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植物保护通论》第六章

的条件下对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毒害的程度。
药效是指农药在田间实际使用中对病虫草害的防治
效果。
持效是指药剂防治病虫草害的有效持续时间。
6.4 杀虫剂
1 有机磷杀虫剂
2 有机氯杀虫剂 3 有机氮杀虫剂
4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5 植物和微生物杀虫剂
7 综合防治法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又可称“有害生物综合
土壤耕作的作用 土地培肥的作物
2.3.2 选育和使用抗性植物品种 2.3.3 利用健康种苗 2.3.4 加强田间管理
如播种、排灌、施肥、田园卫生
2.3.5 安全收获
3 Hale Waihona Puke 物防治3.1 生物防治的概念
利用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
治。
广义的生物防治,包括控制有害生物的生物体及其
维护人类的环境利益和生命安全。
1.3 植物检疫的实施内容
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与检疫对象的确定
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 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验与检测 疫情处理 植物检疫法的制定与实施
1.4 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
《植物检疫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凡局部
地区发生的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
昆虫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信息素)
按来源及化学组成分:
天然产物杀虫剂(鱼藤酮、除虫菊素、烟碱、沙蚕毒素) 矿物油杀虫剂 微生物杀虫剂(细菌毒素、真菌毒素、抗菌素)
6.2 农药的加工剂型
1 粉剂。由原药与填充料经机械粉碎加工制成的粉状混和物制剂。 2 可湿性粉剂。由原药与填充料、湿润剂经机械粉碎加工制成的 混合物。可湿性粉剂易在水中分散、湿润和悬浮,可加水喷雾使 用。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 3.操作因子: • ①药剂方面 化学性质,曾用过的药剂种类,药 剂的持效性,剂型等。 • ②应用方面 用药阈值,选择阈值,用药时期 (生育期),用药方式,交替用药等。 • ③栽培制度 栽培制度、害虫寄生条件的改变等, 都会影响农作物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消失。例 如棉田轮作制度与棉红蜘蛛抗内吸磷种群的形 成及发展有关。营养条件改变时对棉红蜘蛛抗 药性消长有影响,抗内吸磷的棉红蜘蛛转移到 棉田杂草上,他的抗药性就显著下降。
• ②又如DDT和拟除虫菊指类杀虫剂,其主要作用 部位是神经的钠通道,由于钠通道的改变,引起 对杀虫剂敏感性下降,结果产生击倒抗性。通常 有击到抗性的昆虫会有明显的交互抗性,如棉蚜 对菊指类杀虫剂几乎都产生了交互抗性。 • ③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是环戊二烯类杀虫 剂和新型杀虫剂锐劲特、阿维菌素等杀虫剂的作 用标靶部位,环戊二烯类杀虫剂与该受体结合部 位敏感性下降导致了抗性的产生。
1 36 98 203 229 233 263
24 140 225 269 276 291
17 54 147 200 212 260
3 36 51 64 85
3 6 22 32 48
18 42 70 105 119
3 23 44 53 54
4 22 25 25
7 14 17
• ※ Cycl:林丹/环戊二烯 Op:有机磷杀虫剂 Carb:氨基甲酸 酯类杀虫剂 Pyr: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的亲酯性非常突出,主要 代谢非极性的外来化合物。亲酯性的化合物被代 谢为极性的羟基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对杀虫剂的代谢,主要是氧 化作用,其反应类型有: • A)O-、S-、N-、脱烷基作用:在杀虫剂中,与 氧、硫、氮原子连接的烷基易被攻击。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

第三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害虫抗药性、植物病原物抗性和杂草抗药性的发展及现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农药轮换、交替等使用,并有效应用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抗性的产生及延缓农药的使用寿命,同时了解抗性产生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害虫抗药性1主要内容:害虫抗药性概念、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害虫抗药性的遗传及抗药性治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昆虫抗药性、交互抗性、多抗性、耐药性、负交互抗性等基本概念,重点是害虫抗性形成的理论、影响因子及昆虫抗药性在生理生化方面的机理,以及害虫抗性治理的措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害虫抗药性的基本概念、害虫抗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及影响因子,并能根据农业生产状况制定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
一、害虫抗药性概况(一)几个基本概念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理解抗药性定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抗药性是针对昆虫群体而言,并不是指某一个体;(2)抗药性是相对于正常敏感种群而言,通常通过比较同种昆虫的不同种群在相同发育阶段、相同生理状态和相同环境条件下对药剂耐受力与正常敏感种群的差异来确定。
(3)抗药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区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4)抗药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2耐药性:1)自然抗性:有些昆虫对某些药剂有一种天然的抗药性,即敏感度低,它是可以遗传的,这是由于生物的不同,或同是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产生了不同的耐力,这称为自然抗性。
例如用DDT防治蚜虫效果很差,而用来防治蚊蝇则效果很好。
2)健壮抗性:由于害虫的营养条件好,环境条件适宜,昆虫的生命活动、生理代谢增强,对药剂的耐受力增强,产生的抗药性称为健壮抗性,它是不稳定的,不能遗传的。
3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原理和方法—综合治理的含义

二、化学防治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 代中期。
前期(1946~1962),开始大面积使用DDT,相继六六六、氯丹、毒 杀芬等一系列高效、持久的有机氯杀虫剂在害虫防治上发挥巨大作 用。
1874年 德国人蔡德勒合成出DDT
1939年 化学家米勒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DDT登上世界舞台
此阶段强调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研究。是现代综合管理方案 的雏形 。
19世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柑橘, 曾受到介壳虫的危害,介壳虫像麻疯 疙瘩一样,密密实实地叮在柑橘和枝 叶上,使柑橘生产损失严重。后来人 们发现澳洲瓢虫善吃这种介壳虫, 1888年,美国不远万里将澳洲瓢虫请 来,去防治介壳虫,结果获得成功。 由此开创了传统生物防治科学的新纪 元,并宣告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二)全部种群管理(total population management,TPM)
意大利的Knippling提出,化学防治对控制高密度 种群最有效,而不育技术是以低密度种群下最为 有效。二者结合可彻底消灭害虫。其哲学基础是 消灭哲学。适用于卫生害虫及危害严重的森林大 害虫。
(三)大面积种群治理(areawide population management,APM)
(一)害虫综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定义: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 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 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 化学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 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 产的目的(马世骏,1979年)。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发展
人类对害虫的管理策略大致分初期防治阶 段、化学防治阶段、害虫综合管理阶段、 林业可持续发展4个主要的发展历程。
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与应用

文章编号:1673-887X(2023)02-0129-04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与应用李平亮,董向丽,任维超,郭磊(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摘要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课程是基于农药学应用相关知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非常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活动。
但是,目前仍缺乏农药利用与管理相关的教学案例资源库。
文章以该课程教学需求为出发点,以真实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启发性为导向,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建设了课程教学案例库。
案例库由12个教学案例组成,对应相应的课程章节,内容主要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重点记述科研探索与实践。
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带动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整体学习效果及最终考核成绩,保障了专业学位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教学案例库;植物保护;研究生课程;专业学位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3.02.042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case Database for the Course Efficient Useand Management of Agrochemical ProductsLi Pingliang,Dong Xiangli,Ren Weichao,Guo Lei(College of Plant Health and Medicine,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266109,Shandong,China) Abstract:The Efficient Use and Management of Agrochemical Products is a professional-degree graduate course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knowledge of pesticide science.As an open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case-teaching is very suitable for this course. However,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teaching-case resources related to pesticide use and management.This paper took the teaching needs of the course as the starting point,and regarded the authenticity,innovation,practical and enlightening as the guidance.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is course were introduced to built the teaching-case database.The case database consists of12cas‐es,with respect to the corresponding chapters.The content mainly comes from the people and things around us,focusing on our own researc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case database have driv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improved the learning effect and the final scores,and guaranteed the education goal.Key words:teaching-case database,plant protection,graduate course,professional degree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的教育培养模式逐渐从以学术型为主,转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

第三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害虫抗药性、植物病原物抗性和杂草抗药性的发展及现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农药轮换、交替等使用,并有效应用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抗性的产生及延缓农药的使用寿命,同时了解抗性产生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害虫抗药性1主要内容:害虫抗药性概念、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害虫抗药性的遗传及抗药性治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昆虫抗药性、交互抗性、多抗性、耐药性、负交互抗性等基本概念,重点是害虫抗性形成的理论、影响因子及昆虫抗药性在生理生化方面的机理,以及害虫抗性治理的措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害虫抗药性的基本概念、害虫抗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及影响因子,并能根据农业生产状况制定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
一、害虫抗药性概况(一)几个基本概念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理解抗药性定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抗药性是针对昆虫群体而言,并不是指某一个体;(2)抗药性是相对于正常敏感种群而言,通常通过比较同种昆虫的不同种群在相同发育阶段、相同生理状态和相同环境条件下对药剂耐受力与正常敏感种群的差异来确定。
(3)抗药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区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4)抗药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2耐药性:1)自然抗性:有些昆虫对某些药剂有一种天然的抗药性,即敏感度低,它是可以遗传的,这是由于生物的不同,或同是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产生了不同的耐力,这称为自然抗性。
例如用DDT防治蚜虫效果很差,而用来防治蚊蝇则效果很好。
2)健壮抗性:由于害虫的营养条件好,环境条件适宜,昆虫的生命活动、生理代谢增强,对药剂的耐受力增强,产生的抗药性称为健壮抗性,它是不稳定的,不能遗传的。
3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有害生物考试题及答案

有害生物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核心是什么?A. 化学防治B. 生物防治C. 生态防治D. 综合防治答案:D2. 以下哪种不是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方法?A. 引入天敌B. 使用化学农药C. 利用病原微生物D. 利用昆虫激素答案:B3.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哪种方法被认为是环境友好型的?A. 化学防治B. 生物防治C. 物理防治D. 以上都是答案:B4.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目标是什么?A. 完全消灭有害生物B. 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C.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D. 增加有害生物的数量答案:C5. 以下哪种不是有害生物的物理防治方法?A. 捕杀B. 诱捕C. 化学农药D. 机械隔离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可能包括哪些方法?A. 化学防治B. 生物防治C. 物理防治D. 法律法规控制E. 以上都是答案:E7.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优点包括哪些?A.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B. 降低对环境的影响C. 提高防治效果D. 增加防治成本E. 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答案:A, B, C, E8.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以下哪些因素需要考虑?A. 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B. 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C. 环境条件D. 经济成本E. 社会接受度答案:A, B, C, D, E三、判断题9.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只关注有害生物的控制,而不考虑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对/错)答案:错10.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的有害生物控制方法,因为它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对/错)答案:对四、简答题11. 简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答案: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应用,预防有害生物的发生和扩散。
- 经济阈值: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而不是追求完全消灭。
- 环境友好: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 社会可接受:确保防治措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二)正确使用农药
1.混合用药 2.交互用药 3.适时用药 4.改换新药 5.杀虫剂的停用、限用 6.增效剂的使用
1.混合用药
特点:农药混施,不仅能延缓抗药性产生,而且能病 、虫兼治,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具有提高药效, 扩大 防治对象范围, 降低毒性, 降低成本等 农药混用的类型:有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 杀卵 剂与杀幼虫剂混用, 杀幼虫剂与杀幼虫剂混用等。 注意事项:农药的混用应根据农药的特点与功能合 理混配, 同一配方的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 应 与其他药剂之间轮用, 否则会引起害虫产生多抗性,而 且要避免一种农药大面积使用,最好几种杀虫作用机制 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
2.交互用药
杀虫作用不同的两种农药相隔一定时间交 换使用,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但必须考虑害虫 的交互抗性问题。因为一个地区长期的施用单 一或作用机理相似的农药防治害虫, 害虫抗性 发展很快, 尤其是一年内发生多代的害虫, 如蚜 虫, 螨类等极易产生抗性。因此, 不同抗性机理 的药剂之间交替使用, 是害虫抗性治理中最理 想的方式, 效果较好。另外, 某种药剂停用一段 时间, 有助于恢复有害生物的敏感性。
性的预防措施,以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 定帮助,使工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 效益、社会效益。
研究背景
1、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数逐年增加
2、有些害虫对多种药剂产生抗药性
危害
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
增加用药量, 加大成本;
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人畜中毒;
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
一、什么是害虫抗药性?
3. 适时用药 如一般害虫在幼龄时抗药力弱,而且刚从 卵里孵化出来,往往有群集性,抓住这一有利时 机,及时用药防治,经济有效。 4.改换新药 及早对作物的重要害虫进行系统的抗性测 定,及时发现抗药性种群,及早设法解决,合理使 用新药。 5.杀虫剂的停用或限用 防治时要做到对症下药,在对某些杀虫剂出 现较高抗性的林地,要停止使用这些农药,经过一 段时间,抗药性减退或消失后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害虫抗性的遗传 • 害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从遗传学的 角度来说,是生物进化的适应性。 • 害虫的抗性是由基因控制的 • 抗性基因的表现型:完全显性、不完 全显性、中间型、不完全隐性及完全 隐性
四、害虫抗性的治理
(一)抗性治理概念 • Georghiou(1977)提出: • 指通过时间、空间的大范围限制杀 虫剂的使用,既将害虫控制在为害 的经济阈值以下,又保持害虫对杀 虫剂的敏感性,从而达到维持杀虫 剂的有效性。
农药混用对害虫抗性存在两种观点: 农药混用对害虫抗性存在两种观点:
• 一种以日本学者为代表,认为不同作用机 制的农药混用,是抗性治理的好办法。 • 一种以美国WilkinSon为代表,认为农药混 用将会给害虫产生交互抗性和多抗性创造 条件,会给害虫的防治和新药剂的研制带 来更大困难。 • 农药混剂研究中必须考虑和解决如何避免 产生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的问题。
• 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较多的抗性害 虫有: 棉铃虫、棉蚜、小菜蛾、二化螟、 三化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玉米螟、 潜叶蝇、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螨类等。
(三)杀虫剂抗性的判断
RF=抗性品系LD50或LC50/敏感 品系LD50或LC50 • RF >5以上则表明对杀虫剂产 生抗性,倍数越大,说明抗 性程度越高。
害虫抗药性监测
• 害虫抗药性监测就是通过调查和测定,掌 握不同地区农作物主要害虫对所用农药抗 药性的现状,进而预测其发展趋势,为害 虫抗药性治理和害虫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 害虫抗药性监测一般程序害虫抗药性监测 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 • 敏感基线确定 • 抗药性定性诊断 • 定量抗性水平测定
(l)敏感基线确定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组成 • • • • • • • 细胞色素P450 NADPH—黄素蛋白还原酶 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 6—磷酸葡萄糖酶 细胞色素b5 酯酶 核苷二磷酸酯酶等
昆虫体内的水解酶系
• 酯 •羧 酯 • 酰胺
磷酸三酯水解酶对有机磷杀虫剂分子有两个作用部位。
• S(O) • S(O) ‖ • ‖ RO2— P—OH+HX • (RO)2 P—X+H2O • S(O) • ‖ • (RO)(OH) P—X+ROH
•
连茬、连 种 , 导 个 变为 种群, 药 发 。 蝉 双季 单季 区 高 。 种
区
3、害虫的繁殖和迁飞能力
• 当害虫种群内已存在抗性基因时,还具备另外 两个因素才能形成群体抗药性;一是药物的选择 压,另一是抗药性单株找到新的宿主并成功繁殖, 即抗性条件形成还需借助害虫的繁殖和迁飞能力。 害虫的迁飞能力一般是有限的,但有些害虫的食 性杂,寄主广,其生长发育的循环条件容易满足, 虫口量就容易保持在较高水平,抗药性就容易产 生。通常容易产生高抗药性的害虫都有繁殖力强、 生活史短、适应力强、发生期不一致或世代重叠 明显、寄主范围广、食性杂等共性。
第六章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46 1956 1970 1980 1989
第一节 害虫的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抗药性 第三节 农田杂草抗药性与综合治理
第一节
、 、 、 、
害虫的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药 与机 遗传
一、害虫的抗药性
•(5)尽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包括 天敌和次要害虫)的影响,避免破坏生 态平衡而造成害虫的再猖獗。
2、害虫抗性治理策略 • Georghiou,1983年提出,基本策 略有三个: • 适度治理,饱和治理,多种攻击治 理 • (1)适度治理:采用方法,限制 用药次数,用药时间用药量,采用 局部施药,选择持效期短的药剂。
• (2)饱和治理:选用高剂量药剂杀死 害虫,饱和治理必须具备条件: • a、抗性基因为隐性 • b、确保有敏感品种能迁入饱和治理区, 与存活的抗性纯合子个体杂交,其杂 交后代又可用高剂量策略杀死。 • (3)多种攻击治理:采用不同作用机 制的杀虫剂交替使用或混用。
(三)抗性治理的方法
• 1、加强抗性监测,采用综合治理 措施。 • 2、农药交替轮换使用。 • 3、农药的限制使用 • 4、增效剂的使用 • 5、农药的混合使用(复配制剂)
S O ‖ ‖ (CH3O)2P—SCH2CNHCH2 乐果
酰胺
S ‖ (CH3O)2P—SCH2COOH 乐果
昆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及其代谢
• • • • •
系: 谷胱甘肽—S—烷 转 谷胱甘肽—S— 转 谷胱甘肽—S—环氧 转 谷胱甘肽—S—烯链转
硝基还原酶及脱氯化氢酶
• S ‖ (RO)2P—O — — NO2 S • ‖ • (RO)2 P—O— —NH2( • DDT
脱氯 氢
还
) )
DDE(
昆虫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
• 昆 靶标 : • 酰 碱酯 (AchE): • 机 、氨 甲 酯杀 剂 靶标 。 • 酰 碱 (AchR): • 类杀 剂 靶标 • 经钠 : • DDT 拟 菊酯杀 剂 靶标
。
昆虫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
• 昆虫其他靶标部位: • γ—氨基丁酸(GABA)受体 是环戊二烯类杀虫剂和新型杀 虫剂锐劲特及阿维菌素的作用 靶标部位。
1、害虫种群对药剂敏感性的遗传变异
• 选择 进 , 为 随 农药 发 变 , 适应 环境,这 , 产 药 。
2、杀虫剂剂量和频率造成的选择压力
• 剂 农药 连续、高频 高浓 , 加 农药处 种 积较 产 药 。经 种 农药、药剂喷 均、 加选择 药、随 加 药 、 药时间 当 药 术 导 药剂选择压, 种 群过 。
• 在一个地区,对于新开发、引进使用 的农药,一开始就测定某种害虫对它 的毒力回归线,这虽然不能完全以此 作为敏感基线(考虑到交互抗性问 题)。但是,有此数据对于监测害虫 今后抗药性的发展无疑是有用的。
昆虫其他靶标部位 • 昆虫中肠上皮细胞纹缘膜上受体, 是BT的作用靶标部位。 • BT杀虫毒蛋白与中肠上皮细胞纹 缘膜上受体位点亲和力下降导致了 印度谷暝和小菜蛾的抗性。
穿透速率降低
•杀 剂 •杀 剂 •杀 剂
昆 昆 昆 经
行为抗性
• 有些抗性是昆虫改变行为习性的结果, 如家绳、蚊虫 • 昆虫的抗性并非单个抗性引起的,往 往可以同时存在几种机制,各种抗性 机制的相互作用决不是简单的相加。
二、害虫抗性的形成与机理
• • 响 药 机
•昆
(一)害虫抗性的形成
• 种:选择学说——认为 群 内 数具 个 ,从 感 系 系, 药剂选择 结果。 种:诱导学说——认为诱发 变产 药 ,认为 群 内 具 个 , 药剂 诱导 , 发 变 系。
•
•
种: 复学说( 复 nleduplication theory)认为 来 , 个 拷贝 个 。 种: 进 产 。 组学说——认为 改变 质,
(三)昆虫抗药性机理 • 代谢作用增强 • 昆虫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 • 穿透速率降低 • 行为抗性
昆虫体内主要起代谢作用的酶系
•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Mixed function ox idases MFO) • 酯酶(esterase) • 谷胱甘肽转移酶 (glutathione—transferase s) • 脱氯化氢 酶 (dehydrochlorinase)
( ) ( ) ( ) ( )杀 剂 药 药 药 断(RF值 断) 发 概况 概
(一)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概况
• 1908 Melander 国加 亚
发现 园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us (lomstork)对 • 1946 仅发现11种 剂产 螨产 。 药 。
• 1989年抗性害虫已达504种,其中农业害虫 283种,卫生害虫198种,有益昆虫及螨23 种。 • 我国1963年首次发现棉蚜、棉红蜘蛛对内 吸磷产生抗药性。 • 目前我国发现30多种农林害虫及螨类产生 抗药性,主要分布鳞翅目、鞘翅目及蜱 螨目。
• 是指对某种药剂对害虫敏感品系毒力回归 线的测定,敏感基线是比较抗药性有无和 抗药性水平高低的标准。目前采用的抗药 性指标,无论是抗性倍数或存活率,都是 依据敏感基线得出的LD50或LD99作为基础。 抗性倍数是被测群体的反应中值与敏感品 系反应中值的比值,一般广泛接受的指标 是:5倍以下为敏感,5-10倍为低抗,IO -4O倍为中抗;40倍以上为高抗。
常用的混剂类型 常用的混剂有三种类型: •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 • 杀卵剂与杀幼虫剂混用:如灭多威、 拉维因是理想杀卵剂,与辛硫磷、杀 虫单混用可增效。 • 杀幼虫剂与杀幼虫剂混用
常见增效剂 • • • • • • 增效磷(SV1) 增效醚(Piperonyl butoxide 又称Pb) 丙烯增效剂(Propylisome) 亚砜化合物(Sulfoxide) Sulfoxide 增效菊(SeSoXanae或sesamex) 氮酮等。
(二)抗性的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 1、抗性治理原则 • (1)控制抗性基因的水平,防止或延 缓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 (2)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 避免长期连续单一使用某一种药剂或 某一类药剂。
• (3)选择最佳的使用时间和方法,严 格控制药剂的使用次数。尽可能获得 害虫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选择压 力。 • (4)实行综合治理:综合应物理、农 业、生物、遗传及化学防治措施。
• 6、负交互抗性杀虫剂的应用 • 比如桔全爪螨甲氰菊酯抗性品系对功 夫和哒螨灵有非常明显的交互抗性, 对卡死克有非常明显的负交互抗性现 象。 • 7、换用新的药剂 • 采用微生物及植物源作为生物杀虫剂 被认为在当前十分可行。
• 8、调整作物布局、完善耕作制度 • 减少或杜绝种植强抗性诱导作物,套种或 间种能使害虫对药剂敏感性增强的寄主植 物,并对其害虫不施药防治,作为敏感个 体的避难所,从而使作物上的抗性群体不 断得到稀释,使害虫始终处于一个对药剂 相对敏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