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教学难点: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3.同桌讨论。
总结归纳段意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
(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3.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新句。
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形象和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鲁迅先生的形象和精神。
学习课文中的新词、新句。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行为。
四、教学准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材。
相关鲁迅先生的图片和资料。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创设: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简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
提问:“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吗?他有哪些作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分享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总结:“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2. 初读课文(10分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提问:“课文中有哪些生词?你们理解它们的意思吗?”检查生词:教师检查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必要时进行解释。
教师举例:“‘慈祥’是什么意思?‘和蔼’呢?”3. 细读课文(15分钟)分段阅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由一个小组负责阅读并解释。
提问:“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理解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内容,特别是鲁迅先生的形象和精神。
提问:“鲁迅先生在你们心中是什么样的人?”4. 深入探讨(15分钟)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鲁迅先生的形象和精神,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
提问:“你们认为鲁迅先生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角色扮演:学生模拟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角色扮演展示鲁迅先生的精神。
提问:“如果你是鲁迅先生,你会怎么做?”5. 总结提升(10分钟)总结课文: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形象和精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1】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追悼、羞愧、深奥、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立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嵩山思想品质;掌握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掌握通过品析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等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认识和理解文章以小见大、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了解鲁迅生平,了解鲁迅先生同反动派作斗争的故事以及毛泽东等伟人对鲁迅的评价。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简介背景。
1、从课题可知,作者与鲁迅先生有何关系(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2、请一同学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及鲁迅生平.【注:进行爱人民教育】二、理清文路,感知课文.1、指名轮读课文,说说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2、理清事件,立出小标题,教会学生立小标题的方法。
①先用简短的话归纳每段的意思。
②再把段意浓缩成小标题.③从内容上考虑可把小标题列为:深切怀念谈《水浒》讲“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三、抓住重点,领会中心。
紧扣课文中心句,精讲课文四、五段.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情等关键性词语体会人物品质、领悟文章中心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别人想得多.”2、文章哪几段反映了伯父“为别人想得多”?导入学习四、五段。
3、讲读文章第四段,指导学生读议:①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找出文章中描写鲁迅救护车夫的动词,以及他掏钱、送药等细节,体会:这些都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通过“扶”、“蹲"、“半跪”、“夹出”、“洗”、“敷”等动词,以及他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微薄之力给予帮助,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一颗赤诚爱心。
)②抓住鲁迅先生在救护车夫后“变得那么严肃”、“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等句,体会鲁迅先生复杂的内心语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
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
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
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
“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鲁迅遗嘱: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第二天,天津《大公报》发表《鲁迅的七条遗嘱》。
全文如下:【上海十九日下午十一时发专电】鲁迅在《中流》杂志第二期发表《死》一文中有七条遗嘱。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周介孚:鲁迅祖父(1838-1904),本名致福,后改名福清,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1篇】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胳,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
课题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教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2.出示比较难读难记的字,请同学直呼音节。
“聚”读作“j)”;“羞”读作“xi&”;“翰”读作“h4n”;“滩”读作“t1n”;“璃”读作“l0”;“枣”读作“z3o”;“嗽”读作“s^u”;“悼”读作“d4o”;“浒”读作“h(”;“冠”读作“gu1n”,“传”,《水浒传》的“传”读作“zhu4n”;“正”,正月的“正”应读作“zh5ng”。
3.组织同学讨论容易写错的字,以便正确书写。
“敷”字的左上方是“甫”,不能少写点;“奥”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不要再加上一横。
“枣”字的上半部分是“”,不能写成束;“嗽”字中间是“束”,不要写成“束”;“餐”字的笔画比较多,下半部分“食”的倒数第二笔是“点”,不能写成“捺”;“吟”字的右边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4.辨析字形,理解字义,组成词语。
语(语言)殡(出殡)硼(硼酸)咳(咳嗽)悟(觉悟)缤(缤纷)绷(绷带)刻(深刻)嗽(咳嗽)镊(镊子)佣(佣人)悼(悼念)漱(漱口)摄(摄影)拥(拥护)掉(丢掉)愉(愉快)奥(奥秘)囫(囫囵)滩(沙滩)喻(比喻)懊(懊悔)物(财物)难(难度)5.提示课文中的词语,请同学解释,教师给予正确指导。
第26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脉络清晰。
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本文反映了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赞扬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吗?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1.紧扣课题,质疑问难。
出示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3)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梳理问题: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学生自己能解决;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这与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有关系,有一定难度,需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2.小组合作,读书释疑。
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谈谈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简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夏达的生活中的一件有趣的事情,他的伯父鲁迅先生在细心地教他画画。
通过这篇文章,孩子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人物。
1.2 课文内容概述本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讲述了夏达的童年时期和他与伯父鲁迅的一次亲近交流。
在一次难忘的阴雨天里,夏达无聊极了,于是他像往常一样找他的伯父鲁迅玩耍。
这时鲁迅先生拿出了画笔和纸,详细地告诉夏达如何使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画画。
这也是夏达和鲁迅先生在一起度过的一段难忘时光。
二、教学目标2.1 教学目标阐述1.能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理解课文的主旨。
2.能够准确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能够通过阅读、看图、画画等多种方式,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更好地发展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对名人的尊重和敬仰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保持敏感和热爱的态度。
2.2 教学目标分析1.分析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子,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2.利用互动的方式,促使学生运用文中的词汇和句子描述自己的情感,练习口语表达。
3.通过画画等艺术活动,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探索知识的世界。
4.让学生了解、尊重、欣赏名人,增强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的构成和主旨,理解夏达和鲁迅之间的情感交流。
2.学习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运用和理解。
3.2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感受夏达与鲁迅之间的情感,开展相关主题的思考和探讨。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部分生僻词汇并进行语境分析。
四、教学方法及教具4.1 教学方法授课、讨论、写作、画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多种交互形式,帮助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思维领域得到全面发展。
4.2 教具教师选取合适的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课本、黑板、笔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精品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能用最快地速度默读课文。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的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能借助课文以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能用最快地速度默读课文。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的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了解鲁迅。
你的鲁迅有什么了解?预设:学生展示。
2.为什么称呼伯父先生呢?预设:伯父是亲情的称呼,先生是尊敬的称呼。
3.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还有多少呢?4.谈话导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朗读感知1.听读课文,用较快的方法默读,读通每一个句子,思考课文讲了和鲁迅有关的哪些事情?2.阅读课文的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小组之间先简单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情?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吧!3.怎样提高阅读速度,较快地理清课文的内容?预设:(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
(2)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字一字读。
(3)带着问题,边读边勾画。
4.讨论:怎样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预设:(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的人物形象。
(2)对细微处的细节描写展示出的人物形象。
(3)侧面的描写烘托出的人物形象。
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内容并归纳小标题。
提示:(1)小标题比段意更简练。
(2)小标题一般多为短语。
(3)小标题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试着给每件事情加一个小标题,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预设:(1)谈《水浒传》。
(2)笑谈“碰壁”。
(3)燃放花筒。
(4)救助车夫。
(5)关心女佣。
6.认真读一读课文的开头,想一想这段话所写的内容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间呢?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预设:倒叙。
7.结合预习,借助资料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预习时候,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问题一:为什么伯父去世后会有那么多人前来吊唁?问题二:为什么伯父那么大的人,走路还会碰壁?问题三:为什么车夫的脚上不穿鞋?8.为了解决问题,你查找了哪些相关的资料?我查找了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的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能简单说说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哪几件事,并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通过理解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写作背景
1. 导入: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不幸病逝,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他的侄女周晔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师:题中“我”指谁?(生答,周晔)鲁迅是她的伯父,她为何还称他为先生?(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
)
3. 师:受人尊敬的鲁迅先生走了,周晔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万分悲痛呢?(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体会周晔的感受。
4. 师: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可能会想起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晔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 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主要回忆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你能试着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吗?
2. 师:大家发现本课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吗?(隔行分段,一些长文用隔行分成几部分,使文章条理更清楚。
)
3. 用最简单凝练的语言给四件事加小标题。
(1)学生自由加小标题,并交流。
(2)教师小结: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板书)
4. 过渡:这四件事情说明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
(他总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三、感悟品质
1. 读第二、四、五部分,思考: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找出相关的句子,结合相关资料思考原因,在文中做批注。
2. 学习“谈《水浒传》”这件事。
(1)课件出示:伯父摸着胡子……我还保存着。
(2)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鲁迅的风趣幽默)
(3)你听懂了“我”的伯父的话了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4)送给“我”两本书,又说明了什么?(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小结:伯父委婉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我”两本书,让“我”感受到伯父关心晚辈,善于启发、教育晚辈。
3.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1)学生自由读第四部分。
(2)课件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图上的内容。
(3)结合资料,理解鲁迅的身份;对照插图,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
4. 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1)指名读,思考:阿三回忆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明确: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5. 学习“笑谈‘碰壁’”这件事。
(1)引导学生理解“把鼻子碰扁了”“几次”“四周黑洞洞的”等重难点词
句。
(2)引导体会鲁迅不怕挫折,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总结升华
1.学完了课文,说说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总结提升:鲁迅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积劳成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首先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后,以鲁迅先生的追悼会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周晔的悲痛心情,再带领学生走进周晔的回忆中。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行文特点,并给文章中叙述的几件事加小标题,让学生对文章的行文思路更加清晰。
最后通过交流探讨,让学生对人物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七周年(1943年)时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比敬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至五段,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
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
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
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以反映鲁迅先生
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教育儿童”“顽强斗争”“和蔼慈祥”“同情大众”“关心他人”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教学时,我设计周晔在追悼会上的这种情感,在“预习检测”这一环节用回忆引出每一个小故事,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上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来。
相互照应,让整节课更显精致。
3.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
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
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
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
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不足之处
在“总结提升”“达标检测”这两环节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抓住词句,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挖掘,与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够深入;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
在今后教学中会不断改进。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
接着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
最后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