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的综合治理是
《害虫综合治理》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

害虫综合治理(IPM)的 定义
组长:孙华伟 成员:殷兴、严红丹、王聪、胡辰昱、 浦天馨、潘培培、王娟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害 虫综合防治专家会议认为:“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 科学管理的系统,它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和有关环 境条件,尽可能以协调的方式利用现有的适当技术和方 法,使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经常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 。”
定义的特点: (1)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出发; (2)综合治理是建立在各项措施的基础上,但不是各项 措施的简单相加; (3)要考虑经济、安全、有效。 不足之处: (1)未能强调自然控制因素。(2)未给“经济 有效”一个定量标准。
1979年,我国昆虫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对综合 防治的内容做了说明:
对综合防治的概念提出其涵义是“综合防治 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体系,它属 于农田最优化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是从农业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 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 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 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 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应当从生态学的观念来 考虑”。并认为“综合防治不是搞拼盘”,在一个地区 ,对一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应该通盘考虑;因地因 时因病虫害制宜地协调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 的和病理的多种手段,经济、安全、有地将病虫 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之下”。
1986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农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
“综合防治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 ,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 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 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 有效的生态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 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
害虫综合治理

• 拌种法:将药剂与种子均匀混合杀死种子上的病菌、害虫的方法。 • 土壤处理法:将农药采取喷粉、喷雾、撒毒土直接施在地面或土层内
防治病虫草害的方法。
• 涂茎法
农药稀释方法 ----按倍数法计算
• 求稀释剂用量: (1)稀释100倍或100倍以下计算稀释量时,要扣除原 有药剂所占的那一份数量。 稀释剂用量=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原药剂重量 例:用杀虫双2㎏,求稀释90倍加水多少千克? 由上式得2×90-2=178(㎏) 或:稀释剂用量=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减—1) 上例:2×(90-1)=178(㎏) (2)稀释100倍以上 稀释剂用量=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 例:如用100克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防治蝴蝶兰疫病,需要加水多少克? 水(稀释剂)用量为:100克×1500=150000克=150 千克
害虫综合治理
害虫的综合治理
• • • • • 植物检疫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 化学防治
综合治理(IPM)
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 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 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 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 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
农药稀释方法
• 求用药量 (1)求稀释100倍以下原药剂用量 原药剂用量=所配药剂重量÷(稀释倍数-1) 例:需配制50倍的晶体石硫合剂200㎏,求需要晶体 石硫合剂多少千克? 由上式得:200÷(50-1)=4.08(㎏) (2)求稀释100倍以上原药剂用量 原药剂用量=所配药液重÷稀释倍数 例:用盛水量15千克的背负式空气压缩式喷雾器装满 水后配制6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稀释液,需要加 多少克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单位换算:15千克=15000克, 求用药量:百菌清用量=15 000÷600=25 克
农业昆虫学07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害虫综合治理包括的三个基本观点是(生态学观点)、(经济学观点)、(环境保护学观点)。
2. 在防治策略上,防治r选择类害虫最适合的防治方法是(化学防治或药剂防治)。
3. 在农业上,害虫取食或产卵等行为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的受害,称为(虫害)。
5. 草地螟的越冬虫态是(老熟幼虫),越冬场所是(土壤)。
6.植物对某些昆虫种群所产生的损害具有避免或恢复的能力,称为(植物抗虫性)。
7. 目前,在我国用于害虫防治实践的昆虫病原细菌主要是(苏云金杆菌)。
8.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按测报的目的和内容可分为(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发生范围和为害程度预测。
9.常见的昆虫田间分布型有(随机分布型)、(核心分布型)、(嵌纹分布型)。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子属于非密度制约因子的是(B)。
A 生活空间B 温度C捕食性与寄生性天敌 D 食物数量2.下列害虫可以在土壤中穿行造成作物受害的是(A)。
A 东方蝼蛄B 细胸金针虫C 亚洲玉米螟D 二化螟3.下列防治方法中,能有效地防止危险性害虫远距离传播蔓延是(D)。
A 农业防治法B 物理机械防治法C 生物防治法D 植物检疫4.田间发现大豆幼苗被害虫为害,其为害症状是大豆的主根被咬断,断口整齐平滑,地上部植株枯死,则该害虫最可能是(A)。
A 蛴螬类B 金针虫类C 蝼蛄类D 地老虎类5.田间调查某地块玉米螟对玉米危害所造成的损失, 抽样调查200株, 其中有20株被玉米螟为害, 平均每健株产量为100克, 被害株产量为80克, 则该地块玉米的产量损失百分率为(D)。
A. 10%B. 20%C. 40%D. 2%8. 下列害虫属于迁飞性害虫的是(B)。
A 华北蝼蛄B 粘虫C 甘蓝夜蛾D 菜蛾9. 下列贮粮害虫中,属于初期性贮粮害虫的是(C)。
A 赤拟谷盗B 锯谷盗C 玉米象D 黄粉虫10.下列蚜虫,在我国东北生活史类型为留守式的是(B)。
害虫综合治理(IPM).ppt

有关国内外害虫治理的实例:美国的棉花害虫;我国的 水稻害虫和棉花害虫等。(45页)
第三节 害虫治理的展望
1、目前存在的问题(书46)
(1)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2)研究者、推广者、实施者 (3)实施者知识水平
2、展望
(1)需求提高
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四章 害虫综合治理(IPM)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第一节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害虫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 第三节 害虫治理的展望
第一节 害虫综合治理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的提出 (1)起源
在20世纪初,在IPM一词创造以前,用于保护作物免受害 虫破坏的IPM基本策略已被应用,但没有明确定义。
从害虫防治实践方面区别棉铃虫综合防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戴小枫和郭予元1农业防治法2诱杀防治法3化学防治法4生物防治法5防止策略与指标6棉花抗棉铃虫品种选育与利用冀南棉麦混作区棉花害虫综合治理中国农大张青文等2精选棉种呋喃丹拌种3棉田分阶段种植油菜春玉米夏玉米诱集带4根据防治指标用药5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棉株补偿能力二我国害虫防治策略发展过程
生物可持续控制的核心问题是可持续。
关于IPM和SPM的区别,有人认为基本内涵是一样的;有人 认为有一定的区别,它是建立以生态区为单元的,以多种作物的 多种重要有害生物为对象的多种措施优化的调控体系。
尽管有种种新的有害生物治理策略的提出,IPM仍是当前国 际上被普遍接受并采用的策略,但最近更多的是有害生物可持续 控制。比较一下IPM、 TPM、APM 、SPM异同点。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问题是可持续。
病虫害防控宝典:综合治理方法

病虫害防控宝典:综合治理方法一、引言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指运用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以达到控制病虫害、保护农作物、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病虫害综合治理强调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生态平衡,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详细介绍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方法和策略。
二、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2)轮作和间作:轮作可以改变病虫害的生活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间作可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3)土壤改良:通过施肥、翻耕、排水等方式改善土壤环境,增强作物生长势,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4)田园卫生: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残体等,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源。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天敌昆虫:引入或保护天敌昆虫,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2)微生物制剂:利用拮抗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拮抗剂等微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3)性引诱剂: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或干扰病虫害的正常交配,降低病虫害的繁殖能力。
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诱杀:利用灯光、颜色、气味等诱杀病虫害。
(2)隔离:在农田周围设置隔离带,阻止病虫害的传播。
(3)筛选:对种子、种苗等进行筛选,去除携带病虫害的个体。
4.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
虽然化学防治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病虫害抗药性增强。
因此,在病虫害综合治理中,化学防治应作为辅段,在其他防治方法无效时谨慎使用。
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确保农产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森林昆虫 历年题库

三、填表(15分))森林昆虫学试卷库(一)答案一、名词解释:(24分)胚后发育:昆虫自卵内孵出,到成虫羽化并达到性成熟为止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
稚虫:幼虫与成虫形态不相似,生活环境、习性也不相同,一般幼虫水生,成虫陆生,“稚虫”,如:蜻蜓。
多型现象:指昆虫不只在雌雄个体上差异,而且在同一性别内形态也分几种类型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法是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以防治害虫的方法。
双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的姓氏或缩写。
孤雌生殖:不经两性交配即产生新个体,或虽经两性交配,但其卵未受精,产下的不受精卵仍能发育为新个体。
发育起点温度;各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对温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在温带地区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拟态:一种动物"模拟"其它生物的姿态,得以保护自己的现象,称为拟态二、问答题:(每题32分)3 影响昆虫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在昆虫生长发育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一)温度(二)湿度(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四)光(五)风(六)土壤因子(七)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八)昆虫的天敌通过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影响昆虫的数量。
四、论述(29分)1、何谓害虫的综合治理(IPM),有何特点和局限性?和TPM有何不同?你还知道哪些害虫控制的策略?(15分)定义: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指导下,以园林技术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因地因时制宜,合理使用生物的、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防治方法,坚持安全、经济、有效、简易的原则,把害虫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达到保护人畜健康、增加生产的目的。
特点:1、生态学观点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经济利益和防治效果,立足于整个生态系统。
2、经济学观点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只要求将害虫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净活动收益=挽救资源的价值-活动费用。
3、容忍哲学允许一定数量的害虫存在。
害虫综合治理复习

生态系统:是在某一特定的景观的地域或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动态系统”害虫综合治理: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R”:抗药性,农药残留,再猖獗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防治措施引起的产品价值增量与防治费用增量相等时,与之对应的害虫密度M即为EIL物理防治:是从生理学或生态学角度,利用光、惹、颜色、温度、声波、放射性等防治害虫的技术。
生物防治:在害虫防治过程中有时可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基因产品等控制有害生物,包括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及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利用不育昆虫和遗传方法防治等。
经济阈值(ET):是应采取控制措施时的种群密度,是一个报警水平,是防治行动的指标。
潜在害虫:其种群平衡密度(EP)一般不超过经济阈值(ET),在IPM 管理体系中该类害虫不是真正的有害种类。
偶发性害虫:平衡密度(EP)低于经济阈值(ET)。
它主要是受到异常气候或杀虫剂的使用不当引起的。
周期性害虫:平衡密度(EP)低于经济阈值(ET),种群密度较有规律的超过ET。
常发性害虫:平衡密度(EP)常在经济阈值(ET)上下波动,属主要害虫,要密切注意。
最严重(关键)害虫:平衡密度(EP)在经济阈值(ET)以上。
其种群密度始终在ET以上。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即包括了多个层次和水平:基因、细胞、器官、种群、生态系、景观。
农业防治:是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包括选用抗虫品种),根据农田环境与害虫间的关系,有目的的改变某些因子,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以达到保护作物、防治害虫的目的。
(完整版)农业昆虫学名词解释

1、农业昆虫学:是研究农作物害虫生物学、发生规律与防治的科学2、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物理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构成的功能单位。
3、农田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从事种植业活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4、自然控制(natural regulation):在自然界中,一些物种种群保持着很多个体数量,而另一些种群的数量却保持中等或非常稀少,通常物种种群既不可能无限制地连续增长,也不会轻易绝灭。
在所有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并在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
环境因素作用于种群数量的过程称为自然控制5、自然平衡:自然控制最终所导致的一个状态,即平衡状态。
即自然控制使生物群落内各物种种群的数量成一定比例的存在,而不至于出现剧烈地变化,总能维持各自的种群在平衡密度上下。
这种现象称为自然平衡6、种群动态(种群消长):指在一定空间内,特定种群在时间序列上的数量变化。
7、密度制约因素:这样的因素作用于害虫种群,与害虫种群密度高低有关(或依赖于害虫的种群密度高低)。
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
特点是:具负反馈机制。
对害虫种群具有调节作用。
8、非密度制约因素:这种因素对任何高低密度的害虫起相同的作用,其作用大小与密度高低无关。
如低温、降雨、干旱等。
特点是:作用是灾难性的,有时控制作用明显。
无负反馈作用。
9、生态对策:也称生活史对策,是物种(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
10、逻辑斯蒂曲线(S形曲线):当种群增长达到其资源供应状况所能够维持的最大密度,即环境负荷量K时,种群将不再继续增长而稳定在K值左右,即dx/Kt=0,。
这就是种群增长的~~。
11、r-类害虫(r-对策者,r-strategist):其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环境容量水平(K),大部分时间保持在S曲线的上升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3年美洲斑潜蝇在海南再猖獗
1999年,原在黄瓜等作物上害 的白粉虱,却在水稻制种田大 量发生
白飞虱
美洲斑潜蝇
我的观点
❖ 4 如果要彻底消灭,那花的力气是相当大,举例用 农药,那要污染相当相当大。这一点有点点类似3 .
我的观点
❖ 5。就算不考虑虫害,那还有病害,还有自然 灾害,还有一些损耗,
害虫的综合治理是害虫防治发展的必 然趋势
我的观点
❖ 1,彻底消灭害虫是很难做到的,另外也几乎 不可能。
我的观点
❖ 2。所谓的害虫,只是和我们人类的经济利益 相违背而已,不一定真的是不好的害虫
❖ 我们现在定义的害虫未必永远都是害虫,比 如蟑螂。
❖ 世间万事万物没有绝对,比如烟草中的尼古 丁它在大家的心目中是绝对的有害物质,但 是它确是治疗托雷特士病的良药。
人类应该有包容性
❖ 所以,要想获得较好的结果,不是光消灭害 虫就可以的。
❖ 只要把害虫种群的大小控制在我们大家允许 的经济范围里,我想大家也不会反对吧,你 想,若收一吨的粮食有1斤东西被虫吃了,你 真的在乎吗? Nhomakorabea 我的观点
❖ 6 人类必须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如果肆意 没有约束的滥杀昆虫,必然要受到大自然 的惩罚,那就不是一点点经济损失所能挽 回的了。
我的观点
❖ 3。假设如果某一害虫真的被彻底消灭,那他 在整个生态链的生态意义就没办法体现,这 样也许会影响其他种群的生存,严重的话会 影响整个生态的结构等。
我的观点
❖ 害虫天敌若在某些地区,一旦发展形 ❖ 成特定的种群,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失,其
相对应的害虫,在较长期问能放控制住 ❖ 有些地区偏重于用化学农药杀 ❖ 虫,用药时叉不注意保护天敌,造成了某些 ❖ 害虫的再猖獗,环境被污染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