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劳动关系法律依据是什么?
“批文”能否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依据

“批文”能否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依据杨学友【期刊名称】《人事天地》【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2页(P50-51)【作者】杨学友【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人民检察院【正文语种】中文2001年12月13日,经当地民政局批准,马某被某厂招收为司机,定为集体制工人。
该批文的主要内容是:“同意招收马某、刘某等为某厂集体制工人。
”但事后,马某嫌工资待遇低,未到某厂上班,更谈不上领取工资。
其本人服兵役时的档案材料到某厂后,不等存入档案室,就被其取走。
2006年3月初开始,该厂开始进行企业改制,原集体企业部分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并成立了专门破产清算领导小组。
2011年3月12日,经人民法院做出民事裁定书,某厂被宣告破产。
与此同时,该厂破产清算管理人在公布安置人员名单时,未将马某纳入。
马某找到破产清算管理人,要求像其他职工一样享受安置待遇。
清算管理人认为,马某虽然手中有有关部门的批文,但从未到该厂上班,未与该厂签订劳动合同,也未与该厂有任何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不属于该厂职工,当然也就不能享受安置待遇。
协商未果后,马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要求确认与某厂之间的劳动关系。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条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的规定,以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决定不予受理。
马某不服仲裁决定,遂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自己与某厂之间的劳动关系成立,并由某厂对其安置补偿。
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马某无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与某厂签订劳动合同,也无证据证明其向某厂实际提供劳动且领取工资,仅凭一份批文,以及集体所有制招工登记表,不能认定双方建立了劳动关系。
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关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之规定,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劳动关系认定法律依据是什么

劳动关系认定法律依据是什么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正常情况下,从表面上来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是相安无事的,双方之间一旦产生了什么矛盾和纠纷的话,针对劳动关系这一块,用人单位有的时候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否认劳动关系,不为员工支付工资,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所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特地整理了一下劳动关系认定法律依据是什么?一、劳动关系认定法律依据是什么?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4)考勤记录;(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1)、(3)、(4)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二、劳动关系的种类包括哪些?1、按实现劳动过程的方式来划分,劳动关系分为两类:1)直接实现劳动过程的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由用人单位直接组织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形式,当前这一类劳动关系居绝大多数。
2)间接实现劳动过程的劳动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通过劳务输出或借调等方式由劳动者为其他单位服务实现劳动过程的形式,这一类劳动关系目前居少数,但今后会逐年增多。
确认劳动关系典型案例

确认劳动关系典型案例【最新版】目录一、劳动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二、确认劳动关系的典型案例1.案例一: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如何确认劳动关系2.案例二:兼职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确认3.案例三: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关系是否自动终止三、确认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与证据要求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确认劳动关系过程中的权益保障五、总结正文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关系。
在现代社会,劳动关系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依据,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
因此,确认劳动关系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典型案例,介绍如何确认劳动关系。
案例一: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如何确认劳动关系有些用人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未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认劳动关系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因此,即使未签订劳动合同,只要存在用工行为,劳动关系即成立。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照工资发放记录、考勤记录等证据来确认劳动关系。
案例二:兼职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确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员工选择兼职工作。
对于兼职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确认,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职员工与公司之间是否存在雇佣关系;其次,公司是否对兼职员工的工作进行管理、指挥和监督;最后,兼职员工是否为公司创造价值。
如果以上几点均符合,那么兼职员工与公司之间即存在劳动关系。
案例三: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关系是否自动终止有些劳动者认为,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关系即自动终止。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如果双方没有达成终止劳动合同的协议,劳动合同将自动续延。
因此,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关系并不会自动终止,需要双方协商一致才能终止劳动关系。
确认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确认劳动关系典型案例

确认劳动关系典型案例摘要:一、确认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1.劳动关系的定义2.确认劳动关系的重要性二、确认劳动关系的典型案例1.案例一:劳动合同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符2.案例二:兼职员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确认3.案例三:劳动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4.案例四:用人单位否认劳动关系三、确认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与解决途径1.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2.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民事诉讼的解决途径四、确认劳动关系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意义1.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2.对用人单位的合规经营要求正文:确认劳动关系典型案例一、确认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以劳动力使用和劳动报酬支付为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确认劳动关系是维护劳动者权益和规范用人单位经营行为的基础。
在我国,劳动关系的确立主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二、确认劳动关系的典型案例1.案例一:劳动合同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符在此案例中,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调查核实劳动者实际从事的工作内容,以确认是否存在实际劳动关系。
2.案例二:兼职员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确认兼职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劳动关系,如合作关系、劳务关系等。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审查双方签订的合同、实际工作内容、报酬支付方式等方面,来确认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3.案例三:劳动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些劳动者未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仍存在实际劳动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收集劳动者提供的证据,如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工作证件等,来确认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4.案例四:用人单位否认劳动关系有些用人单位为逃避法律责任,会否认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需要收集相关证据,如工作证件、工资支付记录、同事证言等,以证明双方存在实际劳动关系。
三、确认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与解决途径1.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是什么劳动合同法第七条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是什么劳动合同法第七条劳动合同法第七条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规定。
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
根据本法的规定,本法的用人单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劳务派遣单位。
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并实际参加社会劳动,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自然人。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从广义上讲,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任何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
本法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而另一方(用人单位)则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其报酬,提供工作条件,并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
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劳动保险、职业培训等。
此外,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关系还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劳动争议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关系,工会与用人单位、职工之间因履行工会的职责和职权,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而发生的关系等。
本条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职工名册备查两项内容。
一、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自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从事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之日起,劳动关系即确立。
双方可以就按照约定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接受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
二、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对于与本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以备劳动行政部门查看。
劳动合法雇佣的法律依据

劳动合法雇佣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一、引言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关系成立的重要依据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为雇主和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提供参考。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作为我国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石,为劳动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提供了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关系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平等自愿原则:劳动合同应当基于雇佣双方的平等自愿,不存在强制性质。
雇主和员工应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达成协议。
2. 协商一致原则:劳动合同应当依据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协商一致达成,双方在签订合同前应全面沟通并尽量达成共识。
3. 合法权益保障原则:劳动合同应当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禁止任何形式的违法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三、劳动合同的法律要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应当包含以下基本要素:1. 劳动合同当事人身份:劳动合同应明确约定雇主和员工的身份及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2. 工作内容和地点:劳动合同应明确约定员工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地点,确保员工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工作环境。
3. 工作时间和休假:劳动合同应明确约定员工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休假制度,保障员工的合法休息权益。
4. 工资和福利待遇:劳动合同应明确约定员工的工资标准、支付方式,以及享受的福利待遇,确保员工的合法收入权益。
5. 劳动保护和安全:劳动合同应明确约定雇主为员工提供的劳动保护和安全措施,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四、法律依据的强制性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合同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双方应当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在合同履行中,如果有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另一方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追究其责任。
另外,我国还设立了劳动争议解决机构和劳动仲裁制度,为劳动合同纠纷的解决提供了途径。
双方可以通过协商、仲裁、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五、合同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也是劳动法法律依据的一部分。
保留劳动关系依据是什么,如何认定劳动关系?

Tears are salty and sweat is salty, but I prefer sweat.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保留劳动关系依据是什么,如何认定劳动关系?第十四条第三款: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3.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4.考勤记录;5.其它劳动者的证言等。
保留劳动关系,顾名思义便是虽然劳动者不在原岗位上工作了,但是用人单位还是留有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的这种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下,劳动者非但可以不用进行工作,而且还能够享受和原来一样的工资报酬,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保留劳动关系依据是什么,如何认定劳动关系?一、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二)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
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三)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二、认定劳动关系第一,入职时要求签订。
劳动合同是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权利义务关系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
劳动合同的签订,可以在过程中有效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故而在入职时劳动者务必要求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一种法律约束关系,对于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劳动关系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主要来自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下面将详细介绍劳动合同法律依据的相关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对劳动合同的签订、执行、解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根据该法,劳动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劳动合同应当包括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基本内容。
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益,如劳动报酬、工作休假、社会保险等,同时也规定了劳动者违反合同的责任和雇主解雇劳动者的条件。
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进一步细化和解释。
该条例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例如,劳动合同应当以用人单位正式公文形式或劳动者能够保存证据的书面形式订立,并在劳动者开始工作前提供劳动合同副本。
另外,条例还明确了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包括双方协商一致、期满或解除、劳动者死亡等。
三、相关司法解释和案例除了法律法规的原始提供者外,司法解释和案例也是劳动合同法律依据的重要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等相关机构发布的司法解释,对劳动纠纷的处理和解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一些典型案例也被广泛引用,作为类似问题的参考和判断依据。
总结起来,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案例。
在签订和执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双方都应遵守这些法律依据,确保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公平。
同时,双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额外的合同条款,以满足双方的特殊需求和约定。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在具体的劳动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还需要参考当地的具体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行业规定。
此外,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也应该保护自己的权益,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如果有必要,可以咨询一些法律专业人士以获取帮助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认劳动关系法律依据是什么?
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确认劳动关系的依据有哪些:
劳动关系,即双方当事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
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劳动者)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而另一方(用人单位)则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其报酬,提供工作条件,并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
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1)、(3)、(4)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
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此处可以与上面部分联系起来。
《证据规定》第七十五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上文就是网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确认劳动关系法律依据是什么的具体内容,如果您对确认劳动关系法律依据相关问题还存在任何疑问,您可以上我们的网站进行咨询,我们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更详细的解答。
解除劳动关系协议范本怎么写
认定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有哪些
劳动关系如何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