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合集下载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 3.操作因子: • ①药剂方面 化学性质,曾用过的药剂种类,药 剂的持效性,剂型等。 • ②应用方面 用药阈值,选择阈值,用药时期 (生育期),用药方式,交替用药等。 • ③栽培制度 栽培制度、害虫寄生条件的改变等, 都会影响农作物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消失。例 如棉田轮作制度与棉红蜘蛛抗内吸磷种群的形 成及发展有关。营养条件改变时对棉红蜘蛛抗 药性消长有影响,抗内吸磷的棉红蜘蛛转移到 棉田杂草上,他的抗药性就显著下降。
• ②又如DDT和拟除虫菊指类杀虫剂,其主要作用 部位是神经的钠通道,由于钠通道的改变,引起 对杀虫剂敏感性下降,结果产生击倒抗性。通常 有击到抗性的昆虫会有明显的交互抗性,如棉蚜 对菊指类杀虫剂几乎都产生了交互抗性。 • ③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是环戊二烯类杀虫 剂和新型杀虫剂锐劲特、阿维菌素等杀虫剂的作 用标靶部位,环戊二烯类杀虫剂与该受体结合部 位敏感性下降导致了抗性的产生。
1 36 98 203 229 233 263
24 140 225 269 276 291
17 54 147 200 212 260
3 36 51 64 85
3 6 22 32 48
18 42 70 105 119
3 23 44 53 54
4 22 25 25
7 14 17
• ※ Cycl:林丹/环戊二烯 Op:有机磷杀虫剂 Carb:氨基甲酸 酯类杀虫剂 Pyr: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的亲酯性非常突出,主要 代谢非极性的外来化合物。亲酯性的化合物被代 谢为极性的羟基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对杀虫剂的代谢,主要是氧 化作用,其反应类型有: • A)O-、S-、N-、脱烷基作用:在杀虫剂中,与 氧、硫、氮原子连接的烷基易被攻击。

第八章 有害生物抗药性

第八章  有害生物抗药性


(2)生物防治

①保护害虫的天敌,尽量不施用对天敌毒性大
的药剂,或者进行局部施药、隐蔽施药等,以
减少对天敌的杀伤。②使用生物农药。
(3)诱杀防治

可利用灯光、特殊化学物质、植物诱集成虫,通
过机械方式或化学药剂集中杀死成虫,降低下一
代虫口密度。
(4)化学药剂防治

①加强虫情预测预报,保证防治适期。②不
某些农用抗菌素。

由多基因控制的病菌抗药性则表现为数量遗传,
其抗性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不会发生突发性的药
剂失效,而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或用药量的提 高,防效逐渐降低,药剂持效期逐步缩短。数量 遗传的抗性发展较馒,而且可通过增加药量改善 防治效果,停止用药可使抗性水平逐渐下降。表
现为数量遗传的杀菌剂有多果定、放线菌酮、三
2.影响杂草抗药性发展的因素

(1)抗性杂草的初始频率。


(2)抗性杂草的生态适合度。
(3)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4)除草剂的选择压。 (5)农业栽培耕作制度对杂草抗性的产生也有一定 的影响。
三.杂草抗药性治理

我国杂草的抗药性问题尽管不是很严重,但已
经存在,随着除草剂使用面积和用药量的扩大,
性。
(7)作物栽培措施和气候条件

凡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作物栽培措施和气
候条件,在药剂的选择压力下,病原菌抗药性
群体很容易形成。
(8)药剂的性质、应用及防治策略

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菌剂,既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
果,又可阻止或延缓抗性的产生。
三.病原菌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1.作用位点亲合力降低。

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第八章害虫防治原理.ppt-陇东学院

第八章害虫防治原理.ppt-陇东学院

害虫危害造成经济损失前夕的数量是防治的焦点。
二、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一)控制生态系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如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 (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部分物理机械防治方
法。
(三)控制害虫危害 如农业上调整作物布区和耕作制度,利用抗虫品种等Fra bibliotek属 这一途径。
(三)天敌昆虫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 1、当地自然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 • (1)采集天敌昆虫卵、幼虫、茧蛹等防治害虫 • (2)化学防治时,选用选择性强或残效期短的农 药,减少用药次数, 避开天敌活动盛期,使用有 效浓度下限。 • (3)保护天敌过冬。 搜集越冬瓢虫、螳螂等成 虫在室内保护,翌春天气回暖时再放回田间,这 样可保护天敌安全越冬。 • (4)改善天敌的营养条件。一些寄生蜂、寄生蝇 成虫羽化后常需补充花蜜。园林植物栽植时要适 当考虑蜜源植物的配置。
树势、花叶并茂,还可以减少病虫为害。
和温度有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
4. 中耕除草 可改变病虫生存环境,还 可以清除许多病虫的发源地及潜伏场所, 或直接杀死。
5.翻土培土 培土和深耕可将表土或落 叶层中越冬的病菌、害虫深埋于地下,翌 年不再发生为害。
6. 繁殖器官的收获和管理 许多蔬菜以 根茎、鳞茎等器官越冬,收获前避免大量 浇水,以防含水过多造成贮藏腐烂;要在 晴天收获,减少伤口,并在阳光下暴晒树 日后方可收藏。
三、阻隔法
• 阻隔法:人为设置障碍,切断病虫危害的 方法。 • 1.涂毒环、涂胶环 • 2.挖障碍沟 • 3.纱网、套袋阻隔 • 4.土壤覆盖薄膜或盖草
四、汰选法
• 汰选法:利用种子比重上的差异进行机械 或液相分离。有手选、筛选、盐水选等。 • 带有病虫的苗木一定要经有关部门进行 检疫,到产地进行实地考察。

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现象的表现

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现象的表现

有些药剂的药效减退或药效不佳等现象,并非是由有害生物产生了抗药性的缘故,而是由于其他某些原因。

当使用药剂防治病虫草时,如果发现有药效减退现象,不宜仓促做出结论,认为是有害生物产生了抗药性。

须知,抗药性的形成是有害生物体生理机制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不是肉眼所能直接看到的,必须从多方面加以调查、分析及某些用来比较的测试手段与方法,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

首先可根据以下四方面来考虑是否发生了抗药性问题。

第一,抗药性的出现,一般都不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

在出现药效严重减退现象之前,必定有一段药效持续减退的过程,这个过程因病虫草、药剂种类不同而有长有短。

对于1年内发生世代很多的害虫,如蚜虫、螨类、白粉虱、蚊、蝇等,用同一种农药多次反复喷洒,抗药性出现的概率就比较高,例如用浪氰菊酯防治棉蚜,连续2-3年后棉蚜就产生抗药性。

对于1年内发生世代少的害虫,如多种鳞翅自、鞘翅目害虫,则往往要经过几年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后才有可能表现出抗药性现象。

稻飞虱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是较缓慢的。

而甜菜褐斑病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发展相当快,仅2-3年的时间。

抗药性是个群体概念。

单独的抗药个体不能表明有害生物已产生了抗药性,而是要经过农药的不断选择,及有害生物的多代繁殖,将抗药能力遗传给后代,当抗性后代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了抗性种群,才能认为是产生了抗药性。

第二,用药剂防治的有效使用浓度或用量发生明显的逐次增高的现象。

第三,防治后病虫回升的速度比过去明显加快。

第四,抗药性的发生,在一定范围地区内的表现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多数地区的农田虽由农户分片承包,但却是成百上千万亩地连片种植同一种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只要作物品种和栽培条件基本一致,一般来说抗药性的表现不应有太大的差别。

若在某一部分田里药效好,而另外一部分田里药效很差,就不能轻率做出抗药性现象的判断。

当初步确诊是抗药性现象,就应做小区药效比较试验,例如判断害虫抗药性的方法:选择比较平整而且肥力均匀、作物生长比较整齐的地块,划分小区,每小区15-30平方米,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并调查每小区虫口基数;把某种药剂配成3-5个浓度,其中最低浓度为常用浓度,其余浓度可分别比常用浓度提高20%、40%、60%、80%、100%等;把配成的各浓度药液准确地喷施在相应的小区内,经一定时间后(如24小时、48小时……),调查各小区残存虫口数,与施药前虫口基数相比较,计算虫口减退率或防治效果;如果常用浓度的防治效果确实降低了,而提高了浓度的各处理区的防治效果都相应地提高了,就可初步判断确实存在抗药性问题,这样,就应采用毒力测定方法做进一步的确诊。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前言:生物抗药性发展概况: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1908-1946 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后,仅发现11种害虫及螨产生抗药性,抗性是一种罕见现象,并未引起人们注意;1946年后,有机杀虫剂出现和推广,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引起有关专家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抗性害虫的种数几乎成直线上升,也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抗性现象日益普遍,抗性发展速度加快,完全敏感的害虫种群反倒成为罕见现象。

杂草和病原菌抗药性也逐步认识,并引起重视。

年代抗药性虫螨种类DDT林丹/环戊二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D+林D+林+磷D+林+磷+氨D+林+磷+氨+菊193871946111948141195669362417183 197022498140543342234 19763642032251473667044227 19804282292692005122105532514 19844472332762126432119542517 19895042632912608548抗性昆虫及螨类的种类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第一节害虫抗药性的概念、种类及特点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药剂选择,群体,遗传)。

抗药性发展过程药剂不断杀死敏感和留下抗药性个体并繁殖的过程耐药性和药剂选择性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受力(不能遗传)。

药剂的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药剂对一些昆虫的毒杀作用强于对另一些生物)(一)害虫抗药性的种类1.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它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第8章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

第8章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
WHO,1957年: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 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 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抗性倍数=抗性品系/敏感品系 抗性倍数>5倍(10倍),或抗性个体百分率 在10%-20%以上,表明已产生抗药性
自然耐药性:
• 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 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 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不稳定。
第三节 杂草对除草剂抗性的现状
一、杂草对除草剂抗性发展简史 二、杂草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 • 形成学说:选择学说、诱导学说 • 抗性机理:(1)除草剂作用们点的改变、 (2)对除草剂解毒能力的提高、 (3)屏蔽作用或隔离作用 三、杂草抗药性的综合治理: 交替或轮换使 用混用限制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综 合运用
• 适度治理:限制药剂使用,降低总的 选择压力,限制 用要次数,用药时间, 用药量,或局部用药,选择持 效期短的药剂—促使敏感个体繁殖快于抗性个体,降低 整个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 •饱和治理:抗性基因为隐性时,利用高剂量药剂杀死抗性 杂合子,并迁入敏感种群稀释作用,使种群中抗性基因频 率保持在低水平 •多种攻击治理:不同类型杀虫剂交替使用,混用,但必需 无交抗,且选择压力低
二、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
(一)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 – – – 选择学说 诱导学说 基因复增学说 染色体重组学说
(二)昆虫抗药性机理
代谢作用的增强,如体内微粒体多功能 氧化酶活性加强 。代谢作用的主要酶: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酯酶、谷胱甘肽 转移酶、脱氯化氢酶等。 昆虫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 昆虫靶标部 位: AchE(有机磷)、神经钠通道(拟除虫菊 酯)、GABA受体(阿维菌素)、昆虫中肠上皮细 胞纹缘膜上受体(苏云金杆菌的作用靶标)。 穿透速率的降低 行为抗性

《有害生物抗性》课件

《有害生物抗性》课件
《有害生物抗性》PPT课 件
欢迎大家来到《有害生物抗性》的PPT课件。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什么是有 害生物抗性以及它的原因。
什么是有害生物抗性?
1 定义
有害生物抗性是指有害生物对特定防治手段产生的抗性。
2 示例
例如,农作物的抗草药性和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
有害生物抗性的原因
1 基因突变
有害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对防治手段产生抗性。
使用多种防治手段可以
使用频率越高,有害生
减少有害生物抗性的发
物产生抗性的风险越大。
生。
Hale Waihona Puke 3 基础病虫害管理有效的基础病虫害管理 可以减少对防治手段的 依赖。
延缓有害生物抗性的措施
1
轮作
轮作可以防止有害生物对某种农作物产生抗性。
2
交替使用防治手段
交替使用不同的防治手段可以减少有害生物抗性的发生。
3
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可以降低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产生。
结论与展望
1 有害生物抗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2 未来的挑战
我们需要加强研究和合作,寻找更有效的 防治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害生物抗性的形成速 度越来越快,我们需要更加创新和努力。
2 选择压力
长时间的防治手段使用使得只有对该手段具有抗性的生物能够生存下来。
3 水平基因转移
有害生物通过基因转移获得对防治手段的抗性。
有害生物抗性的分类
农作物抗性
农作物对除草剂和杀虫剂的 抗性。
畜禽抗性
畜禽对抗生素的抗性。
害虫抗性
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
影响有害生物抗性的因素
1 防治手段的使用频

2 防治手段的多样性

植物保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植物保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1、3R:有害生物抗药性、再猖獗、和农药残留1、植物保护:是植物生产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以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2、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1975,科学内涵: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病害的诞生,病害与国家的对应关系:19世纪中叶,1845年,爱尔兰是马铃薯晚疫病,1942年,孟加拉国是水稻胡麻斑病,4、病害四面体:农业中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条件外,还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学说1)病害三角学说:寄主,病原物,环境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产生病害。

5、植物病害定义:当植物遇到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组织、形态发生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株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症状的定义:植物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在植物体上出现肉眼可见的异常状态。

病状的定义:植物发病部位所能看到的异常状态。

五个类型: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病征的定义:病原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寄主在发病部位出现的病原物的子实体)。

五个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较大颗粒为菌核)和脓状物(桃树流胶病)。

7、非侵染病害、病毒病害、原核生物中的植原体病害无病征。

按病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按性质分为侵染性病害和粉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不具传染性,同时大面积发生,环境条件改变,有的症状可以恢复;因又可分为三类:①是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缺陷引起的;②是物理因素恶化引起的;③是化学因素恶化引起的(无病症,无发病中心)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侵染引起的,具传染性。

按病原生物可分为五类: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植物病害。

主要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

非侵染性病害常常诱发侵染性病害。

1、寄生性定义:寄生物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获得的, 是由于长期大旦使用药剂不当而产生阿;耐药性 则是指有害生物天然具有对某种药剂的抵抗能力, 即天生不敏感。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单一抗性
(有害生物只对使用过的某种药剂产生抗性)、
多种抗性(有害生物对使用过的多种类型药剂都
2.穿透降低。 3. 害虫解毒酶系代谢能力增强。 4.靶标敏感性降低。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五.害虫抗药性的治理
从化学防治的角度将抗性治理的措施分为三类: (1)适度治理。限制药剂的使用,降低总的选择
压力;在不用药阶段,充分利用种群中抗性个体 适合度低的有利条件,促使敏感个体的繁殖快于 抗性个体,降低整个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阻止 或延缓抗性发展。
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在使用农药防治有害生物的过程中,如果药剂使 用不合理,会产生有害生物的抗药性问题。
抗药性不仅使防治效果降低,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同时,由于不得不加大用药量和施药次数而增加 生产成本,加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有益生 物的危害等。
迄今为止有500多种昆虫及螨150多种植物病原菌 180多种杂草生物型产生了抗药性。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3)操作因子。①施药剂量。②施药次数即选择 的次数。③用药的种类;④用药的性质;⑤药剂 剂型和残效期;⑥施药的方式;⑦施药的虫期和 范围;⑧以前用药的历史等。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三、害虫抗药性监测
害虫抗药性监测的目的是及时掌握田间害虫种群 对各种药剂抗作发展的情况,为抗性治理或检查 抗性治理效果提供基础资料。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3.害虫抗药性的测定
害虫抗药性程度,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 品系的致死中量的倍数来确定,也可用区分剂量 (即敏感品系的LD50值)方法来测定昆虫种群中 抗性个体百分率。对农业害虫来说,如果抗性倍 数在5倍以上,或者抗性个体百分率在10-20%以上, 一般说昆虫已产生了抗药性。抗性倍数或抗性个 体百分率愈大,其抗性程度愈高。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二.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1.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害虫抗药性的形成现在主 要有四种学说:(1)选择学说,(2)诱导学说, (3)基因重复学说,(4)染色体重组学说。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进化现象,至 少应包括3个因素:①变异。②遗传。③选择。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2.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抗药性监测的内容包括抗药性风险评估、抗药性 检测和抗药性确证。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抗药性风险评估是指新农药投入使用之前、或者 已知农药应用于新的防治对象、作物或地区之前, 估计其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发展的速度和强 度,以便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阻止抗药性的产生 和发展。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抗药性检测是在药剂对害虫防治失效之前就要了 解群体中是否已出现抗性个体以及抗性个体的频 率,以对抗性的产生提出早期警告。
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 ④结合各种农事操作消灭害虫,如整枝打叉去边
尖捉虫等,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减少危害。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2)生物防治
①保护害虫的天敌,尽量不施用对天敌毒性大 的药剂,或者进行局部施药、隐蔽施药等,以 减少对天敌的杀伤。②使用生物农药。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3)诱杀防治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害虫抗药性的治理措施
(1)农业防治 (2)生物防治 (3)诱杀防治 (4)化学药剂防治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1)农业防治
①秋耕冬灌,作物收割后及时进行灭茬深耕破坏 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来年春天的虫口基数。
②种植抗病虫品种。 ③利用合理耕作方式,调整作物布局,充分发挥
抗药性确证也即抗药性测定,是指系统测定害虫 抗药性的频率和强度,以明确害虫是否真的已产 生抗药性、抗药性的分布情况及严重程度等,以 及时换用药剂或采用别的有效的防治方法。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四.昆虫抗药性机理
1.行为改变。在药剂的选择压力下,那些有利于 昆虫生存的行为得以保存和发展,从而使昆虫种 群中具有这些行为的个体增多。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2)饱和治理。当抗性基因为隐性时,通过选择 足以杀死抗性杂合子的高剂量,并有敏感种群迁 入起稀释作用,使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保持在低 的水平,以降低抗性的发展速度。
(3)多种攻击治理。当采用不同化学类型的杀虫 剂交替使用或混用时,如果它们作用于一个以上 作用部位时,无交互抗性,而且其中任何一个药 剂的选择压力低于抗性发展所需要的选择压力时 ,就可以通过多种部位的攻击来达到延缓抗性的 目的。
(1)遗传学因子。①起始抗性频率。一般野生害 虫种群的起始抗性基因频率在0.001一0.0001之间。 ②抗性基因是隐性还是显性。③抗性等位基因的 数量。④抗性基因间的相互作用。⑤抗性基因型 的适合度。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2)生物学因子(生物学和生态学)。①害 虫的群体大小。②每代的虫数。③ 昆虫世代 周期。④繁殖方式。⑤昆虫的行为。⑥种群增 长率。⑦害虫的食性。
产生了抗药性)、交互抗性(有害生物对某种药
剂产生抗性后,有害生物对某种药剂产生抗性后,
对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或几类药剂也产生了抗
药性)、负交互抗性(有害生物对一种药剂产生
抗药性后,对另外一种或一类药剂反而更加敏
感)。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第一节害虫的抗药性
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 二.害虫抗性的形成和发展 三.害虫抗药性监测 四.昆虫抗药性机理 五.害虫抗药性的治理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
1害虫抗药性的概念。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 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 现象。即抗药性是指害虫能够降低田间防效的一 种反应,这是对毒物选择作出的一种遗传上的改 变。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
2.害虫抗药性的特点
①抗药性是对害虫群体而言的; ②是针对某种特定的药剂而作出的反应; ③是药剂选择的结果; ④是可以在群体中遗传的; ⑤是相对于敏感种群或正常种群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