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故事(30篇)

合集下载

孝心故事大全

孝心故事大全

孝心故事大全孝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孝心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崇。

孝心故事,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传承着孝道精神,感人至深,启迪人心。

下面,我们将为您呈现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孝心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亲情之美。

故事一,《孝顺母亲的小草》。

在一个贫苦的山村,有一位孝顺的女孩。

她的母亲年老多病,生活非常艰难。

女孩知道母亲最喜欢的是一种野生的小草,她每天都会爬山采摘,然后放在母亲的枕边。

有一天,女孩病倒了,母亲急得哭了出来。

女孩知道母亲的心情,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也要去找那种小草。

她艰难地爬上山,终于找到了那种小草。

当她回到家时,已是筋疲力尽。

但她看到母亲满脸的笑容,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故事二,《孝敬父亲的木屐》。

有一位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

每天清晨,儿子都会将父亲用的木屐擦得干干净净,然后放在父亲的床前。

有一天,儿子出门办事,忘记了给父亲擦木屐。

当他回到家时,看到父亲自己用力擦拭木屐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酸楚。

从那天起,儿子下定决心,无论多忙,都要记得给父亲擦木屐,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对父亲最简单却也最真挚的孝敬。

故事三,《孝心如水的女儿》。

有一对姐妹,她们的母亲患有严重的疾病,需要定期输液。

姐姐因为工作繁忙,无法照顾母亲,而妹妹却不顾一切地放弃了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母亲。

她每天早晨煮粥,给母亲擦洗,陪着母亲聊天,让母亲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姐姐看在眼里,心里暗暗佩服妹妹的孝心,也下定决心,要更加孝顺母亲。

这些孝心故事,或许在现代社会看来有些古老,但它们所传递的孝道精神却是永恒的。

孝心,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贫富,不分地域。

它是一种情感的传承,一种家风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愿我们都能心存孝道,将这份美德传承下去,让孝心之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孝敬父母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让人铭记于心。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的儿子》。

从前,有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需要儿子的照顾。

儿子每天早早起床,为父亲做好早餐,然后搀扶父亲出门散步。

晚上,儿子还要为父亲洗脚按摩,给他讲故事。

父亲虽然年迈,但因为儿子的孝顺,一直很开心。

直到父亲离世,儿子仍然怀念着父亲的笑容和温暖的陪伴。

故事二,《感恩的女儿》。

有一个女儿,她的母亲一直默默地为家庭付出,照顾家人的一切。

女儿长大后,她明白了母亲的辛苦和付出,便决定要好好孝顺母亲。

每逢母亲的生日,女儿都会亲手制作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母亲在女儿的孝顺和关爱中,过得很幸福满足。

故事三,《无私的父亲》。

一个父亲为了供养家庭,日夜辛勤工作,从不言苦。

尽管他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从不抱怨,默默地为家人付出。

他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不仅给予物质上的支持,还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们。

孩子们在父亲的教导下茁壮成长,他们深深地感激父亲的无私奉献。

故事四,《懂事的孩子》。

有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需要孩子的照顾。

孩子懂事地帮父母做家务,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还经常陪伴他们聊天散步。

父母虽然年迈,但因为孩子的孝顺,一直很开心。

他们感慨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这些孝敬父母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都应该铭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用心去关爱他们,让他们老年生活幸福美满。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儿女,让孝敬父母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传承。

尽孝的故事

尽孝的故事

尽孝的故事:
1. 虞舜孝感动天:虞舜,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到感化。

舜在历山务农时,其孝感动天帝,使大象来替他耕田,鸟儿替他除草。

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让他做丞相,并传位于他。

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君。

2. 郯子鹿乳奉亲:郯子,春秋郯国国君。

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人感动,以鹿乳相赠。

3. 子路负米: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

他家里很贫穷,但为了奉养父母,不惜负米百里之外,把米挑回家。

后来子路做了大官,仍然保持着孝心,被孔子称赞为“孝哉子路!”
4. 黄香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

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极为孝顺。

夏天炎热时,他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时,他为父亲温热被子。

黄香的孝行感动了世人,被赞誉为“江夏黄香,天下无双。


5. 卧冰求鲤:东汉时,有一个名叫王祥的人,他的母亲喜欢吃鲤鱼,但当时正值寒冬,无法捕捉到鲤鱼。

王祥便卧在冰上,祈求能捕捉到鲤鱼。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冰裂,跃出两条鲤鱼。

王祥把鲤鱼带回家,孝敬母亲。

这些故事都传颂着尽孝的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古代孝敬老人的故事

古代孝敬老人的故事

1、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

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

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负米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

非常孝敬父母。

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

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

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

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

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

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孝敬父母的故事23则精选

孝敬父母的故事23则精选

一、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单独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疑心她怠慢妈妈,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突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爸爸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妈妈坟前,跪拜抚慰妈妈说:"裒儿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屡次在他爸爸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突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了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爸爸不够安睡。

有关孝顺的小故事

有关孝顺的小故事

孝顺——生活中的点滴温暖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孝顺,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

让我们从一些小故事中,感受孝顺的力量和温暖。

故事一:李明和他的母亲
李明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忙碌于工作之中。

他的母亲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尽管工作繁忙,李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伴母亲,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他会帮母亲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还会陪母亲聊天,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

他的孝心和付出,让母亲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幸福。

故事二:张华和他的父亲
张华是一个大学生,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为了供他上大学,父亲辛勤劳作,不辞辛劳。

张华深知父亲的辛苦,他努力学习,希望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亲。

每次放假回家,他都会帮父亲干农活,还会给父亲买一些生活用品和保健品。

他的孝心和感激,让父亲感到了无比的欣慰和骄傲。

故事三:王丽和她的婆婆
王丽是一个年轻的媳妇,她的婆婆身体不好,经常需要照顾。

尽管她和婆婆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她对婆婆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的。

她会给婆婆做饭、洗衣服、按摩身体,还会陪婆婆聊天,听她诉说心事。

她的孝心和关心,让婆婆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和关爱。

这些小故事告诉我们,孝顺并不一定要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它可以是生活中的点滴温暖。

孝顺可以是陪伴、照顾、关心和感恩。

它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是我们对父母、长辈和亲人的爱和感激。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行动践行孝顺的美德,让这份温暖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古往今来孝亲故事

古往今来孝亲故事

古往今来孝亲故事
1. 孟母三迁
孟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母亲,她为了让儿子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连续三次搬家,以便找到更好的学校和老师。

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孟母也因此被誉为“孝母”。

2. 鲁迅与母亲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他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在他年轻时,母亲因为患病需要大量的医治,鲁迅孝敬母亲,不断奔走求医,直到母亲痊愈为止。

3. 吕布的孝心
中国三国时期的武将吕布,虽然在战场上凶猛无比,但对于母亲却十分孝顺。

有一次,在战场上,吕布接到消息说母亲病重,他立刻放下兵器,赶回家中去探望母亲,这样的孝心博得了后人的敬佩。

4. 太子和亲
在中国封建时代,太子和亲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通常要求太子远嫁他国,以此来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

而明朝的太子朱高煦,在和亲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孝心,他在嫁出去之前,亲自走遍宫中的每一个建筑,确定母亲不用来回走动时有一处隐秘所在,以便日后她可以隐居于此,这样一来他就能经常地来探望母亲。

5. 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他的著作《论语》中,经常强调孝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

在他年轻时,他家里很穷,他的母亲因为生活拮据,不得不卖去一些贵重的陶器,以供他读书,孔子后来成为了一代圣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孝顺的故事

孝顺的故事

孝顺的故事孝顺的故事(一)曾经有一位名叫李华的青年,他是家中独子,父母的希望和骄傲。

自从李华上小学以来,他就一直以勤奋好学、乖巧懂事而闻名于校内外。

他的成绩优秀,品学兼优,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李华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总是尽职地供他上学,购买所需的教辅书籍和学习用品。

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每天辛苦工作以维持全家的生活。

母亲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家庭主妇,她整日操劳家务,默默地为这个家付出。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华逐渐长大,却从未忘记他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

每当他看到父母勤劳地工作,无怨无悔地付出时,心中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他明白,他的父母辛辛苦苦地供他读书,是因为深爱他、关心他,并希望他能有更好的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华成功考入了一所知名的大学。

在大学里,他变得更加勤奋刻苦,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好成绩,还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每当李华收到奖学金和荣誉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告诉父母,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成就。

大学毕业后,李华顺利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他终于有能力照顾父母,让他们过上更加舒适和幸福的生活。

他买了一套宽敞明亮的房子,然后将父母接到城市来和自己一起生活。

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父母出去游玩,放松心情,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李华并没有因为事业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够回报父母多年来对他的养育之恩。

他将父母看作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时刻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

在李华的精心照料下,他的父母慢慢变得更加快乐和幸福。

他们常常对邻居们说起李华的孝心和成就,引起了周围人的称赞和赞许。

他们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也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欣慰。

这个孝顺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并不仅仅是让父母开心,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家族价值观的方式。

通过李华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孝顺的力量,无论在哪个年代,孝心永远都是传承美德和传统的精神支柱。

只有我们用心去感恩,用行动去回报,才能收获更多人生的幸福与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顺的故事(30篇)孝顺的故事(一):陈毅孝敬父母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走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十分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可是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日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

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他不忘母亲曾为自我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明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顺的故事(二):芦衣顺母的故事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回到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人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顺的故事(三):关于方观承千里探亲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

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

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

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

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

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

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所不辞。

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

几个月后,他们最终见到了二老。

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我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孝顺的故事(四):袁世凯葬母袁世凯是个孝子,1892年带着娘亲刘氏到了赴任的朝鲜,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才派人送回。

1901年6月辛丑条约谈判正急之时,刘氏去世。

按常规,袁世凯要申请离职丁忧回籍营丧。

但朝廷正自身难保中,当然不会批准。

1902年6月,政府实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面还有成堆的中央级职衔。

9月,太后赏袁的生母刘氏一品封典,并赏银3000两,给假40天,令其回籍葬母。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风光至极,但遇上他那个嫡母二哥就灰头土脸了。

一句话:外你是国家大员,家你是妾生小子,葬仪还得按家规来。

所谓的家规乃中国传统,第一长门为尊,第二妻妾有别。

总之,袁母身为庶妻,死后不能入祖坟正穴,也不能同嫡妻夹棺并葬,只能殡茔外。

此时的袁世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葬母的事情上,却不得不屈就长门世敦,几次与其磋商,能否额外抬举一下,兄长就是不肯让步,甚至不着孝衣反穿上了红袍,对袁世凯伤害太大,兄弟之间反目成仇。

对待娘亲方面,袁世凯是一点不让步的。

袁世敦的阻挡,也激起了他的反弹,他要大操大办,让身为妾妇出身的娘亲最终风光一下――袁寨东北15里处选择了洪家洼新墓地,占有耕地120亩:坟园40亩,新建四合院瓦房十数间,由看坟人常年看守;主坟40亩;茔门前占地40亩,竖牌坊、立14块石碑,石人石马排列两厢,办事地点设了三处:一故居袁寨,具体办理殓殡事宜;一袁张营大帅府,大摆灵堂,接待达官贵人追悼吊祭;一洪家洼墓地,专门办理安葬祭祀事宜。

吊祭者络绎不绝,观礼者人山人海。

袁家开宴夜以继日,一次就开200多桌(我们此刻的红头文件,规定不得超过20桌),据说井水都为之而干涸,附近的河南老乡可开了跟,他们激动地说:感激朝廷,感激太后,感激袁宫保,几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排场,就连孝子袁世凯坐八人抬方桌上接待客人的场景都让他们传述至今!孝顺的故事(五):孝顺媳妇肖秀云悉心照顾婆婆1956年,肖秀云开始照顾婆婆杨金枝和一家人的生活。

58年过去了,肖秀云一向坚持照顾婆婆,肖秀云说,做孝顺媳妇是自我一个简单的想法。

杨金枝,今年已经101岁,儿媳肖秀云,今年已79岁。

杨金枝的独子已过世近10年了,此刻,儿媳肖秀云和婆婆杨金枝住八师一三四团下野地镇镇区保障性楼房一齐共同生活,杨金枝的生活起居还和以前一样都是肖秀云照顾。

肖秀云说,我和婆婆都出生于穷苦人家,我把婆婆当作自我的亲娘一样照顾,我有退休工资,婆婆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平常她喜欢吃啥我就做啥,鸡蛋糕、饺子等我都给她做着吃,她年龄大安的假牙,饭软些她好吃。

杨金枝家山东东明县农村,1956年,杨金枝的独子与邻村姑娘肖秀云结婚。

结婚刚3个多月,杨金枝的独子就支边到八师一三四团。

作为一名普通农村妇女,肖秀云承担起照顾家里老人的重担。

肖秀云说,吃饭的时候,我每次舀饭都是给她舀第一碗端给她,吃完饭给她洗好碗。

哪时候,山东老家农村生活条件十分差,作为女人的肖秀云凭借着吃苦耐劳精神坚守着这个家庭。

肖秀云说,我就争口气,哭,我屋里掉泪,不能外掉泪,我一辈子这样,人要活个志气,活个脸面嘛。

婆婆杨金枝想念儿子,1961年,杨金枝和肖秀云也来到了八师一三四团。

一三四团连队,肖秀云参加工作成为一名连队职工,由于能干,肖秀云还被提拔成连队的班长直到退休。

工作中,肖秀云踏实能干,家里,肖秀云照顾好老人和子女。

生活中,婆婆偶尔说不好听的话,肖秀云从不计较,宽容对待。

肖秀云说,以前生活再苦,咱从没有胡作乱为,她是个苦命人,我也是个苦命人,此刻生活好,我何必和她生气。

孝顺媳妇肖秀云悉心照顾婆婆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肖秀云的公公、爱人已先后过世,几个子女也已成家立业。

今年,肖秀云和婆婆杨金枝也共同生活了58年,此刻每一天自我都和往常一样给婆婆做可口的饭,把她睡的床、穿的衣服整干净,尽自我的本事照顾好婆婆的起居。

肖秀云说,我这个人一辈子没文化,让人家看得起我,做孝顺老人操持好家里是自我一个简单的想法。

孝顺的故事(六):许世友五跪慈母的故事许世友未到10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更加辛勤劳动。

一天,许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亲迎着寒风站村口等他,他一阵心酸,流出了眼泪,心疼地跪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出息,必须尽心奉养您!”许世友16岁那年,误伤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勾结官府到处追捕他。

一年后,许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母亲面前,喊了一声:“娘,俺走后,让您老受苦了!”许世友投身革命斗争之后,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曾几次抄他的家,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女儿逃到外乡。

一次行军路上,许世友偶而碰到正沿街乞讨的母亲和妹妹,难过得泪如泉涌,一下子跪母亲的面前,泣不成声:“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无处安身”1949年,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

不久,许世友便接来了年迈的母亲。

当饱经风霜的母亲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的时候,许世友叫了一声:“娘!”随后当着数十名官兵的面,泪如泉涌,跪了地上。

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样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勤劳惯了的许母,城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住不下去了。

1959年春天,许世友思母心切,请假后起程返家。

他看到母亲背着柴草,立刻快步跑过去,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母亲面前,说:“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难过啊!”直到母亲答应再也不去砍柴了,许世友才起身。

孝顺的故事(七):国学大师黄侃的孝顺故事国学大师黄侃,虽放浪形骸,却奉母至孝。

黄侃自幼丧父,由生母和慈母将他抚养长大。

1908年,生母周氏病重,黄侃回到家照顾了六个月,母亲就去世了。

黄侃大恸,吐血不止。

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黄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请好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这幅画成为他的随身宝物,一刻不离。

对慈母田氏,黄侃也是十分孝顺。

他京鄂间千里来来去去,都是侍母而行,每次奉母出行,必随身携带一口棺材。

这口棺材是其父黄云鹤留给慈母的,本为黄父当年准备自用的,但因棺材太小,就留给了慈母。

慈母去世后,黄侃悲痛欲绝,按照古礼服丧。

以后,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黄侃必率全家设供祭祀,伤恸不已。

孝顺的故事(八):古代曾国藩孝敬父母的故事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曾国藩之后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

异常是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并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之后曾国藩的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那么,阿胶对老年人的滋补功效,医理上有何依据?对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内经》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

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

而阿胶味甘,性平,能补血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益气补虚,除风化痰清肺,利小便,润大肠。

这些滋补功效确实十分适合老年人滋补。

孝顺的故事(九):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孝顺故事鲁迅从小到大都拥有一颗孝心。

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

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