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中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思考
关于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的几点思考

301关于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的几点思考刘修权 吕梁市城市规划监督处摘 要:在当前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能源供应趋紧的背景下,通过自行车交通引导市民形成健康环保的出行理念对于创建生态宜居城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路交通规划必须在注重快速交通的同时,还要关注自行车和步行慢行交通。
本文就是通过倡导环保健康的自行车出行方式,使道路交通趋于平静,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得以弘扬。
关键词: 多层次慢行交通;自行车租赁服务;平静化近几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对城市道路交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近期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相背离,交通和能耗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构建多功能城市自行车道路系统可以缓解交通问题,所以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
全国交通研究调查报告分析表明,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居民平均上班时间要多消耗 39 分钟,比欧洲多消耗 288 亿分钟,折算成人民币每天损失近 10 亿元。
公路上空转引擎除污染环境外,每辆汽油发动机空转 3 分钟的油耗可以行驶 1 公里的车程。
2010 年机动车排放汽车尾气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重达 33%,排放量仅次于建筑生产。
机动车造成的交通噪音一般是 600 分贝以上,属于中强噪音,影响面大,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由此可见,如果城市交通规划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发展,不能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角度去考虑,未来机动车消耗的经济成本及资源环境成本将不容乐观。
鉴于自行车机动灵活、无污染、通行距离适中,有主动出行权,不必候车,在短距离出行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提高短途出行效率,填补城市公交服务空白等方面都是机动车无法替代的,所以搞好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有利于环境和健康的举措。
2 自行车使用现状近几年,随着公交系统的不断完善,私家小汽车和出租车的迅猛增长,自行车出行所占比例有显著下降,特大城市占 35%—45%,中小城市占 60% 以上。
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研究一、引言自2007年北京市推出公共自行车系统以来,它已经成为城市出行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自行车系统主要解决了城市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地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本文从系统建设和管理两方面对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推动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二、系统建设1.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需要配合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网络布局,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
在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所涉及的规划范围包括城区及周边的七个区县,包括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和昌平。
在这些区县中,共设立了5000个服务点和70000个单车点,并且不断地进行系统升级和扩容。
2. 技术支持公共自行车系统需要借助与计算机、通讯等技术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对系统进行运营和管理。
技术支持的发展,既有利于自行车产业升级,也有助于公共自行车行业的更好发展。
在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利用了智能化技术,包括POS机、循环锁等设备,以及使用特定算法进行运营管理。
3. 骑行安全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安全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在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系统采用了三重安全措施,包括牢固的锁、防盗系统和承诺制度。
此外,城市各区县还通过规范组织、州籍志愿服务等措施,进一步保证了自行车的顺畅和安全。
三、系统管理1. 服务运营公共自行车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服务能力,包括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产品,涵盖购买、使用和售后等多个环节。
北京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流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进服务框架和提高服务质量。
例如,推出了新的服务功能,增加了四季冰爽、无限畅骑的月卡,以及推广了绿色出行的理念等。
2. 运营管理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管理是保证系统顺利运转的重要环节。
在北京市,从管理体制、以及渠道整合等方面对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升级。
城市道路设计中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思考

摘 要: 为推进城市轨道 交通建设 , 伸轨道交通服 务范围 , 延 营造绿 色和谐交通环境 , 公共 自行车租 赁系统已经相继驻地 在我 国各大城市 如 北京 , 上海 , 武汉 、 州 , 州 等。 是时 代 交通和 谐 发展的 必 由之路 。 市 道路设 计要 有 高瞻 远瞩 的 战略 眼 光 , 以切 实服 务 民众 杭 广 这 城 并 的恳 切初心来 进行 交通规 划 。 本文 依据各 种现 行 的调查报告 , 论述城 市道路 设 计 中对 公共 白 车服 务点布设 的若 干思考 。 行 关键词 : 公共 自 车服 务点 盲道 行 中 图分 类号 : TU9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6 4 9 X( 0 )2 a一0 9 2 1 7 -0 8 2 1 0 () 2 —0 2 2 地 延 ( ) 响 盲 道 系统 的 设 置 3影 公 共 自行 车 是 自行 车 交 通 服 务 的一 种 度低 、 块 大 限 制 交通 的 问题 , 伸 公 交服 表 现 形 式 , 能 脱 离 其 本 身 的 定 位 一 一 是 务范 围 、 进 节 能减 排 , 有 利 于 市 民 身体 不 促 还 盲 道 指 在 人 行 道 上和 建 筑 物 服 务设 施 可 然 使 城市综 合交通体 系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 是 康健 , 谓一 举 多得 。 而 在 公 共 自行车 服 等 位 置 铺 设 一 种 固 定 形 态 的 地 面 砖 , 视 中短 距 离 出 行 的 理 想 交 通 方 式 , 公 共 交 务 点 布 设 的 过 程 中 却 暴 露 出 了 一 部 分 问 是 通 的 接 驳 工具 , 绿 色 环 保 的低 碳 交 通 , 是 也 题 。 ( ) 市道 路 、 行 道 的 重 复 开 挖 1城 人 是 健 身 、 闲 的一 种 选 择 。 共 自行 车 租 赁 休 公
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是指以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发达国家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所提出的经济发展构想。
对于基本上处于工业化完成阶段的中国而言,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和资源压力尤为严重。
我国资源丰富而人均资源占有率少,巨大的能耗也使我国在资源利用上显得更加力不从心,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严重的威胁。
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意。
本研究就是结合建设“低碳城市”的要求,借鉴国内外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发展的经验,通过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现状调研,分析目前刚起步不久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换乘(BR)组合交通模式以及公共自行车在不同利益群体中的应用模式,探讨发展多元化分等级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模式。
最后,从优化网点布局,优化系统,提高服务品质,以及考虑多元化使用群体的要求,在宣传方式、系统建设、多部门合作等软件管理方面,提出构建多元化分等级的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模式的建议,使之成为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良方。
以期在体现城市文脉、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构建合理的公共交通网络、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问题,对策目录引言 (4)一、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概述 (4)(一)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概念 (4)(二)公共自行车收费模式 (4)(三)公共自行车运行的优势 (5)二、国内公共自行车运营的模式 (5)(一)政府投资,国有企业管理运营模式 (5)(二)政府出资,企业运作的服务购买模式 (6)(三)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自负盈亏的完全市场化模式 (6)三、公共自行车的运行现状分析 (6)(一)服务点设置问题 (6)(二)借车还车难,潮汐现象严重 (6)(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6)(四)后期运营费用高 (7)四、解决公共自行车运营问题的对策 (7)(一)优化网点布局 (7)(二)优化系统,提高服务品质 (7)(三)加强与其它交通系统的融合 (8)(四)政府政策和财政的支持 (8)五、公共自行车运营的未来展望及建议 (8)六、结论 (9)七、参考文献 (9)引言吃、穿、住、行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幸福指数高低的决定因素,而城市居民尤其关心“行”,因此交通出行方便与否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建筑环境与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发展

城市建筑环境与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发展摘要:近年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凭借其环保、健康、经济的优点,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本文介绍了城市建筑环境与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关系,探讨了促进我国发展步行、自行车交通的策略,以期为步行、自行车交通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步行、自行车、建筑环境、城市规划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alking and bicycle transport with its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economic advantages, by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o the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and city walk, bike traffic relationship, discusses the promoting china’s development, bicycle transport strategy on foot, in order to walk, bike traffic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keywords: walk, bike, building environment, urban planning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项目资助: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城市交通问题”专项招标重点项目(2011sczx02)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y201120806)作者简介:温煦: (1982-),男,江西人,博士,浙江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机动车数量快速发展。
机动车的过快增长和过度使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并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和市民的生活质量[1]。
城市交通—自行车规划分析

自行车分区规划方法
随着大城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居民出行距离增大,全市性自行车路网容易 诱使居民采用自行车长距离出行,不利于自行车近距离出行优势的发挥,而大城市 公交优先战略的实施与公交系统不断完善,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吸引力不断提高, 规划全市性自行车路网不利于公交优先的实施。因此,对于公共交通或机动车交通 较为发达的组团式布局的大、中等城市,宜采用分区规划方法,该方法以规划地区 性为主的机非分流自行车路阅为核心。
一、自行车道路功能分类 二、路网规划 三、自行车规划方法(逐级定位规划方法、分区规划) 四、自行车道交叉口设计 五、自行车停车场 六、公共自行车规划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
自行车道路功能分类
自行车路网规划指标
自行车路网密度 参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4.1.1 计算自行车交通出行时耗时,自行车行程速度宜按11-14km/h计算。交通拥挤地 区和路况较差的地区,其行程速度宜取低限值。 4.1.2 自行车最远的出行距离,在大、中城市应按6km计算,小城市应按10km计算。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 的范围内。
自行车坡度 我国学术界研究表明: 自行车道的最大纵坡率,即极限坡度为Rmax<=5%,在最大纵坡范围内,坡度每增 加或减少1%,相应的自行车速度增加或减少2% 当自行车道的纵坡Ri<2.5%时,对自行车使用者骑车者没有太大影响"
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现状和发展研究

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现状和发展研究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在近几年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凸显,公共自行车成为了一种解决交通问题的新选择,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各个城市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加以解决和改进。
本文旨在对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现状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施建设不规范在一些城市里,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设施建设并不规范,导致自行车的停放和存放存在问题。
一些自行车停车点缺乏规划,没有专门的停车位和标志,导致停车混乱,影响市容。
部分城市的自行车道建设不完善,道路并不通畅,给骑行者带来了安全隐患。
2. 运营管理不规范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自行车的维护养护不到位,导致自行车损坏率较高;自行车站点的分布不均匀,导致部分区域的出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用户体验不佳,系统故障较多,用户反馈较差。
3. 用户需求不匹配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用户主要集中在青年人和上班族群体,而对于老年人和孩子来说,自行车的使用并不方便,很难满足其出行需求。
一些区域的自行车站点并不够密集,无法满足用户的短途出行需求。
城市公共自行车在发展中也呈现出一些趋势和特点:1. 智能化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逐渐智能化,如采用智能锁和智能车牌等技术,便于管理和使用。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查询自行车的位置和数量,随时随地租赁自行车,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便利度。
2. 多元化服务随着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如增加了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功能,适应了不同年龄和体力的用户需求;结合公交系统、地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
3. 绿色出行倡导1. 技术水平不足城市公共自行车智能化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撑,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技术水平不足,导致公共自行车系统智能化建设缓慢,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化设计与管理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化设计与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公共自行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绿色出行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服务水平,必须从优化设计与管理两个方面着手。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化设计与管理方法。
一、优化设计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化设计包括站点布局、车辆选型和投入规模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密度、交通流量、宣传推广等因素,以实现最佳效果。
1、站点布局站点布局是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中最关键的一环。
站点布局应该根据城市的人口密度和交通状况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
站点的数量和分布应该与市民的出行需求相匹配,可以在商业中心、居住区、学校和公共服务机构等重要场所设置站点。
2、车辆选型车辆选型应该根据城市道路状况、人口密度和市民使用习惯等因素进行评估。
应该选择轻便、耐用、易维护的车辆,并考虑换电池设备的使用情况。
同时,车辆应该考虑维修和保养的成本,以确保系统的运行效率。
3、投入规模投入规模是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重要保障之一。
单个站点所需的投资包括地面硬化、车棚、非机动车道、车辆、换电池设备等。
应根据城市的人口密度、交通流量、旅游、公共娱乐等几个因素综合评估站点的需求投入,并根据同时启动的站点数量和拥有的车辆数量来确定投入规模。
二、管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管理包括系统的维护、充电换电、资金管理等方面,需要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益。
1、维护维护是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的关键。
应建立完善的维修体系,定期检查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投入规模和条件,以确保车辆和站点的完好和安全性。
特别是在重要场所安置维修工人或采取措施简化故障维修程序会更好保证正常运行。
2、充电换电充电换电系统应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充电设备宜分为两种:一个是专门负责充电的设备,一个是充电换电做一体化的设备。
建议建立换电站点,并规定换电容量。
同时,应建立充电换电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各站点充电、换电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设计中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思考摘要:为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延伸轨道交通服务范围,营造绿色和谐交通环境,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已经相继驻地在我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广州等。
这是时代交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道路设计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并以切实服务民众的恳切初心来进行交通规划。
本文依据各种现行的调查报告,论述城市道路设计中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布设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盲道
公共自行车是自行车交通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能脱离其本身的定位——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短距离出行的理想交通方式,是公共交通的接驳工具,是绿色环保的低碳交通,也是健身、休闲的一种选择。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已经相继驻地在我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广州等,然而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布设已经存在部分问题。
1 服务点的常规布设
杭州是全国唯一被BBC选中的城市,与巴黎、华盛顿、孟买、伦敦、墨西哥城、墨尔本和都柏林一起,成为8座全球公共自行车服务最棒的城市。
故以杭州为例分析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布设。
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设施应遵循简单、精致、耐用和留有余地的原
则。
服务点设施一般包括自行车、停车桩和服务终端,这些基本设施已能满足运营需求。
服务点的布设空间可以选择设在非机动车道、建筑后退红线地带、小区内部、单位大院、校园等区域,还可以采用与绿化空间融合、与路边停车结合等方式。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多修建在城市道路的人行道上,以便于行人使用。
公共自行车服务点选址位置要求面积不小于8.6m2,每个服务点最少配备10~50 个停车桩,尤其是在大型公共交通枢纽站附近。
(最小尺寸为每组5辆车,尺寸为宽2m,长4.3m,高2.5m)。
具体实际应用有如下几种常见尺寸: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设置所占用的宽度至少为2m。
2 服务点设置面临的问题
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交通方式,可很好地解决我国某些城市由于其支路密度低、地块大限制交通的问题,延伸公交服务范围、促进节能减排,还有利于市民身体康健,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在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布设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部分问题。
(1)城市道路、人行道的重复开挖
城市道路反复开挖带来的弊端不仅对市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带
来不良影响,还体现在造成了人力、物力、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
市民们的意见与不满如潮水般向笔者涌来:开挖路段的住家户们反映,开挖工程进行时产生的噪音很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休息。
路面到处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空气质量下降且行走不便。
而且开挖路段的商户反映,开挖工程进行时常常要封路,这种交通不便极大地降低了客流量可见城市建设道路反复开挖所带来的弊端极大。
为了反映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演算:根据浙江省市政工程预算定额[1],当拆除人行道板时,所需的拆除费用为4281元/100m2,若人行道板安砌采用砂浆垫层厚度为2cm时,所需费用为3346元/100m2,而人行道道板采用高湖石时,材料费用为7300元/100m2,且在人行道上改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费用为149.27元/m2,就以最常见的17×2的服务点为例,改造一个需要约需5076元。
当大量改建时,这个将是一笔很大的费用。
(2)影响城市道路人行道的通行流量
额外增设亭、棚等设施布设在人行道上的服务点不能占据行人的步行空间,不仅占用空间,还影响城市景观。
在人行道上设置服务点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居民出行的起终点是居住小区或公共建筑的出入口,当走到人行道存取车辆势必增加步行距离;二是由于我国城市的建设以机动化的发展为主,人行道空间一直被压缩和占用,许多人行道已经“举步维艰”。
(3)影响盲道系统的设置
盲道指在人行道上和建筑物服务设施等位置铺设一种固定形态的地面砖,使视力残疾人产生不同的脚感和盲杖的触感,诱导视力残疾人安全行走和辨别方向以及到达目的地的设施。
[2]
杭州城市道路设计中人行道的宽度一般为 2.5~4m,并应设置盲道。
盲道的宽度应根据人行道的宽度而选择低限或高限,人行道宽度在3.0~6.0m,盲道的宽度宜为0.4~0.6米,行进盲道距人行道外侧缘石净宽度一般应为0.25~0.5m,距内侧路缘石的净宽度应不小于0.5m。
根据以上数据,人行道上盲道就需要占用 1.15~1.35m,另加上自行车服务点的2米最小宽度,故道路人行道宽度在3.5m以下时设置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就会对盲道系统产生严重的干扰,甚至无法使用。
(图1)。
3 建议思考
鉴于上述问题将给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带来不少麻烦,笔者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布设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1)提前规划,提前设计。
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以重视公交车站点的态度,来考虑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设置,科学合理的规划服务点。
其基本的要求是服务点应依据城市人口和就业岗位密度,综合考虑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居民出行特征、城市交通特征、布点间距等,将点位设置在居住小区、商业、公建、轨道交通车站、公交枢纽等建筑和人流聚集区域,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交通需求。
公共自行车租赁可以考虑与旅游休闲、康体健身目的出行相结合,以更大范围的拓展公共自行车的功能。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提前进行系统的规划,科学的设计。
(2)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与道路建设同期实施
为了避免重复开挖,或者反复拆除,造成浪费,建议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与道路建设同期实施。
同时在道路建设初期公交车未开通、市民出行不便的情况下,公共自行车仍就可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给市民带来极大的方便。
(3)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地点选择
根据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尺寸,长度不小于11米,宽度不小于2米,在新建城市道路上建议将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地点选择港湾式公交车站人行道外的渐变段以及建筑退让后的红线范围内。
当人行道宽度大于4.5米时,也可考虑将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地点设置在人行道上。
4 推广思维
为了保证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正常发展,除以上建议外,笔者还对城市道路设计中有关干扰公共自行车系统正常运行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一般不宜布设在行道树间
这是因为要保证租借自行车的方便必须有11米的空间,而行道树间的距离多半为7米或者8米,不利于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布设,不过行道树间的空间非常宽的时候可以例外。
(2)即停式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交织
在杭州此种交织最典型的公交车站当属岳庙公交站。
当公交车一靠站,站台边的自行车道就被占据了一半左右,甚至有时上车的队伍直接将人行道堵住,有时骑车的市民要等全部乘客上下完车才能走,但有
时骑车的市民会与下车的乘客发生交通摩擦,导致乘客受伤。
一些胆子较大的人则骑上了机动车道,使整个交通变得混乱不堪。
虽然路段划出了专门的自行车道,但有的公交站台和自行车车道最后还是交织在一起。
笔者建议在新建道路时设置港湾式公交车站,这样就能有效地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3)机动车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
在一些交通繁忙路段,由于道路塞车拥堵,不少机动车都会“借用”自行车道行驶或者超车。
特别在上下班高峰期,自行车道更是屡屡被机动车侵占,骑车者只能在车流间左右穿插。
有一些市民应走自行车道的,却挤进机动车道,造成机动车道拥堵,而一些司机看到机动车道拥堵就改走自行车道,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建议为了避免机动车走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宽度应限制在4米以内。
(4)自行车道成了停车道
在部分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上并没有标出停车位,不少司机却把自行车道当作免费的停车场,车辆长时间滞留在自行车道上,且没有章法地随意停靠,使原本并不宽敞的道路显得更加拥挤杂乱,妨碍了自行车的行驶。
除此以外,有某些不讲公德、技术拙劣的司机把机动车突然拐进自行车道,引起来往骑自行车的公民产生紧张的精神刺激,带来交通隐患和身心危害。
因此建议交管部门对此种事情应有效监督、严肃处理。
5 结语
公共自行车是行路难、停车难大背景下的产物,是缓解交通“两难”、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的必然选择。
在城市建设初期道路规划及设计时,就应该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布设进行考虑,避免后期设置导致的大量问题。
参考文献
[1]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无障碍建设和改造要求浙江省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筹委会.
[2]浙江省市政工程预算定额(2010版)中国计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