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语文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使至塞上》练习设计1

合集下载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使至塞上》同步练习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使至塞上》同步练习

《使至塞上》同步练习1.填空。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朝代(),他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苏东坡赞他“(),()”,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

2.加粗汉字写拼音。

候骑()征蓬()萧关()燕然()二、拔高过关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使至塞上:_________ 征蓬出汉塞:_________长河落日圆:_________ 属国过居延:_________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描写沙漠的名句,你还能默写出哪些描写沙漠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择。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描写沙漠的名句,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句诗扩展成一段写景的话。

201X年六年级语文下册6.2使至塞上教案6长春版

201X年六年级语文下册6.2使至塞上教案6长春版

使至塞上教学目标:1、会认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体会诗句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4、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指名回答。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使至塞上》预习学案(含答案)

《使至塞上》预习学案(含答案)

《使至塞上》预习学案(含答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 1.流畅、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背景透视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歌鉴赏方法:赏意象(描绘了什么?)抓特点(怎么描绘的?)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

)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写出正确汉字和读音。

征蓬()萧关()候骑()燕然()归yàn()dū()护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诗句解释(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探究案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说说首联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三、课堂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三篇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三篇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三篇篇一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长春版六年级(下)《使至塞上》同步练习卷

长春版六年级(下)《使至塞上》同步练习卷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使至塞上》同步练习卷
一、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
1.(3分)默写这首诗。

使至塞上
,。

,。

,。

,。

2.(3分)《使至塞上》这首诗作者,(朝)诗人。

3.(3分)《使至塞上》诗句中“,”描写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4.(3分)《使至塞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3分)《使至塞上》这首五言诗写了诗人的情景,三、四句诗人写自己像一样随风而去出临,像一样进入。

6.(3分)《使至塞上》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诗句是。

7.(3分)《使至塞上》表明边关局势紧张的诗句是。

8.(3分)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使至塞上》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王维;唐;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5.奉命赴边慰问边塞守军;汉塞;归雁;胡天;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7.都护在燕然;8.辽阔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直升云天,遥远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圆圆的落日。

;。

使至塞上 练习题含答案

使至塞上 练习题含答案

使至塞上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答案】B【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答案】D【解析】“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3.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答案:3.使:出使;征蓬:飘飞的蓬草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B【解析】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D【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参考答案:BD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

使至塞上练习题及答案

使至塞上练习题及答案

使至塞上练习题及答案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使至寨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走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使至寨上》1.使:出使;征蓬:飘飞的蓬草2.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使至塞上-王维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使至塞上-王维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使至塞上-王维》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使至塞上》这首王维的诗歌的背景和内涵,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在边塞之地的感慨和思考。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这首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学生自主阅读《使至塞上》这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撰写读后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探讨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4. 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 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使至塞上》这首诗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作业要求1. 阅读并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歌,撰写读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探讨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撰写分析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3. 参与小组讨论,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积极参与讨论,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4. 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展现自大和魅力。

五、评判标准1. 作业内容完备,表达清晰,思路清晰,逻辑周密。

2. 分析文章深入,观点独到,论据充分,结论合理。

3.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能够与他人合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看法。

4. 诗歌朗诵自然流畅,语调抑扬抑扬,表达情感真挚,吸引人。

六、参考资料1.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2. 王维诗歌钻研资料3. 《使至塞上》的背景介绍和解读资料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王维的诗歌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培养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