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的故事
10个中华孝道故事

10个中华孝道故事1.仲由“百里负米”:仲由从小家境贫寒,年幼时十分孝顺。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他不论刮风下雨都要去百里之外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
2.闵损“单衣顺母”:闵损生母早死,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衣”。
父亲知道后要休掉继母,闵损却劝说父亲留下继母,从而保全了一家人。
3.郯子“鹿乳奉亲”:郯子为了治疗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深山,钻入鹿群,挤取鹿乳供父母服用。
4.老莱“戏彩娱亲”:为了不使自己老来寂寞,老莱假装自己不老,还嬉戏顽皮,以娱双亲。
5.董永“卖身葬父”:董永为了使父亲得以安葬,甘愿卖身做奴隶。
6.江革“行佣供母”:战乱时期,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乞求不要杀他。
贼人被他的孝心感动,不杀他,还给他衣服和食物。
7.庾黔娄“尝粪忧心”:南齐时的庾黔娄,为县令时只有二十六岁。
他从小家庭观念重,外出做官内心不安。
一天庾黔娄突然流鼻血,心想这是父亲生病时的前兆。
黔娄不顾一切辞官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心神不定地推算凶吉。
8.陆绩“怀橘遗亲”: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官员。
六岁时,他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用橘子招待他们,陆绩偷偷地往怀里藏了三个。
临走时,陆绩拜谢袁术,橘子从怀中滚落在地。
9.黄香“扇枕温席”:东汉时的黄香九岁丧母,夏天天气炎热,他便在父亲睡觉的床前扇扇子,使蚊虫不来叮咬父亲。
冬天则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热被窝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10.吴猛“恣蚊饱血”:晋朝时的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夏夜,吴猛让蚊子在他身上恣意叮咬自己而不驱赶它们,目的是让蚊子吸饱了血不再叮咬父母。
感恩父母小故事(通用5篇)

感恩父母小故事(通用5篇)【篇1】感恩父母小故事包拯辞官侍母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篇2】感恩父母小故事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孝敬父母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让人铭记于心。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的儿子》。
从前,有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需要儿子的照顾。
儿子每天早早起床,为父亲做好早餐,然后搀扶父亲出门散步。
晚上,儿子还要为父亲洗脚按摩,给他讲故事。
父亲虽然年迈,但因为儿子的孝顺,一直很开心。
直到父亲离世,儿子仍然怀念着父亲的笑容和温暖的陪伴。
故事二,《感恩的女儿》。
有一个女儿,她的母亲一直默默地为家庭付出,照顾家人的一切。
女儿长大后,她明白了母亲的辛苦和付出,便决定要好好孝顺母亲。
每逢母亲的生日,女儿都会亲手制作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母亲在女儿的孝顺和关爱中,过得很幸福满足。
故事三,《无私的父亲》。
一个父亲为了供养家庭,日夜辛勤工作,从不言苦。
尽管他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从不抱怨,默默地为家人付出。
他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不仅给予物质上的支持,还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们。
孩子们在父亲的教导下茁壮成长,他们深深地感激父亲的无私奉献。
故事四,《懂事的孩子》。
有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需要孩子的照顾。
孩子懂事地帮父母做家务,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还经常陪伴他们聊天散步。
父母虽然年迈,但因为孩子的孝顺,一直很开心。
他们感慨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这些孝敬父母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都应该铭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用心去关爱他们,让他们老年生活幸福美满。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儿女,让孝敬父母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传承。
孝敬父母的故事23则精选

一、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单独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疑心她怠慢妈妈,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突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爸爸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妈妈坟前,跪拜抚慰妈妈说:"裒儿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屡次在他爸爸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突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了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爸爸不够安睡。
24孝故事大全

24孝故事大全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2. 戏彩娱亲: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3. 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子,为了疗治年迈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挤取鹿乳,奉养双亲,差点被猎人当作麋鹿射杀。
4. 百里负米: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家中贫寒,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背负米回家奉养父母。
做官以后,他经常怀念已经去世的父母,渴望为父母尽孝。
5. 啮指痛心:孔子的弟子曾参少年时在山上打柴,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遇上难题,就赶紧背柴回家。
原来是家中来客,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手指,盼望自己回来。
6. 芦衣顺母: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生母早逝,继母常常虐待他。
7. 亲尝汤药:汉文帝在母亲薄太后患病的3年时间里,经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
8. 拾葚异器: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当时正逢王莽叛乱,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又遇饥荒,柴米昂贵,怎么办呢?蔡顺只好每天拾桑葚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问:“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被他的孝心深深感动,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自己的老母。
9. 埋儿奉母:东汉时期的郭巨,为了不让年迈的母亲饿死,打算埋掉自己的儿子,以保全母亲的性命。
挖坑时,意外地挖到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得以用这些黄金赡养老母亲和供养妻子。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0. 卖身葬父:董永为了筹集葬父的费用,不得不卖身为奴。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七仙女化作七姐来到人间,与他结为夫妻。
孝顺父母的经典故事

孝顺父母的经典故事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孝顺父母一直被视为美德的典范。
孝顺父母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顺父母的经典故事,一直激励着我们去尊敬父母、关爱家人,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的牛郎》。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牛郎的年轻人,他的父母早逝,只留下他和一个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牛郎非常孝顺,每天早早地起来干活,晚上回家给奶奶做饭,照顾她的起居生活。
尽管生活贫苦,但他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来孝敬奶奶。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织女,两人相爱并结婚了。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忘记了奶奶,依然每天回家照顾她。
他的孝顺深深感动了上天,织女被上天允许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就是传说中的七夕节。
故事二,《孝顺的女儿》。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蔡文姬的女子,她的父亲是一名忠臣,但因为一场政治风波,被贬谪到边远的地方。
蔡文姬对父亲的孝顺是众所周知的,她每天给父亲送饭,不论风雨寒暑,从不间断。
后来,父亲被召回朝廷,但蔡文姬却因为长期辛苦的劳作而变得容颜憔悴。
她的孝心感动了当时的皇帝,皇帝为了奖励她的孝心,不仅赐给她一匹宝马,还将她的父亲提拔为官。
蔡文姬的孝心感动了天下,成为了孝顺的典范。
故事三,《感恩的儿子》。
在一个贫穷的农村,有一个家庭,父亲因为年幼失去了双亲,从小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成年后的他,对母亲百般孝顺,每天早早地起来干活,晚上回家给母亲做饭,照顾她的起居生活。
他不仅孝顺母亲,还常常帮助邻居,因此深受大家的喜爱。
后来,他娶了妻子,生下了孩子,但他依然不忘对母亲的孝顺。
直到有一天,母亲去世了,他才懂得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深感内疚。
他在母亲的坟前磕头,对母亲说,“母亲,您辛苦了,我会好好照顾家人,感恩您的养育之恩。
”。
这些经典的孝顺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孝顺的伟大和深远。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秉承这种美德,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和弘扬这种美德。
愿我们都能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儿女,让孝顺之风在我们身边不断传承下去。
6则关于孝顺父母的名人故事

三一文库()〔6则关于孝顺父母的名人故事〕导语: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往来的名人贤士,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孝顺的故事,欢迎阅读,谢谢!▲ 1.陈毅孝敬父母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
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感言】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黄庭坚,官居四品尚“涤亲溺器”,陈毅之位更高还为母亲洗尿裤。
黄母身边自然不乏佣人侍女,陈母床前当然也是守护有人,像洗涤便器、尿裤这类又脏又累的活儿,他们为何还要事必躬亲呢?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任何人都无可替代的,是做儿子的天职与本分,因为“养儿须报父母恩”。
孝顺长辈的故事

孝顺长辈的故事
孝顺长辈的故事一:
小朋友你知道怎么孝敬父母吗?让我跟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很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
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
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
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
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
”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小朋友们你们要像韩伯愈一样好好孝敬父母。
孝顺长辈的故事二: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
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
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孔融让梨
在我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有“融四岁,
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的韵文。
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几个,应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
父亲问孔融为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就应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
”
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
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就应让弟弟,因此把大的留
给弟弟吃!”你能不为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
:
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飘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十分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但是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这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
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明白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敬父母关爱帮忙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
朋友,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呢?
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期望我们在需要时伸出扶助之手。
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随意买的宵夜,亲自煮一顿家常的晚餐,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却愈来愈老。
他们变成了老眼昏花,动作迟缓,手脚不灵便,思维迟钝,没有记性,说过的话以为不说,重重复复,唠唠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岁的小孩。
说话时,他们会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甚至极可能最后连要做什么,都一并忘记;他们会重复又重复教过我们的故事和儿歌,沉醉在那些和我们一齐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回忆中!他们会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有时还会感到孤独寂寞,痴痴呆望远处。
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们就应想
到儿时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父母不厌其烦为我们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时刻和精力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每一天教我们背儿歌,还要绞尽脑汁,去回答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古怪问题。
当时,父母做这些多么的耐心,多么的温柔,总觉得有了我们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
朋友,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
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着父母的手,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
让我们的父母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
学学陈毅元帅孝敬父母,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
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职责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爱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悲哀,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貌,发奋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之后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正因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立刻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状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正因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状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
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