物保护,2009年,第11期
11.宋海德. 怎样防止害虫抗药性. 致富短平快,2010年,第5期
12.赤卜强,梁高健,颜发广. 卫生害虫的抗药性及防治. 中国卫生杀虫药械,2002
年,第8卷,第1期
13.刘刚. 蔬菜害虫农药抗药性性易发原因与治理对策. 植物保护
14.舒昌彬,田时铭. 桑树害虫的抗药性及其应对措施. 蚕学通讯. 第27卷,第3期
15.邹梁斌. 如何防止害虫的抗药性.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1.8,第12卷
16.王巧兰. 农业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 植物保护,2004年,第6期
17.张春良, 廖燕俸, 严叔平. 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对策. 武夷科学,2002.12,第18
卷
18.冯国民.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客服措施. 植物保护
19.李洪波.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克服方法. 现代化农业,2002年,第5期
20.王凛,廖文君,王文雪.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现代农业科技,2010
年,第25期
21.潘雅文.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植物保护
22.刘俊利. 果园害虫抗药性的防止方法. 北方园艺,2003年,第4期
23.黄清臻, 崔淑华, 李宏. 从细菌的耐药性到害虫的抗药性.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5年第11卷,第5期
24.段丽霞,徐英. 茶树害虫抗药性的综合防范对策. 植物医生,2006年第19卷,第
3期
25.曹晶晶. 廊坊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现代农业科技,2012 年,
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