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概论

合集下载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害虫综合治理体系的防治技术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害虫综合治理体系的防治技术

微生物治虫
➢ 通过菌类和病毒本身或提取物,使有害生物致病, 从而达到对有害生物的防治。
➢ 苏云金杆菌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最多,产量最大的微 生物杀虫剂,能杀死150种鳞翅目害虫,如玉米螟 、棉铃虫等;广泛用于农、林、卫生害虫的防治。
➢ 杆状病毒,主要感染鳞翅目昆虫,被认为是重要而 安全的杀虫剂。目前进入大田推广或示范阶段的病 毒杀虫剂约20种,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杀虫剂是我 国第一个商品化且登记注册的病毒杀虫剂。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选育和利用抗性植物品种
➢ 抗性作物选育途径 (1)传统方法:选种、系统选育和杂交选育 (2)诱变技术:利用理化诱变因子诱导产生抗性突变体,再 筛选出抗性个体。 (3)组织培养 (4)生物技术:将各种生物的抗性基因转入目标植物体内。
➢ 抗性作物品种的合理利用,适宜利用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培育多抗品种。
➢ 例如一种叫做草蛉的昆虫,专门捕食蚜虫,人工大量繁 殖草蛉,用来防治棉铃虫、蚜虫等害虫,效果非常好。 赤眼蜂、蜘蛛、瓢虫、食虫虻等都是害虫的天敌。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
➢ 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步行虫、畸 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 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
➢ 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农业害虫及其天敌的生活史、生物学和生 态学特性,以至于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 指导实施是耕作防治成功的关键,改变农田环境使之不利于 害虫的生存。
1、调整作物布局 (1)合理设置植物田块 (2)轮作和间作 (3)栽种诱集作物 2、土壤耕作和培肥,改善土壤环境 (1)收获后和播种前的耕翻, (2)生长季节的中耕 (3)农田休闲和轮作绿肥,对寄主范围较窄,活动能力较差 害虫有效。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课程名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课程名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2各主要天敌类群简介
§3天敌作用的评价方法
§4农药对天敌作用的干扰
§5通过调节生境增加天敌作用
§6植物保护剂及其评价
§7增强自然控制的措施
第四章新技术与IPM
§1害虫防治中的新技术概述
§2新技术与IPM的协调性及评价
§3害虫防治新技术展望
第五章生态调控
§1各类害虫猖獗原因、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
§2生态调控的理论基础
M080821
课程名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课内学时:36;学分:2;开课学期:秋
先修课程:农业昆虫学、化学保护、昆虫生态学(研究生)、基因工程(研究生)
适用专业: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并通过IPM成功实例掌握IPM在各类有害防治中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应用技术。
大纲内容:
第一章概论
§1有害生物防治历史
§2 IPM进展过程
§3 IPM与EBPM的比较
§4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5经济阈值、损害阈值
第二章品种抗性在IPM和EBMP中作用及评价方法
§1抗性与生物型
§2抗虫性机制及生态因素对抗性的影响
§3抗性与天敌的联合作用
第三章IPM和EBPM的生物控制
§1生物控制的特点及成功经验
§3各农田生态系生态调控示例
§4我国几个重要害虫综合防治成Fra bibliotek实例分析授课单位:农学院
大纲执笔人:吴进才教授

《害虫综合治理》第一章 害虫综合治理概论

《害虫综合治理》第一章 害虫综合治理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学科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保护学和系统科学等 诸多领域,与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密切相关。通过有害生物 综合治理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 基本概念、最新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各类作物的有害生 物防治的技术,并对系统科学的应用有所认识,最终合理 运用各项防治措施。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害虫防治历史回顾及害虫综合治理的提出 ➢ 第二节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 第三节 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 第四节 害虫综合治理的推广实施及对策
第一节 害虫防治历史回顾及 害虫综合治理的提出
▪ 害虫防治的历史 ▪ 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 害虫防治的第一次革命(1940-1960)
20世纪40年代害虫防治发生了第一次革命性的改变,这是由 于DDT的出现所引起的。英法两国同时发现与DDT同效的六六六, 后来又发现了许多高效的有机氯杀虫剂。德国在二战期间也发展 了有机磷毒物,后来发展为有效的杀虫剂。
同 时 , 也 出 现 了 人 们 通 常 说 的 “ 3R” 问 题 : 害 虫 抗 药 性 (Resistance)、农药残留(Residue)、害虫再猖獗(Resurgence)。
( 2 )1972 年 ,在 美国 召 开 了 一个 环 境 质 量保 护 会 议 (简 称 CEQ),决定把IPC改为IPM,即现在用的名称,从而与以前20- 30年代提出的综合防治相区别。IPM或IPC中的Pest一词,在60- 70年代提出,主要指害虫(包括害螨),现在则泛指有害生物(包 括病害、杂草、害虫等)。
第一章 害虫综合治理概论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
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加强国际 合作和交流。
强化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参与治理工作。
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创新,开发新的药剂、治理 设备和工艺,提高治理效果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当前治理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
1 2 3
耐药性问题
有害生物对化学药剂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导致治 理效果不佳。需要研发新的药剂和治理方法,以 应对这一问题。
缺乏科学评估
一些治理实践缺乏科学评估,无法确定其实际效 果。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以验证治理方法 的有效性。
技术推广不足
一些有效的治理技术没有得到充分推广,导致使 用范围有限。需要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治 理技术的普及率。
强化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合作, 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 对全球性的有害生物问题 。
提升公众意识
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 高公众对有害生物的认识 和防治意识,促进社会共 同参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工作。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可以保护农作物和林木免受有害生物的侵害
,提高农业和林业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加强基础研究
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害生物 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 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的关 系,为制定更有效的综合 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技术手段
研发新的防治技术手段, 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等,注重环保 和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课件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课件

化学药剂是防治有害生物常用的手段之一,了解不同种类的农药和使用注意事项,可以更好地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
农药种类和分类
农药种类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根据不同 的目标有害生物分类使用。
农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农药要注意剂量控制、使用方法、安全防护等, 确保有效防治有害生物的同时,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 危害。
2 类型分类
有害生物根据其生态特征可以分为昆虫、害虫、致病菌等不同类型。
3 危害
有害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给生活和环境带来隐患。
有害生物的危害
了解有害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有助于认识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
有害生物可以传播疾病、破坏农作物、侵害生态系统,给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与发展带 来威胁。
采取多种控制方法,综合运用生物学控制、化学 控制和物理控制等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3 环境友好
4 全民参与
注重环境保护,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过程中,尽 量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方法和药剂。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治意识,实现政府、 社会和公众的多方合作。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涉及到生物学控制、化学控制、物理控制等各种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防治。
结语
本课件强调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每个人都应该加入到环保治理中,共同创造 一个美好的未来。
1 环保治理的重要性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个人参与的意义
个人参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可以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3 未来发展的期望
期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能够得到更多的科技支持和社会关注,实现更好的防治效果。

(完整word版)当今世界有害生物治理策略简介

(完整word版)当今世界有害生物治理策略简介

第一章当今世界有害生物治理策略简介纵观国内外,当今治理有害生物的策略不外乎以下三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大面积种群治理(APM);全种群治理(TPM)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1、概念: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补充:农业生态系统主要是由栽培植物(寄主)、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和环境因素(含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三个基本的要素组成。

2、由来和发展: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策略,首先是由病虫害防治专家和昆虫生态学家提出的。

然而只是到60年代以后,它才受到学者和公众普遍承认。

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宣布,综合治理是防治有害生物优先考虑的策略。

我国是5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75年制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综合防治”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8页3、理论特点:可归纳为三方面,第一是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以系统论、信息论和灾变论为理论基础,以生态学的原则作为指导。

第二,防治措施的选择和运用。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策略要求各种防治措施取长补短,协调运用,特别重视自然控制因素的运用。

所有人为防治措施应与自然控制相协调。

第三就是防治目的。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个管理系统,它不要求将有害生物彻底消灭,而是要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

4、经济受害允许水平(EIL):作物因虫害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相等的那个关键性害虫种群密度或作物受损害的程度。

5、经济阈值(ET):经济阈值是接近但未达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时的害虫种群密度或植物受害的程度。

通常是在小区或控制条件下,对不同种群密度下对作物不同生育期造成危害损失进行测定,然后通过投资、收益等换算而得出。

什么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什么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什么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很多化学防治的非靶标影响、进化抗性以及费用促使人们研究出了一种叫作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来防治外来的和本地的农业害虫。

20世纪40年代晚期到60年代中期有时被称作“害虫防治的黑暗时期”,因为此时过多地依赖杀虫剂。

害虫综合治理的动力是,在这段时期的末期,人们观察到杀虫剂的常规使用有时会恶化某种害虫问题,因为杀虫剂会杀死靶标害虫的自然天敌,且比杀死害虫本身的效率更高。

害虫抗性的进化有时会恶化这个局面,就像先前被天敌压制的新的害虫种群激增一样。

蕾切尔·卡森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的影响公之于众后,也促使了人们寻找替代的方法。

诱发事件是棉花害虫亚洲棉红铃虫(pink bollworm)在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扩散,导致化学农药,尤其是DDT的喷洒每年多达25次。

DDT的残留物开始出现在牛奶中,其浓度已经超过了美国联邦规定的最高限度。

还有,舞毒蛾的激增在缺乏DDT的情况下不能被控制住,从1957年开始,禁止在森林中使用DDT。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几位昆虫学家奠定了这种方法的基础,他们最初称其为综合防治,之后称其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不幸的是,这个术语到现在有了太多的定义(最近统计至少有70个),以至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变成了一种万能解释——如果一个术语有着太多不同的含义,也就意味着它什么也不是。

美国联邦机构资助了一个早期的项目,其目标是通过仔细研究害虫的生活史,于5年之内将在6种作物上使用的杀虫剂减少40%~50%。

关键的创新点就是化学品的喷洒时间,因此化学品只有在害虫最脆弱的时候才使用,并限制使用在害虫密度高的景观部分——这样可以避开邻近的自然天敌可能生活的生境,顺带减缓害虫抗性的进化速度。

其他的项目随后加入了其他的功能,例如,使用不育的雄性个体或者雌性个体来阻碍外来的苹果害虫苹果蠹蛾的交配。

一些害虫综合治理方案也应用了生物防治,通过谨慎使用杀虫剂(尤其是限定喷药时间和位置)而避免伤害防治作用物。

(植物保护学通论)第一章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植物保护学通论)第一章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33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2、生物防治途径 生物产物的开发利用—
—从除虫菊花中发现了 具有杀虫剂成活性的除 虫菊素,后开发为拟除 虫菊酯类杀虫剂。
34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2、生物防治途径 生物产物的开发利
用——天然植物农药 鱼滕酮
35
防治策略的演变
(一)古代“修德减灾”防治策略 (二)近代以消灭为主的防治对策 “全面消灭,重点肃清”(1958年我国植保
方针), 手段:依赖化学农药。
9
防治策略的演变
(三)现代的综合防治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974年我国植保方针,第一次全国农作物
主要病虫综合防治讨论会 ):“综合防治是 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出发,根据病虫与作物、 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和环境等各种因素之间 的辨证关系,因地制宜、合理应用必要的防 治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消灭或控制病 虫危害,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41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3、生物防治的内容 (3)拮抗生物的利用。 烟草花叶病毒的弱毒
株系;
42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3、生物防治的内容 (3)拮抗生物的利用。 小麦——对羟基苯甲
酸——抑制白茅和反枝 苋等 麦棉套作中,小麦中对 羟基苯甲酸、阿魏酸等 可抑制棉花的发芽和幼 苗的生长。《中国农大学报》
25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1、生物防治原理 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为地增加有
益生物的种群数量,从而取得控制有害生 物的效果。
26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支持农民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业和有效保证无公害 农产品的生产; 向农民提供控害效果高、应用成本低、保产保质效果好的新 的实用植保措施;
4.
5.
满足农民对技术、物质、信息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相
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植保服务的需求; 遵照市场规律,树立对消费者负责,对农民负责的观念。
植保工作的系统观
系统
1. 2. 3.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有害生物和天敌种群及数量变化动态 进行监测; 大力开展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PRA)工作; 借鉴高新科技成果,改进、提高监控技术手段,加速实现病 虫监控检验规范化,信息采集网络化,预测分析模型化,咨
询服务可视化,疫情灾情处理现代化。
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任务
拓宽植保服务领域
方法。生态控制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对
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比如利用和保护农田天敌,利用作物的耐 害性、补偿性,抗逆行和变异性,利用物种间的互惠关系与自克、 他克关系,利用截断食物链或增加食物链对生态系统进行重新组 装等。
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任务
加快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建立重大病虫监测预警
植保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后的情况
1. 农产品放开经营,我国农产品将接受消费者在市场上的严格
挑选和检验,要求植保工作从主要是控制病虫、挽回产量的
数量型植保向优化农产品质量、降低农药残留的质量型植保 转变; 2. 绿色蔬菜和无污染食品的生产是植保工作的一个崭新领域, 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3.
1. 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因素 ;
2.
3. 4.
生态效益的评估 ;
社会效益的评估 ; 效益的综合评价 。
谢谢
1. 由产中服务为主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的系列服务,
由推广保产措施为主转向指导农民采用保产和保证农产品质
量并重的技术措施; 2. 3. 由技术指导服务为主转向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和物资供 应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完善技物结合的服务体系,逐渐建立有植保推广部门、科研
教学单位和农药生产企业参加的联合体。
形势下植保工作的任务
完善植保法规建设
植保工作风险性大,整体性强,公益性高,既需要接受社会
的制约,更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具有法规性强的明显特
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发展和社会法制化的加强, 植保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应更趋健全。除了植物检疫、农药管理等 法规需进一步完善、配套防治行动的部署、统一防治措施的落实 等方面,也需要逐步走上有法可依的轨道。
的应用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1. 2. 面对有害生物,用于对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种群动态、预测 预报、防治决策和控制技术的研究 ; 面对田间防治工作,用于对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管理 ;
3.
面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植保工作,用于对植保工作管理。
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任务
实施可持续治理策略
病虫生态控制或生态管理(EPM)是实施可持续治理的重要
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任务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1. IPM的指导思想及主要特点 ;
2.
3. 4. 5.
IPM的发展阶段 ;
制定经济允许水平(EIL)和经济阈值(ET); 病虫的监测与预测 ; 综合治理技术措施的协调组配 。
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任务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效益评估与改进
植保工作的系统观
植保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客体子系统是植物生产系
统中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生态系;其主体子系统则是防治
和防治的管理。植保工作是根据人和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 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所进行的农田管理活动的一部分。植 保工作管理既包括人对物的管理,又包括人对人的管理,加之它 与环境保护、卫生保健都有交叠,因而它是跨越自然和社会两界
上来; 2. 3. 研究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技术、农药以及诸多自然控制因 子与病虫发生的关系,实施以生态控制为核心的持续植保; 要尽力减少和避免农药的残留、污染和害虫的抗药性。
植保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1. 2.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要求植保工作从依靠行政命令
转变为依托市场经济;
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政策手段的丧失,将为国外农产品进入我
国市场提供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植物检疫将可能成为 世界各国进出口贸易最强有力的技术屏障。
植保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针、加强生态建设
1. 把植保工作的立足点从控制局部地区、少数作物的病虫灾害
转移到大区域的、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生物灾害控制
的跨界系统。
植保工作的系统观
植保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1. 多元的生物学组分;
2.
3. 4.
气候因素的强大影响;
某些病虫发生的时空跨度很大; 农业技术变革的深刻影响。
植保工作的系统观
植保系统工程的逻辑结构与功能
植保系统工程就是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设计、
管理植保工作。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植物保护研究和工作上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第一章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概论
植物保护学院 刘映红
本章内容
一. 植保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 植保工作的系统观
三. 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任务
植保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1. 2.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种植业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品种及品
质结构各方面进行重大变革;
产业结构的调整又要求植保工作从主要控制粮、棉、油病虫 害向多种经济作物病虫害的控制拓展,以解决各地结构调整 及支柱产业出现新的病虫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