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体会
语文(心得)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语文论文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想法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城市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更多的体会。
笔者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已有六七年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而收效平平。
从前每次在学生作文前,从选题到开头结尾,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每个环节都指导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可最后换来的还是学生干巴巴、令人沮丧的文字。
在一次次失望和无可适从中我开始反思我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最适合我指导的对象,其得到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一般的作文训练方法,运用在农村学生身上,必然要碰壁的。
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够立足现有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的同时,又能够在这些理论和方法中寻求突破,走出一条更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这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努力探询的作文教学中的“循规”与“寻变”,在此将本人的思路和经验提出与大家交流。
一、长篇短章,词汇先行“词汇积累——作文训练的基石。
”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这点对于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的语文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
但同样的“积累词汇”,其实施过程城里乡下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对于城区的小学生,老师要想让学生积累词汇,可能只要简单的布置和适时的检查这么简单,然而在农村,那可要费些心思和体力的。
首先,学生从哪儿获得词汇的积累?农村孩子手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甚少。
我们学校,初步调查发现每个学生手上平均没有一本象样的课外读物,在这种状况下让学生去阅读,去积累词汇,不是纸上谈兵是什么?为此,我在班级中增设了“班级图书角”,把学校闲置的旧书架拿来放在班级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个人的藏书拿到这里来,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将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让家长给自己买一两本有意的课外书籍,甚至还推荐性地开出书目,从而使家长们由没有习惯为孩子买书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
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体会

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体会作者:简松根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80期说起农村小学生,语文老师总是埋怨他们见识面窄,课外阅读量少,知识缺乏,简直如“井底之蛙”,要想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实在是太难了。
上述原因导致他们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写,写起作文来总是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最终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挤”出来的几句也是空洞无物,或土话、废话连篇,这是客观存在的。
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全面看问题,不但要看到农村小学生和城里小学生相比在习作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更要看到他们具体城里小学生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农村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多,比如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就是很好的例子,从文中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海边看跳鱼儿等事,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这些经历是当时城里孩子无法接触到的,所以他们才会觉得这些事情“很稀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时应如何贯彻落实这一习作目标呢?一、习作教学一定要依据农村小学生的有利因素,发挥他们的优势。
即要紧紧抓住“实践活动”这条主线,展开习作教学,努力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完整、具体地写出来呢?教师需要精心指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激起学生表达、习作的欲望。
学生的这种欲望被充分激起,习作可以说成功了一半。
例如:一次“六一”儿童节,我校隆重庆祝,全校师生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
围绕这一内容,我事先要求全班学生积极参加,仔细观察,事后在班级内开展“畅谈欢度…六一‟节见闻”的比赛,看谁说得最好。
由于这次庆祝活动准备充分,表演的文娱、体育节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加上我事先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任务,等到比赛时,学生个个胸有成竹,跃跃欲试。
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体会

“ 菜刀 ” , 雪 白的 , 寒光 闪闪 , 胆 小 的 同 学 看 后 毛 骨 悚 然 。理 发 师先在磨 刀石上磨 剪子 、 刀子 , 他 那 滑 稽 的 动 作 惹 得 观 众 无 人不笑。接着 , 顾客出现 了, 理 发 师 给 顾 客 围 上 花 围裙 。 然 后 提着大 “ 剪 子” 就 给顾客 理发 了, 理发 师那夸 张的动作 , 还 有 顾客那看起 来十分 “ 难 受” 的 样 子 把 大 家 都 给 逗 乐 了 。 理 好 后, 理 发师从 整瓶 的洗 沽精里 挤 出几滴 抹在 “ 顾客 ” 的 头 发 上, 对 他 进 行 干洗 。 洗 好 后 又 见 理 发 师 提 着 大 “ 菜刀” 在 顾 客 的胡子上 狠狠一刮 , 哪 里是在刮 胡子 . 简 直 就 像 我 们 乡 下 杀 猪 的屠夫在 刮猪毛 , 顾 客“ 吓” 得 当堂 从 椅 子 上 瘫 坐 到 地 上 . 观众 t " ' l l Nd  ̄ 的吓 得 “ 哇哇” 大 叫, 胆 大 的 笑得 前 仰 后 合 。最 后 , 只见 理 发 师 拿 出 一 瓶 洁 厕 剂 当成 定 型 剂 喷 在 “ 顾客 ” 头发上 。 整个过程笑声连连 , 此起 彼伏 。 又如 , 几 年 前 我 在 梅 林 中 t  ̄ , / b 学任教 , 曾经 带 领 全 班 同 学 游 览 了县 级 文 物保 护 单 位— — 长 教南 华 岩 。 由于 我 是 长 教人 . 对 南 华 岩 风 景 区 的各 个 景 点 比较 熟 悉 , 自然 就 成 了 地道 的 “ 导 游” 。一 路 上 , 我把 各 个 景 点 介 绍 得 淋 漓 尽 致 , 学生 兴趣 盎 然 . 真 有 了不 虚此 行 的感 受 。 结束后 , 我布置学生以“ 游南华岩” 为 题 写 一 篇 游记 的 习作 任 务 。 学 生 都 能 把 游览 的经 过 、 沿途 的所 见 所 闻一 一写 出来 。其 中 , 有位同学写得最好 . 如他写孑 L 子 庙 这 段 是 这 样写 的 : “ … …走 进 庙 里 , 只见 孔 子 公 身 披 五 花 十 色 的衣 服 , 头 戴 闪 闪 发光 的官 帽 , 神态安详。 老师介绍说 , 孔 子 是 我 国古代 的大 教 育 家 , 一 生 中教 了三 千多 个 学 生 。 我 们 听 了 心 中不 由升起 一 股 崇 敬 之 情 。 听 老 人 们说 , 读 书人 要 是 摸 一 摸孔 子 公 的胡 子 , 就 会 变 得 格外 聪 明 。 于 是 , 我 们 几 个 淘 气鬼 趁 老 师 不 留 神 的 当儿 , 偷 偷 摸 了一 下 胡 子 , 还 真 的 挺有 趣 的 呢 ! ” 这 段 话 不但 具 体 写 了 自己看 到 的孑 L 子公的外貌 、 传说 , 更 重 要 的 是 写 了偷 摸 孔 子 公 胡 子 的这 一 动 作 .一 下 子 就 把 三 年 级 孩 子 所 特 有 的 童真 童 趣 展 露 无 遗 。结 果 , 该 篇 作 文被 选 参 加 “ 小 萌 芽杯 ” 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并获 了奖 , 还在金浩 主编的《 获 奖 作文》 一 书 上 发表 。
农村小学习作入门教学之我见

倾 听别人 的讲话 , 不能准 确领会说 话人 的主要 意思 } 方言 浓重 , 普 通 话 水 平 较 低 。主 要 原 因是 他 们 平 时 少 阅 读 , 阅读能力 低 , 写 作 能力跟不 上 , 表 达能 力 差 , 怕 出丑 。如果 得到 教 师 的正 确 引 导, 激发 阅读 与写作 兴趣 , 可 以 发 掘 他 们 的智 力 和 潜 力 , 发 展 创 新 能力 。 二、 改变 教学方法 . 增 强 自 主 学 习 意识 小 学 阶 段 正 是 确 立 自主学 习 的 意 识 、 激 发 自主 学 习 的 愿 望 、 养成 自主学习 习惯 的关 键 阶段 。在语 文课 教学 中, 教师 要从 新 课标 的要求 出发 , 改 变教学 方法 , 让学 生成为 学习 的主体 , 教 师 从 中 起 引 导 的 作 用 。在 教 学 中创 设 形 式 多 样 的 教 学 方 法 , 创 设 民主 、 开放 的课堂学 习环境 , 引 导 学 生 自主 进 行 探 究 活 动 , 激 发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 意 识 和 欲 望 。小 学 生 拥 有 了 良好 的 自主 学 习 的 习惯不但 在学习上取得较好 的成绩 而且 能使 其终身受益 。 三、 课 内 阅读 与 课 外 阅 读 一 起 抓 , 丰富写 作语 言 . 提 高 写 作
中 学. i 罘 辅导 2 0 1 3 第 4 划
农 村 小 学 习作 入 门 教 学 之我 见
@ 黄 雪敏
摘要 : 当前 的农村 小 学各 种 条件 还 是 比较 落后 , 留 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童
多, 学 生 课 外 阅读 量 小 、 知识面狭窄 、 导致 小学生 的习作水平 差 , 需要教 师正确的指导。 关键词 : 农村 ; 小学; 习作 ; 教 学 生 感 受 和 认 识 的文 字 记 录 , 也 是一种 表达能力 的训 练。 ” 小 学 阶
对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改革 开放 二 十 多年 来 , 村物 质 生活得 到 了极 大 农 在 农村 小 学里 , 有许 多语 文教 师对教 材 中的 习 还 的提 高 , 精神 生活还 相对 贫乏 , 习型 家庭 、 习型 作 只停 留在“ ” 但 学 学 教 的层 面上 , 没有 以教 材 为 蓝本 , 而 充 社 区 的 建 设 任 重 道 远 。 当一 部 分 家 长 在 学校 里 学 到 分调动 学 生习作 的激情 , 活学 生 已有 知识 经验 的相 相 激 的 一 些 文 化 知 识 , 经 十 几 年 的 风 蚀 雨 淋 。 经 遗 忘 似 块与 习作要 求进行 比照 、 历 已 整合 , 融入 学 生心智 , 对例 得 所 剩 无 几 了 。 美 国 心 理 学 家埃 里 克 . 里 克 森 把 人 文进 行借 鉴 迁移。如 苏教 版 义务教 育第六册 语文教 材 艾 的发展 分 成 了若 干 阶段 , 6岁以 前 , 童 的语 言发 习作 2要 求 学 生仿 照例 文 , 在 儿 有顺 序 、 重点 地 写一 写 有 展 对 人 的 一 生 至 关 重 要 。 父 母 是 孩 子 的 第 一 任 老 师 , 教 室或者 学 生 的房 间 ,也 可 以写 自 己希 望 拥有 的 书 这 部 分 父 母 在 与 孩 子 交 流 时 不 能 以 规 范 的 口 头 语 言 房 、 室等 。有 些老 师为 了辅导 、 改 的方便 , 卧 批 简单 地 引导孩子 , 有些 父母 甚至很 少与 孩子 进行 交流 。这样 要 求 学生以《 我们 的教 室》 为题进 行 习作。 果造成 全 结 孩子 在婴 儿期错 过 了一 次语 言发展 的 高峰 期 , 造成 班 一 个模 式 , 是 毫无 新 意 。张 庆先 生在 《 写作 教 学 中的 农村 孩子 1 3头语 言表达 能力差 的重要 原 因。 “ 与 “ ” 中提 出了实现 自主 写作要 做 到 “ 多” 乐” 放 》 三 、
谈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
实质 是练 习用笔 来说话 ,实现 口头 到笔头 的转 化 ,把写 变成 一 种 由 内 到 外 的 自 由 倾 吐 , 使 学 生 对 于 写 话 有 兴 趣 ,乐于 把 自己的所 见、所 闻、所思 、所 感毫无拘 束地 写 下 来 , 从 而 形 成 一 种 写 作 主 体 , 写 自 己 的 自得 之 见 , 抒 自己的 自然之情 ,用 自己的 自由之笔 ,写 自己的 自在 之趣 的 思 想 境 界 ,这 样 就 从 心 底 里 排 除 了 “ 文 难 ” 的 作 障碍 ,减 轻 了学 生心灵 的压 力 , 有利于 提高作 文教学的
二 、作 文 要 与 生 活 相 结合 新 标 准 指 出 :老 师 要 激 发 学 生 对 生 活 的 热 爱 ,调 动学生观察 思考和练 笔的积极性 。要引导学 生写熟悉 的 人 、 事 、 景 、 物 ,做 到 说 真 话 吐 真 情 ,不 说 空 话 、 假 话 ,作 文 和 生 活 是 紧 密 相 联 的 ,作 文 要 靠 生 活积 累 ,作 文 是 现 实 的生 活 反 映 ,生 活 是 作 文 的 源 泉 ,那 么 我 们 的 教 师 要激 发 学 生 对 现 实 生 活 的 热 爱 ,调 动 学 生 认 真 观 察 思 考 和 练 笔 的 积 极 性 。 做 到 教 学 生 学 会 生 活 ,做 生 活 的 有 心 人 , 训 练 学 生 认 真 观 察 思 考 、 善 于 发 现 的 本 领 ,鼓 励 学 生 勤 动 笔 、 多 积 累 ,学 会 了 积 累 ,学 生 就 有 取 之 不
四 、 求 真 、 求 实 。然后 才能 求 善 叶圣陶 先生说 : “ 文就是说 话 ,用笔来 说话 ”, 作 “ 小学 生 练 习作 文 这要 求惟 在理 真 ,情 切 而意 达 ” , “ 文 ,要 写出诚 实 的, 自己的话 ”。在这里 ,叶老很 作 直 接 地 告 诉 我 们 :小 学 生 作 文 教 学 的 目的 就 是 让 学 生 能
谈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谈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作文教学难,农村作文教学尤其难。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于强调文章的结构、内容、中心等。
对能力差的学生习作时常常是一凑、二抄、三套,说空话、说大话、唱高调,无个性、无童趣,不符合现在的教育形式。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抓主线,铺垫“兴趣路”所谓主线,指的是紧扣单元教学的作文训练。
它是阅读教学的延伸与扩充,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有所领悟之后的个性舒张。
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和倾吐的欲望在训练中可得到最大程度的挥洒和表现。
各单元作文训练串成的主线,如同一条盘山的公路,虽然曲折蜿蜒,但风光无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积极性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状态。
作为学习积极性的一系列心理现象,都与学习需要直接相联,受制于学习动机。
为使学生作文训练达到最佳境界,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消除学生的思想负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提出的习作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对小学生来说,写作有畏难情绪的不少,拿着笔,苦思冥想,总感到无东西可写。
如何消除思想负担呢?这时,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又要给学生一篇范文让学生揣摩、领会。
正如茅盾先生说“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几次“依葫芦画瓢”的训练,他们定会欣喜若狂:“嘿,我知道怎么写了!”消除了畏惧的心理,学生就会逐步对作文产生兴趣。
其次,创设倾吐氛围。
在有形无形之间,把他们的思维与写作活动置于一个自由而广阔的空间里,让学生由兴味所致到自由表达再到成文,使写作的兴趣在这里自由放飞。
二、抓目标,合理降低要求学生对待习作好比是来到一座陡峭的山脚下,低年级学生“望而生畏”,中高年级学生“望山兴叹”。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啊”!因为这座山太高,太陡,学生能力有限——难攀啊!怎么办,只有降低要求。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发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农村小学,尤其是一些教师,对当前作文教改的形势不十分清楚,方向不够明确,教改信息闭塞。
从教师来说,作文教无计划,教学程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
有的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没出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内。
不能开阔学生思路,没有教给学生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
在作文的批改上也不够认真,没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批语,皆是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书写工整等。
从学生来说,农村学生的语言训练与城市相比也有一定距离。
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见了生人就面红耳赤。
更由于受一些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语言不够规范,语病较多,训练起来难度更大。
加之一些教师没能严格按照作文教学“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训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孩子的思维发展。
我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已有9年多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可谓煞费苦心而收效平平。
在一次次失望和无可适从中我开始反思我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最适合我指导的对象,那么如何做到,下面我来谈几点: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分析1、学生方面:大部分农村学生写起作文来无话可写。
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错别字和病句太多,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虚浮不实,令人担忧。
2、教师方面:部分农村教师不怎么会写文章,很多是由民办转正的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更差。
教师不知如何下手指导,碰上作文课,教师随手拟个题目,任学生信笔涂鸦。
3、教学方面:对习作教学总体目标认识不清楚,或是盲人摸象,根本就无目标,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或者是在与学生认识水平不相符的目标进行作文教学,不是要求过高,就是面面俱到,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了极大盲目性和随意性,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高段老师责怪低段老师,低段老师说学生不成材。
其实,许多教师也不知道习作课怎么上,无教案上课,随意安排习作内容,不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事情,不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作文课全凭学生的“天赋”去发挥,就造成我们的学生习作瞎编乱造,谎话连篇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体会
摘要:习作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农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习作训练,农村小学生写起习作来就能得心应手。
关键词:习作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8-0135-01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其中的写包括书写和习作。
谈起习作教学,恐怕不少的语文老师会感到头痛,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小学语文老师。
虽然小学习作内容以记叙文为主,写人、记事和景物描写。
由于农村的小学生见识少,课外阅读量小,故而导致了农村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习作难写,写起习作来尽管冥思苦想,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写出来的作品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空洞无物。
作为农村教师,如何调动农村小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呢?根据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不断
探索尝试,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习作要时要注意积累习作素材
著名的作家叶圣陶曾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路、语文等方面的积累。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督促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多摘、抄、写,编、评、赏优秀的字、词、句、段、篇。
注意收集名家笔下的与农
村现实密切相关的文章。
并培养学生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
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素材。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
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
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
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日积月累,为习作做好准备,促进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2 把习作放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
生活即教育。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
”因而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努力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写作源泉的”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走入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切身做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农村小学生感受到习作来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习作就在自己的身边。
在习作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注重将习作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如在教“写人”《我的老师》的习作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己老师的外貌特征,然后请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老师外貌、性格、爱好、长处与不足。
后由学生自由评论,
说得好的在什么地方?不足的又在哪里?最后教师小结。
再让学生动手写出来。
这样既可以创设说话情境,又为习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3 把习作放到劳动中去
把习作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在劳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既可以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又可以通过习作使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进一步升华和提高。
比如,在教“写事”《我学会了做家务》的习作时,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或多或少要干一些家务活儿,因此,可以让学生都说说自己会干哪些家务活,最拿手的是什么,怎么学会的,再让大家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习作时,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4 把习作放到自然中去
自然界具有极大的诱发力。
在习作教学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顿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
比如写“描写景物”的习作《校园的松树林》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校园后的松树林里,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再近看,观察树的树干、枝、叶;最后点明松树有什么作用?经过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正确进行描述并展开联想,再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有的学生说:“松树像一个个卫士,保护着学校”;有的学生说:“松树可以为我们遮阴挡
雨,我们可以在这里看书学习”;有的学生说:“松树可以打家具”;有的学生说:“落下的枝叶可作柴火”;有的学生说:“树上是鸟‘安家’的好地方,树下是我们玩耍的乐园。
”……多么丰富的语言啊!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把自己的独特的真实感受写下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习作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农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习作训练,农村小学生写起习作来就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