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特点
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丁一汇孙冷提要近百年来,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虽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未来50--100年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这种全球的气候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所引起。
最近发表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气候变化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主要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增强温室效应造成增暖的。
但现在还不能确定大气中温度气体浓度达到什么水平地球的气候系统将发生突然的或不可逆的突变,以此带来危险的或灾难性的后果。
近百年所发生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和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带来重要影响,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因而,必须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以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的基本对策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
在减排的国际活动中,应坚持共同而又区别的责任和公平的原则。
因而中国在参加履约进程的同时,在一定时期不承担减排义务,但中国应做好在将来面对国际上更大挑战和压力的可能性。
为此中国应加强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策研究,从科学、技术、外交、管理等方面做好一切充分准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和主动的地位。
前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已于2001年完成,这是全世界数千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五年努力的结果。
它不但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科学界提供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以及适应与减缓对策,而且也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提供了科学依据。
它的科学成果已被"科学"杂志列为2001年世界十大科学新闻之一。
根据这个报告和近20年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成果,比较一致的指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相应地球的气候系统也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它们对全球和中国的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产生明显和深远的影响。
我国气候主要特点

我国气候主要特点
我国是一个综合气候类型的国家,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复杂多样。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 受季风影响的明显气候季节性
我国东南沿海和中南部沿江、沿海地区,受季风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季节性变化。
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而我国北方则呈现出明显的冷暖季节分明的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
2. 气温分布不均衡
由于我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靠近太平洋和印度洋,加上山地、高原等陆地地貌在南北方向上的垂直分布,导致我国气温分布极不均衡。
气温差异表现为南方热,北方冷,西部高原气温偏低等特点。
3. 水热条件不匹配
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布也不匹配,东南部地区水热条件优良,暖湿季风明显,导致该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展迅速;而西北、西南地区则常年缺水,水热资源稀少,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4. 气象灾害频繁
我国气候灾害频繁,如台风、洪涝、旱灾、雪灾等。
主要原因是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导致的,如南方强降雨、北方干旱、台风路径易受气候和海洋环流影响等。
5. 高温少雨的气候带分布广泛
在我国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由于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夏季气温高,多雨,且频繁受到台风袭击。
常年高温少雨,加上人类因素,这些地区为我国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
,我国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气候季节性、气温分布不均衡、水热条件不匹配、气象灾害频繁以及高温少雨的气候带分布广泛等特点。
因此,我国应该更加重视气象科学研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确保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中国的气候分布与变化

中国的气候分布与变化气候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层的长期平均天气状况。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所以在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分布十分复杂多样。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以及近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况。
一、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中国的气候分区主要有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西藏高寒气候和东北季风气候等六大气候类型。
下面将对这些气候类型进行详细描述。
1.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
该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干燥。
其中,江南地区是最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雨水充沛,温暖潮湿,适宜农作物生长。
2. 北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高原。
由于地处内陆,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这个地区夏季的降水较多,且集中在短期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北方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区。
这个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4. 西北干旱气候西北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区。
这个地区年均降水较少,干燥缺水,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常常面临着困难。
5. 西藏高寒气候西藏高寒气候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
这个地区气温低,气候寒冷,年降水量较少。
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西藏的气候独特,而且变化多端。
6. 东北季风气候东北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辽东半岛、吉林、黑龙江等地区。
这个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由于植被茂盛,降水充沛,适合农业种植。
二、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近年来,中国的气候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下面将分别从温度变化、降水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温度变化据统计,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年平均气温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中国气候领导力的突出特点、呈现方式及全球影响

中国气候领导力的突出特点、呈现方式及全球影响目录一、中国气候领导力的突出特点 (1)1.1 综合性 (2)1.2 全面性 (3)1.3 持续性 (4)1.4 协调性 (5)二、中国气候领导力的呈现方式 (6)2.1 政策引导 (7)2.2 技术创新 (9)2.3 生态文明建设 (10)2.4 国际合作 (11)三、中国气候领导力的全球影响 (12)3.1 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 (13)3.2 对发展中国家气候援助的贡献 (14)3.3 对全球气候技术创新的推动 (15)3.4 对国际气候话语权的影响 (16)一、中国气候领导力的突出特点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外多个场合,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签署国。
中国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绿色发展战略: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
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等措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驱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科研攻关。
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技术的进步。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中国政府不断完善气候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确保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
2017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防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提高公众气候意识:中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参与度,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中国还积极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全民气候素养。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面临更加频繁和强烈的气候极端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等。
这些极端事件给中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造成了经济损失和生活质量下降。
二是自然资源供应的紧张。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减少和损失,其中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等。
这对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资源需求巨大的国家来说,意味着资源供应的紧张和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
气候变化对于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较为显著,包括气候带移动、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衰退,给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四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全球气候变化促使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模式已经无法持续。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加速了中国转型升级的进程,推动了中国向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这使得中国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和责任,需要更多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二是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区域差异大。
中国地域广阔,包括丰富的高山、大陆地域、海洋等多样的自然环境。
这使得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和经济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适应措施。
三是中国人口众多,社会脆弱群体较多。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着贫困人口、农民工、老年人等社会脆弱群体较多。
气候变化对他们的生计和生存造成了更大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社会保障和适应能力。
中国气候变化总趋势

中国气候变化总趋势中国气候变化总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紧密相连,是一个值得谈论的话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气候变化总趋势。
一、气温上升近年来,中国气温不断上升,其中最明显的是北方地区的气温变化。
人们可以感到四季分明的感觉正在减弱,冬天变得越来越短,夏天则越来越长。
这种极端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种植、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降雨量不断增加随着气温上升,降雨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会导致诸如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增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同时,雨量过大还会导致饮用水资源的污染和缺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三、冰川消融全球气温上升,极地和高山地带的冰川消融是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
而中国西藏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冰川聚集区之一,冰川消融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部分冰川消失可能导致大规模干旱和水质问题,从而影响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
四、海平面上升近年来,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度越来越快,这个趋势对海洋生态环境、沿海工程、人类居住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而随着全球气温上升,中国的东海和南海沿海地区也将受到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冲击。
五、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恶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可谓是深远的。
首先,气候变化使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影响到生态平衡,导致生物种群种类减少。
其次,气候变化使污染治理更加困难,加剧了当地环境污染。
以上就是围绕“中国气候变化总趋势”而写的一些观点。
中国已经意识到了气候变化对其带来的威胁,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减缓其影响,例如国家制定了很多条法规和政策来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污染治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环境保护等等。
在未来,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绝不仅仅是中国在应对环境问题上所面对的一个挑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中国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某些工业生产需要特定的气候条件。例如,纺织工业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而煤炭工 业则需要干燥的气候条件。
工业安全
地形和气候条件也会影响工业安全。例如,在地震活跃的地区建厂,需要考虑地震对工业 设施的影响;而在风力较大的地区,运输的影响
道路建设
地形和气候条件对道路建设有重要影响。在山区修建公路或铁路需要克服地形障碍,增加建设难度和成本;而在寒冷 地区修建道路则需要考虑防冻措施。
亚热带气候
总结词
亚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 热多雨。
详细描述
亚热带气候区的气温年较差较小,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则较为温暖,降水主要集 中在夏季,春季和秋季也有一定的降水。这种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适 宜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热带气候
总结词
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沿海地 区,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 的四季之分。
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
城市选址
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考虑地形和 气候条件。在自然环境优越、气 候适宜的地区建城,有利于城市 的发展;反之,在不利的自然环 境和气候条件下建城,可能会给 城市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城市环境
地形和气候条件也会影响城市环 境。例如,在山区城市中需要考 虑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 灾害;而在寒冷地区城市中则需 要考虑供暖、防寒等问题。
03
地形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 响
对农业的影响
01
作物种植
不同地区因地形和气候条件不同,适宜种植的作物也有所差异。例如,
在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而在北方地区,气候
干燥,则适宜种植小麦。
02
农业产量
地形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在气候适宜、土壤肥
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

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过程。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气候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气候演变趋势。
1. 气温上升:中国的气温逐渐上升是一个显著的趋势。
根据数据,中国的平均气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十年上升约0.2。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变暖所致。
气温上升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挑战。
2. 降水模式改变:中国的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而另一些地区则减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较为显著,而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则面临更加严重的干旱问题。
这种不均衡的降水模式变化对中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中国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干旱、台风等,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中国的农业、城市防洪、生态系统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大规模的洪水和干旱不仅降低了农作物产量,还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贫困人口的增加。
4. 冰川融化加剧:中国是世界上冰川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随着气温升高,中国的冰川正在迅速融化。
这对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和水源保护构成了巨大威胁。
冰川消融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风险。
5. 海平面上升:因为全球变暖,海平面正在上升,这对中国的沿海城市和岛屿构成了威胁。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可能面临日益严重的海水漫溢问题,这将引发海岸侵蚀、淡水资源受盐化等问题。
针对以上的气候演变趋势,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例如,中国已经设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监测与研究,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施了减排政策等。
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监测,制定全面的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战略。
中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海洋将继续变暖。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海洋环流
到21世纪末,在海洋上层100米区域变暖0.6 ℃~2.0 ℃,在 1000米深的海区大约为0.3 ℃~0.6 ℃
北极海冰覆盖将继续缩小、变薄,北半球春季积雪将减少。 全球冰川体积将进一步减少
到 21 世纪末,北 极海冰面积全年 都会减少。9月份 减少43%~94%
全球平均温度将继续上升
与1986−2005年相比,2016−2035年期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变化 可能 升高 0.3 − 0.7℃ 。 2081−2100 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可能上升 0.3−4.8 ℃
全球水循环对变暖的响应不具有一致性变化 干湿地区之间和干湿季节之间的降水差异将会增大
降水变化预估
表(上层3.5米)冻土面积的平均值将减少37%(RCP2.6)到
81%(RCP8.5)(中等信度)
全球平均海平面将继续上升
与1986−2005年相比,2081−2100 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区间为: 0.26−0.55米(RCP2.6情景) 0.32−0.63米(RCP4.5情景) 0.33−0.63米(RCP6.0情景) 0.45−0.82米(RCP8.5情景)
气候变化原因
Why has it changed?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海 陆 洋 地
火 山 活 动
太 阳 活 动
自 然 变 率
温 气 土 城 室 溶 地 市 气 利 体 胶 用 化
自然导致-0.1-0.1温度变化
气候变化主要驱动因子的辐射强迫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总体上是增暖
辐 射 强 迫 分 量
未来变化的可能性 21 世纪初 21 世纪末
很可能 可能 可能 很可能
可能
— — [11.3]
几乎确定 几乎确定 几乎确定 几乎确定
[11.3] [12.4]
[2.6]
[10.6]
可能
[10.6] — —
[2.6]
可能 可能 (仅为冷
夜)
极端暖事件增多,极端冷
几乎确定 几乎确定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观测到的陆地降水变化
20世纪中叶以来,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
现象和趋势方向 大部分陆地区域 更暖和 / 或更少冷 日和冷夜 大部分陆地区域 更暖和 / 或更频繁 的热日和热夜 评估发生的变化(特别是 自 1950 年以来,除非另 有说明)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评估人类对观 测到的变化的 贡献
全球平均温度距平
洋面附近的温度升幅最大, 1971-2010 年 期 间 , 在 海 洋 上 层 75 米以上深度的海水温度升 幅为每十年0.11℃
冰冻圈
格陵兰冰盖的冰量损失平均速率很可能 已从 1992−2001 年间的 340 亿吨 / 年 大 幅度增至 2002−2011 年间的 2150 亿吨/ 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建立
的。
有150多个国家参加。 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有关理解由人
类导致的气候变化的危机的科学基础(WG1),气候变化产生的环境 和社会经济影响 (WG2)和对如何减轻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选择 (WG3)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12.4]
[12.4]
暖期/热浪。 大部分陆地区域 的频率和 / 或持续 时间增加
在全球尺度为中等信度 在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 为可能 [2.6]
可能(a) 没有正式评估 多半可能 中等信度
[7.6,10.6] [10.6]
没有正式评估 (b) — —
事件减少
[11.3] [11.3]
强降水事件。 强降水的频率、 强 度和/或雨量增加
全球海平面上升0.19米(1901-2010)
冰川消融
海 平 面
积雪消融 海水热涨
• 19世纪中叶以来的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过去两千年来的平均速率 •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自20世纪早期以来在不断增加
1901-2010年, 每年1.7毫米 1971-2010年, 每年2.0毫米 1993-2010年, 每年3.2毫米
这个报告:描述了目前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观测的气候变化,
气候过程和归因以及大量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的科学认识水平。
IPCC目前共有五次评估报告,2007(第四次),2012年(第五次)
汇 报 提 纲
全球气候变化最新结果 中国气候变化特点 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建议
定西市气象局(DingXi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RCP2.6
RCP8.5
在RCP8.5情景下,到本世纪末,高纬度地区和赤道太平洋年 平均降水可能增加;很多中纬度和副热带干旱地区平均降水 将可能减少,很多中纬度湿润地区的平均降水可能增加
极端暖事件将增多,极端冷事件将减少;热浪发生频率更高,时间更长;中 纬度陆地和湿润的热带地区的极端降水强度将加大、频率增高
碳和其它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40%
当前 CO2、 CH4和N2O的浓度大大超过了冰芯记录的过去 80万年以来 最高浓度。自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分别增加 40%、150%和20%。
2002-2012年间
化石燃料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每年95亿吨碳; 土地用途的变化每年平均仅贡献9亿吨碳排放;
强热带气旋活动 增加
长期(百年)变化为 低信
度
低信度
北美自 1970 年以来几乎
确定
[2.6]
低信度 可能 (自 1970 年以来在某
些区域) 极端高海平面的 频繁和 / 或程度增 加
低信度 多半可能 可能(k)
— —
可能
可能(自 1970 年后) 可能(20 世纪末期) 可能
未评估
很可能(l) 很可能(m) 可能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并未完全留在大气 ,地表生态系统
吸收1500亿吨碳,大气保留 2400亿吨,其余1550亿吨被海洋吸 收; 因此海洋在缓解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做出贡献的同时开始酸 化 ,PH 值已经平均下降 0.1, 数字随小 , 但换种说法 , 海水氢离子
浓度已经增加了26%,这是非常严重的.
南极海冰面积和体积到21世纪末将减少(低信度) 全球冰川体积(不包括南极周边地区的冰川)在 RCP2.6 情
景下减少15−55%,在RCP8.5情景下将减少35−85%(中等信
度)
北半球春季积雪面积的平均值在 RCP2.6 情景下将减少 7% ,
在RCP8.5情景下将减少25%(中等信度)
半球高纬度地区近地表冻土面积将减少。到21世纪末,近地
1979年以来南极海冰面积增加
• 1979年-2012年,南极海冰面 积以每十年1.2%-1.8%(每十 年0.13-0.20百万平方公里) 的速度增加 • 这一速率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 有些区域增加,有些区域减小
20世纪中叶以来,北半球积雪面积缩小
北半球3−4月(春季)平均积雪面积
在1967−2012年时期,北半球三月和四月份平 均积雪面积每十年缩小1.6%
观测到的气候变化
What has changed?
大气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961–1990年)变化
近 130 多年( 1880−2012 )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 0.85℃ 。 2003−2012 年 与 1850−1900 年 间相比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 升 0.78℃
过去的三个十年连续比之前自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 都偏暖。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 的30年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增温特征
对EEMD分解得到的长期趋势项,以降水为分区,计算了不同降水分区的平均增温 趋势以及每一降水分区对全球温度变化的贡献,干旱半干旱区平均增温趋势最大, 而且对全球温度变化的贡献也最大。
自1901年以来,北半球中纬度陆地区域平均的降水已增加。 其它纬度的区域平均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具有低信度
[13.7]
可能(k) — 多半可能(k) —
海洋
海洋上层(0-700米)已变暖
地表积累 能量 60% 被 700 米以 上吸收 ;30%被 700米以下吸收 ; 海洋存储了 90% 的地表积累能 量. 1971-2010年上层海温变化为正 趋势。北半球海洋增暖更为显 著,尤其是北大西洋
1971-2010年海洋上层(0-700米)温 度变化趋势
某些区域为中等信度 自 1970 年以来在许多区 域(e)为可能 [2.6]
中等信度 多半可能
低信度(g)
[10.6] — — [11.3]
更长
大部分陆地区域很可能
区域到全球尺度 可能(中 等信度) (h) [12.4]
中等信度(f) 多半可能 低信度
[10.6]
陆地区域强降水事件增加
某些区域为中等信度 可能(e) 在西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 地区多半可能(j) [11.3] [14.6] 某些流域多半可能
在许多(但并非所有)区 域为中等信度 可能 可能 增加的陆地区域大于
减少的区域
在许多陆地区 域可能 — —
热浪发生频率更高,时间
大多数中纬度陆地地区和 潮湿的热带地区很可能 许多地区可能 [12.4]
[2.6]
可能 增加的陆地区域大于
减少
干旱的强度和 / 或 持续时间增加
大部分陆地区域可能 全球尺度为低信度 低信度 可能某些区域有变化(d)
© IPCC 2013
Fig. SPM.10
21世纪末期及以后时期的全球平均地表变暖主要取决于 累积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