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系统进化树
乳酸菌的简介

乳酸菌的简介一、乳酸菌的起源根据圣经旧的书上记载,公元前4000多年,人类已经开始发酵乳酸肉制品及蔬菜腌渍物。
直到公元1857年,巴斯德(Pasteur)发现酸乳(sour milk)中有微小生物体存在,将其定名为”levue lactique”,发酵乃微生物作用所致的秘密才首次得以揭露;这是发现乳酸菌的开端。
1873年李斯特(Lister)利用稀释法,由酸乳中纯化分离出Bacterium lactis,也就是目前的Lactococcus lactis,这是乳酸菌最早被分离出来的纪录(廖,1998;李,2000)。
二、乳酸菌的定义乳酸菌一般是指能将碳水化合物发酵分解为乳酸的细菌群(佐佐木隆,1998)。
乳酸菌群具有以下几点特性:1.为革兰氏阳性(gram positive)球菌或杆菌。
2.不产生孢子(nonsporting)且无运动性(nonmotile)3.不具分泌催化酶(catalase negative)之能力。
4.可在有氧环境生长,但以无氧状态下生存较佳,亦有绝对厌氧者。
5.需有碳水化合物、胺基酸、维生素等多种生长因子方能生长之复合营养需求性(complex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6.依代谢途径与最终产物的不同,可分为同质发酵(homofermentative)及异质发酵(heterofermentative)两种乳酸菌。
同质发酵性乳酸菌含有aldolase,最终产物90%-100%为乳酸;异质发酵性乳酸菌具有phosphoketolase,其最终产物除了40%-50%的乳酸外,还包括乙醇、二氧化碳及醋酸等多项产物(Ingledew,1995)。
乳酸菌普遍存在动物体消化道中,因耐酸性佳且可分泌乳酸及抗菌物质等有利于生存的条件,故消化道三大菌群当中最占优势(Nemcova et al. 1997)三、乳酸菌的分类乳酸菌一般包括Lactobacillus (L)、Leuconostoc (Leuc.)、Streptococcus (S)及Pediococcus (Ped.)四属;广义的乳酸菌尚包括Bifidobacterium与Sporolactobacillus 两个属(Jay, 2000)。
新疆乳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及耐药性分析

新疆乳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及耐药性分析聂睿;于洋;倪永清【摘要】从新疆北部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出103株乳酸菌并进行生理生化表型鉴定,对这些乳酸菌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分离的乳酸菌主要为5个属分别为乳杆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魏斯式菌属、明串珠菌属.采用纸片扩散法(K-B)研究不同属中不同乳酸菌对8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耐药性研究表明,分别有6株对链霉素、新霉素有耐药性,5株对红霉素有耐药性,7株对卡那霉素有耐药性,8株全部对萘啶酸具有耐药性,4株对万古霉素、四环索具有耐药性,2株对头孢唑肟存在耐药性.【期刊名称】《中国酿造》【年(卷),期】2016(035)001【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新疆;乳酸菌;多样性;耐药性【作者】聂睿;于洋;倪永清【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3乳酸菌是一类发酵产物为乳酸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总称[1],在20世纪初,术语“乳酸细菌”是用来指“乳中发酵产酸的生物”[2]。
到目前乳酸菌主要分为乳杆菌属、乳球菌属、肠球菌属、肉杆菌属、明串珠菌属等,约为36个属[3],被广泛应用在乳品、果蔬、发酵肉品加工过程中。
乳酸菌除了对这些产品的香气成分有所作用,其代谢产物(如有机酸、过氧化物、双乙酰、细菌素等)还能够抑制食源性的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4]。
特别是在发酵乳品中,乳酸菌作为起始发酵剂可以起到增香的作用。
随着工业发展,乳酸菌在能够促进食品的生物转化,改善产品感官特性以及提高发酵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的同时还能够促进食品中营养物质的产生[5]。
近20年由于人类在医药动物养殖业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较为严重,如果将携带可转移耐药因子的乳酸菌菌株应用在生产中,将会严重威胁到食品的安全性,因此乳酸菌的耐药性是目前国际上对其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普遍的关注,特别是由多重耐药性发展至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普遍耐药性[6-8]。
菌株系统进化树的构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菌株系统进化树的构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菌株系统进化树的构建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菌株之间的进化关系和演化历史。
菌株系统进化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表示不同菌株间亲缘关系的有向无环图,它能够揭示这些菌株之间的共同祖先和演化路径。
菌株系统进化树是基于菌株间的遗传差异来构建的。
通过对不同菌株的基因组、基因序列和遗传标记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或相异度。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构建菌株系统进化树,从而揭示菌株间的进化关系。
构建菌株系统进化树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收集不同菌株的样本,提取其基因组或基因序列;然后对这些样本进行测序并得到相应的遗传数据;接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计算出菌株间的遗传距离;最后利用分子进化模型和统计方法构建进化树,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分析。
菌株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不同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演化过程和机制。
其次,菌株系统进化树可以为微生物分类学和菌群动态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此外,对于研究菌株的致病性、抗药性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菌株系统进化树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构建菌株系统进化树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研究课题。
通过比较和分析菌株间的遗传数据,我们可以揭示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进一步推动微生物学和生物进化学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构建菌株系统进化树的方法和应用,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各个部分的排列顺序。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使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和流畅。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引言部分(Introduction):在引言部分,首先要对菌株系统进化树的概念进行介绍,解释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背景。
1株海洋乳酸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1株海洋乳酸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赵鸭美;刘林;安静莹;钟敏;胡雪琼;刘颖【摘要】对从南海海域沙虫(Sipunculus nudus)肠道分离到的1株海洋乳酸菌ZH-101,通过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实验,并结合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鉴定为棒状乳杆菌扭曲亚种(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 subsp,torquens).采用双层牛津杯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发酵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黑曲霉6种指示菌的抗菌活性并对该菌做了部分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发酵液对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致病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6.0,培养6h后进入对数期,18h后生长进入稳定期.【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27)002【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乳杆菌;分离鉴定;抑菌活性;生物学特性【作者】赵鸭美;刘林;安静莹;钟敏;胡雪琼;刘颖【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普通高等学校水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310 引言乳酸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中,它能抑制或杀死一些食品腐败菌和致病菌,改善食品风味,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1]。
近几年不断报道,一些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一种或多种具有抑菌活性的多肽或前体多肽即细菌素,具有抗菌性强、抑菌谱广、安全无毒等特点,是开发天然食品防腐剂的重点研究方向[2]。
我国南海海域广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特殊的海洋生存环境使海洋生物具有与陆生生物不同的生理性状,并产生许多结构新颖、作用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是寻找乳酸菌新种和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的重大来源[3-5]。
本研究对从南海海滩沙泥中挖出的沙虫(Sipunculus nudus)肠道中分离得到的一株细菌进行多相鉴定,对其发酵液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并对它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益生菌的探索历史

益生菌的探索历史∙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研究了牛奶的变酸过程。
他把鲜牛奶和酸牛奶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它们都含有同样的一些极小的生物——乳酸菌,而酸牛奶中的乳酸菌的数量远比鲜牛奶中的多。
这一发现说明,牛奶变酸与这些乳酸菌的活动密切相关。
∙1878年,李斯特(Lister)首次从酸败的牛奶中分离出乳酸乳球菌。
∙1892年,德国妇产科医生Doderlein在研究阴道时提出产乳酸的微生物对宿主--人有益。
∙1899年,法国巴黎儿童医院的蒂赛(Henry Tissier),蒂赛率先从健康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了第一株菌种双歧杆菌(当时称为分叉杆菌),他发现双岐杆菌与婴儿患腹泻的频率及营养都有关系。
∙1900-1901年,Moro,Beijerinck和Cahn各自研究了肠道中的乳酸菌。
丹麦人奥拉一严森(OrIa—JerlSerl)首次对乳酸菌进行了分类。
∙1905年,保加利亚科学家斯塔门·戈里戈罗夫第一次发现并从酸奶中分离了“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同时向世界宣传保加利亚酸奶。
∙1908年,俄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力亚.梅契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正式提出了“酸奶长寿”理论。
通过对保加利亚人的饮食习惯进行研究、他发现长寿人群有着经常饮用含有益生菌的发酵牛奶的传统。
他在其著作「延年益寿」(Prolongation of Life)中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1915年,Daviel Newman首次利用乳酸菌临床治疗膀胱感染。
∙1917年,德国Alfred Nissle教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士兵的粪便中一株大肠杆菌。
这名士兵在一次严重的志贺氏菌大爆发中没有发生小肠炎。
在抗生素还没有被发现的那个时代,Nissle利用这株菌在治疗肠道感染疾病(由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取得可观成果。
这株大肠杆菌现仍然在使用,它是为数不多的非乳酸菌益生菌。
∙1919年,怀着对巴尔干半岛有益酸奶和巴斯德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成果的极大兴趣,伊萨克·卡拉索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创立了公司(达能前身)。
禽用乳酸菌的筛选与功能鉴定

禽用乳酸菌的筛选与功能鉴定冯会贤;梅星星;蒋瑞瑞;郭克豹;孙向丽;康相涛;王彦彬【摘要】[目的]从健康鸡肠道中分离筛选优质乳酸菌,为制备禽用微生态制剂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用30日龄健康青年鸡,取其盲肠内容物,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具有产酸能力的乳酸菌,对其进行耐pH 3.0胃酸和3 g/L牛胆盐筛选试验及菌株生长曲线、产酸能力测定,并通过平板抑菌试验筛选出具有较强抑菌效果的菌株.最后对此菌株16S rRNA进行克隆测序,经Blast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所取鸡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得到L1~L9 9株乳酸菌,其中L2、L4和L9株耐pH 3.0和3 g/L牛胆盐的综合能力较强.经过比较3株菌的生长曲线和产酸曲线,发现L2菌株耐酸耐牛胆盐、生长迅速、产酸能力强,且具有较强的抑制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活性.经16S rRNA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鉴定,确定L2为唾液乳酸杆菌.[结论]成功筛选出了1株可用以研制禽用微生态制剂的乳酸菌菌株.【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44)009【总页数】7页(P35-41)【关键词】乳酸菌;16S rRNA;大肠杆菌;鸡【作者】冯会贤;梅星星;蒋瑞瑞;郭克豹;孙向丽;康相涛;王彦彬【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畜牧局,河南信阳464000;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3鸡大肠埃希菌病是引起鸡生长缓慢和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制约着养禽业的发展。
不同来源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不同来源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于晨龙;张七斤;陈光明;杨晓宇;吕天星;苏日娜【摘要】试验从传统乳制品、仔猪粪便及鸡肠道分离到6株乳酸菌,分别命名为LS、LT、LJ1、LJ2、LZ1、LZ2.通过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6株分离菌进行鉴定及研究.结果显示LS、LT、LJ1、LZ2菌株为短乳杆菌;LJ2菌株为粪肠球菌;LZ1菌株为嗜酸乳杆菌.这6株菌株对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4(041)002【总页数】5页(P208-212)【关键词】乳酸菌;分离鉴定;16S rDNA【作者】于晨龙;张七斤;陈光明;杨晓宇;吕天星;苏日娜【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动物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动物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动物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动物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动物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动物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1目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一般都通过抗生素来治疗,但抗生素的滥用使得大部分细菌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给疾病治疗及人类健康带来隐患。
寻找有益的抗生素替代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以菌治菌的方法正日益被人们接受。
实践证明益生素是一种可直接饲喂动物并能促进动物肠道菌群平衡的微生态制剂,可部分替换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有望解决抗生素残留问题及动物耐药问题,而在肠道众多菌种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益菌当属乳酸菌(罗慧等,2008)。
耐高温L_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167
技术·食品工程 >>>
CEREALS AND OILS PROCESSING
解成葡萄糖, 然后进行发酵。 从长远角度来讲, 有效 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 L-乳酸, 包括各种废弃物的资源 化利用, 将有助于节约粮食资源, 降低乳酸生产成本, 促进聚乳酸产业发展, 减少环境污染, 创造可观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乳酸生 产底物选择方面逐渐由淀粉转向木质纤维素。 要实现 对木质纤维素的同步糖化共发酵生产乳酸, 就要求乳 酸菌能够同木质纤维素完全水解所需的纤维素酶有良 好的协同作用。 也就是说乳酸菌的发酵温度、 pH 值等 条件要同纤维素酶糖化时的温度、 pH 值等条件接近或 一 致 。 一 般 纤 维 素 酶 作 用 的 温 度 在 50~60℃, pH 值 在 4.8~5.2, 因此要求乳酸菌要能够耐高温和耐酸。
【关键词】 耐高温 L-乳酸菌; 16S rDNA; 筛选; 鉴定 中图分类号: TS 2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199(2010)11-0167-05
乳酸及其衍生物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 化学品, 广泛应用于食品、 农业、 环保、 医药、 饲料、 日用品、 化工等领域。 人体和动物体只能代谢自身产 生或摄入的 L-乳酸, 因此 L-乳酸在食品、 饲料和医药 行业中备受重视。 以乳酸为单体经化学合成的聚乳酸 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