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孝道故事

古代孝道故事

古代孝道故事在古代,孝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许多名人都通过他们的故事和行为,宣扬了孝道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孝道故事:1. 郯子奉亲: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君主,他非常孝顺自己的父母。

有一次,他的父母生病了,医生告诉郯子需要吃鹿的肝脏才能治好他们的病。

但是郯子不忍心杀死鹿,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在山林中找到了一棵死去的鹿,取下鹿皮和内脏,然后回家扮成一只鹿,去接近其他鹿,这样他就可以得到鹿的肝脏。

当他的父母吃下鹿肝后,病情有所好转。

郯子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深深的爱和尊重,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2. 子路负米: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也是一位非常孝顺的人。

有一次,子路的父母生病了,家里没有米吃。

为了让父母能够吃到米饭,子路不惜从百里之外的地方扛着大米回家。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孝道不仅仅是表达情感,更是一种实际行动。

3. 孝子行:这是一个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孝子的故事。

孝子非常孝顺他的父母,每天都为他们做很多事情。

他的母亲非常喜欢吃苹果,但是家境贫寒,无法购买。

于是,孝子每天都会去山里采摘苹果,并将苹果削皮后送给母亲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困苦,我们也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关爱和照顾父母。

4. 拾金不昧:有一天,一个贫穷的人在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许多钱。

他并没有私自留下这些钱,而是想尽办法找到了失主,并将钱包归还给他。

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对这个贫穷的人非常尊敬和感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要孝顺父母,也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这些古代孝道故事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实际行动。

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关心父母,尽可能地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同时,也要尊重和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做一个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古代孝顺父母的经典故事

古代孝顺父母的经典故事

1. 韩愈“师说”:唐代文学家韩愈曾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不惜辞公职守,又为了不离开母亲的身边,挑灯夜读写文章。

韩愈的母亲对他的孝心深感动,称他为“孝子”。

2. 奉献之心:晋代,张良的母亲患了病,还有人来找他商量对策,可他一点也没离开母亲的身边,日夜照顾,病好后才去帮忙,不离母亲一步。

3. 叶秉哲祭祖:明朝时期,叶秉哲的父母曾找人给他家算命,知道他未来出人头地。

叶秉哲童年时代家道贫寒,又患有小儿麻痹症,但他依然努力学习。

当他养家糊口后,就每年都会在父母的墓前献上很多供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4. 梅顺孝:明代末期,在常州府观音桥边住着一位麻衣仙者梅顺,他披发若僧,素袍如雪,赤足丐履,日结,夜行,无人知晓。

梅顺在流浪途中用自己粗手粗玉的画工,把父亲描绘的栩栩如生。

他从未有过一次高朋满友,领旨拜访他的人都被他一言吓退了。

5. 张道陵孝女:明代张道陵之女张氏,她从小到大都满心想着为弱势人士服务,常常抛家弃业去照顾病患和领取阴阳符的行人。

她在父亲身体残疾时便是始终待在父亲身边,资助温情而极度孝敬。

6. 廖氏治家:明朝成化年间,湖南巡抚廖氏的母亲骆氏忧国忧民,一心一意关心家族儿女成长,家中家务安排得有条不紊,且朴素及胡风为习惯。

廖氏在接手家业后并没有轻视母亲的恩典,而是更加认真工作,不断建设家居,并把儿子们培养成有志之士,辅佐当时的各位官员。

7. 孝子萧纲:唐代文学家萧纲17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孝治事业中,协助当时的名人张九龄,投身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8. 齐美君命母:北魏时期,齐美君任职于某地方官府,母亲常因疾病困扰而不能尽责。

于是齐美君不惜辞官趁双亲的有限时间,亲自照料母亲。

而母亲也因此得以长寿。

9. 梁乙埋母法:南北朝时期,梁乙埋为了治国宏图,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其中就包括“孝养老母法”。

此法规定,任何未孝顺老母且满60岁的公员将被罚款,又将被禁止出门3年。

梁乙埋也因此为后世所敬重。

古代孝顺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顺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顺父母的故事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描述事件的过程。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比较适合口述。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奋斗的古代孝顺父母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啮指痛心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二、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三、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四、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五、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篇1二十四孝——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

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

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

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

愿意替父受刑。

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

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

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古代孝敬老人的故事

古代孝敬老人的故事

1、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

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

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负米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

非常孝敬父母。

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

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

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

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

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

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

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

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孝亲敬老的故事。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古代孝亲敬老故事。

1. 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因为家境贫困,没有钱安葬父亲,于是将自己卖给了一个富户,换取钱财安葬父亲。

他在办理完父亲的丧事之后,又到富户家做工,以此偿还卖身债务。

他的事迹被传颂为“卖身葬父”,成为历史上孝亲敬老的经典之一。

2. 黄香温席
黄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对母亲非常孝顺。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父母的床铺扇凉,以便让他们入睡;冬天时,他会用自己的身体把父母的床铺焐热,以便让他们睡得舒适。

他的事迹被传颂为“黄香温席”,成为历史上孝亲敬老的经典之一。

3. 贤德姜诗
姜诗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因为家境贫困,没有钱为母亲治病,只好自己到河边钓鱼,用鱼汤来为母亲治病。

有一次,他钓鱼时突然钓到了一只大鲤鱼,他非常感激,把鱼带回家,煮成鱼汤给母亲喝。

后来,他得知这条鲤鱼原来是神仙变的,是为了帮助他母亲治病而变成的。

姜诗因为他的孝顺和感激之心,得到了神仙的帮助,事迹被传颂为“姜诗得鲤”,成为历史上孝亲敬老的经典之一。

4. 老莱娱亲
老莱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孝子,他非常孝顺父母。

为了让父母开心,他经常穿上幼儿的衣服,装成幼儿的样子在家里玩耍,让父母感到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

他的事迹被传颂为“老莱娱亲”,成为历史上孝亲敬老的经典之一。

以上这些古代孝亲敬老故事都是非常感人的,它们告诉我们:孝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尊重和关心我们的父母和长辈。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一直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因为父母养育我们,伴随我们一生,不断为我们付出。

以下是几个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的杨宁唐朝时,有一位叫杨宁的孝子,他父亲徐元忠因年老多病,需要有人照顾,所以杨宁便回家照料父亲。

杨宁的哥哥叫做杨茂,却因赌博欠债而亡命天涯。

在这种情况下,杨宁除了关心父亲的健康状况,还要帮助父亲还清哥哥的债务,保证家庭的经济状况稳定。

杨宁尽职尽责地照顾着父亲,他的父亲徐元忠也因为儿子的孝顺而欣慰不已。

在一次意外中,杨宁失去了左眼,但是他依旧坚定不移地照顾父亲,杨宁的坚毅和孝顺感动了很多人。

故事二:矢志不渝的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重视孝顺父母这个问题。

因为他的父母已经去世,所以他不断强调自己的确实缺少孝敬父母的机会,并决定拜访诸葛亮,听取他的真知灼见。

诸葛亮指出,我们可以孝敬我们的长辈和周围的人,因为这是一种弥补早逝父母的方法。

于是颜回便开始行动起来,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士兵,成为了一名儿孙们崇敬的父亲,他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

故事三:坚定不移的崔文博崔文博是唐朝时的一位孝子,他和父亲一起经营着一家钱庄,这家钱庄在当时非常有名。

然而,父亲生病后,崔文博放弃了钱庄的生意,将所有的资产用于治疗父亲的病痛,即使他们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困难,崔文博也没有放弃。

他非常坚定地相信父亲一定能康复,直到父亲真正好起来,他才松了一口气,崔文博的孝顺精神感动了很多人。

由此可见,孝顺是中华民族持久不衰的品德,它体现了对先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这些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而我们现在也要铭记这些故事,时刻保持孝顺之心,与父母一起幸福地生活。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一、孝感动天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

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

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

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

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

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

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

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后人有诗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二、孝传五世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

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

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

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

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

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

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匾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

后人有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三、兄弟争孝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

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

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

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

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

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

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

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
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古代孝敬父母成语故事
一、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
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
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六、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七、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八、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
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九、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去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十、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十一、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十二、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
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