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县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近40年贵州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

近40年贵州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

105ECOLOGY区域治理作者简介:廖启迪,生于1993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基金项目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C05026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41772292)。

近40年贵州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廖启迪摘要:水土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导致贵州省石漠化现象普遍存在,而降雨是引起水土流失、漏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1984–2019年贵州省近40年的77个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通过小波分析法对其进行降雨周期性分析,采用Mann –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进行降雨趋势和降雨突变分析,克里金插值法进行降雨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1984–2019年期间贵州省降雨存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存在2、20、35年的周期,其中20年为第一主周期。

(2)近40年贵州省年降雨量存在一个减小——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其中1995–2002年存在显著增大趋势。

降雨量变化主要存在两个突变点,从1999年开始突变递增,从2008年又开始突变递减。

(3)贵州省降雨分布极不均匀,整体为西南部>东南部>东北部>西北部,降雨季节性差异变化较大,夏秋季节降雨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春冬季节降雨主要集中在东南部。

关键词:贵州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P426.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8-0105-0003一、引言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2.47万km 2,占贵州省面积的14.04%[1]。

水土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是引起石漠化的重要因素,而降雨又是水土流失、漏失的主要外营力。

近年来全球气候发生变化,贵州省降雨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降雨量特征的研究对水土流失、漏失和石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相关学者针对贵州省气候开展了不少研究,闫星光等对贵州省1951–2013年逐日降雨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其日降雨尺度下的时空分布规律[2]。

近4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近4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近4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
关系
施能
【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
【年(卷),期】1996(007)002
【摘要】文章利用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40年冬季1月份东亚季风强度趋势,年际、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

结果指出,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

【总页数】8页(P175-182)
【作者】施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5.42
【相关文献】
1.近4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陆虹;覃卫坚;李艳兰;周秀华;廖雪萍
2.临汾盆地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戴有学;常江涛;樊瑞瑞;王通;贾翔宇;;;;;
3.玉田县近40年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庞博
4.山西省孝义市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李环环;卢玉东;张天宇;郑策
5.全球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泾河流域近4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袁素芬;唐海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河西走廊西部是中国的干旱区域之一,气候特征明显。

本文分析了近40年来该地区的高低温气候特征,旨在探究其气候变化趋势。

1. 高温气候特征(1)日最高气温日最高气温的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

其中,甘肃省张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嘉峪关市、敦煌市等地日最高气温在40℃以上的年数较多。

(2)高温日数随年份增加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1971-2010年河西走廊西部高温日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其中,2010年张掖市高温日数最多,达到208天。

(3)热浪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例如,2010年张掖市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导致当地居民出现中暑、水资源极度紧张等问题。

虽然河西走廊西部属于干旱气候区域,但是冬季低温天气也显得格外严寒。

近40年来,该地区低温气候特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日最低气温沿北高南低的趋势分布。

例如,甘肃省张掖市夏河县的日最低气温达到了-42.2℃、陇西县的日最低气温达到了-36.1℃。

(2)冬季气温恶劣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1996年12月至1997年1月甘肃省嘉峪关市出现大范围低温冻害,导致当地5000多人受灾,农业受损近2000万元。

3. 气候变化趋势从历史数据来看,河西走廊西部的气候变化呈现出逐渐变暖的趋势。

其中,2010年是该地区史上温度最高的一年,平均温度为11℃,高温日数达到147天。

此外,未来还可能面临一些新的气候变化,如降水减少、风沙增多等问题。

综上所述,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特征明显,尤其是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这一趋势可能会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气候研究,探索适应性的农业生产、交通、水资源管理等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定安县政府工作报告

定安县政府工作报告

定安县政府工作报告篇一:定安县地理位置定安县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内陆,北隔南渡江与琼山市相望,东接椰海之乡琼海市,总面积为1187平方公里,是全省主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环岛高速公路从县东穿过,通向县城的高速公路出口,距海口市35公里。

全县划分为以高新科技和商贸为主的定北经济区,以旅游业为主的定中经济区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定南经济区。

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终年无霜,年平均温度23.1—23.9度,年降水量达1965.6至2498毫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自然资源定安县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地处南渡江中下游南畔,地跨东经11007,至110031,,北纬19013,至19044,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90,年降雨量1965毫米。

北临南渡江与海口相望,东毗文昌,西北接澄迈,东南邻琼海,县境南北长68公里,东西宽45.5公里,面积1187.4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下辖10个镇,115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883个自然村,境内有3个国营农场,1个热作研究所,1个国营林场,2个县办国营农场。

海榆东、中干线和环岛东线高速公路途经本县,县政府所在地为定城镇。

(一)土地资源。

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178.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2.24万亩。

全县境内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有11条,拥用淡水水面面积5.3万亩,地下水资源总量约5.96亿立方米。

(二)矿产资源。

县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铝、锌、钛、钴、铀、钶、石墨、黄铁、铬铁、毒砂、磁铁、石英砂、锆英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三)动物资源。

已知的野生动物主要有坡鹿、刺猬、果子狸、穿山甲、金钱龟、蟒蛇、鹧鸪等40多种,主要水生动物则拥有水獭、鳖、水龟等。

(四)作物资源。

近年来,定安县十分注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全县主要农作物为水稻、花生、木薯、糖蔗、橡胶、胡椒等。

20XX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8万亩,总产量达9.7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5.5万亩,总产量达6.7万吨;油料播种面积6万亩,总产量24万吨;瓜菜面积10万亩(主要品种为苦瓜、丝瓜、冬瓜、四季角、菜椒、尖椒、食用菌、圣女果等),总产量14万吨;胡椒到达面积1.8万亩,总产0.25万吨;橡胶到达面积8万亩,总产量0.34万吨;槟榔种植面积35000亩,产量达2000多吨。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气候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高低温气候特征。

这一地区的气候因素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地理位置、地形、植被覆盖等。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而这种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高温变化趋势。

根据气象数据显示,这一地区的夏季高温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特别是近20年来,夏季高温的日数和强度都有明显的增加。

这种高温的增加趋势对当地的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最为显著。

高温导致了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干旱的情况。

而在低温方面,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冬季低温呈现出了一定的波动,整体上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这种低温的升高趋势使得冬季的寒冷程度有所减弱,对当地的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导致了冬季降雪量的减少,影响了当地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近年来,该地区冬季的降雪量逐渐减少,这一现象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气候特征还体现在气象灾害的频发。

近年来,该地区的气象灾害(如暴雨、干旱等)频繁发生,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气象灾害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来的高低温气候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加强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以便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

我们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为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甘肃省近54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甘肃省近54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甘肃省近54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刘娅菲;李雪梅【摘要】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are analyzed during 1960-2013 in Gansu bined with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of GIS,Mann-Kendall examin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 method,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is analyzed in Gansu province.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is increasing during last 54 years.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AT),annual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are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at 0.05 significance level.Espe-cially AAT rises with the largest rate.At the seasonal time scale,AAT in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 also presents increasing trends with fluctuation,and the temperature in winter rises at the largest rate.At the decadal time scale,the abrupt change of AAT occurs during 1960s.And it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from the late 1990s.At the spatial scale,the temperature presents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 of Gansu province 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altitude,topography and underlying surface.On the whole,the temperature in Hexi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in Hedong area,urban areas is higher than rural areas.An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happens in Wudu.Besides,the lowest temperature area is located in Wushaoling. Urban areas are significant warming.%基于甘肃省1960~2013年27个气象站点以及省外16个站点的年尺度和月尺度的气温数据,通过 GIS 空间分析技术、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分析了54年来甘肃省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54年来甘肃省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年平均最低气温增幅最大,只有极端最低气温呈小幅下降趋势,但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季节尺度上,春夏秋冬四季各气温参数也均呈现出波动式上升趋势,尤其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年际尺度上,各气温参数在20世纪60年代均发生突变,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甘肃省气温整体上升趋势显著.空间变化上,受海拔高度、地形及下垫面等因素影响显著,整体上呈现出河西地区高于河东地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其中陇南的武都区气温最高,而气温最低的地区是位于河西走廊与陇中高原分界线的乌鞘岭,且城市区域增温显著.【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10页(P153-161,164)【关键词】气温;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时空变化特征【作者】刘娅菲;李雪梅【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70;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众所周知,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的130年全球升温0.85 ℃,近30年可能是史上最热的一段时期,气候系统目前发生的增温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类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如近年来Makowski等[2]对欧洲1950~2005年的日温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个调查地区中有17个地区自1990年以来日温差显著增加;Kuglitsch等[3]认为1960年以来地中海东部整个地区夏季白天和夜间的平均温度分别增加了0.38±0.04 ℃/10a和0.30±0.02 ℃/10a;Hansen 等[4]分析了2012年的全球气温变化,指出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951~1980年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56 ℃.我国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近百年来中国的气温正经历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趋势整体一致[5-6].王艳姣等[7]研究表明我国区域持续性高温事件显著增加,而发生强度和频次较多的地区主要位于中国西北和东南地区;任志艳等[8]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地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0 ℃/10a,并在1991年发生增温突变,年平均气温在空间上自北向南逐渐增加,气候倾向率自南向北逐渐增加.其中又有诸多学者对我国近几十年气候变化特征做了详细分析[9-15],张霏燕等[12]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极端低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东北夏季极端低温事件频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主要存在两种模态:全区一致变化型和南北反相变化型;而且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会影响东北地区上空的环流,致使东北夏季极端低温异常.鲍小娟等[13]发现近50年来陕北高原最高、最低气温均有明显增温趋势,且最高、最低气温增温幅度存在季节差异,最高、最低气温增温的地区差异也较显著且气温突变显著,最低气温突变早于最高气温.包云等[14]逐年、逐季地分析了内蒙古气温47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气温以0.45 ℃/10a的速度升高,年气温与四季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一致性,全区气温状况在大尺度的气候系统支配下冷、暖趋于一致的空间特征.马玉霞等[16]分析了甘肃省近45年气温变化,发现1951~2010年甘肃省气温一直在波动中上升,冬季升温最快.赵美玲等[17]研究也表明甘肃省1961~2005年甘肃省气温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呈上升趋势.气温的变化总体呈现升高趋势,然而这种趋势却表现出了很大的地域差异,因此,对局部地区气温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但以往对甘肃省气温研究的内容还不够全面,主要集中在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而对整体的气温,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气温各个参数的时空演变规律来研究甘肃省54年来气温在年际尺度和季节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气温变化的显著性和突变性进行了分析,以了解甘肃省气温变化的一些基本事实和特征.数据选用的是1960~2013年甘肃省34个气象站的逐年和逐月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等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空间分析时为提高插值精度,加入了西北五省除甘肃外其他四省的16个站点数据,这16个站点是通过对甘肃省矢量图做多边形缓冲区,选取西北五省所有站点落入缓冲区的站点,缓冲区距离选取的是50公里.将季节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由于其中有7个站点(梧桐沟,金塔,松山,会宁,玛曲,郎木寺,天水北道区)数据缺测严重,故实际使用了甘肃省27个站点的数据,新疆、青海、宁夏、陕西总共16个站点数据,站点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主要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实验对比了克里金、样条法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的插值结果,发现克里金插值效果最优,同时根据Peter[18]等人对插值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克里金插值法适于气象要素插值,最终使用ArcGIS9.3地学统计模块中的克里金插值(Kriging)法进行空间插值[19],分析气温年代尺度和季节尺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状况及特征;通过线性趋势法分析气温的时间演变特征,同时在Matlab7.0软件中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来检验变化趋势的显著程度[20];再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气温的突变年份[15],最后进行综合分析.2.1 气温时间序列变化特征2.1.1 气温年内变化特征图2为甘肃省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以来的月平均气温的年内分布状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月平均气温的年内变化呈近似正态分布,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从变化趋势来看,2月份开始气温上升趋势增大,6~8月份气温变化差异较小,8月以后又开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对图中两条曲线进行比较可发现,20世纪60年代至今有显著增温趋势,且气温上升在1~7月份和11月~12月份较为显著,9月~11月份有小幅上升.2.1.2 气温年际变化特征自1960年以来,甘肃省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见图3),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最为显著,以每10年0.29℃的速率上升.从图3中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相似,整体呈上升趋势,从1966~1997年期间大部分年份的气温几乎全部低于历年的平均气温值,从而得出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气温的上升趋势十分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幅度.甘肃省年极端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为38.9 ℃,极大值出现在2005年,其值为42.1 ℃.整体来说,甘肃省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趋于平稳,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验证得到甘肃省近54年来年极端最高气温没有显著变化,但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极端最低气温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间波动幅度小,70年代中期开始,气温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谷值出现次数增多,即从这一时期开始气温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在2004年达到最低值-37.1 ℃.总体上,54年来甘肃省年极端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Mann-Kendall检验发现,下降趋势并不显著.2.1.3 气温季节变化特征1)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研究区域内27个气象站点数值平均得到历年季平均气温变化过程见图4,由图可见各季节的平均气温54年来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是每个季节的气温变化率并不相同.其中春季气温的变化趋势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说明气温的高值区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而气温的低值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整体变化趋势较平缓.夏季气温的变化幅度不大,70年代中期~90年代末的平均气温多数低于平均值,而从90年代后期开始多数高于平均值.秋季气温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而变化幅度与年平均气温一致.冬季气温呈显著性上升趋势,通过比较发现,冬季气温的变化率均大于其他三个季节以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率,说明冬季气温对于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影响最大.2)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自1960年以来甘肃省四季气温变化曲线及线性趋势如图5所示,各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春季气温波动幅度较平缓,特别是80年代到90年代末的平均最高气温值均低于平均水平.夏季气温整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秋季气温的变化率为0.34 ℃/10a,是四季中变化最显著的季节,说明秋季气温对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影响较大.冬季气温的变化率为0.27 ℃/10a,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在1984年达到最低值-1.84 ℃,而在1987年达到最大值4.30 ℃,且90年代以前波动幅度较大.而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说明在20世纪60~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春季气温的波动幅度很大,而在20世纪80年代,气温变化比较稳定.夏季气温整体呈平稳上升态势,90年代末期以后增温加剧.秋季气温的变化率为0.26 ℃/10a,变化较平稳.冬季气温的变化率为0.42 ℃/10a,上升趋势尤为显著,通过比较,冬季气温的变化率均大于其他三个季节以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率,说明冬季气温对于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影响最大.结合上文所述,冬季气温对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影响都是最大的,这与我国气温呈现冬季气温增温明显趋势一致[21].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冬季城镇供暖措施的加强所致.3)极端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由线性趋势图(见图6)以及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四季的极端最高气温近54年来均呈上升趋势.春季气温在80年代中期以前气温波动幅度比较大,在1969年和1981年发生突变,分别达到最高值32.09 ℃和31.67 ℃,80年代以后趋于稳定.夏季气温的高值区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初和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且气温的波动幅度很大.而低值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气温变化较稳定.秋季气温上升趋势比较显著,并且在1997年达到最大值40℃.冬季的极端最高气温以0.56 ℃/10 a的速率上升,增温幅度最大,这也与冬季气温对于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影响最大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季极端最低气温除冬季以外其他各季均呈上升态势,其中春季气温峰值与谷值出现频率相近,变化平稳,呈缓慢上升趋势,夏季气温波动幅度较小,但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秋季气温波动幅度较大,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冬季呈小幅下降趋势.2.2 气温空间变化特征分析2.2.1 年气温空间分布特征1)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特征从甘肃省54年的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图(见图7)中可以看出,高值区分别出现在嘉峪关地区的敦煌、安西以及陇南的武都,低值区分别出现在河西地区祁连山脉及甘南,其中甘南高原区以及祁连山脉之所以出现低温主要是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整个甘肃省54年来全年平均气温的最高值是14.78 ℃,出现在陇南的武都,而年平均气温最低值为0.08 ℃,出现在乌鞘岭,而陇东地区的气温介于中间.将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与图1中甘肃省地势图进行比较发现,气温高低趋势与海拔高度成反比,其次城市区域明显高于乡镇地区.对甘肃省54年来每个站点的年平均气温进行显著性水平为0.05Mann-Kendall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如图7中所示,图中U值代表该地区气温有显著上升,而N值代表没有显著变化,观察各站点U值和N值分布情况发现,54年甘肃省年平均气温所有站点都是显著上升,即甘肃省气温整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这与近50a来西北地区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一致[22].2)年极端气温空间分布特征由图8a知极端最高气温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敦煌、安西、武威、兰州等地,其中安西的极端最高气温值最大达到了42.1 ℃;低值区出现在乌鞘岭、甘南以及陇中地区的华家岭局部地方,其中较低的区域分别是位于河西走廊与陇中高原分界线和陇中高原的两个高山站,乌鞘岭和华家岭.而全省极端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乌鞘岭,其值为28.1 ℃.总体上来看,极端最高气温的分布主要受海拔高度影响,同时与局部地区地形和下垫面有关,具体表现为平原高于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河西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明显高于河东地区,这与该地区下垫面条件密切相关.河西走廊大部分地方是荒漠和戈壁,气候干燥,中午受太阳辐射气温迅速升高,另外在兰州也有一个最高气温的高值中心,这有可能是由于兰州的河谷盆地和热岛效应造成的.极端最低气温(见图8b)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兰州以及陇西地区,其中武都的极端最低气温值最大达到了-7.8 ℃;低值区出现在河西以及甘南地区,其中较低的区域分别是位于嘉峪关的马鬃山和玉门镇,其中最低的是马鬃山,54年的极端最低气温达到了-37.1 ℃.总体上,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出从河西向河东逐渐升高的趋势.通过对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比较发现,河西地区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之间差距较大,最冷和最暖均出现在该地区.同时观察显著性检验结果可发现显示为U值的站点并没有占到绝大多数,只有部分站点的气温升高是显著的,这主要是因为极端气温本身波动幅度比较大,并未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3)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从甘肃省54年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布图(见图9a)中可以看出,平均最高气温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嘉峪关的敦煌和安西、兰州以及陇南的武都,其中武都的平均最高气温值最大达到了20.09 ℃;低值区出现在酒泉、乌鞘岭、甘南、以及陇中地区的局部地方,其中较低的区域分别是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甘南州的合作和临潭的两个高山站,乌鞘岭和华家岭.而全省平均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乌鞘岭,54年的平均最高气温只有5.84 ℃,分布变化规律与极端最高气温基本一致.从甘肃省54年的年平均最低气温分布图(见图9b)中可以看出,平均最低气温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陇中和陇南地区,其中武都的平均最低气温值最大达到了10.76 ℃;低值区出现在河西地区的马鬃山、乌鞘岭、甘南地区的合作,而全省平均最低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乌鞘岭,54年来的平均最低气温只有-4.36 ℃.整体来看,河西以及甘南地区整体平均最低气温偏低,而陇南和陇东偏高.如图9中所示的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结果,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所有站点检验结果都是显著上升,年平均最低气温只有榆中一个站点是没有显著变化的,其余站点均为显著性上升,即甘肃省气温整体趋势是上升的.4)各地区增温变化特征对甘肃省近54年来各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率进行统计得到如各地区增温变化空间分布图如图10所示,可以看出,甘肃中部及陇东地区增温最为显著,其中兰州、山丹、西峰三个地区增温幅度最大,这主要可能是城市的发展人口急剧增长以及城市夏冬季空调和暖气的使用等诸多原因造成.而嘉峪关及陇南地区增温较为缓慢. 2.2.2 季平均气温空间分布特征甘肃省54年的四季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如图11所示,从四幅图中可以看出,春、夏、秋均呈现正值,而冬季均为负值,说明甘肃省气温大范围内具有一致性的变化特征.春季(见图11a)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敦煌、陇南地区的武都以及陇东地区,其中武都的春季平均气温最大值达到了15.54 ℃;低值区较为分散,呈现出多个中心,以甘南和祁连山山脉为主,而全省春季平均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乌鞘岭,54年的平均气温只有0.06 ℃.夏季(见图11b)气温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分布规律,同样河东地区的甘南高原和祁连山仍属于低值区,其中陇南的武都夏季平均气温最大值达到了24.07 ℃;而全省夏季平均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乌鞘岭,54年的平均气温只有0.06 ℃.秋季(见图11c)气温分布规律与夏季相似,但高值区范围有所缩小,最高值与最低值与其他季节一样分别出现在武都和乌鞘岭.冬季(见图11d)高值区较集中主要出现在陇南地区,其中陇南的武都夏季平均气温最大值达到了4.67 ℃,陇东地区气温处于中间;低值区则较为集中,出现在河西、陇中和甘南地区,而全省冬季平均气温的最低值依旧出现在乌鞘岭,54年的平均气温只有-10.52 ℃,总体上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的分布规律.综上述,甘肃省季气温分布总体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而中间又以东北高于西南为主要分布规律.且陇南地区气温最高,祁连山山脉的乌鞘岭气温最低.2.3 气温异常分析对自1960年以来的甘肃省年平均气温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如图12所示,可以看出UF和UB这两条曲线出现交点,且交点在临界线之间,交点对应的年份是1965、1967和1973,所以甘肃省54年来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这三年,观察图中UF曲线发现,从1989年开始UF的值>0,并且在1998年的时候UF的值已经超过了临界线,说明从1989年开始序列已经呈现上升趋势,即甘肃省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增暖趋势,而且到了1998年增暖趋势尤为显著.对甘肃省1960~2013年的年尺度其余各气温参数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统计发现,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突变年份与年平均气温的突变表现出一致性,大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即甘肃省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在60年代以后开始发生突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与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相比,极端气温的突变时间并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突变年份统计结果纷繁,且突变年份较多,这主要是由于极端气温本身取的就是一年中气温的极端值,是一种极端现象,故该结果也是正常的.本文通过对1960~2013年甘肃省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及气温异常现象的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时间变化上,54年来甘肃省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季平均气温同样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54年来上升了2.38 ℃,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16-17].2)空间变化上,受海拔高度、地形以及下垫面等因子影响显著,高温区集中在河西的敦煌、安西以及河东的兰州、陇南等地,而低温区集中分布在甘南高原和祁连山脉,而且近年来增温最为显著的地区以城市地区为主,这主要可能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有关.3)气温的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从1989年开始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即甘肃省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增暖趋势,而且到了1998年增暖趋势尤为显著.总体上,甘肃省近54年的增温趋势显著,且增温幅度存在季节差异和区域差异,这种趋势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有可能在未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此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天然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加剧,干旱等气象灾害日益严重,所以我们应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实施,不断完善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系统,目前由于监测资料的缺乏,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加大数据时间尺度,加密气象站点,并对引起该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详细深入研究.【相关文献】[1] 沈永平,王国亚.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2013,35(5):1068-1076.[2] Makowski K,Wild M,Ohmura A.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over Europe between 1950and 2005[J].Atmospheric Chemistry&Physics,2008,8(2):6483-6498.[3] Kuglitsch F G,Toreti A,Xoplaki E,et al.Heat wave change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since 1960[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0,37(4):379-384.[4] Hansen J,Sato M,Ruedy R.Global temperature update through 2012[J].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http://www. nasa. gov/pdf/719139main_2012_GISTEMP_summary. pdf,2013.[5] 叶殿秀,尹继福,陈正洪,等.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9(1):15-20.[6] 海英,高志强.中国百年气候变化及时空特征分析[J].科技通报,2010,26(1):58-62.[7] 王艳姣,任福民,闫峰.中国区域持续性高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3):314-321.[8] 任志艳,延军平,张立伟.黄土高原地区年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3):289-293.[9] 吕少宁,李栋梁,文军,等.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周期变化与突变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6):1378-1385.[10] 杜军,路红亚,建军.1961~2010年西藏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2013,68(9):1269-1280.[11] 马亚兰,刘普幸,霍华丽.近46 a来河西走廊绿洲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及突变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0,30(2):192-197.[12] 张霏燕,徐海明.东北夏季极端低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J].气象科学,2012,32(6):629-637.[13] 鲍小娟,殷淑燕,彭维英.陕北高原最高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资源与环境,2012,28(1):51-58.[14] 包云,李晓兵,李超,等.1961~2007年内蒙古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2):80-85.[15] 黄强,陈子燊,刘占明.全球变暖背景下广东省近60年来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地理,2012,32(3):246-251.[16] 马玉霞,张军,王式功,等.甘肃省1951~2010年气温变化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13,49(6):794-798.[17] 赵美玲,许宁,徐长哲,等.甘肃省近45年温度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45-1646.[18] Peter M,Chris D.Mapping precipitation in Switzerland with ordinary and indicator Kriging[J].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Analysis,1998,2(2):65-76. [19] 蒋友严,黄进.基于GIS技术的甘肃省气温空间分布特征[J].干旱气象,2013,31(1):206-211.[20] 李栋梁,郭慧,王文,等.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变化趋势预测[J].高原气象,2003,22(5):431- 439.。

近40年来甘肃省降水的变化特征

近40年来甘肃省降水的变化特征

近40年来甘肃省降水的变化特征林纾;陆登荣【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04(23)6【摘要】利用1960—2003年甘肃省59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甘肃省四季和年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平均年降水量和雨日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

河西和白银市的年降水量的趋势系数为正,省内其它地区为负;河西大部和甘南部分地区的年雨日的趋势系数为正,省内其它地区为负。

线性倾向估计的结果表明,年降水量线性倾向值的零线基本以黄河为界,河西在增加,河东在减少,减少最明显的区域在徽县和康县盆地;雨日增加主要在河西西部偏南地区、沿祁连山的大部分地区及临夏以及甘南等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中部和陇东南的雨日在减少。

雨日增多的地方降水量也在增加,反之亦然。

全省年降水量和年雨日在1990年代均为低谷,而在21世纪初又都有上升趋势。

降水量突变在1990年代中期;雨日突变河西在1960年代后期,河东在197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中期。

冬季降水量及雨日表现全省性大范围的增加趋势,秋季降水量及雨日亦呈全省性减少趋势;而春、夏季的降水量及雨日变化趋势则是地区性的。

【总页数】7页(P898-904)【关键词】甘肃省;雨日;降水量;趋势系数;线性倾向估计;气候变化【作者】林纾;陆登荣【作者单位】兰州中心气象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相关文献】1.乌鲁木齐城区近40年来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J], 蒋慧敏;刘春云;宫恒瑞2.重庆市三峡库区近4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J], 刘海隆;王欲文3.近40年来加格达奇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J], 牛凤权;许磊;黄剑4.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 [J], 张磊;缪启龙5.海河流域近40年来降水和气温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J], 袁再健;沈彦俊;褚英敏;齐永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7-滁州地区4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37-滁州地区4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滁州地区4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金华星① 王冰② 郭敏③ 林修栋④(安徽省滁州市气象局,安徽滁州239000;山东省烟台市气象局,山东烟台264003;山东省临朐县气象局,山东潍坊262600;山东省威海市石岛气象台,山东威海264309)摘 要:利用滁州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1~2000年逐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分析了它们的月分布情况,年际气候变化规律。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小波分析 变化特征 引言日照表示一个地区接受太阳光照射与否的情况,是太阳辐射最直观的表现,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要素。

日照是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因子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温度、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了很多研究,而对日照时数分析却比较少。

滁州地区下设7个县市,大部分是农田耕地,因此研究日照的时空分布规律,尤其是近40年的变化趋势,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研究生态环境和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日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日照时数着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日照变化规律和特征。

小波分析被公认为继傅里叶分析方法以来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完美结合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它不仅能反映信号在时频域上的总体特征还能提供局部化的信息, 既可给出信号变化的时间尺度, 也可以显示出信号变化的时间位置, 还具有对突变点的诊断能力。

小波分析能将气象时间序列曲线分解成交织在一起的多尺度成分,并对不同尺度成分采用相应粗细的时域取样步长,从而能不断聚焦到曲线的任意细节。

由于上述特点, 小波分析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气候变化分析和气候预测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1 小波分析原理若函数)()(2R L t ∈ψ(即∞<⎰dt t R2)(ψ),满足下列条件[1] ⎰=Rdt t 0)(ψ (1)称()t ψ为基本小波。

基本小波有多种形式,本文采用墨西哥帽小波(简称Mexh 小波)。

Mexh 小波在揭示气候资料的奇异性(突变点)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 o gQhi Z ogJ l , n a g hn ia , hn i i Wa gF n a
( .D n a eerlg a b ra ,Dn a a a 7 2 0 2S n aba kpp eerlg a s t n 1 ignm t ooi l ueu ignH i n5 10 ; . y l iem t ooi l t i , o c n a n o c a o
第3 2卷
第 2期







V l 2 N . o - o2 3
21 O0年 6月
J URNAL O TE ROL O F ME O 0GI AL R E C ES ARCH AND AP U C I P ATON
J n2 1 u .0 0
文 章 编 号 :6 3 8 1 2 1 ) 2-0 8 0 17 — 4 1(0 0 0 - 0 - 4 0
a e a e t mp r t r o l e d vd d it ld p ro s a d 2 w r l p r d , a d t e v i t n o v rg e e a u e c u d b ii e n o 2 co e d i n a n e o s i n h a ai f r o p e i i t n c u d b i i e n o 2 r i y p r d n re i e o . r cp t i o l e d v d d i t a n e o sa d 3 b ifr n p r d a o i a i Ke wo d :c i t h n e, e d n y c u lt d a o l y c r e y rs l mae c a g t n e c ;a c mu ae n ma u v
引 言
定安县位 于 海南省 东北部 内陆 ,南渡 江 中下游 南 畔 , 处东 经 10 7 至 103 ? 北纬 1 。 1 至 地 1。 1。 1, 9 3
1 资料 和 分 析 方 法
11 资 料 .
通 过 对 定 安 县 1 6 ~ 0 7年 的气 温 和 降 水 资 9 7 20 料进 行处 理 , 其分 成年 (— 2月 ) 春季 ( — 将 11 、 3 5月 ) 、 夏季 (— 6 8月 )秋 季 ( 一 1 )冬 季 ( 2月 至次 年 2 、 9 l月 、 1
表 明 : I近 柏 年 来 , 安 县 年 、 温 度呈 变 暖 趋 势 , 年 降 水 、 () 定 季 而 汛期 呈递 减 趋 势 ;2 定 安 县 年 平 均 气 温变 化 可 分 为 2个 () 冷期 和 2个 暖期 , 水量 演 变 大 体 上 可分 为 2个 多 雨期 和 3个 少 雨期 。 降
关键 词 : 候 变 化 ; 势 ; 计距 平 曲线 气 趋 累 中 图分 类 号 : 4 7 P 6 文献 标 识 号 : A
Ch r c e it fCl a e Ch n e o n a n Re e t4 y a i c n 0 e r c m
d v t n T ersl h w d ta : 1 a n a a d sao a t p rtr eegtn ame hl te ei i . eut so e t ( )n u l n e sn e ea ew r e ig w r rw i h ao h s h l m u t e
定安县近 4 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钟起 海 , 钟佳 李 2, 芳 王
(. 安 县 气 象 局 , 南 定 安 5 10 ;. 空 管 站 气 象 台 , 南 三亚 ,70 0 1 定 海 7 2 0 2三亚 海 520 )

要: 采用 一 元 线 性 回归 、 累计 距 平 、 准 差 异 常 分 析等 统 计 方 法 。 析 近 4 标 分 0年来 定 安 县 气 温 和 降水 变化 特 征 。结 果
a n a peii t na d f o esnw r esi ee t 0 fDn a ; ( )tevr t n o n ul n u l rcpt i n od sao eels n rcn ao i n 2 h a a o f n a ao l 4 g i i a
月 ) 冬 春 ( 1月 至 次年 的 4月 ) 汛 期 ( — O月 ) 、 1 、 51 等 气 候 序列 , 对其 平 均 值 、 平 、 距 累计距 平 、 准差 、 标 协 方 差 、方 差等 特征量 进行 统计 分析 ,得 到气 候特 征
1 ̄4 之 间。土地 资源 丰富 、 沃 , 94 肥 盛产 水稻 , 蔗 、 甘
花生 , 橡胶 , 榔 , 季瓜 菜等 , 海南 省优 质 的瓜 菜 槟 冬 是
产地 。 近百年 来 , 球气候 经历 了一次 以变 暖为 主要 全
特征 的显著变 化 .气候变 化对社 会经 济发展将 会 带
S n aH ia 7 0 0 a y ann5 2 0 )
Ab t a t T i p p r a ay e h v r t n f t mp r t r a d r cp t t n n s r c : h s a e n l z d t e a a i o e e a u e n p e i i i i Di g n i t e i o a o n a w t h h sait a me o o l e r e r s in, a c mu a e a o l , a d x e t n n l s o t n a d tt il sc h t d f i a r g e so n c u l td n ma y n e c p i a a y i f sa d r o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