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故事

合集下载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导语】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不少孝⼦的故事,其中流传甚⼴的是“⼆⼗四孝”。

下⾯是©⽆忧考⽹分享的⼆⼗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1.孝感动天。

远古帝王舜年轻时,⽗亲、继母和异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仍然对⽗母孝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于是就有⼤象和⼩鸟帮他耕种,后来帝尧还把帝位让给了他。

2.戏彩娱亲。

春秋楚国的⽼莱⼦为了让⽗母开⼼,70多岁时仍然穿着五⾊彩⾐,拿着拨浪⿎戏耍,就像⼩孩⼀样。

⼀次他跌了⼀跤,怕⽗母伤⼼,就躺在地上装哭,逗得⽗母很⾼兴。

3.⿅乳奉亲。

周朝郯⼦的⽗母年⽼时想吃⿅乳,郯⼦就⾝披⿅⽪,想混到⿅群中去取得⿅乳。

不料猎⼈把他当做了真⿅,要⽤⼸箭射杀他。

他连忙解释,猎⼈才知是⼈,对他⼤加赞扬。

4.为亲负⽶。

春秋鲁国⼈仲由,年轻时家贫,⾃⼰常吃野菜,却从百⾥之外负⽶回家侍奉双亲。

后来他做了⼤官,但是⽗母死了,他经常感叹:“现在我还想为⽗母亲去负⽶,却再不能了。

” 5.啮指⼼痛。

春秋鲁国⼈曾参少年时经常到⼭⾥去打柴。

⼀天家⾥忽然有客⼈造访,母亲不知如何接待,就⽤⽛咬⾃⼰的⼿指。

曾参忽然觉得⼼疼,明⽩是母亲在召唤,便赶快回家招待客⼈。

6.芦⾐顺母。

春秋鲁国的闵损常受继母虐待。

冬天继母的亲⽣⼦的棉⾐⾥是棉花,⽽他的棉⾐⾥是芦花。

后来⽗亲发觉后要休掉妻⼦,闵损反⽽为继母求情,继母从此对他⼗分疼爱。

7.亲尝汤药。

汉⽂帝⾝为⼀国之君,对母亲⾮常孝顺。

⼀次母亲病重,汉⽂帝⽇夜守护,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好后,他都要先尝⼀尝,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8.拾葚供亲。

汉代的蔡顺⽣活岔困,每⽇拾桑葚奉养母亲。

⼀天遇到军⼠,问他为什么把红桑葚和⿊桑葚分开装他说⿊桑葚让母亲吃,⽽红桑葚⾃⼰吃。

军⼠们就送给他⽶和⽜,让他孝敬母亲。

9.为母埋⼉。

晋代郭巨家道中落但妻⼦⽣了⼀个男孩,郭巨怕养孩⼦影响供养母亲,准备将⼉⼦埋掉。

挖坑时,突然挖到⼀坛上天所赐的黄⾦,于是既可孝敬母亲,⼜可抚养⼉⼦了. 10.卖⾝葬⽗。

10个中华孝道故事

10个中华孝道故事

10个中华孝道故事1.仲由“百里负米”:仲由从小家境贫寒,年幼时十分孝顺。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他不论刮风下雨都要去百里之外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

2.闵损“单衣顺母”:闵损生母早死,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衣”。

父亲知道后要休掉继母,闵损却劝说父亲留下继母,从而保全了一家人。

3.郯子“鹿乳奉亲”:郯子为了治疗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深山,钻入鹿群,挤取鹿乳供父母服用。

4.老莱“戏彩娱亲”:为了不使自己老来寂寞,老莱假装自己不老,还嬉戏顽皮,以娱双亲。

5.董永“卖身葬父”:董永为了使父亲得以安葬,甘愿卖身做奴隶。

6.江革“行佣供母”:战乱时期,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乞求不要杀他。

贼人被他的孝心感动,不杀他,还给他衣服和食物。

7.庾黔娄“尝粪忧心”:南齐时的庾黔娄,为县令时只有二十六岁。

他从小家庭观念重,外出做官内心不安。

一天庾黔娄突然流鼻血,心想这是父亲生病时的前兆。

黔娄不顾一切辞官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心神不定地推算凶吉。

8.陆绩“怀橘遗亲”: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官员。

六岁时,他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用橘子招待他们,陆绩偷偷地往怀里藏了三个。

临走时,陆绩拜谢袁术,橘子从怀中滚落在地。

9.黄香“扇枕温席”:东汉时的黄香九岁丧母,夏天天气炎热,他便在父亲睡觉的床前扇扇子,使蚊虫不来叮咬父亲。

冬天则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热被窝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10.吴猛“恣蚊饱血”:晋朝时的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夏夜,吴猛让蚊子在他身上恣意叮咬自己而不驱赶它们,目的是让蚊子吸饱了血不再叮咬父母。

关于孝的故事

关于孝的故事

关于孝的故事故事一,顺德孝子。

相传,在清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黄宗羲的孝子。

他的父亲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

黄宗羲日夜照顾父亲,细心呵护,不离不弃。

即使在寒冬酷暑,他也不离开父亲半步。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道。

最终,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人们,被誉为“顺德孝子”。

故事二,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孝道故事也是家喻户晓。

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但孟子对母亲始终孝顺。

有一次,孟子的母亲跨步过门槛,孟子亲自为母亲背行李,因为他觉得母亲的脚步不能踏入尘埃。

孟子的孝心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故事三,董永与七仙女。

董永是一个孝顺的年轻人,他的母亲生病了,他为了给母亲治病,不惜背井离乡,四处打工,最终终于给母亲治好了病。

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七仙女,七仙女为了报答他的孝心,让他娶其中一个七仙女为妻。

董永最终成为了七仙女的丈夫,也得到了幸福的生活。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

无论是黄宗羲、孟子还是董永,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道。

他们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人们,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在当今社会,孝道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将孝道传承下去。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发扬孝道精神,尊敬父母,关爱家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

我们应该从这些孝道故事中汲取力量,将孝道传承下去,让孝道之风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吹扬。

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孝顺的人,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于孝道的故事

关于孝道的故事

关于孝道的故事
故事一,《孝心感动天》。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顾愚的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

每天他都会亲自为母亲做饭、洗衣服,还会陪伴母亲聊天。

有一天,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

顾愚听到母亲的呼救声后,毫不犹豫地冲进了洪水之中,将母亲救了出来。

顾愚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洪水突然停了下来,村庄也得以幸免于难。

故事二,《感恩之心》。

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有一个叫做李明的孩子。

李明的父母年迈体弱,生活十
分艰辛。

但是李明总是很孝顺地照顾父母,每天早早地起床为父母做饭,帮他们做家务。

父母生病的时候,李明更是日夜不离地照顾他们。

父母在临终之际,对李明说,“孝顺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但是你更要记得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李明听后深受触动,从此更加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更加懂得感恩之心。

故事三,《孝道传家》。

在一个世代孝子孝女的家族中,有一个叫做王小明的孩子。

王小明的父母对他
非常严格,但他却从不抱怨,每天都会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

父母生病的时候,他更是日夜不离地照顾他们,直到他们康复为止。

王小明的孝道精神感染了整个家族,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把孝道当作家族的传统美德,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孝道不仅是
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更是一种美德,一种家族的传统。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传承孝道美德,让孝道之风在我们的家族中代代相传。

愿我们都能成为孝道的传承者,让孝道之风在中华民族中永远不息。

孝顺的故事(30篇)

孝顺的故事(30篇)

孝顺的故事(30篇)孝顺的故事(一):陈毅孝敬父母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走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十分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可是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日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

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他不忘母亲曾为自我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明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顺的故事(二):芦衣顺母的故事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回到家,要休逐后妻。

孝敬父母的故事23则精选

孝敬父母的故事23则精选

一、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单独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疑心她怠慢妈妈,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突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爸爸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妈妈坟前,跪拜抚慰妈妈说:"裒儿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屡次在他爸爸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突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了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爸爸不够安睡。

24孝故事大全

24孝故事大全

24孝故事大全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2. 戏彩娱亲: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3. 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子,为了疗治年迈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挤取鹿乳,奉养双亲,差点被猎人当作麋鹿射杀。

4. 百里负米: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家中贫寒,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背负米回家奉养父母。

做官以后,他经常怀念已经去世的父母,渴望为父母尽孝。

5. 啮指痛心:孔子的弟子曾参少年时在山上打柴,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遇上难题,就赶紧背柴回家。

原来是家中来客,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手指,盼望自己回来。

6. 芦衣顺母: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生母早逝,继母常常虐待他。

7. 亲尝汤药:汉文帝在母亲薄太后患病的3年时间里,经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

8. 拾葚异器: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当时正逢王莽叛乱,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又遇饥荒,柴米昂贵,怎么办呢?蔡顺只好每天拾桑葚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问:“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被他的孝心深深感动,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自己的老母。

9. 埋儿奉母:东汉时期的郭巨,为了不让年迈的母亲饿死,打算埋掉自己的儿子,以保全母亲的性命。

挖坑时,意外地挖到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得以用这些黄金赡养老母亲和供养妻子。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0. 卖身葬父:董永为了筹集葬父的费用,不得不卖身为奴。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七仙女化作七姐来到人间,与他结为夫妻。

孝道故事有哪些

孝道故事有哪些

孝道故事有哪些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崇。

孝道故事,是传承和弘扬孝道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深刻领会孝道的内涵和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

1. 《孝感动天》。

相传,唐代有一个孝子名叫李隆基,他的母亲年老体弱,生活无依。

有一天,李隆基听说母亲病重,便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不顾一切地赶回家中照顾母亲。

他日夜不离母亲身边,精心照料。

最终,母亲病愈,李隆基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天降甘霖,救了当地的农民于水旱之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孝顺的人会得到上天的庇佑。

2. 《顺天应人》。

宋代,有一个孝子名叫文天祥,他的父亲年迈多病。

文天祥白天忙于官场事务,晚上回家后,总是亲自为父亲端茶送水,悉心照料。

有一次,文天祥在外任职,接到家信说父亲病重,他立即辞官回家,不顾一切地照顾父亲。

最终,文天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他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和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顺天应人的行为。

3. 《感恩的心》。

明代,有一个孝子名叫谢觉哉,他的母亲年老体弱,生活困难。

谢觉哉每天早出晚归,但无论多忙,他都会在家中照顾母亲,尽心尽力。

有一次,谢觉哉外出谋生,听说母亲病重,他二话不说立即赶回家中,不离母亲身边。

最终,母亲病愈,谢觉哉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他得到了财神的庇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感恩的心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4. 《百善孝为先》。

清代,有一个孝子名叫包拯,他的母亲年迈多病。

包拯每天忙于官场事务,但他总是抽出时间照顾母亲,尽心尽力。

有一次,包拯在外任职,接到家信说母亲病重,他二话不说立即辞官回家,不顾一切地照顾母亲。

最终,包拯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他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和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百善孝为先,孝顺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赏识。

以上就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孝道的内涵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的故事今天是我们地税局第期道德讲堂。

道德讲堂就是通过讲述道德的故事,来提高我们大家的道德水准。

其实道德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属于道德的范畴。

还有我们传统上常讲的忠、孝、仁、义,都是道德。

我也常想,为人处事最根本的道德是什么?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字“孝”。

何为孝?“孝”就是孝敬长辈。

孝是为人之本。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

一个没有孝心、不尽孝道的人,难以想象他能对友义、谋国忠?古人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只有孝于亲,才能义于友、忠于国。

所以,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点关于“孝”的知识和故事。

概括为三句话:一个字,两个词,几个故事。

一、关于“孝”字“孝”字是个形意字,上边一个老字头,下边是一个儿子的“子”字。

这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有两层意义。

第一层:从上往下看,先是一个“老”字头,然后一个“子”字。

表示一个从先辈到后辈的传承关系,也就是人类的繁衍。

我们古代重视敬祖,敬祖的主要标志就是把祖宗的血脉传下去,也就是传宗接代。

所以古人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没有后代作为最大的不孝。

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封建糟粕思想,已为现代文明所遗弃。

尽管如此,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如果人人都不生儿育女,这个社会岂不是自然中断,人类的文明、进步、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抚养下一代也并不是全为了传宗接代,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据说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年轻人自称什么“丁克族”,只图两口子生活舒适潇洒,不愿生养孩子。

我觉得也不完全正确,最其码缺少了一种社会责任感。

第二层,从下往上看,先是一个“子”字,然后是半个老字。

这表明孩子要把老人顶在头上,扛在肩上。

特别是当父母年老之时,做子女的要把老人的生活起居担当起来,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养。

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老子第一”,什么是“老子第一”?我觉得就是做孩子的要把父母当作第一、当作老大、当作天。

现在有些人觉得自己的父母是农民,是出苦力的工人,是普通的老百姓,比不上高官显贵,比不上商贾巨富,认为自己的父母低人一等,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羞于向人介绍自己的父母。

我觉得这都是大大的不孝。

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这里的母并不单纯指母亲,而是父母。

如果做子女的嫌弃自己的父母,那还能称为人子吗?连狗都不如哇。

相反,如果一个人无论父母高低贵贱,都能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把父母捧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不但不会被人所看轻,反而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崇敬。

二、关于“孝”的两个词与“孝”字搭配组建的词有很多,今天只说两个。

第一个:孝顺。

什么是孝顺?孝顺是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恩情,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古语讲:万恶淫为首,百孝顺当先。

强调的就是一个“顺”字。

“弟子规”明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又说: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父母呼唤你,不应该长时间不应声,父母让你做什么,行动上不应该懒懒散散,父母对你教育,应该恭恭敬敬的聆听,父母责备你,应该虚心接受。

父母喜欢什么,应该努力为父母提供,父母厌恶什么,应该小心地把这些东西撤去,不让父母见到。

总之一句话,要尊重父母的意愿、顺从父母的心意。

顺即是孝,而且是孝之先。

我们这样讲尊重父母的意愿、顺从父母的心意,可能有人要说,那是不是事事都要听父母的呢?如果父母说的不对也要听吗?当然不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

“弟子规”还讲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父母说的不对,做的不对,作为子女要及时提出批评意见,促使父母改正自己的言行。

但在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要注意态度,面容要温和,语气要柔和。

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意见建议,要等到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提出建议意见,态度要更加诚恳,即使父母责打怒骂也无怨恨。

在这里,弟子规不但指出了对父母不能一味的盲从,同时也指出了在提出意见建议的时候要顾及父母的感受,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顺。

第二个:孝敬。

孝敬要求以一颗崇敬的心去体现对父母的孝。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孝”不仅是能赡养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如果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有些人觉得让父母有衣穿,有饭吃,有钱花,就是孝了。

这当然是孝。

但不是孝的全部,不是孝的核心。

孝的根本是“敬”,是从心里对父母的尊敬和崇敬。

你见到父母,随手扔给他们500块钱、1000块钱,态度生硬,连个笑脸都没有,就象施舍一样,如果再来一句“冇钱说一声,没事甭来回跑”。

想想父母是啥心情?这能叫孝吗?如果你是一个乞丐,讨来一块白馍,一块黑馍,把好吃的给了父母,不好吃的留给了自己,父母能不高兴吗?父母高兴了,就是孝。

所以古人说: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论迹不论心,论心自古无完人。

如果再延伸一点,我们通过刻苦学习,考上了大学,而且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在古代这也叫光前裕后,是光宗耀祖的事,父母也觉得面上有光。

这也是孝。

但如果我们不珍惜现在的生活,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从座上宾沦为了阶下囚,父母不但不能以我们为荣,反而因为我们而伤心痛苦。

这就是不孝,是最大的不孝。

三、关于“孝”的几个故事元代郭居敬编录了一本孝行集,即我们大家熟知的《二十四孝》,全名叫《全相二十四孝诗选》,记录了从虞、周、汉、魏、晋到唐、宋不同时期的,包括帝王、大夫、书生、百姓等各个层次的二十四个孝子行孝的故事。

这其中许多故事带有封建迷信思想,并不完全可取。

但也有许多故事是值得我们效仿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几个,看看古人是怎样尽孝的,也思考一下同为人子的我们应该怎样尽孝心、行孝道。

第一个故事:亲侍汤药《亲侍汤药》讲的是汉朝第五任皇帝汉文帝孝敬母亲的故事。

汉文帝名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公元前180年继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

他的母亲薄太后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待奉母亲。

他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重视农业生产,西汉王朝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与后来景帝统治时期并称“文景之治”。

亲侍汤药的故事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汉文帝以帝王之尊,亲自侍奉母亲,非常难得。

汉文帝是皇帝,他的母亲就是皇太后,皇宫里的太监、宫女何止千万,本不用皇帝亲侍汤药,但汉文帝不假他人之手,亲自侍奉母亲,体现了一颗孝亲之心。

二是薄太后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待奉母亲,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人家汉文帝久病床前就有孝子,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

故事中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待奉母亲,可能也有些夸张,但夸张也是有依据的,肯定有汉文帝敬亲孝亲的基础,如果汉文帝对生病的母亲不闻不问,后人也不会这样写。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能够用夸张的手法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因为燕山有下雪这个基础和现实,但绝不能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因为那里根本就不下雪。

第二个故事:拾葚异器《拾葚异器》的主人公也是汉朝人,名叫蔡顺,是我们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的。

蔡顺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生活的时代正赶上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年景不好,食不裹腹。

为了奉养母亲,他就拾桑葚让母亲吃。

在拾葚的时候,他把黑色的放到一个篓子里,把红色的放到一个篓子里。

有一天他拾葚遇到了赤眉军,赤眉军的士兵见他把不同颜色的桑葚放到不同的篓子里,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蔡顺就说,黑色的桑葚甜软,拿回家让母亲吃,红色的桑葚较硬又不甜,就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惜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一只牛蹄,以示敬意。

《拾葚异器》的故事是一个贫家子孝顺母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孝亲在于孝心,不在于东西的贵贱。

蔡顺没能给予母亲锦衣玉食,仅仅是桑葚而矣。

事实求是地说,桑葚不是好的食物,即使是黑色的桑葚也是不,但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这是蔡顺唯一能孝敬母亲的,他做到了,就是孝。

这也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论心莫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

二是孝子贤孙人人可敬。

我们现在说赤眉军是义军,但在当时封建社会看来,赤眉军是贼、是寇、是乱党,是无君无父之人。

但即使是贼、是寇、是乱党,是无君无父之人,也怜惜蔡顺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一只牛蹄,表示敬意。

编录者没有通过正人君子的行动、而是通过赤眉军的行动来表示对蔡顺孝亲的肯定,正说明了孝子贤孙人人可敬的道理。

据说,后来蔡顺被举为孝廉,这也是社会对孝的一种肯定。

第三个故事:怀橘遗亲《怀橘遗亲》说的是东汉陆绩孝亲的故事。

陆绩,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相传陆绩六岁时,与父亲一起到九江拜见当时一个势力很大的地方军阀袁术。

袁术拿出橘子招待客人,趁人不注意,陆绩往衣袖里藏了两个橘子。

古人的衣袖都很宽大,许多东西都放在衣袖里。

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叫做袖里乾坤。

你想想,袖不够大,怎能盛得下天地?临告别时,主人客人都要躬身行礼,陆绩衣袖一低,两个橘子就滚落出来。

当时袁术半开玩笑半讽刺地说:“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就是说“你这个小孩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偷拿橘子吗?”陆绩回答说:“吾母之所爱,欲归以遗母。

”我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就派人送一筐橘子到陆绩家里,算是对陆绩孝心的表彰。

《怀橘遗亲》的故事是一个幼龄儿童孝亲的故事。

一个六岁的孩子,能够知道母亲喜欢吃什么,说明他平时非常关注父母,是一个有心人;而且在自己吃到好东西的时候,还能想到让母亲尝尝,确实不容易。

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成年人,可以说大多数不知道父母亲喜欢什么。

相比这下,我们还不如一个孩子,应该感到惭愧。

但是陆绩偷拿别人的东西,即使是去孝敬长辈,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陆绩亦作为江东名士责难孔明。

当时诸葛亮一看是陆绩,随口就问:公非袁术座间怀橘陆郞乎?就是揭的这个短处。

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怀橘遗亲的故事流传很广。

第四个故事:芦衣顺母《芦衣顺母》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闵损,字子骞。

闵损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相传闵损的生母早死,他父亲又娶了一个老婆,而且生了两个儿子。

闵损这个继母平常对他不是很好。

天冷的时候,他的继母让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穿着用棉花做的衣裳,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有一天,他父亲出门,闵损在套车的时候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在了地上。

他父亲看他穿那么厚的衣服,还哆哆嗦嗦,非常生气,就用马鞭抽打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