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字母对照表
梵汉音对照表

巴漢音對照表註:1. 標“* ”表示以台灣話發音(較接近) 2. 標“- ”表長音。
以台語標的長音,以台語八音的第二音(即國語第4聲)表示。
【巴利文發音】分類發音位置母音子音單母音雙母音阻塞音鼻音氣音、半母音擦音喉音 a aㄜㄚ-kㄍkhㄎg鵝*gh鵝*ㄏvㄋ,雅*h 氣音ㄏ顎音i iㄧㄧ-eㄝcㄐ,ㄑchㄔjㄓjhㄓㄏbㄋㄧy 半母音ㄧ捲舌音tㄉt hㄊdㄌd hㄌㄏnㄋr l 流音ㄌㄌ齒音tㄉthㄊdㄌdhㄌㄏnㄋl 流音ㄌsㄙ唇音u uㄨㄨ-oㄛpㄅphㄆb帽*bh帽*ㄏmㄇv 半母音ㄨ隨韻m註:1. 喉音:喉嚨音,舌稍縮後,舌面後碰上軟顎。
顎音:舌面前碰上硬顎。
捲舌音:舌頭捲上,觸及上顎中間附近。
齒音:舌尖頂齒齦。
唇音:上唇碰下唇。
流音:舌頭振作。
2. 標“* ”表示以台灣話發音(較接近)3. 標“- ”表長音。
以台語標的長音,以台語八音的第二音表示。
a m ka m kha m ga m gha m ca m cha m ja m jha mb a m ta m tha m da m dha m na m pa m a m ba m bha m ma m ya m ra m la m va m sa m l a m a m 盎岡慷崗康章昌彰萇釀當湯噹嘡曩蚌磅幫邦茫央啷郎旺桑琅杭【巴利文發音】母音aㄜaㄚ-iㄧIㄧ-uㄨUㄨ-EㄝOㄛ子音kㄍkhㄎg鵝*gh鵝ㄏ*vㄋ,雅*cㄐ,ㄑchㄔjㄓjhㄓㄏbㄋㄧtㄉt hㄊdㄌd hㄌㄏnㄋtㄉthㄊdㄌdhㄌㄏnㄋpㄅphㄆb帽*bh帽*ㄏmㄇsㄙyㄧrㄌlㄌvㄨhㄏ註:1. 喉音:喉嚨音,舌稍縮後,舌面後碰上軟顎。
顎音:舌面前碰上硬顎。
捲舌音:舌頭捲上,觸及上顎中間附近。
齒音:舌尖頂齒齦。
唇音:上唇碰下唇。
流音:舌頭振作。
2. 標“* ”表示以台灣話發音(較接近)3. 標“- ”表長音。
以台語標的長音,以台語八音的第二音(即國語第4聲)表示。
悉昙51字母简介之1--51字母发音分类

密教简介--悉昙51字母简介(之1)─51字母发音分类(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以免犯戒。
)一、要学好悉昙先持下咒行菩萨道行者,要祈求开显一切智,得从悉昙真言门下手,始得能进入陀罗尼门殿堂。
要学好悉昙就请每次学习悉昙前,就要先持诵此咒语。
南无菩陀耶 (皈依佛)Namo buddh2ya南无达摩耶 (皈依法)Namo dharm2ya纳谟曷僧伽耶 (皈依僧)Nama` sa{gh2ya纳谟曷萨嚩枳娘耶悉昙(归礼一切智成就吉祥)Nama` sarvaj#2ya siddh23二、悉昙51字母发音分类组别分析(一)、前言近代人学习悉昙(帆siddh23吉祥成就学)字母,或者是梵文(sanskrit)以为把五十一字母分元音、子音两部份学习,就能把悉昙字母学好,其实不然,不经过一番理解组成结构,不能充分掌握其悉昙真髓。
若要能深入悉昙领域,就要研读古德先贤所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仔细详加以分列,当能深切地、自在地掌握悉昙字母的学习,也能准确地掌握发音的位置,才能发出正确的梵音,尤其是大空、重空等字元音。
但无悉昙基本知识者又看不懂古德的心髓结晶,这是必然的现象,也是末法时期的无奈。
在我佛慈悲的加持下,本人能走入悉昙领域,洞悉其无上密意,了解悉昙的来龙去脉,除开课显示密义外,也在此之时,令我能为世界佛弟子尽一份心力,让古德悉昙心声开显,在网站上透露一些无上密意。
在此特别感恩三宝加被,能让本人好好来介绍悉昙。
若有意要行菩萨道,进入陀罗尼门行者,就依本文所介绍,深入体会无上密法之真谛,也希望能学好悉昙,让密教悉昙能再发扬光大,如千余年前的辉煌的唐密,是所祈求。
(二)、悉昙字母组成分类悉昙五十一字母由三大部份组成,三大部份者:一为元音(韵母)、二为子音(声母)、三为遍口音(某些字含有半元音之功能)等三部份,详述如下。
1.第一部份元音(摩多m2t4k2),是由阿狣a字母转化成十二音,再加别摩多(n2n2-m2t4k2)四字母,共合成十六字元音。
语系字母表

语系字母表
01汉藏语系·汉语拼音表
02汉藏语系 ·藏文字母表
03汉藏语系·彝文字母表
04阿尔泰语系·日语字母表
11乌拉尔语系·匈牙利字母表
21高加索语系·格鲁吉亚字母表
31印欧语系 ·腓尼基字母表
32印欧语系·希腊字母表
33印欧语系 ·梵文字母表
34印欧语系·亚美尼亚字母表
35印欧语系·卢恩字母表
36印欧语系 ·拉丁字母表
37印欧语系·西里尔字母表
41闪含语系·阿拉伯字母表
42闪含语系·希伯来字母表Βιβλιοθήκη 51达罗毗荼语系·西奈字母表
52达罗毗荼语系·乌加里特楔形字母表
61南亚语系 ·高棉字母表
71南岛语系·泰文字母表
72南岛语系·马来爪夷字母表
8因纽特语系 9印第安语系 10澳洲土语系 11刚果语系 12撒哈拉语系 13科伊桑语系
常用71个瑜伽体式梵文发音(收藏级干货)

常用71个瑜伽体式梵文发音(收藏级干货)上周为大家分享了瑜伽老师必知的常见体式名称集合(梵文、英文、中文),很多学员反馈不知道该如何发音,今天我们汇总了71 个常见瑜伽体式梵文发音,供大家学习研读。
视频教学,建议大家先听几遍,再去尝试发音,试试吧~怎么样,可以跟下来吗?每天跟一遍,几天就可以听得懂,然后再尝试发音正确,体式的梵文名称就没问题了。
但是有些同学想精进,想系统学习就有些困难了,需要先学习这个:梵文51字母汉语读音对照(长按图片可保存放大)说明:(1)彩色字母为上面行的字母的汉语拼音。
显然,母音的读音梵汉几乎一致,只是多了两个音,a,a,长音只是短音的延长。
(2)- 为连读符号,即两个单独发音,但很快连在一起,成为整体。
如ai,其实是a-i,即先发a音,然后很快滑向i音。
连读和拼读的效果是不同的,注意a和na的区别,后者拼读为“那”音,而前者是n-a连读,汉语中没有这个音,效果上是“啊”音前带了鼻音 n。
(3)中国人的舌音和齿音,清音和浊音基本上不区分,这导致表格中magenta色和前面的红色发音一样。
清音和浊音的舌位,口型一样,但声音振动的部位不同,清音振动在堵塞位,听起来比较清脆,响亮,浊音则振动在声带,听起来比较沉闷,含混。
可以简单这样区分清浊,口腔或唇振动为清音,声带振动为浊音。
分清清浊,每一行的音便可以区分开来。
但区分舌音和齿音,则必须细心体会发音部位。
不过,即便这两个部位的音不分,整个梵文字母读音比古代的标注要准确得多了。
(4)va发音同wa,但开始口型是闭合的。
细心的区分是对发音部位的详察,今附发音各部位图如下:。
梵语中“OM”字的组成与音译

梵语中“OM”字的组成与⾳译梵语中“OM”字的组成与⾳译⼀、梵语中“OM”字的组成很多密宗的⾦刚上师都这样说过:“唵”字的“阿”、“乌”、“母”三个⾳分别代表诸佛的法⾝、报⾝、和化⾝,所以如果“唵”字的发⾳很标准,就可以得到诸佛如来的三⾝加持。
在古代印度的《奥义书》中,提出四种精神状态,既清醒状态、睡眠状态、梦境状态、还有⼀种就是不⽣不灭的永恒状态--这个概念可能就是咱们佛教⾥说的“涅盘”状态。
这四种状态都包含在⼀个“唵”字之中,“阿”、“乌”、“母”三个⾳对应前三种精神状态,然后还有⼀个没有声⾳的⾳(类似于我们说的“此时⽆声胜有声”),代表不⽣不灭的永恒状态。
可见“唵”字的发⾳与古代印度的神秘⽂化密切相关!⼤藏经中的T19《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唐般若共牟尼室利译)第九卷《陀罗尼功德轨仪品第九》云:善男⼦,陀罗尼母所谓“唵”(om)字,所以者何?三字和合为唵字故。
谓:婀(a)、乌(u)、莽(m)。
⼀婀字者,是菩提⼼义是诸法门义,亦⽆⼆义亦诸法果义,亦是性义是⾃在义,犹如国王⿊⽩善恶随⼼⾃在,⼜法⾝义;⼆乌字者,即报⾝义;三莽字者,是化⾝义。
以合三字共为唵字,摄义⽆边故为⼀切陀罗尼⾸,与诸字义⽽作先导,即⼀切法所⽣之处,三世诸佛皆观此字⽽得菩提,故为⼀切陀罗尼母。
⼀切菩萨从此⽽⽣,⼀切诸佛从此出现,即是诸佛⼀切菩萨诸陀罗尼集会之处,犹如国王住于王城,⾂佐辅翼婇⼥围绕,或出游巡狩还归皇居,必严四兵导从千万,但⾔王住王之往来,虽不说余⽽⽆不摄。
此陀罗尼亦复如是,虽说⼀字⽆所不收!可见在佛教的“陀罗尼”中,“唵”字被看成是“⼀切真⾔之母”,代表诸佛的法⾝、报⾝、和化⾝,在佛教咒语中占有⾄关重要的地位,所以要想学陀罗尼,必须先学“唵”字!在《悉昙秘传记》的结尾部分就提到了“作意不作意三⾳念成事”,证明了“唵”字是由“a-u-m”三个⾳组成,既不是汉语拼⾳的“an”(安),也不是汉语拼⾳的“weng”(嗡)或“ong”(ㄨㄥ),更不是某些⽹站⾥念的“o-an”。
梵文

印度的古典语言
01 解释
03 拼写规则
目录
02 字母 04 辅音字母
目录
05 发展和影响
07 作用
06 名词格数 08 宗教历史
梵语(英文:Sanskrit language,天城体书写:संस्कृ ता वाक् ,拉丁字母转写:saṃskṛtā vāk,简称 संस्कृ तम्, saṃskṛtam),印度的古典语言。佛教称此语为佛教守护神梵天所造,因此称其为梵语/梵文。现代语言学研究表 明,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 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
宗教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约在西元前二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中国自后汉时开始译经,如鸠摩罗什法师 (344-413)所译的【妙法莲华经】。汉译佛典最早提及悉昙字母约为义熙十三年(417)译的【大般泥洹经文字品】, 其次是北凉昙无忏译于玄始十年(421)的【大般涅槃经卷八】。在开元三大士: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 -774)的纯密(日本真言家称【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大法为纯密)时期,所依据的佛经原典皆以 悉昙体书写。尤其在译到有关陀罗尼与“字母”时,多半会使用梵汉对照,并附列(悉昙文体)。佛经翻译在玄奘、 义净法师时,中国对悉昙的学习与使用颇为盛行,于是有关研究悉昙的著作在此时期颇多流传。主要约分为四大 类:
解释
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字。
字母
梵天创造了梵文字母及所有婆罗米系统字母,梵天创造梵文字母的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能找到相同的记载。 一、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 二、唐代西明寺道世法师(?~683)在其名作《法苑珠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 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大正藏》第53册,351页中、下)
梵语发音简介

梵语发音简介(学梵音唱诵必读-仅供参考)鉴于现代佛乐唱诵,多有<梵音>,即用梵语或巴利语来唱诵佛教经咒,但许多歌手并非学习过梵语发音,于是许多梵音唱诵的发音有误,或是按照英语式的发音习惯来念梵语或巴利语,故发此帖,以英语音标对梵语发音进行近似注音,希望大家通过本帖的介绍,掌握梵语发音的习惯.注: 1.梵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梵文--Sanskrit,意思是「完美的」。
由于梵文是一个高度的系统化语言,井然有序是它的特质;2.在古印度,梵语被称做”雅语”(即官方用语),而巴利语被称做”俗语”(民间用语), 巴利语的发音与梵语基本相同,北传佛教(大乘,密乘)的许多经典都是用梵文记载的,而南传佛教(上座部)的经典都是用巴利文记载的;3.梵文的书写字体有很多种(如悉昙体,兰札体,天城体......),本梵文字母表采用国际通用的梵文罗马拼音转写方式,不论任何一种梵文字体都可以用这种罗马拼音转写,这样比较易于阅读,梵文(罗马拼音转写)字母有些与英文字母相同,但其发音与相同的英文字母的发音不同,不可盲目按照英语的发音方式直接念梵文字母,如梵文(罗马拼音转写)字母”k” 与英文字母”k”相同,但是梵文字母”k”近似英语音标/g/的音,而不是英语音标/ k /的音,如此等等;4.梵语的发音与英语的发音不同, 英语中同一个英文字母在不同的单词中发音是不同的,而梵文字母本身就是音标,只要学会了每个梵文字母的发音,就能拼读出各种梵文单词和梵文语句的发音,如英语中“t”与“r” 组合可以发英语音标/tr/的音,而梵语中“t”与“r”组合,只是“t” 与“r”连音而读 ,并不会因为字母组合而变音;5.用英语音标对梵文字母发音进行注音,只是用近似梵文字母发音的英语音标对其注音,并不能百分之百的完全展现梵语的发音,许多梵文字母的发音在英语中找不到近似的音标,所以另须要附带说明;6.梵文的声母中, 英语音标字母下面有”.” 符号标注的都是卷舌音,发音时舌尖上卷接触上腭,如其中的/s/卷舌音有些类似,汉语拼音”sh”(ㄕ)的发音;7.梵文的声母中,有10对是清浊辅音互相对应,字母前有"`"符号标注的都是浊辅音,发音与其前面的相应的清辅音相似, 清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所以发音比较清脆,而浊辅音发音时声带振动,所以发音比较沉闷。
梵文瑜伽体式对照表(梵文中文英文)

英文 Downward Facing Dog Downward Facing Dog, Supported Upsidedown Chair/Awkward Downward Facing Hero Downward Facing Lotus Tree Downward Facing Tree Prone Fire Log Archers / Shooting Bow Lord Vishnu's Couch Lunge Standing Back Bend Knees to Chest Half Bound Lotus in Peacock Seated Bound Half Lotus Forward Bend Seated Half Bound Lotus Posture Standing Bound Half Lotus Forward Bend Half Frog Half Frog in Camel Low Cobra / Half Cobra Half Moon Revolved Half Moon, Supported Half Bow Half Tortoise Half Circle Half Lord of the Fishes Half Prayer Half Boat Half Lotus Half Wind Releasing Half Peacock Half Corpse Half Headstand Half Locust Half-Aloft Lotus Half Forward Bend Equestrian Arm Balancing Bound Standing Sun Dial Bound One Hand Headstanding Cobbler's/Bound Angle/Bound Lotus Bound Lotus Bound Gate Latch Bound Revolved Equestrial Bound Revolved Extended Side Angle Bound Revolved Half Moon Bound Three Step/Stride Bound Horse/Equestrian Crane/Crow Child's Gentle/Auspicious or Throne Terrible / Formidable Seated Side Twist (no cross le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