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哲学家 音乐家的故乡——德国》教学设计
《音乐之乡》课件2-优质公开课-西南师大四下精品

耳闻目睹 恬静 卡仑 城堡 波光粼粼
yùn
lín wān yán
dǔ tián
lún
bǎo
蜿 蜒
多瑙河
kā fēi
nǎo
孕育 不朽 肺 腑
xiǔ fèi fǔ
咖啡
chān huo
掺 和
藏cáng(蕴藏) zàng(宝藏) 乐lè(快乐)
yuè(乐章)
恬静而神秘 动人的旋律 悠扬的乐声 郁郁葱葱的森林 蜿蜒多姿的多瑙河
• 近义词:
• 恬静—安静 蕴藏—储藏 仍然—依然
• 反义词:
• 优美—丑陋
• • • • • •
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见到。 恬静:安静;宁静。 肺腑:比喻内心。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蜿蜒: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1.介绍第一次踏上维也纳的感受。 2.描写站在卡仑山巅,畅想维也纳 在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3.维也纳是一个处处充满着音乐气 息的地方。
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乡”?
1.18世纪以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 摇篮பைடு நூலகம் 2.许多著名艺术家大部分的音乐生涯都是 在维也纳度过的; 3.那里白天晚上都有著名音乐家的演奏会。
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 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诱人。 本文就通过对音乐之乡维也纳 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维也纳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18世纪以来,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许多著名艺术 家大部分的音乐生涯都是在维也纳度 过的。 • 第三段(第3自然段):维也纳白天晚上 都有著名音乐家的演奏会。
无论是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是古老 的建筑艺术,都给我们一种恬静而神秘 的感受。好像这里到处都蕴藏着音乐的 源泉,回荡着动人的旋律。 我们感受到维也纳的美主要表现在 恬静和古老。
四下《音乐之乡》教案

四下《音乐之乡》教案:艺术音乐维也纳四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乡》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1、收集一些著名音乐家的生平。
2、收集一些维也纳的一些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文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4、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
出示有关维也纳的图片,师作简单介绍。
二、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
1)字词。
2)读书情况。
3)质疑解疑。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分分段,并交流。
三、学习第一、二小节。
1、抽读第一小节,说说告诉我们什么。
理解”摇篮”一词。
2、学习第二小节,可补充音乐家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谈话。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维也纳之所以成为音乐之都的一个原因就是,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曾在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并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
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它是个音乐之都呢?二、学习课文重点段。
1、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然后利用合作的形式学习。
2、交流。
(1)维也纳是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学生说说相机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指导朗读。
(2)分三个层次说:一是儿到处是音乐大师们的雕像;二是里的许多建筑都是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三是就连王宫花园草坪上的鲜花图案,是用鲜花组成的巨大的音乐符号。
(3)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从四个方面说:一是人们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优美的华尔兹舞曲;二是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三是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室内演奏的传统;四是在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是,会前,会后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
故乡教案一等奖4篇

第4篇故乡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人物细节描写,把握闰土、杨二嫂的人物性格;学习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作写法;学会透过主要人物来了解主题。
2、情感价值观:充分认识当时的社会现象,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学习重难点】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分析领悟造成人物变化的根本因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准备】课件;训案。
【学习时数、教法及学法】2课时。
老师:启发引导。
学生:诵读对话讨论。
【导学过程】一、温故──关于小说的知识二、知新──四步曲(对比朗读、品析人物、探究解惑、理解主旨)第一步:整体感知,对比朗读:在通读全文的预习基础上,重点指导对比朗读。
朗读内容:景物对比、人物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
这些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神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且对比得十分鲜明。
为了加深体会,要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如散读、齐读、示范朗读等等,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的作用。
第二步:抓住故乡,品析人物:小说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
一个是现实的“故乡”,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
一个是理想中的“故乡”,不那么“真实”的。
因为它只是在少年童真心灵感受中的“故乡”,而不是一个承担着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的成年人感受中的故乡。
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在此环节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步:质疑讨论,探究解惑:1、学生问题;2、教师问题:1、作品中的景物对比突出了什么?(暗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怎样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第四步:对比分析,理解主旨: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以下四种作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文本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隔绝──一气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祀──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兵、匪、官、绅。
地理大发现——精选推荐

地理大发现及其影响(15 世纪以后)地理大发现是指欧洲人对离之遥远的地方的发现。
“地理大发现"的本来目的并非是为求知而探险,主要是出于宗教需要和经济需要,一是传播基督教的热诚,二是对黄金、香料的渴求,以后又转入为了贩卖奴隶。
继中国郑和七次远征之后,欧洲掀起了探险热、殖民地热。
上述欲望促使葡萄牙、西班牙的王公商会不惜重资派人去海上探险。
地理大发现亚里斯多德、托勒密障碍的突破大规模探险的首先发动来自葡萄牙。
其领导者是葡萄牙国王的第三个儿子亨利王子。
1418 年亨利王子在葡萄牙拉古什港附近的圣文森特角上的萨格里什创设了世界第一个地理研究院。
他从地中海周围网罗了不少地理学家、制图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及懂得各国语言的翻译家一起研究地理学,规划海上探险。
遇到第一个障碍就是亚里斯多德、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热带不可居住,去了之后人的皮肤会变黑。
1418 年第一次试航很快返航,因为船员对赤道附近的"不幸"太恐惧了。
经过反复努力,在1433 年航行到北纬26°7′以南的博哈多尔角。
由于沿岸向南流动的强大海流形成白色汹涌的旋涡,船员们想这无疑是希腊地理学家所描述的"沸水"了,人过去以后肯定就要变黑。
当时的船长吉尔·埃安内曾试图环航博哈多尔角,可船员们叛变,无奈只得返回萨格里什。
1434年吉尔·埃安内改换了方针,在离陆很远的地方航行。
当船队开到博哈多尔角以南的纬度时,再转航向东,靠近海岸时发现水并未沸腾,人也没有变黑,从此,克服了越过赤道远航的心里障碍,为后世的环球航行打下了基础。
1441年亨利王子的航队向南航行很远,找到了黄金,俘获了奴隶,轰动了欧洲。
热衷航海冒险的时代在欧洲开始了。
这件事很值得思索,中国地理学家的一份文化遗产——指南针,帮了亨利王子的大忙;希腊地理学家一份文化"遗产"——热带不可居住的臆想,却给大航海事业的开端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德国》教案

《德国》教案
德国教案
简介
本教案旨在介绍德国的基本信息、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旅游景点,帮助学生了解德国并增加他们的跨文化认知。
目标
- 了解德国的地理位置和国界国家
- 熟悉德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 探索德国的旅游景点和著名城市
内容
地理位置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以其中央地理位置而著称。
它与九个国家接壤,包括丹麦、波兰、捷克共和国、奥地利、瑞士、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
历史背景
德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东德和西德,直到1990年德国再次统一。
文化特点
德国以其丰富的文化和传统而闻名。
德国是大文豪歌德和浪漫主义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乡。
该国还以啤酒节、圣诞市场和勃朗峰音乐节等节日庆典而闻名。
旅游景点
- 柏林:德国的首都,有许多历史遗迹和博物馆,如勃兰登堡门和博物馆岛。
- 慕尼黑:有世界著名的啤酒节,也是许多文化活动和音乐节
的举办地。
- 科隆:以其古老的大教堂而闻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 海德堡:拥有古老的城堡和美丽的风景,是学术和文化中心。
总结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们将对德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其
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旅游景点。
这将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加跨文化认知。
五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

五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维也纳的基本概况,知道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的向往和敬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维也纳的基本概况,知道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的卡片或板书。
(3)关于维也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收集关于维也纳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维也纳的美丽风光。
(2)引导学生谈论对音乐的感受,引出本课的主题——音乐之都维也纳。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讲解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收集到的生字词。
(2)教师总结并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维也纳的基本概况,如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
(2)学生讨论为什么维也纳会成为音乐之都,教师引导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维也纳的短文。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过程6. 音乐与维也纳(1)教师播放维也纳的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爵士乐等。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故乡》教案(15篇)《故乡》教案1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 (播放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一段乐曲。
师: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2.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
二、初读课文,预习1. 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并批注在旁边。
2. 读课文,同桌交流独立预习情况。
3. 老师针对读音、字形较复杂的字,指导认读和书写,特别注意“菱”“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笔顺笔画。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1. 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
2. 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 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四、品读课文,感受美丽1.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概括介绍它们的?(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2. 仔细读读第2~4段,看看从初春到中秋,池塘发生的变化和呈现的不同的美。
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菱叶细小,疏疏朗朗。
黄梅后: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严严,菱盘上缀满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小巷”里。
3. 将写池塘美景变化的词语用不同符号勾画出来。
4. 家家户户煮菱角、品菱角,乐在其中。
品菱角是有趣的,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五、巩固拓展,升华情感1. 读完全文,你体会到些什么?(作者难忘故乡的美和童年的快乐)2. 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妙处。
3. 抄写文中叠词。
4. 课前,我们搜集了不少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下面就来交流交流。
☆ 关于菱菱是江南的特产,太湖的红菱是菱中的佳品,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甜爽清香,味道甘美。
菱可代粮,可作菜蔬,还是抗癌的药用食物。
荐一篇具有异域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
《故乡》教案2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学生: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有谁吃过菱角吗能说说你的感觉吗菱角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2.板书课题,齐读.3.对课题质疑.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4.课文会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二,粗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1.初读课文.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水墨画”之美1.引读第1段.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 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 (相机板书:散漫)“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散漫: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美)2.品读2~4段.(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2)小组合作学习.①交流探究所得.②用喜欢的方式朗读.(3)全班交流,共享资源.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用”“勾画出来.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B.黄梅后:(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池塘又有什么变化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 (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板书:采菱)③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相机板书:变化美)④你们知道吗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板书:品菱趣)“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⑤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3.品味第5段.“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师生合作朗读.(引读)四,巩固拓展,升华情感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1.配乐朗读全文,思考: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3.谈谈你的体会.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相机板书:故乡美童年乐)五,课堂练习1.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的妙处.2.抄写文中的叠词,自己再补写几个.3.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4.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独特美丽的地方呢小组议一议,再说一说,夸一夸我们的故乡.《故乡》教案3教学目标: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走访格林和安徒生的故乡》优秀教学设计

《走访格林和安徒生的故乡》优秀教学设计1.了解欧洲的社会概况和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别,初步形成开发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参见92~93页。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欧洲环境、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1.导入。
“从辽阔的非洲大陆向北穿过地中海,就来到了欧洲。
作为世界上比较富裕的大陆,欧洲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2.识图练习。
阅读教科书第42页最上方的文字,在世界政会图、两半球图上查找欧洲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
阅读教科书第42~43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第42~43页的图片。
教师将自身准备的资料提供给同学。
欧洲有怎样的气候特点?
德国的环境和社会风貌哪些特点?
4.交流与讲解。
同学根据前面的活动,对以下问题充沛展开讨论:
我所熟悉的格林童话和安徒声童话中的主人公。
欧洲有怎样的气候特点?
德国的环境和社会风貌有哪些特点?教师根据同学的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
通过阅读教科书第43页豆博士的话展开讨论,也可以就欧洲其他国家进行讨论,教师给予讲解和补充。
6.教师总结,安排家庭作业。
1.要准备好有关欧洲环境、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要准备好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3.教学中对欧洲其他国家的介绍,不要搞成地理知识介绍;只要偏重与比较简单的一般社会状况、特点就可以了。
1.完成教科书第43页“我所了解的欧洲国家。
”
2.预习与探究关于俄罗斯的社会状况。
对同学的“我所了解的欧洲国家”给予等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德国位居欧洲大陆“十字路口”的位置特点,了解德国的邻国,了解德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知道德国境内主要的河流,了解德国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知道主要的城市、港口;知道德国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国家,了解德国工业区的分布特点,初步理解鲁尔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培养阅读海陆位置图、工业分布图的能力;能简单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看图读图,不断培养读图分析能力,这一最基本地理技能。
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培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不断地被贯彻在教学中。
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生活中德国著名产品品牌的商标,了解德国工业的发达。
从学生实际出发,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德国严谨、善思的民族个性铸就发达的经济,培养学生发奋努力,报效祖国的理想。
二、课前准备
1、让学生查找自己熟悉的德国名人的生平,做成ppt。
2、收集生活中使用或熟悉的德国产品的商标。
3、网上搜索了解德国三个著名城市。
三、教学流程
1、哲学和音乐家的“摇篮”
教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师设问:同学们,我们欣赏的这一段音乐是谁的作品,他是哪国人?
在学生答出“贝多芬,是德国人”后教师请一位同学讲讲贝多芬的故事。
教师提问:其实除了贝多芬,德国还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你知道的德国名人有哪些?
学生可能会回答:马克思、恩格思、爱因斯坦
教师:你们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些德国著名人物的?简单价绍贝多芬、马克思、爱因斯坦这三名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德国著名人物
学生从网上,从课外书籍中,从电视中了解到一些情加以回答。
教师归纳:德国是哲学和音乐家的“摇篮”。
我们今天就去了解一下这些名人的故乡——德国。
2、欧洲交通的十字“路口”
介绍德国的面积、人口、首都柏林(Berlin)。
教师指导学生读“世界政治地图”,找到德国,设问:谁来描述一下德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对照德国海陆位置图:看看德国濒临哪些海洋?有哪些邻国?
教师提问:德国地处欧洲中部,与众多国家接壤。
处在欧洲的“十字路口”,交通非常繁忙,因而在国内建设了发达的路上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和铁路等。
我们上海
的地铁和磁悬浮列车也是引进德国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德国的水上交通怎么样呢?
组织学生指图并说出有哪些河流。
教师归纳:在这些河流中很多是流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我们称它们为国际河流,像莱茵河由南向西北流经德国、荷兰;易北河由南往北流经捷克、德国。
多瑙河由西向东流经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
这些河流交通十分繁忙,可以说是“黄金水道”。
教师指导学生对照德国地形图,看看易北河、莱茵河的大致流向。
想一想,这些河流的流向说明了德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大部分河流自南向北流,说明德国地势南高北低的特点。
教师又问:德国河流众多,但相互之间独立,不利于航运,怎么解决这题呢?
引导学生得出“开凿运河”的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对照德国海陆位置图,说说德国主要有哪些运河?
教师再问:如果没有基尔运河,要把一批货物从波兰运往荷兰,该怎么走?
教师让同桌的学生一起计算,基尔运河的通航使北海与波罗的海的航程缩短了多少?
3、高度工业化的经济强国
教师提问:除了发达的交通,德国的经济情况怎么样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你所知道的德国的著名商品品牌,比一比,哪个小组写得最多、最准确。
学生小组学习、交流。
学生们普遍感到德国产品档次高、质量好、设计周到、精致,品牌多、知名度高,体现德国严谨、善思的民族个性。
教师归纳:从大家写出的这么多德国产品的名称中可以看出,德国的经济非常发达。
它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教师点击光盘,展示德国钢铁冶炼、宝马汽车工业等内容,并穿插讲解有趣的故事:用量杯吃饭的德国人,以此说明德国人严谨善思的民族性格。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德国主要进口出口货物图”,提问:德国除煤炭、钾盐外,矿产资源贫乏,但为什么能成为高度工业化的经济大国?
让学生从课文、地图中知道:德国进口的是原料、石油、半成品,出口的是高科技的产品。
教师指导学生读“德国工业分布图”分析德国工业分布的特点。
教师接着指导学生读“鲁尔工业区”图后问: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想一想有哪些条件有利于它的形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答到哪一点就总结归纳哪一点。
最后总结归纳出“鲁尔区具有水运条件好、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等有利的发展条件”。
4、主要城市
教师出示三大城市图片:柏林、汉堡、慕尼黑,
学生介绍慕尼黑啤酒节、足球比赛等。
教师归纳:德国还有许多人文、自然特色,课后你可以根据你的兴趣,利用光盘、课
本上提供的网站、书籍杂志等继续查阅有关德国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