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综合治理》第一章 害虫综合治理概论

合集下载

害虫综合治理 概论

害虫综合治理 概论
害虫综合治理 Integrated Pest Mangement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学科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保护学
和系统科学等诸多领域,与社会生产技术水平
密切相关。通过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这门课的学
习,使学生掌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最新理论 和方法,了解国内各类作物的有害生物防治的
技术,并对系统科学的应用有所认识,最终合

害虫防治的第一次革命(1940-1962)
20世纪40年代害虫防治发生了第一次革命性的改变,这是由于 DDT的出现所引起的。英法两国同时发现与DDT同效的六六六,后
来又发现了许多高效的有机氯杀虫剂。德国在二战期间也发展了有
机磷毒物,后来发展为有效的杀虫剂。 同时,也出现了人们通常说的“3R”问题:害虫抗药性 (Resistance)、农药残留(Residue)、害虫再猖獗(Resurgence)。 总之,DDT等新型杀虫剂的出现带来了第一次革命,它大大地 提高了防治效果。

第二节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的发展概况

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
概念的发展概况
• 国外
(1)196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生物防治国际组织
(IOBC)联合召开了一次会议(罗马),提出害虫综合防治
一词(Integrated Pest Control, IPC),并开始在欧洲地区应用, 美国稍晚些时候也应用该词。 (2)1972年,在美国召开了一个环境质量保护会议(简称 CEQ),决定把IPC改为IPM,即现在用的名称,从而与以前 20-30年代提出的综合防治相区别。IPM或IPC中的Pest一词, 在60-70年代提出,主要指害虫(包括害螨),现在则泛指有 害生物(包括病虫、杂草、害虫等)。

《害虫综合治理》课件

《害虫综合治理》课件

类的健康和生活造成负
面影响。
常见的害虫防治方法
1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病毒来控制害虫数量。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学防治
使用杀虫剂等化学物质来消灭害虫。
3
物理防治
利用屏障和陷阱来限制害虫的进入和活动。
生态友好的害虫综合治理技术
有机农业
天敌利用
采用无化学农药和肥料的农业 方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利用天敌对害虫进行控制,保 持生态平衡。
《害虫综合治理》PPT课 件
《害虫综合治理》PPT课件将向你展示如何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害虫。我们将探 讨种类和危害,共享常见的防治方法,并介绍生态友好的技术。
害虫的种类及危害
1 蚊虫类
2 害虫及害虫病
3 害虫对人类健康的
威胁
传播疾病,如疟疾和登
对农作物和植物造成破
革热。
坏,损害农业生产。
引发过敏和骚扰,对人
温室综合病虫害管理
结合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 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 用。
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人类健康
减少疾病传播,保障公共卫生。
农作物保护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可持续发展
促进可持续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害虫综合治理案例研究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使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农田害虫,实现农作物 高产高质。
通过改进农业管理措施,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 赖,保护生态环境。
采用综合病虫害管理技术,减少农作物病虫害 的发生,提高农业可持续性。
总结及展望
害虫综合治理是保护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应 用生态友好的方法,我们可以实现更有效的害虫控制和管理。

害虫综合管理

害虫综合管理


国家林业局日前发布公告,公布了19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其中昆虫11种、病原微生物6种,线虫1种,植物1种,并自2005年3月1 日开始生效,原林业部发布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同时废止。这是继 1996年之后,国家林业局结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和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 生特点再次对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进行了修订。 新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一、 昆虫(11种) 1、红脂大小蠹 (Dendroctonus valens Le Conte) 2、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3、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a Takagi) 4、杨干象 (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inne) 5、苹果蠹蛾 (Laspeyresia pomonella (Linnaeus)) 6、双钩异翅长蠹 (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 (Waterhouse)) 7、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Bojer)) 8、枣大球蚧 (Eulecanium gigantean (shinji)) 9、红棕象甲 (Rhyncnophorus ferrugineus oliu.) 10、青杨脊虎天牛 (Xylotrechus rusticus (Linnaeus)) 11、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本节思考题:
1。森林昆虫的涵义 2。森林昆虫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任务 3。防治森林害虫的总方针
第一章 害虫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Integrated Management)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森林保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Forest health protection and foresty sustainable)

害虫的综合治理-太行之路网站-欢迎您!

害虫的综合治理-太行之路网站-欢迎您!
不以杀死害虫为防治目标,着重实施森林保健,降低害 虫种群的增长率。途径:
1、监测系统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
2、重点研究易于或潜在成灾种群与天敌的动态机制。
3、应用各种林业措施,使系统抗病虫害能力增强。
第二节 害虫管理的原理及技术方法
一、森林害虫种群数量调节的基本原理
1、生物潜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生物间的繁殖达 到相对稳定,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生物之间保持相对平 衡的力量称之为生物潜能。充分利用生物潜能可避免害 虫猖獗。
⒋费用和收益上,TPM更注重长期效益,IPM多考虑短期 效益。
⒌TPM注重消灭技术,而IPM着重于生态学原则。
四、森林保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90年代以来提出的主要策略有森林保健FHP、害虫生 态管理EPM、害虫可持续控制SPM、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 制SPFM等。
(一)有害生物生态管理(EPM):
为了满足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 (1995)需 要,Tshernyshev提出了有害生物的生态管理(EPM).
特点:
1、生态学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生态 平衡、社会安全、经济利益和防治效果,立足于整个生 态系统。
2、经济学观点 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只要求将害虫 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净活动收益=挽救资源的价值-活动费用。
3、容忍哲学 允许一定数量的害虫存在。强调各种防 治措施的协调,强调自然控制因子,特别注意充分发挥 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力求少用或不用农药,不造成环 境污染。
(三)森林保健就是要保持森林健康,恢复森林健康, 建立和发展健康的森林。一个理想的健康森林应该是生 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森林的影响(如病虫害、空气污 染、营林措施、木材采伐等)不会威胁到现在或将来森 林资源经营的目标。

害虫综合治理

害虫综合治理
不同场景下的害虫治理策略
家庭害虫治理
卫生习惯
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定期清理 垃圾和积水,避免食物残渣和 腐烂物质残留,防止害虫滋生

物理灭虫
使用苍蝇拍、捕蜘蛛的网或者 粘板等物理方式灭杀害虫。
使用杀虫剂
根据害虫的种类和数量选择合 适的杀虫剂,如喷雾、粉末或 饵剂等,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 杀虫剂时要做好防护措施,避
04
害虫预防和监管
害虫预防措施
种植结构调整
01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害虫适宜的生存条件,降低害虫繁
殖率。
生态控制
02
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等自然因素控制害虫,实现生态平衡。
农业防治Βιβλιοθήκη 03通过科学管理、合理施肥、灌溉等农业措施,降低害虫种群数
量。
害虫监管措施
制定防治计划
根据害虫监测数据和预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 防治计划。
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办公室害虫治理
建立防虫体系
在办公室入口和窗户等入口处设 置防虫设施,如风幕、防虫网等 ,以阻止害虫进入。
定期清洁
定期清理办公室垃圾和积水,保 持办公区域干净整洁,避免害虫 滋生。
使用杀虫剂
针对不同害虫采取不同的杀虫剂 和灭杀方式,如喷雾、粉末或饵 剂等,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杀虫 剂时要做好通风换气,避免对人 体造成伤害。
1
害虫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地区和环境会有不同 的害虫分布。
2
一些常见的害虫包括蚊、蝇、蟑螂、蚂蚁、蝴 蝶等。
3
这些害虫通常会选择适合其生存的环境,如潮 湿阴暗的地方、食品加工场所、家庭等。
害虫的危害
传播疾病害虫
如蚊子、苍蝇等,它们会传播各种 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痢疾等。

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以生态学为依据,强调诸如天敌、气候等自然致死因

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以生态学为依据,强调诸如天敌、气候等自然致死因
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李鹏在《生物多样性公约》
上签字。该公约有153个国家签字。
主要内容:绪言、42条、2个附件。 目标:促进保护和持续利用。 原则:各国要按照其环境原则开发生物资源。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五)、《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保护措施
制定国家的保护生物多样性计划
对生物多样性的组成进行调查、监测及编目。 迁地保护及就地保护。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3)、资源集中假说
(resource concentration hypothesis)
资源集中假说认为,特定植物组合可能对植食者发现和利用寄主植 物的能力有直接影响。其效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这些植物组合体 可能掩盖植食性昆虫赖以寻找寄主的视觉或嗅觉刺激信号,结果减 少了害虫对寄主植物的侵害;二是这些植物组合体可能改变生境内 的微环境和植食者的运动行为,致使它们从寄主植物上迁出增多, 可能导致寄主植物上的害虫数量减少。 许多植食性昆虫,尤其是寄主范围较窄的植食性昆虫,更易发现并 停留在范围大,密度高的单种植物上。相反,多样化的栽培,使害 虫(植食者)发现和利用寄主植物的能力受到影响。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三)、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可能因素
Pianka曾经提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6种可能因素: 时间 空间 竞争 捕食 气候 生产力 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只是 在特定条件下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而已。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
1996年6月11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
去自我协调的功能。由于单一化的作物不断取代自然植被,降低了农田 的物种和生境多样性,结果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害虫问题的更 加恶化。 生物群落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其物种组成、类群结构、 季节动态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在研究农田生物多样性时,必须根据这 些特点加以分析,以便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害虫综合治理》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

《害虫综合治理》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
害虫综合治理
• 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 • 害虫综合治理的方法 • 害虫综合治理的实践案例 • 害虫综合治理的未来展望
01
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
什么是害虫综合治理
• 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是一 种预防性的害虫管理策略,旨在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方法,将 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 下,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色板诱杀
利用害虫对颜色的偏好, 使用不同颜色的色板来诱 杀害虫。
食物诱杀
利用害虫对食物的偏好, 使用食物来诱杀害虫。
化学防治
喷雾法
将农药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通过 喷雾器将药液喷洒在植物表面或害虫 身上。
熏蒸法
拌种法
将农药与种子混合搅拌,使种子表面 附着农药,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利用农药的挥发性,通过熏蒸作用将 农药扩散到空气中,使害虫中毒死亡。
城市管理。
治理效果
通过综合治理,有效控制了城市 害虫的繁殖和传播,提高了城市
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业害虫综合治理
农业环境特点
农业害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对农作物危害较大。
治理措施
采取农业防治(如轮作、深耕等)、生物防治(如天敌昆虫、微生 物等)、化学防治(如农药)等措施,以及加强植物检疫和监测预 警。
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 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 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保护害虫天敌和生物多样性,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害虫综合治理还能够降低害 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
害虫综合治理的历史与发展
•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害虫管 理方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害虫 综合治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的研究和技术也在不断发 展和完善。

害虫综合治理

害虫综合治理

学生参与
该学校会组织学生参与害虫治理活 动,提高学生的害虫防治意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现场实施
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监测预警和预防措施的结果,制定具体的现场实施 方案,包括使用的药物、施药时间、方法等。
安全施药
确保施药人员的安全,佩戴防护用具,避免长时间暴露 在农药环境中。
合理用药
根据害虫种类和数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对 非目标生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效果评估
短期评估
在施药后一段时间内,观察害虫数量和农作物受害情况,评估防治效果。
农药使用
在必要时,该农场会选择使用低毒 、低残留的农药,并且严格遵守安 全间隔期。
案例二:某城市害虫综合治理的探索
城市规划
环境治理
该城市在规划阶段就考虑到了害虫治理的问 题,合理布局绿地、水源等,减少害虫孳生 的环境。
该城市注重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垃圾,减少 害虫的食物来源。
化学防治
公众参与
在必要的时候,该城市会使用化学农药进行 防治,但会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
特点
害虫综合治理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的特 点,旨在实现害虫的有效控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保障农业生产
害虫综合治理能够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减少农业生产因害虫而造成的损失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维护生态平衡
害虫综合治理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通过综合手段治理害虫,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 坏,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长期评估
结合短期评估结果,对整个治理流程进行长期跟踪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治理方案。
04
害虫综合治理的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学科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保护学和系统科学等 诸多领域,与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密切相关。通过有害生物 综合治理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 基本概念、最新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各类作物的有害生 物防治的技术,并对系统科学的应用有所认识,最终合理 运用各项防治措施。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害虫防治历史回顾及害虫综合治理的提出 ➢ 第二节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 第三节 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 第四节 害虫综合治理的推广实施及对策
第一节 害虫防治历史回顾及 害虫综合治理的提出
▪ 害虫防治的历史 ▪ 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 害虫防治的第一次革命(1940-1960)
20世纪40年代害虫防治发生了第一次革命性的改变,这是由 于DDT的出现所引起的。英法两国同时发现与DDT同效的六六六, 后来又发现了许多高效的有机氯杀虫剂。德国在二战期间也发展 了有机磷毒物,后来发展为有效的杀虫剂。
同 时 , 也 出 现 了 人 们 通 常 说 的 “ 3R” 问 题 : 害 虫 抗 药 性 (Resistance)、农药残留(Residue)、害虫再猖獗(Resurgence)。
( 2 )1972 年 ,在 美国 召 开 了 一个 环 境 质 量保 护 会 议 (简 称 CEQ),决定把IPC改为IPM,即现在用的名称,从而与以前20- 30年代提出的综合防治相区别。IPM或IPC中的Pest一词,在60- 70年代提出,主要指害虫(包括害螨),现在则泛指有害生物(包 括病害、杂草、害虫等)。
第一章 害虫综合治理概论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陆明星 冯从经
参考书目
陈杰林主编《害虫综合治理》 张青文主编《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 蒲蛰龙主编《害虫生物防治原理和方法》 林乃铨 编《害虫生物防治(第四版)》
《寂静的春天》(Carson著)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
▪ 二十世纪初的害虫防治(1900-1940)
从害虫防治技术上没有较大发展,但在害虫天敌的引进 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多以失败而告终。但人们开始 认识到防治害虫仅用单一的方法很难奏效,因此提出“综合 防治”(Integrated control)的概念,其着眼点是要把各种害 虫防治方法——农业技术防治、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 机械防治法等配合起来,共同应用,以便起到取长补短的作 用,提高防治效果。它的基本思想仍是消灭害虫;没有从生 态学、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害虫防治。
▪ 概念的发展概况 ▪ 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Fra bibliotek 概念的发展概况
• 国外
(1)196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生物防治国际组织 (IOBC)联合召开了一次会议(罗马),提出害虫综合防治一词 (Integrated Pest Control, IPC),并开始在欧洲地区应用,美国稍 晚些时候也应用该词。
害虫防治的第二次革命(1961-现在)

由于长期单纯使用化学农药,开始出现
了许多不良后果。昆虫学家和植保工作者开
始重新考虑害虫防治的策略。由著名昆虫学
家 Geiser ( 1961 ) 首 先 提 出 害 虫 综 合 防 治
(IPM)策略。害虫综合治理的提出和实施,
给害虫防治带来了第二次革命。
第二节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IPM)的提出
一、害虫防治的历史
▪ 早期的害虫防治
害虫防治方法都是一些经验性的土办法;而且在
害虫防治时常带有迷信色彩。 ▪ 文艺复兴之后的害虫防治
在西方国家,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科学技术得到 较大进步。这一时期害虫防治的主要特点:(1) 化学 (土)农药(主要是植物性农药和矿物农药)得到较 大发展,害虫防治进一步多样化;(2)利用农事操作 和生物防治开始出现,并得到较大发展。
总的来说,DDT等新型杀虫剂的出现带来了第一次革命,它 大大地提高了防治效果。
杀 虫 剂 影 响 男 性 生 育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临床儿科学教授保罗·温切斯特 对150万8岁至15岁孩子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结果发现, 相对其他季节出生的孩子,春天出生的孩子英文和数学成 绩明显要差,而这一结果可能跟杀虫剂有关。
IPM的几次定义变革

1966年,FAO害虫综合治理定义:
“害虫综合防治是一套害虫治理系统,这个系统考虑到 害虫中的种群动态及其有关环境,利用所有适当的方法与技 术以及尽可能互相配合的方式,把害虫种群控制在低于经济 受害的水平之下。”这一定义表明:(1)要用经济阈限决 定是否防治害虫,即只要求降低害虫种群数量,使其不造成 为害,而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2)害虫防治要根据害虫 种群动态及其有关环境;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所起的作用。 (3)重新提出各种防治方法的协调配合。
•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 从春秋时期起2600多年中,成灾800多次,涉及江北 8省(区),常造成庄稼颗粒无收。“ 飞蝗蔽日,禾 草一空”,“赤地千里,寸草不留”。
日本鹿儿岛
近些年入侵生物扩散蔓延、暴发成灾, 入侵的生物有400多种,危害性较大的达100余种。
• Rabb (1972)的IPM定义 “IPM靠明智的选择及利用各种防治害虫
的方法来达成生态的、经济的及社会的效益”。 这一定义指出了IPM不仅要消除害虫的为害,还 要不影响生态系统,及保证社会安定。
重点:IPM的基本思想 难点:IPM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1、如何正确看待虫害 2、如何正确看待虫害防治 3、如何制定正确的虫害防治策略 4、如何正确采用虫害防治技术
虫口夺粮 任重道远
古往今来,害虫的治理关系到农业的 丰产丰收,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关 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所以,古代思 想家管仲在《管子·度地篇》中就曾告 诫政治家:“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虫一害也”,就是说善于治理国家 的人,先要治理“五害”,虫害就是其 中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