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害虫的抗药性

合集下载

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概述

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概述

陕西农业科学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概述王芙蓉。

吴薇(北仑出入境检验栓疫局,浙江宁波315800)提要:昆虫抗性机制的研究对于抗性监潮、治理等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昆虫对几种杀虫剂的抗性机制。

关键词:杀虫剂;抗药性I苏云金杆菌l阿维菌素随着杀虫剂长期、大量、广泛地使用,昆虫对杀虫剂产生的抗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尽管在杀虫剂的更新、混合、交替使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延缓了杀虫剂抗性的产生,但昆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上升趋势仍不可遏制。

综述了昆虫对化学农药、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的抗性机制。

1昆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机制1.1表皮穿透性的降低昆虫表皮对药剂穿透性降低,可延缓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使昆虫有更多的机会来降解杀虫剂。

虽然表皮穿透下降只表现低水平抗性,但作为其它抗性因子的修饰者则很重要,如与解毒作用相结合,就可大大影响死亡率而增加抗性。

表皮穿透性降低机制在家蝇、埃及伊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均有发现[1]。

不同的杀虫剂或不同的昆虫表现出的穿透性降低在程度上存在差别,但穿透性降低是所有昆虫抗性普遍存在的一个因素,杀虫剂穿透性的降低是受“Pen”基因所控制的[21。

1.2解毒酶活力的增强与杀虫剂代谢相关的解毒酶的解毒作用增强是抗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解毒酶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水解酯酶等。

多功能氧化酶是昆虫体内参与各类杀虫剂以及其它外源和内源化合物代谢的主要解毒酶系,可使杀虫剂降低或失去杀虫活性,从而使昆虫产生抗药性。

P450酶系的解毒代谢能力增强是因为抗性昆虫体内P450过表达。

与抗性相关的P450基因主要有6个:CYP6A1、CYP6A2、CYP6A8、CYP6A9、CYP682和CYP6D1[3]。

多功能氧化酶是多种昆虫对拟除虫菊酯、辛硫磷、吡·收稿日期:2008—11-04作者简介:王芙蓉,女.山东烟台人.研究方向:昆虫学.虫啉、有机磷、氮基甲酸酯类以及生长调节剂定虫隆等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主导因素。

农药使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农药使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农药使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控制或消灭对农作物产生损害的害虫、病害和杂草,以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利弊。

本文将分析农药使用的优势与劣势。

一、农药使用的优势1. 提高农作物产量: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害,保护农作物免受损害,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对保障粮食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 控制疫病传播:农药可以阻断疫病和病害的传播,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对防止农作物在大范围内受到严重疫病侵袭具有重要作用。

3. 增强农作物抗逆性:适度使用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干旱、洪涝、低温等自然灾害,提高农作物的存活率和产量。

4. 提高农田经济效益: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病虫害的损失,提高农田经济效益。

这对于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推动农业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农药使用的劣势1. 环境污染:农药的使用会导致环境中农药残留物的积累,对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 生态风险:农药使用可能会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破坏生态平衡。

例如,对于益虫、天敌和土壤生物的损害可能会导致生态链的崩溃,进一步增加农作物的病虫害风险。

3.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食用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婴幼儿和孕妇。

农药残留物对人体的累积效应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4. 害虫的抗药性: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一些害虫产生抗药性,使得原本有效的农药失去了控制害虫的作用。

这进一步加大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三、合理使用农药的建议为了充分发挥农药的优势,减少劣势的影响,应当采取以下合理使用农药的措施:1. 选择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品种:优先选择对人体和环境影响较小的农药,适量使用,并遵循农药使用前提要求。

同时,鼓励和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农药的使用。

2.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建立健全的农药使用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市场准入管理,加大对农药经销商和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认识。

昆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研究

昆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研究

昆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研究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的使用成为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侵害的一种重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昆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昆虫的抗药性形成机制以及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昆虫抗药性的形成机制1. 遗传因素昆虫抗药性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某些昆虫天生具有对特定农药的抗性基因,这些基因往往通过昆虫的遗传方式遗传给后代。

此外,突变也是昆虫获得抗药性的一种途径。

2. 生理因素昆虫在长期的农药使用中,会出现生理上的反应,以适应农药的作用。

一些昆虫表现出有效地将农药快速代谢或排出体外的能力,从而减少对农药的损伤。

此外,昆虫抗药性还与神经系统有关,昆虫可以通过改变神经受体的构成或功能来减少农药对其产生的影响。

3. 行为因素昆虫抗药性还与其行为习性有关。

有些昆虫会主动避开感染农药的地区或采取其他方式来避免农药的接触,从而减少抗药性昆虫的数量。

二、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1. 开发新型农药为了应对昆虫的抗药性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新型农药。

目前,很多研究集中在发现新的杀虫机制或开发对昆虫新颖的靶点。

同时,一些研究还鼓励使用复合农药,即多个杀虫剂的混合使用,以增加抗药性的效果。

2. 优化农药使用策略除了开发新型农药,优化农药使用策略也是防治昆虫抗药性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们建议农民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避免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减少昆虫对特定农药的抗药性形成。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药施用方法和剂量也是重要的优化策略。

3.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精确地修改昆虫的基因,从而提高其对农药的敏感性。

这些技术包括CRISPR/Cas9等,通过针对特定基因的编辑和修改,可以有效地削弱昆虫对农药的抗药性。

三、总结昆虫抗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了解昆虫抗药性的形成机制,以及积极开展农药研究,对于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前言:生物抗药性发展概况: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1908-1946 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后,仅发现11种害虫及螨产生抗药性,抗性是一种罕见现象,并未引起人们注意;1946年后,有机杀虫剂出现和推广,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引起有关专家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抗性害虫的种数几乎成直线上升,也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抗性现象日益普遍,抗性发展速度加快,完全敏感的害虫种群反倒成为罕见现象。

杂草和病原菌抗药性也逐步认识,并引起重视。

年代抗药性虫螨种类DDT林丹/环戊二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D+林D+林+磷D+林+磷+氨D+林+磷+氨+菊193871946111948141195669362417183 197022498140543342234 19763642032251473667044227 19804282292692005122105532514 19844472332762126432119542517 19895042632912608548抗性昆虫及螨类的种类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第一节害虫抗药性的概念、种类及特点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药剂选择,群体,遗传)。

抗药性发展过程药剂不断杀死敏感和留下抗药性个体并繁殖的过程耐药性和药剂选择性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受力(不能遗传)。

药剂的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药剂对一些昆虫的毒杀作用强于对另一些生物)(一)害虫抗药性的种类1.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它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农药利与弊的总结

农药利与弊的总结

农药利与弊的总结引言农药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杂草和病原体,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农药的利与弊进行总结与分析。

农药的利提高农作物产量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杂草和病原体的数量,减少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不同类型的农药可以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比如杀虫剂可以控制害虫的繁殖,除草剂可以减少杂草的竞争。

保护农作物质量农药的使用可以防止农作物受到害虫和病原体的侵害,保护农作物的质量。

例如,农药可以预防水稻叶条枯病的发生,保证稻谷的品质。

合理使用农药可以使农作物的外观更加健康、无疤痕,提高市场价值。

减少劳动力成本农药的使用可以替代传统的人工除虫和除草方式,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机械喷洒农药可以快速、高效地覆盖大面积农田,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促进农业现代化农药的应用可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使用农药,农民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实现优化农作物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目标。

农药的弊残留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会导致农作物和土壤中残留大量的农药,这些农药残留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长期暴露在农药残留物中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激素失调等健康问题。

高风险农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某些高风险农药的使用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例如,杀虫剂可能不仅杀死益虫,而且还杀死了一些有益昆虫,如蜜蜂和其他传粉昆虫。

这对于农作物的传粉和生态平衡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害虫的抗药性问题过度使用农药可能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害虫抗药性是指对农药的抵抗力增强,使农药失去了对目标害虫的控制能力。

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还加剧了农业害虫防治的难度。

对非目标物种的影响农药不仅对害虫和病原体有毒性,也可能对非目标物种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农药的使用可能对鸟类和水生生物等非目标物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研究背景
1、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数逐年增加 2、有些害虫对多种药剂产生抗药性
危害
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 增加用药量, 加大成本; 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人畜中毒; 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
一、什么是害虫抗药性?
1、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 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6.增效剂的使用 凡是在一般浓度下单独使用时,对害虫
并无毒害作用,但与杀虫剂混用时,则能增 加杀虫效果,这类化合物称之为增效剂。常 用的增效剂有四种即增效醚、丙基增效剂 、亚矾化合物、增效菊。
在南方地区菜农习惯在一些杀虫剂中加 人一定量的芝麻油来防治小菜蛾。
(三)推广生物防治
1.以植物代谢产物防治害虫 烟碱、除虫菊酯等
再见
(一)生理性抗性
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
农药穿透昆虫表皮速率的降低是昆虫产生 抗性的机制之一, 对抗性害虫而言,由于穿透 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 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所以表皮穿透性 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 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 位起毒害作用。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 药性。
(二)正确使用农药
1.混合用药 2.交互用药 3.适时用药 4.改换新药 5.杀虫剂的停用、限用 6.增效剂的使用
1.混合用药
特点:农药混施,不仅能延缓抗药性产生,而且能病 、虫兼治,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具有提高药效, 扩大 防治对象范围, 降低毒性, 降低成本等
农药混用的类型:有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 杀卵 剂与杀幼虫剂混用, 杀幼虫剂与杀幼虫剂混用等。
目前,使用农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抓不住防治
适期,对于防治工作,多是看邻村、邻地、邻居施药 就打“保险药”、或者盲目提高浓度打“彻底药”, 不是根据各自家农田害虫发生情况适期施药、遇到特 殊年份即易错过适期,一次防治不行就简单地增加次 数、提高浓度,甚至反复用药;用药不对口,有的是 盲目乱用,防治对象与农药不对口,有的是盲目滥用 ,不论见虫不见虫,也不管是什么虫,每隔三五天就 打一次“定期药”,还有的是盲目混用、乱配;田间 施药操作不恰当,主要是走速太快,打不匀,打不透 ,喷头方向没有根据防治对象,施药目的而变换。

害虫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

害虫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

害虫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害虫问题尤为突出。

害虫的存在不仅会直接损害农作物,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还会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害虫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害虫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

它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侵袭农作物,比如咀嚼叶片、吸食汁液、蛀食果实和茎干等。

这些直接的侵害会破坏农作物的组织结构,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传输,进而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发育迟缓甚至死亡。

以常见的玉米螟为例,幼虫会蛀入玉米茎秆,破坏疏导组织,造成玉米倒伏、减产;再如蚜虫,密集地吸食小麦、蔬菜等作物的汁液,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还可能传播病毒,引发更严重的病害。

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农业生产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

在经济层面,要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益和稳定性;在社会层面,要保障农产品的供应和质量安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环境层面,要减少农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传统的害虫防治方法往往存在一些弊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存在一定冲突。

过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是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

化学农药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杀死害虫,控制害虫的危害,但长期过度使用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化学农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水质,对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如蜜蜂、蚯蚓等造成毒害,进而影响生态平衡。

其次,害虫容易对化学农药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逐渐降低,需要不断加大用药剂量和频次,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化学农药残留还可能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转变害虫防治的思路和方法,采取综合防治策略。

综合防治强调多种防治手段的结合与优化,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农业病虫害有哪些特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因素

农业病虫害有哪些特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因素

农业病虫害有哪些特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因素1、农业病虫害有种类多、影响大、时长爆发成灾等特点。

2、选择抗病性优良的品种,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缓解病虫的抗药性。

3、病原菌的数量越多,病害越重,蔓延速度越快。

可用轮作倒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持续干旱或持续阴雨天都是病虫害发生的诱因,需要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一、农业病虫害有哪些特点1、特点农作物病虫害是我国主要农业灾害之一,特点是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

2、农作物病虫害的原因(1)长期不合理的施用肥料会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养分失调严重,作物营养失衡。

(2)高频率、大剂量、不科学的使用农药,会让害虫和病菌防治难度提高,作物的免疫力会越来越低。

(3)因为耕种等各种原因,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微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

二、农业病虫害的影响因素1、品种的抗性(1)选择抗性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的预防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主要病害来选择抗病性优良的品种,可减少农药使用量,这样会节约成本、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缓解病虫的抗药性。

(2)选择农作物品种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抗病的种类。

其次也要注意品种适宜的气候条件、种植的地区、种植密度、发芽率和保质期等。

2、病原菌的数量(1)病原菌数量积累越多,病害发生的越重,传播蔓延的速度也就越快,同一块地,连续种植时间越长,发病的概率也就越大。

(2)最有效的措施是实行轮作倒茬,如水旱轮作、不同的作物轮作等。

3、气候条件病害的发生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发病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持续高温干旱的气候,或持续阴雨天等都会诱发病害的发生,要针对不同气候条件提前做好病害的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杀虫剂发展的历史来看,各种昆虫和螨类对各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的速度越来越快,从表2可以看出,对各药剂产生抗性的虫数以5为基数, 则从5~160种止,平均翻一翻所需的时间依次为越来越少,对近20年来 新发展的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发生抗性虫种的速度越来越快(唐 振华,1993)。
表2 昆虫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增长速度
年时用化肥的成本为7-8元/亩),只好用人
工捉虫,每头棉铃虫以0.05-01元收购。
在害虫抗性治理上的四个不通

领导思想不通 群众不通 技术指导不通

农药进货生产资料部门不通
1.领导思想不通,防治抗性,要求消灭70%-
80%的害虫,剩下的由天敌控制,而领导则要求100% 的消灭,只管任期的产量,不管抗性的发展。 2.群众不通,抗性治理是一个社会治理的问题, 与农民个体效益相矛盾。 3.技术指导不通,农技站搞第二产业的多,农 业技术不能到达农户。 4.农药进货生产资料部门不通,农资公司只图 效益盈利,不搞抗性治理。
卫生害虫9种(唐振华,2000)。抗性突出的害虫有
棉蚜、棉铃虫、二化螟、小菜蛾、家蝇、淡色库蚊、
德国小蠊等,这些害虫对不同类型的多种杀虫剂产 生了抗性,并且抗性水平较高。
至1986年止,各种昆虫和螨类历年发生抗性 的情况见表1(唐振华,1993)。
表1 节肢动物对一种或几种药剂发生抗性的情况(1908-1986) Table 1 The numbers of arthropod species developed resistance to pesticides
药剂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有些较敏感,有些较差,
多数处于中间状态,而害虫的死亡率的比例是随药
剂的比例增加的。
抗药性,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 死中量倍数来确定,把害虫的死亡率查表变成几率 值,把药剂的浓度换算成对数,这样害虫死亡率的几 率值与药剂的对数值成为一个直线关系,即剂量对
数---几率值直线(LD-P-line) 。
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害虫抗药性的
定义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
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这
个定义指出的抗性是种群的特性,而不是个体昆虫
改变的结果,我们通常所指的害虫抗药性是指使用
过一段农药后,用同样的剂量防治害虫效果明显的
下降,可以说害虫对此药产生了抗性。不能一次见
除虫菊酯和类保幼素也有多种抗性。
根据害虫自身的特性和农药对种群的选择压力, 各种害虫的抗性发展模式和时间表是各不相同的。同 样某些害虫种群尽管不断接触喷洒的农药,抗性的发 展却很缓慢,甚至一点也不发生抗性。然而同一种害 虫的其他种群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发生了抗性。在田间 种群里抗性的基因可能是存在的,但每个实验个体并 不都存在着抗性基因。 害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期单一大量使用一种农药,使害虫抗药性产生加剧,
这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
二、害虫抗药性的概念
1957年WHO定义抗药性为:“昆虫在
正常群体中能忍受杀死大部分个体的
剂量,而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昆虫对农药的抗药性有两个不同的 概念:
1. 昆虫的耐药性 (tolerance)
1)自然抗性:有些昆虫对某些药剂有一种天 然的抗药性,即敏感度低,它是可以遗传的,这是 由于生物的不同,或同是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展阶 段、不同的生理状态,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 产生了不同的耐力,这称为自然抗性。例如用DDT 防治蚜虫效果很差,而用来防治蚊蝇则效果很好。 2)健壮抗性:由于害虫的营养条件好,环境
做这条直线,药剂 的量不少于5个等级, 并有比例关系,5个浓 度(剂量),5个死亡 率,分别换成几率值和 对数值,在坐标上找出 五个点,作回归直线, 这5个点到直线的垂直 距离要最小,(也可以 用最小二乘法),根据 这条直线就可以求出各 种药剂的LD50。
药量大大增加,造成增产不增收,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
作物种植失败,随后为农业服务的各种经济团体崩溃,整个经 济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总之害虫产生抗药性,后果是极其严 重的,为了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协 调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我们必须 对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克服方法有必 要的了解,以解决现存的问题,延迟或避 免害虫抗药性的继续发展,为合成新农药 提供理论依据。
条件适宜,昆虫的生命活动、生理代谢增强,对药
剂的耐受力增强,产生的抗药性称为健壮抗性,它
是不稳定的,不能遗传的。
2. 昆虫的抗药性 (resistance)
在多次使用药剂后,害虫对某种 药剂的抗药力比原来正常情况下的抗
药力明显增加,这种抗药性的增加是
药剂作用的结果,也称性害虫中,59.0%为重要农业害虫, 其中同翅目46种,占17.4%仅次于鳞翅目(67种,占 25.4%)和鞘翅目(64种,占24.2%),系抗性发展 较为严重。 姚洪渭等(2002)报道,同翅目害虫对有机磷 抗性居多,占65.2%;抗环戊二烯类、DDT及氨基甲 酸酯类次之,各占32.6%,30.4%,28.3%;对拟除虫 菊酯类抗性相对较少,仅占10.9%,这可能与当时 这类药剂使用时间不长有关,但害虫对此类药剂的 抗性发展相当迅速。
害虫产生抗药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1.害虫产生抗药性,后果及其严重,在尼加拉瓜,西太平
洋地区,因农田大量使用杀虫剂,使媒介昆虫(按蚊)的防治
失效,疟疾重新流行,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2.增加农药的使用剂量,使人类耕种增加了危险性,中美 洲因为棉田大量使用杀虫剂,使几千人中毒,几百人死亡。 3.使农业团体的社会经济解体,害虫产生抗药性后,使施
造成落花,如灭多威使用到1000倍,就会使棉花受
产生药害,菊酯类稀释到500-1000倍,蚜虫死亡率
仅有30%-40%,而对大虫更无效。
3.农民经济压力太大,农民无法承担了,
在生育期至少要打15次药,打药像推磨 似的,从地头打到地尾,反过地头再打。打 药间隔3-4天,或1-2天,用药1.5kg /亩, 成本在60-70元/亩,超过了化肥的投资(84
纵观历史,害虫抗性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 (1)1940年以前无机杀虫剂时代,农药种类很少, 农药的靶标很广,抗性发展缓慢; (2)20世纪40~70年代末,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广 泛使用时代,农药靶标明确,作用机制单一,农药 种类相对较少,抗性发展快,很多害虫出现了无药 可治的局面; (3)80年代以后,拟除虫菊酯、生长抑制剂等农药 出现,它们的靶标单一,容易被害虫代谢酶降解,
可使农作物颗粒无收,使产品的产量与品质下降、 成本增加。 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为害特别严重的25种 害虫,其中就有为害特别严重的农业害虫。1970年 每种害虫均造成100万以上的损失。17种害虫对一种 或几种类型的农药产生抗药性。由于施用了杀虫剂, 有24种次要害虫爆发,造成了害虫再猖獗而加重了 危害。
一、害虫抗药性的发展状况
昆虫对农药抗药性的历史,通常从1908年美国
发现梨圆蚧对石流合剂,产生抗药性之后算起的,
1917年又发现苹果蠹蛾对砷酸铅的抗药性,直到
1938年前,仅有7种害虫产生抗药性,当时并未引
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直到上世纪40年代后有机杀虫剂的合成应用之后, 瑞士人发现DDT防治家蝇失效,家蝇对DDT的抗性达 到了100-200倍,这时才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在中美洲的尼加拉瓜,50年代棉花种植业兴旺,1965年达
到高峰,但在以后5年,产量的年减产率达到16%,抗性迅速发 展,终于使棉铃虫和行军虫(粘虫)大爆发,几乎到了不可收 拾的地步,只有简单地通过提高用药量和增加用药次数对付害 虫的抗药性。
在那时,每个季节的农药使用次数平均达25-30次,有些
田里超过50次,有时在单独一次施药中,要用5种不同的杀虫 剂,1966-1967年平均每亩棉田使用杀虫剂6.6升,粉剂2.6斤, 成本大大提高,但棉花的产量反而下降,结果当地的棉农由于 无法生活,而被迫背井离乡,附近的棉花加工工厂也因此停业, 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组织结构。
动,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化学农药的用量也与日俱增,单纯 地大量使用一些作用机制相同或相似的农药,致使一些害虫对 这类农药产生了抗药性,造成了害虫的再猖獗现象,使次要害 虫成为主要害虫,最后引起残留毒性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人类 的健康。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结果,损失是惊人的,甚至
第五章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及 综合治理
用农药防治病虫草害,是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害虫种群数量的消长。当前即使从环境污染,残 留问题来考虑都不能取消化学农药的使用,因其具有防治效果 高、速度快、成本低、不受地区限制的优点。故在植物保护中, 使用化学药剂仍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这个组成部分如果发生变
害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由 于DDT同系物,环戊二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
除虫菊酯以及其他一些新的杀虫剂的应用,有抗性的
种类不断发生。在世界范围内,对家蝇抗性的连续试
验表明,一般只要经过两年就会对DDT产生抗性。环
戊二烯只要1年,有机磷4-5年,这种抗性往往兼有对
氨基甲酸酯类的多种抗性,而且在有些种群中,对拟
就1984年后报道的同翅目抗性害虫作粗
略估计,约44种(其中以蚜虫居多),对不 同药剂产生了抗性,约占统计数量的52.3%, 对各类药剂产生抗性的种类比例依次为:有 机磷(86.4%)>氨基甲酸酯(54.5%)>拟除 虫菊酯(43.2%)>有机氯(27.3%)>其它 (20.5%)>昆虫生长调节剂(4.5%)。
打药达到了三个极限
不能再提高浓度,否则就会死人。 提高浓度对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 农民经济压力太大,农民无法承担。

打药达到了三个极限
1.不能再提高浓度了,否则会死人,“1605”稀 释到300-500倍,防效不佳,反而出现打药人员中 毒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