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点时文素材——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
高考必备时文素材【时文选粹】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

【时文选粹】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编者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通过诗文表达了对乡音特殊的情愫,也许是由于乡音中蕴含亲情、寄托和乡愁的缘故吧。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受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县域乡镇方言正趋于濒危,方言岌岌可危。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活化石,一旦失传,便不可再生。
诚然,推广普通话是必要的,但我们对方言的保护也不容忽视。
最是乡音解乡愁,没有了乡音,便无以慰藉游子漂泊的乡愁。
莫让方言成为消失的历史题目即观点,运用祈使句,旗帜鲜明。
①语言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宝藏。
保护语言资源,无论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语言生活的丰富、语言研究的推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开篇点题,指出保护语言资源的重要意义。
②如今,方言变化速度加快,弱势方言趋于濒危,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有的面临消亡的境地。
比如湖北大冶的金湖方言,“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原先叫“父、阿爹、阿母、家公、家婆”,现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变化无疑是在向普通话靠拢。
大冶方言的变化只是汉语方言变化的一个缩影。
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紧迫性分析。
以湖北大冶的金湖方言为例,由个例到普遍,指出弱势方言趋于濒危,亟待抢救。
③方言保护要特别关注县域方言,尤其是乡镇方言。
在南方方言区,特别是在方言复杂的地区,“十里不同音”很常见。
湖北东南部是赣语区,县域内乡镇与城关、乡镇与乡镇之间,方言都有区别,有的差异显著。
对于方言的保护,过去往往比较重视的是上海、广州、厦门、武汉等大城市的强势方言。
其实,县域、乡镇方言更能反映方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保护方言,用乡音留住乡愁

保护方言,用乡音留住乡愁作者:侏昌俊姚羽庄初升等来源:《畅谈》2017年第15期“如果失去方言,或许会遗忘我们从何而来、为何来此,或许会忘记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生动的记忆。
”“飞起吃人”“捉麻麻鱼”……这些地道的重庆方言、俚语,还有多少为人所知?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4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
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
8月,4名高中生将携此论文角逐决赛。
这篇万字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今社会对于方言的乡愁。
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式微,几乎是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代价与表征之一。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护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
危机:方言“断代”现象浮现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8%的受访者会说家乡的方言,25.7%的受访者只会说一点,8.7%的受访者不会说但听得懂,也有2.1%的受访者既不会说也听不懂。
受访者中,“00后”占0.8%,“90后”占19.6%,“80后”占54,2%,“70后”占19.0%,“60后”占5.4%。
“老家人覺得,不管在外面如何,回了家就要说方言,才显得亲切。
”北京某高校大一学生赵安泉说,今年春节回重庆老家时,他在聚会上不经意讲了几句普通话,被同席的人打趣“成了北京人”。
“如果周围人都在讲方言,自己却要说普通话,会显得‘格格不入’。
”在河北某高校读大三的黄远与父母交流时用普通话,但和爷爷奶奶聊天时就会改用方言。
“爷爷奶奶一辈子都在说方言,听普通话会比较‘费劲儿’。
但如果家族长辈没在场,大家就都用普通话交流了。
”在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区,出门普通话、进门方言,更是生活中一大普遍现象。
然而,许多人离开家乡后,便很少讲方言,他们的孩子也很少再接触方言。
方言该不该废弃写一篇作文

对于方言的看法作文精选六篇篇一:对于方言的看法作文方言里的乡愁为了能够方便不同地域间人们的交流,推广普通话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而正如“京腔京韵自多情”,语言这块文化的“活化石”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演化为各地各具独特的语言表现力的方言。
但随着城市不断涌入农村务工人员,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已经处在一个面临消亡的尴尬境地。
我们会不会突然觉得若有所失呢?我们失去了什么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就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所谓“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世上无数的方言相互间都存在差异。
正像是自然界不断发展中的物种灭绝,处在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方言消亡的速度也加快了。
一方水土一方音,一个地域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都依附在语言当中。
而如今许多城市里,年轻的“打工族”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大部分不会讲甚至听不懂家乡的方言。
这其实丢掉的,是一份乡愁。
方言消失,乡音变味儿,乡愁也必将无所寄托,一颗乡愁的心也无处安放。
或者说,方言的消亡逐渐成为我们最大的乡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一个语种的死亡和消灭,等于永远失去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认知和理解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人类已经加大了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而对方言的保护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载体“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吴方言柔婉动听。
试想,如果其内容都成了书面语,语音语调换成了普通话,是不是一场灾难呢?方言的消亡,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是乡愁、亲情以及地域独特的文化风情。
我们又该如何挽救呢?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并非易事。
这样的求衡需要大众支持与方言自信。
每年九月份都将迎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这会一次次让民众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作用,群众支持得以保障。
方言自信又该如何建立?不由得想起曾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蓝瘦香菇”——广西一小伙失恋时,用当地方言录了视频发布在网上,其译为普通话就是“难受想哭”。
“蓝瘦”体的走红是有关方言的有意味的文化现象,很多人认为这是哗众取宠,而我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建立方言自信的有效途径。
2019高考语文热点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

2019高考语文热点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编者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通过诗文表达了对乡音特殊的情愫,也许是由于乡音中蕴含亲情、寄托和乡愁的缘故吧。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受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县域乡镇方言正趋于濒危,方言岌岌可危。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活化石,一旦失传,便不可再生。
诚然,推广普通话是必要的,但我们对方言的保护也不容忽视。
最是乡音解乡愁,没有了乡【时代警语】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
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要大力做好社会宣传,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积极支持方言保护,充分激发方言活力。
只有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方言保护,方言的保护才能切实得到保障,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思维串联】【考点精练】1.下列句子中和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这是目前县域、乡镇方言处于的境况之一。
B.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C.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面临消亡的境地。
D.方言的传承,既要有国家语言政策的强力支持,也要有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措施。
除了方言的使用、方言的学习与教育,大众传媒也是传承方言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阵地。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
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根据这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少于 500 字。
2021高考作文热点“方言与普通话”原题及解析范文

2021高考作文热点“方言与普通话”原题及解析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斗转星移,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地域文化代表的方言处境却愈显尴尬。
湖南电视台主持人汪涵自掏腰包500万,发起“響應”(乡音)方言保护计划。
他一句“普通话让你走的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戳中许多人的泪点。
余秋雨则认为仅保留于少数几种那些具有丰厚的历史,有较大的人口覆盖面,又具有相当的内涵的方言便足够。
而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则表示:试图保护所有的语言这一行为是非理性的。
以上三人,你更赞同谁?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文题解析】:一、分析材料所给材料:湖南卫视主持人注涵自费近500万保护方言。
材料中列举了三个人不同的观点。
写作任务是:以上三人,你更赞同谁?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人口迁移,越来越多的人说着普通话。
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急剧加速,城市新移民的大幅增长,方言这种文化传承正慢慢地呈现出被普通话取代的趋势,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在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更方便。
但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
这句话唤起不少人的乡愁,也激起他们保护自己家乡话的意识。
但也有人认为方言的式微或消失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不必刻意对其进行保护。
抓住材料关键词:方言二、参考立意根据材料中三人的不同的观点立意:(1)根据汪涵的“普通话让你走的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
”立意为:维护方言的多样性和国家战略毫不矛盾,反而是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标志;乡土方言是地域文化心的载体,传承和维系着集体记忆,塑造了文化共同体,留住方言,就是传承了地域文化;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而是增强文化认同感。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传统文化与方言保护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传统文化与方言保护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
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性、具体性的特点,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唯有抓住根本,方这里可以>>>在线咨询。
仍有疑惑?我们来看看国考课程是怎么设置教学的。
背景链接如果说乡愁是对故乡的深深怀念——怀念青山绿水,怀念父老乡亲,也怀念温暖的乡音,那么,乡音就是母亲的呢喃,是故乡记忆的依托。
当下中国所处的时代,正是人口频繁流动和城市化速度之快史无前例的时代,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国人而言,最大的乡愁,则莫过于传统乡音——方言的遗失。
在电视中,在广播里,在最通行无阻的网络世界中,普通话是中国人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
相比之下,方言作为一种主流之外的“亚语言”,传承路径却愈加逼仄。
在逐步失去大众媒体平台的依凭之际,方言作为一种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陪伴,正滑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近些年的全国两会和地方各级两会,均有代表就方言问题递交议案、提案,呼吁社会关注方言、保护方言。
诚然,随着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大力开展,方言的使用范围正逐渐缩小,年轻一代不会说家乡方言成了常态,方言保护非常迫切。
综合分析[特性分析]方言,也就是地方话。
如汉语的北方话、吴语、粤语、闽南话等。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
方言在部落语和部族语中曾不断产生和发展,更新和淘汰。
方言,依据其属性可分为地方方言和社会方言。
形成方言的因素也很多,如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等。
随着地域的不同、时间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等,方言也会受到相互影响,发生变化,遭遇取舍。
但影响的最终结果是方言作用的逐渐减弱,甚至随着共同语影响的扩大而趋向消失。
尤其是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人员的大量流动,方言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汉语方言是汉语在各地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各地方文化的承载体,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方言保护专题练

方言保护专题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方言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具有长远意义,如同物种意义上的不可再生性,我们今天仅用短视的眼光看待方言,可能看不到它实在的价值,但如果因此忽略它,任其消失,则是不可还原的。
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湖南花鼓戏,以其特色与影响带给人们独有的艺术享受;第二,我们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字,需要借助方言;第三,语言的多样性是丰富人类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
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
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
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社区营造和谐宜居的优良环境有很好的助推力。
在现有的交通通讯、信息化的背景下,方言差异性减少、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现实。
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希望方言在更长的时间里能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
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社会要逐步养成双语双言、多语多言的状态,并习以为常——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言多语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实际也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中国南方地区多言环境情况较多,尤其像广西这样的地方,一个人往往会说几种方言,比如西南官话、粤语、客家话,有的还会说壮语。
这是百姓自然而然掌握的,并不存在学得多就学不好的情况。
因此,在目前环境之下,城市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以后普通话说不好,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说方言,与普通话同时接触。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乡土乡音(实用类 散文)

(节选自耿立《散文的在场与见证》) 注①作者1936年写于济南。②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春夏季 节,日夜鸣啼。
一二
我想写这篇小说是在去年此时,读了李广田先生的《桃园杂记》以后。 他在文中提起布谷,说在他的家乡以为是叫的“光光多锄”,令我想起了我的 家乡人仿佛说是“花好稻好”。花,读ho,大约不是指普通的花,而是指棉花。 稻无问题,即水稻,江乡自然有水田。这两种说法,与芦焚先生的“光棍抗锄” 俱未见于典籍。典籍中有的,除“布谷”“割麦插禾”以外,还有“麦饭熟”“脱却 布裤”“郭公”等。而在我们的活书本里更不知有多少花样了。哪一天把各 地的花样搜集起来,该有如何一个大观!不过千差万别,都由于耳朵不同吗? 其实,芦焚先生之意,在于环境,在于生活环境的差别吧。
一二
解析 B项,“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 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错误。雄安新区未来保 护乡愁的两种方式不是分别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和非物质类乡愁遗产,而 是都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和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一二
3.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和“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 请据此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内容。(6分)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写了“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 好记忆。②又写了“怎么办”:地方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方法来留住乡愁。 ③材料二写了“为什么”:乡土社会中,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 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
“光棍抗锄”,芦焚先生想。 “光光多锄”,李广田先生想。 “花好稻好”,我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
编者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通过诗文表达了对乡音特殊的情愫,也许是由于乡音中蕴含亲情、寄托和乡愁的缘故吧。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受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县域乡镇方言正趋于濒危,方言岌岌可危。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活化石,一旦失传,便不可再生。
诚然,推广普通话是必要的,但我们对方言的保护也
【时代警语】
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
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要大力做好社会宣传,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积极支持方言保护,充分激发方言活力。
只有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方言保护,方言的保护才能切实得到保障,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 下列句子中和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这是目前县域、乡镇方言处于的 境况之一。
B. 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 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C.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 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面临消亡的境地。
D.方言的传承,既要有国家语言政策的强力支持,也要有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措施。
除了方言的使用、方言的学习与教育,大众传媒也是传承方言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阵地。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
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根据这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少于 500 字。
(本篇编辑老师:河南巩义高中张**)
【相关链接】
方言保护: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要守望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
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虽然普通话早就被法定为国家通用语言,但根
据近年的调查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仍有约 4 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说明,普通话并没有
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霸道”,它的推广普及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但正如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所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
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
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
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
”不止是《繁花》,从
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
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
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
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
2008 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
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
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
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
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
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
惯也正在形成。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
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来源:2015 年12 月03 日《人民日报》作者:李昌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