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合集下载

抗药性是如何产生的 农作物产生抗药性怎么办

抗药性是如何产生的 农作物产生抗药性怎么办

抗药性是如何产生的农作物产生抗药性怎
么办
一种农药使用一定时间后,药效就明显减弱,甚至几乎无效,称为抗药性,它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抗药性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农作物产生抗药性怎么办。

一、抗药性是如何产生的
造成农产品抗药性产生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有害生物方面
当受到一定剂量农药作用后,有的死亡,其中不敏感的个体就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样的后代抗药性就更强了。

2、农药使用技术方面
用药不当造成抗性:①长期连续使用单一药剂,导致抗性产生。

②农药的使用剂量和浓度增加,直接导致抗药性增强。

③农药的剂型
不适合,也会降低药效,使漏杀个体诱发出抗药性。

④农药在蔬菜上沉积,分布状况不均匀也会引起抗药性的产生。

二、产生抗药性怎么办
1、混合用药。

两种作用方式和机理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减
少抗药性的发生,单点作用农药与多点的传统农药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2、采用综合防治法。

把药剂防治、人工防治、检疫等措施,有
机结合起来。

3、间歇用药。

发现某种农药已经产生很大的抗药性,就应间断
或停止使用。

4、采用正确的施药技术。

药剂在田间施用的有效剂量和沉积分
布均匀是至关重要的,对不同蔬菜和不同病虫应选用恰当的施药技术,不要轻易地加大用药量和用药次数。

另外,注意使用时间,阴天尽量
不要用药。

都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案例

都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案例

都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案例在繁华的都市中,农业虽然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满足城市居民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还是为城市增添一抹绿色、提供休闲空间,都市农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有害生物的防控就是一个关键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了解都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和方法。

案例一:某城市蔬菜种植园的病虫害防治在城市的近郊,有一个规模较大的蔬菜种植园。

由于其地理位置靠近城市,周边环境复杂,人员流动频繁,给病虫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起初,种植园主采用了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

这种方法在短期内确实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显现。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使得防治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污染,影响了蔬菜的品质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种植园主决定转变防治策略。

他们首先加强了对种植园的管理,定期清理病叶、病株,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源头。

同时,引入了生物防治手段,如释放害虫的天敌——瓢虫、草蛉等,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控制害虫数量。

此外,还采用了物理防治方法,如设置防虫网、黄板诱杀等,阻止害虫进入种植区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种植园的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蔬菜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了显著提高,并且由于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蔬菜更加绿色、健康,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案例二:城市果园的病害防控在城市的一个休闲农业园区内,有一片果园。

果园里种植着多种水果,如苹果、梨、桃等。

在果实生长的关键时期,果园遭遇了严重的病害侵袭,如苹果炭疽病、梨黑星病等。

果园管理者最初对病害的发生原因和传播途径认识不足,只是盲目地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

但由于用药不当,不仅没有控制住病害,反而导致病害更加严重,果实大量腐烂,给果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病害,果园管理者邀请了农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专家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指出了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果园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较大,为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前言:生物抗药性发展概况: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1908-1946 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后,仅发现11种害虫及螨产生抗药性,抗性是一种罕见现象,并未引起人们注意;1946年后,有机杀虫剂出现和推广,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引起有关专家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抗性害虫的种数几乎成直线上升,也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抗性现象日益普遍,抗性发展速度加快,完全敏感的害虫种群反倒成为罕见现象。

杂草和病原菌抗药性也逐步认识,并引起重视。

年代抗药性虫螨种类DDT林丹/环戊二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D+林D+林+磷D+林+磷+氨D+林+磷+氨+菊193871946111948141195669362417183 197022498140543342234 19763642032251473667044227 19804282292692005122105532514 19844472332762126432119542517 19895042632912608548抗性昆虫及螨类的种类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第一节害虫抗药性的概念、种类及特点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药剂选择,群体,遗传)。

抗药性发展过程药剂不断杀死敏感和留下抗药性个体并繁殖的过程耐药性和药剂选择性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受力(不能遗传)。

药剂的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药剂对一些昆虫的毒杀作用强于对另一些生物)(一)害虫抗药性的种类1.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它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与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与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与对策林业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类福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林业有害生物的存在却给林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这些有害生物不仅会对森林资源造成直接的损害,影响木材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破坏生态平衡,降低森林的生态功能。

因此,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一)监测预报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监测站点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监测网络覆盖不足,导致一些偏远地区的林业有害生物情况难以被及时发现。

监测手段相对落后,仍主要依赖人工巡查和简单的仪器设备,缺乏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如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等的应用不够广泛。

此外,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准确,影响了防治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二)防治技术相对落后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防治技术的落后是一个突出问题。

化学防治仍然是主要的防治手段,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容易导致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还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污染。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治技术的应用范围较窄,推广力度不足。

同时,对于一些新型的林业有害生物,缺乏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方法,研究工作相对滞后。

(三)防治资金投入不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监测设备购置、防治药剂研发、人员培训等方面。

然而,由于财政资金有限,投入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这导致了防治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一些必要的防治措施无法得到有效实施,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四)专业人才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目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且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基层防治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有害生物的识别、监测和防治技术掌握不够熟练,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有害生物防治形势。

(五)公众意识淡薄公众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参与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业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农业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农业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的存在一直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这些有害生物包括害虫、病原菌、杂草等,它们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防治农业有害生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一、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农业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方式多种多样。

害虫可以直接啃食农作物的叶片、茎秆、果实等,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例如,蝗虫可以大面积破坏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粮食短缺。

病原菌能够引起农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等,使农作物染病枯萎,品质降低。

杂草则会与农作物竞争养分、水分和阳光,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是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改变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少其发生的几率。

例如,水旱轮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是农业防治的重要手段,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降低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

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自身免疫力,增强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

2、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来防治有害生物。

人工捕捉害虫是一种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适用于害虫数量较少的情况。

利用防虫网可以阻止害虫进入农田,保护农作物。

此外,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捕害虫,也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治手段。

3、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

例如,释放天敌昆虫,如瓢虫、寄生蜂等,可以捕食或寄生害虫,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利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植物源农药也是生物防治的一部分,如印楝素、苦参碱等,具有低毒、环保的特点。

4、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有害生物。

化学农药具有见效快、防治效果显著的优点。

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_吴孔明

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_吴孔明

科技前沿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吴孔明** 陆宴辉 王振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A dvance i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f crops in China.WU Kong-Ming**,LU Yan-Hui,WANG Zhen-Ying(State Key Labo ratory for Biology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Ins 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 n,Chinese Academy o f Agr icultu ral Sciences,Beijing 100193,China)A bstrac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in crop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insect pest control,which plays animportant role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s a series of scientific programs for insect pest researches during2006-2010,including973 Project,863Project,the State Key Project and others.Based on these projects,China has established a national and province network which consists of scientist teams and special facilities for insect pest researches in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And many achievements on pest control such a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on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for outbreaks of major pest insects,ecological management for insect population,biological control,chemical control, and the commercial use of trans genic insect-resistant crops,as well as IPM systems in cotton,rice,corn,wheat, vegetables and other crops,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recent years.The current progress in modern sciences such as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bring a new revolution for agriculture science,which is pushing IPM theory forward and giving a new opportunity for IP M application world wide.Deployment of GPS,GIS and computer science in pest management is taking pest forecasting work to a high mercialization of insect-res ist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s presenting a great potential for regional control of insect pests.The studies on new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crop IPM for resolvin g the pest problems derived from the chan ges of crop planting structures and globe climate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area in the comin g years.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sect pests,IPM,research progress摘 要 害虫综合防治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何月平;张珏锋;肖鹏飞;陈列忠;陈建明【摘要】为了调查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0-2011年采自浙江省嘉兴市褐飞虱田间种群、杭州市白背飞虱种群以及长兴市和嘉兴市灰飞虱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615.9~814.2倍抗性,对噻虫嗪产生了66.2倍抗性,对噻嗪酮具有13.0倍抗性,对烯啶虫胺尚敏感;相对于2008年种群,2010年杭州白背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降低了9.5倍,说明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上升很快;相对于2007年种群,2010-2011年长兴灰飞虱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分别降低了1.6,2.5和2.3倍;噻虫嗪和毒死蜱对长兴种群灰飞虱的毒力略高于嘉兴种群.根据敏感性测定结果,提出了针对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用药和抗药性治理的参考意见.%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s of rice planthopp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rice stem-dipping method was used for detecting the susceptibilities to insecticides of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 , collected from Jiaxing city, and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 collected from Hangzhou city, and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 , collected from Jiaxing city and Changxing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Jiaxing population of N. lugens had developed a high level of resistance to imidacloprid with 615. 9 -814. 2 fold, and to thiamethoxam with 66. 2 fold, and to buprofezin with 13. 0 fold, and still susceptible to nitenpyram.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Hangzhou population of S. furcifera to chlorpyrifos was dropped 9. 5 times from 2008 to 2010, which suggested a rapidevolution of resistance of S. furcifera to chlorpyrifos. The susceptibilities of the Changxing population of L. striatellus to thiamethoxam, chlorpyrifos and imidacloprid were reduced 1. 6, 2. 5 and 2. 3 fold, respectively, from 2007 to 2010 or 2011, and toxicities of thiamethoxam and chlorpyrifos against the Changxing population of L. striatellus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against the Jiaxing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bioassay data, strategi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secticide in field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 for the control of rice planthoppers were also proposed.【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2(024)004【总页数】5页(P642-646)【关键词】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敏感性;抗药性【作者】何月平;张珏锋;肖鹏飞;陈列忠;陈建明【作者单位】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5.9水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最大的生物灾害。

杀虫剂生物测定技术.doc

杀虫剂生物测定技术.doc

杀虫剂生物测定技术摘要:杀虫剂的生物测定是利用昆虫、螨类对杀虫剂的反应,来鉴别某种农药或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是测定农药对昆虫、螨类毒力与药效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涉及靶标生物、测试物质(药剂)、反应症状及强度、测试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个好的生物测定技术或方法应具备易于操作、结果反应灵敏、重现性好、且使用物质的剂量与反应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杀虫剂测定农药生物测定技术随着农药科学及其农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农药生物测定作为新农药创制和合理科学使用农药以及农药药理学、毒理学及环境毒理学等研究的重要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杀虫剂的生物测定是利用昆虫、螨类对杀虫剂的反应,来鉴别某种农药或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是测定农药对昆虫、螨类毒力与药效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涉及靶标生物、测试物质(药剂)、反应症状及强度、测试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个好的生物测定技术或方法应具备易于操作、结果反应灵敏、重现性好、且使用物质的剂量与反应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1、2]。

1、杀虫剂生物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杀虫剂生物测定研究中,靶标生物的种类、发育阶段和生理状态等对农药的毒力或药效影响很大;药剂本身的理化特性、加工剂型、助剂种类与含量等也影响药效;而测试环境条件对靶标生物以及靶标生物对药剂的反应程度也存在根大的影响。

环境条件、供试药剂、靶标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所以,在进行杀虫剂生物测定试验时,必须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子,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可比性以及重现性。

在设计和进行杀虫剂生物测定试验研究时,必须掌握和了解以下基本原则[3]:1.1标准化靶标试材的选择及繁育不同靶标生物对药剂的反应各不相同,原则上任何生物体或其活体器官、组织、细胞等均可以作为生测靶标选择或用于测试。

在杀虫剂生物测定研究中,靶标生物的选择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在分类学上,经济上或地域上有一定代表性的昆虫。

②对药剂敏感性符合要求,且对药剂的反应以及程度便于定性、定量测定,且与剂量有良好的相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近日,河北省南和县郝桥镇后西村农民操作农业机械在麦田喷洒农药。

资料图抗药性监测对农药减量增效及农业生产安全意义重大,同时也为科学用药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据了解,2019年全国农技中心联合科研、教学系统有关专家,继续组织北京、河北、山西等23个省(区、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水稻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蚜、烟粉虱、稻(麦)田杂草等17种重大病虫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涉及田间常用的36个农药品种。

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专家也给出了用药方案调整的具体建议。

褐飞虱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00倍),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8-29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00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2-196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00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33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5-252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策建议:根据目前监测结果,褐飞虱种群除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已对其他田间常用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呋虫胺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等药剂,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白背飞虱目前监测地区白背飞虱所有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噻嗪酮抗性倍数42-160倍、对毒死蜱抗性倍数15-240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抗性倍数 2.1-18倍、对噻虫嗪抗性倍数2.0-10.1倍、对呋虫胺抗性倍数1.3-12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白背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策建议: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已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延缓抗药性继续发展。

考虑到新烟碱类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依然很高,当田间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时,可使用噻虫嗪、呋虫胺、烯啶虫胺、三氟苯嘧啶等药剂防治白背飞虱。

灰飞虱目前监测地区灰飞虱所有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烯啶虫胺,以及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1-71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灰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策建议:在灰飞虱产生抗性地区,严格限制毒死蜱使用次数,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吡蚜酮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防治灰飞虱;在水稻生长后期,当灰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时,不宜使用噻虫嗪进行防治。

二化螟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南部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91-2088倍);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32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有所增加,除高水平抗性地区外,安徽、湖北部分种群上升为中等水平抗性。

浙江、江西、湖南等省二化螟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142倍);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处于敏感状态。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二化螟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浙江省二化螟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三唑磷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毒死蜱抗性倍数12-40倍、对三唑磷抗性倍数12-73倍);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种群对毒死蜱、三唑磷处于敏感状态。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二化螟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策建议:二化螟对杀虫剂抗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等省部分地区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三唑磷处于中等水平抗性。

因此二化螟抗性治理要采取分区治理措施,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在中等抗性以下地区继续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等药剂使用次数,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双酰肼类药剂,避免二化螟连续多个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

同时,为应对二化螟抗药性问题,在采取低茬收割、深水灭蛹、性诱控杀等非化学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改变施药方式,采用秧苗药剂处理技术来早期防控二化螟,减少大田期施药次数。

水稻恶苗病从辽宁、黑龙江、江苏等7省的14个县市采集的水稻病样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406株水稻恶苗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氰烯菌酯抗性菌株166株,其中安徽、浙江省抗性菌株占比最高,抗性频率分别为75%、70%,且检测到高抗菌株;辽宁、黑龙江、江苏、湖北、四川等省也发现有抗性菌株存在,抗性频率为5.3%-20%。

结果表明,抗氰烯菌酯的水稻恶苗病菌在我国处于发展和蔓延态势,安徽、浙江部分稻区恶苗病菌种群已对氰烯菌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建议与咯菌腈等其他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

此外,要注意从无病地区引种,避免种子带菌。

稗草从黑龙江、江苏、安徽等7省的46个县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179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为96.6%,其中131个种群抗性指数〉10倍,占监测总种群73.2%;黑龙江、江苏、安徽等7省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65%,其中湖南高水平抗性比例最高,为80.9%。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从黑龙江、江苏、安徽等7省的46个县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180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五氟磺草胺抗性频率为92.8%,其中81个种群抗性指数〉10倍,占监测总种群45.0%;黑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宁夏等省(区)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40%,其中湖北、安徽高水平抗性比例最高,分别为68.1%、60.0%。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五氟磺草胺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氰氟草酯抗性频率为62.8%,其中39个种群抗性指数〉10倍,占监测总种群21.7%;江苏、安徽、宁夏等省(区)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50%,其中宁夏高水平抗性比例最高,为70.4%。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氰氟草酯抗性指数增加幅度较大,宁夏、安徽高水平抗性比例分别从10.0%、23.1增加到70.4%、60.0%。

对策建议:稻田杂草防控要立足早期治理、综合防控,减轻后期茎叶处理防控压力。

加强稻田杂草抗药性监测,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

鉴于黑龙江、江苏、安徽等7省大部分稻区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较高,建议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加强氰氟草酯科学使用指导,推荐稗草2-3叶期用药,杜绝晚用药的错误习惯,一季水稻只使用1次,严格按标签推荐剂量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

麦蚜目前监测地区麦长管蚜所有种群对氟啶虫胺腈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5.1-12倍),其中山东文登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2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啶虫脒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抗性倍数为1.4-8.5倍、对啶虫脒抗性倍数为1.0-5.6倍);对氨基甲酸酯类抗蚜威、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均处于敏感状态。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麦长管蚜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目前监测地区禾谷缢管蚜所有种群对氟啶虫胺腈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6.3-19倍);对新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氨基甲酸酯类抗蚜威、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均处于敏感状态。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禾谷缢管蚜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增加了1-2倍。

对策建议:在麦蚜产生抗性地区,严格限制吡虫啉、啶虫脒、氟啶虫胺腈使用次数,轮换使用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防治麦蚜,延缓抗药性发展。

小麦赤霉病从江苏、安徽、湖北等6省的19个县市采集的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2162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多菌灵抗性菌株839株,其中江苏、安徽省抗性菌株占比最高,抗性频率分别为57.4%、21.6%;河北、河南、山东、湖北等省也发现有抗性菌株存在,抗性频率为0.2%-13.5%。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抗性水平总体变化不大。

对戊唑醇抗性菌株86株,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省都检测到有抗性菌株,抗性频率1.0%-5.4%。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小麦赤霉病对戊唑醇抗性水平总体变化不大。

没有对氰烯菌酯产生抗性的菌株。

对策建议:根据抗性检测结果,建议在多菌灵抗性严重的地区(抗性频率高于20%)停止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提倡轮换使用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严格限制每类药剂的使用次数;在河南、山东、湖北等小麦赤霉病常发区加强抗药性监测。

鉴于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已产生一定程度抗性,因此在使用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时,按产品农药登记的要求,保证足够的有效成分使用量,减少抗性菌株的产生。

麦田杂草从河北、河南、山东等3省的14个县市小麦田中共采集得到80个播娘蒿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苯磺隆抗性频率为81.3%,其中57个种群抗性指数〉10倍,占监测总种群71.3%,河北、河南、山东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50%。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播娘蒿对苯磺隆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从河北、江苏、安徽等6省的14个县市小麦田中共采集得到55个荠菜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苯磺隆抗性频率为78.2%,其中32个种群抗性指数〉10倍,占监测总种群58.2%,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40%。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荠菜对苯磺隆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从江苏、安徽、湖北等3省的10个县市小麦田中共采集得到45个菵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炔草酯抗性频率为80.0%,其中32个种群抗性指数〉10倍,占监测总种群71.1%,江苏、安徽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50%;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为88.9%,没有种群抗性指数〉1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