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CRT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及血液动力学观察

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新的治疗方法。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主要原因是室间隔肥厚造成流出道狭窄,以及收缩期二尖瓣前叶与室间隔的贴靠加重了流出道梗阻[2]。当心脏起搏时,心室起搏点位于右心室心尖部,心室激动最早从心尖部开始,使室间隔在整个左心室收缩之前预先激动而提前收缩移开流出道,使左心室压力差减少,同时减轻了二尖瓣前叶收缩期与室间隔的贴靠,而进一步减小流出道梗阻,
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效果。
资料与方法
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41岁(19~58岁),均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均有活动后或休息状态下出现头晕、气短症状,其中6例患者曾出现过晕厥,4例患者伴有窦性心动过缓。所有患者服用过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拮抗剂,效果不佳。患者入院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示:平均室间隔厚度为2.2cm(1.8~2.7cm),均有左室流出道狭窄,左室流出道压力差平均为49.05±27.19(25~115)mmHg(1mmHg=0.133kPa),其中7例伴有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现象,患者平均射血分数为0.52(0.41~0.62)。11例患者均置入了双心腔起搏器,其中CPI Delta 937 4例,Telectronics Reflex 8221 2例,Medtronic Prodigy D 5例。置入手术在局麻下进行,经右侧头静脉或锁骨下静脉送入心房、心室起搏电极,分别置于右心房心耳处及右心室心尖部。测试起搏参数满意后,置入脉冲发生器于患者的右胸前皮下囊袋中。手术后当天,应用体外程控仪将双心腔起搏器的房室延迟时间(A-V Delay)程控为100ms,起搏频率为65~75次/分。患者术后1周,重复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患者出院后进行临床随访。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指征与术后管理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指征与术后管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心血管病疾病负担越来越重,心力衰竭患者越来越多,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死亡率高,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难题。
近年来已经证明,心力衰竭的预后与心脏的不同步收缩相关,心电图QRS越宽,患者预后越差。
使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即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三腔起搏器,改善房室之间和心室之间的同步性收缩,不仅可以改善生活质量,也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因此近年来CRT 的使用越来越多。
但在CRT的使用指征掌握上和植入以后的随访管理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重视,即选择最适合的患者,做更好的随访管理,使得患者最大获益。
一、CRT指征掌握既往的不同的临床试验选择的人群QRS波群宽度不同,试验结论也不完全一致,最具有说服力的临床试验有COMPANION(Comparison of Medical TheraPY,Pacing,a n d Defibfill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研究:即心力衰竭患者药物、双心室起搏和双心室起搏除颤器(CRT —D)治疗对比研究,该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128个美国医学中心参加。
CARE—HF(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Heart Failure Trial)研究:即心脏再同步一心力衰竭研究。
该研究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共有82个欧洲医学中心参加。
上述研究肯定了CRT降低心力衰竭死亡率。
CRT的指征掌握也在不断变化,各国指南也略有不同,根据2016年欧洲心力衰竭指南推荐CRT指征掌握如下:1.对于优化了药物治疗,仍有症状的窦性心律患者,QRS 波间期≥150 ms、QRS 波呈LBBB 图形、LVEF≤35%,推荐使用CRT,以改善症状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IA)。
2.对于优化了药物治疗,仍有症状的窦性心律患者,QRS 波间期≥150 ms、QRS 波呈非-LBBB 图形、LVEF≤35%,可以考虑使用CRT,以改善症状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IIa)。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由于心肌细胞增厚和肥大引起的心肌疾病。
它可以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使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并造成其他症状。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减轻并发症、延长寿命及改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肥厚型心肌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例如,利尿剂可以减轻心脏水肿、降低心脏负担;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缓心率、降低心肌供氧需求和改善心脏收缩功能等。
钙通道阻滞剂、心房颤动抑制剂等药物也可用于缓解症状。
2. 实施心绞痛治疗:心绞痛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痛苦感。
治疗方式包括静脉注射硝酸甘油、硝普钠等,同时也可以采取口服药物如长效硝酸酯类、常规化药物等。
3. 手术治疗:根据病情可能采用外科或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包括心肌切除术、心室肌薄化术和心脏移植术等,可以集中去除病变部位或更换或整体心脏功能。
介入手术包括导管穿刺消融术和射频消融术等。
这些手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脏死亡率和风险,并改善心脏功能。
4. 合理运动:运动可以加强心脏肌肉,提高心脏健康,避免过度疲劳,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患者的体力较弱,需在合适的时间和强度尽量减少超负荷运动。
5. 避免诱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需避免一些诱因,例如大量饮酒、吸烟、过度情绪波动和参加剧烈运动等。
这些因素容易导致心脏病发生和加重心脏负荷。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病人,治疗要精准、个性化,一定要结合患者全面的身体状况、病情等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最终达到缓解症状、减轻疾病拥有的负面影响,降低心脏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CRT治疗适应证解读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领域
CRT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虽然CRT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和科学研究来证实。
CRT治疗的适用人群和适用条件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不同年龄、性别、疾病状况和身体 状况的患者对CRT治疗的反应和效果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深入了解CRT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 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扩大CRT适应证范围
探索CRT在更多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应 用,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05 结论
CRT治疗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CRT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某些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CRT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大, 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总结词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是CRT治疗的适应证之一,CRT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和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心肌梗死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导致心功能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 CRT治疗可以通过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减轻心力衰竭的症状,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总结词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是CRT治疗的适应证之 一,CRT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
费用较高
需要长期随访
CRT治疗需要使用高精度的设备和技术,因 此治疗费用相对较高,可能增加患者的经 济负担。
CRT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 ,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4 CRT治疗的临床研究与进 展
当前CRT治疗的主要临床研究
CRT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01
CRT通过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减轻心衰症状,提高患者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指南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指南摘要:1.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概述2.化学消融术的定义和适用范围3.化学消融术的操作步骤4.化学消融术的疗效和潜在风险5.化学消融术的替代治疗方法6.结论正文: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主要特征是心室非对称性肥厚,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从而引发心脏负荷过重和心肌缺血。
该病是青少年和运动员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也是常用的方法。
其中,化学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进行的介入治疗,其主要目的是减轻左心室流出道的梗阻,缓解心脏负荷。
化学消融术的定义和适用范围化学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将化学药物注入心脏,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治疗中,化学消融术主要适用于室间隔肥厚的患者。
通过化学消融术,可以减轻一部分患者由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出现的临床症状。
但是,化学消融术并不适用于所有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其适应症与室间隔切除术相似。
化学消融术的操作步骤化学消融术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首先,通过冠状动脉间隔支将无水酒精注入肥厚的室间隔区域,造成该供血区域的心室间隔坏死。
这种方法可以使左心室流出道增宽,降低心室与流出道的压力阶差,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
其次,消融范围的确定。
由于消融范围的不确定性,部分患者需要重复消融,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化学消融术的疗效和潜在风险化学消融术的疗效主要体现在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方面。
临床研究表明,化学消融术可以减轻一部分患者的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受益。
化学消融术的潜在风险包括:消融范围过大,导致心脏功能不全;消融范围不足,症状改善不显著;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风险等。
化学消融术的替代治疗方法对于不适合化学消融术的患者,可以选择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室间隔切除术等。
药物治疗是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基础治疗,当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CRT临床应用进展

CRT临床应用进展CRT(心室重同步化治疗)是一种针对心脏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同步化心脏收缩来提高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CRT在心脏病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重点介绍CRT的临床应用进展。
首先,CRT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CRT通过在心室中植入起搏器,可以同步化心室收缩,改善心室异步性收缩,增加心室射血分数,减少房室之间的时间差异,提高心脏功能。
研究显示,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CRT可以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减少住院次数和心脏病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CRT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发生异常的一种情况,可以导致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
CRT可以在心脏中植入起搏器,通过电刺激来同步心室收缩,解决心脏电活动不同步的问题。
研究发现,在一些特定的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CRT可以减少心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脏电活动的同步性,降低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
另外,CRT还被应用于心脏重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心脏重构是指心脏在心肌梗死等病变后发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可以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
CRT可以通过同步化心室收缩,改善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功能,减少心脏重构的发生,提高心脏功能。
研究显示,在心肌梗死后应用CRT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减少心肌梗死区域的扩张,降低心脏重构的发生率。
最后,CRT在心脏瓣膜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心脏结构异常引起的心脏病,可以导致心功能不全和心脏重构。
CRT可以通过改善心室异步性收缩,提高心室射血功能,减少心脏重构的发生。
研究表明,在心脏瓣膜病患者中应用CRT可以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减少心脏瓣膜病的复杂性手术风险。
总结而言,CRT在心脏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它在心力衰竭治疗、心律失常治疗、心脏重构治疗和心脏瓣膜病治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CRT左室导线最佳部位的选择

CRT左室导线最佳部位的选择CRT(心脏再同步治疗)是一种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来协调心脏的右室和左室收缩的治疗方法。
在CRT术前的准备中,选择CRT左室导线的最佳部位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CRT左室导线最佳部位的选择。
一、患者特征在选择CRT左室导线最佳部位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特征进行评估。
这些特征包括心脏解剖结构、左室功能、室间传导阻滞等。
这些特征将有助于确定适合患者的导线部位。
二、左室导线的选取对于CRT治疗,左室导线是连接右室起搏器和左室的关键。
在选择左室导线时,有几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1. 冠状静脉解剖结构冠状静脉是常用的左室导线植入途径。
然而,冠状静脉的解剖结构在不同患者之间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选择左室导线的位置时,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冠状静脉结构以确保导线植入的成功和稳定。
2. 心肌电图和心脏造影心肌电图和心脏造影是评估左室功能和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工具。
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可以确定最佳的导线位置,以最大程度地提高CRT治疗的效果。
3. 导线定位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导线定位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改进。
例如,导线的超声定位和三维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适合的导线位置。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CRT治疗的成功率。
三、导线位置的选择在选择CRT左室导线最佳部位时,通常有三个主要的位置选项。
1. 侧壁位置侧壁位置是常见的左室导线植入位置之一。
这个位置相对容易实现,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它可以覆盖大部分左室壁面,并有效地改善心脏的同步收缩。
2. 前壁位置前壁位置是另一种常见的左室导线植入位置。
这个位置相对容易接近,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可能更适合。
它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脏的同步性,特别是针对前壁缺血患者。
3. 后壁位置后壁位置是相对较少选择的植入位置。
这个位置具有挑战性,并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者进行植入。
然而,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后壁位置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它可以改善反复心房颤动的患者的心室收缩功能。
四、潜在并发症在选择CRT左室导线的最佳部位之前,必须考虑潜在的并发症。
心脏再同步治疗操作技术规范

心脏再同步治疗操作技术规范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一种通过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来改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同步性和心脏收缩力的治疗方法。
该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以下是心脏再同步治疗操作的技术规范。
1.患者选择: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于具有严重心室功能障碍、且存在QRS波宽度增大的心力衰竭患者。
患者需经过详细且全面的评估,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多种检查手段,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的适应症。
2.麻醉与术前准备:心脏再同步治疗手术一般在清晨进行,患者需进行最少8小时的禁食。
手术前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手术麻醉一般选择全麻,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进行静脉通路建立、氧气疗法等。
3.植入术操作:手术医生需进行消毒和铺巾操作,穿戴手术衣、手术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进行皮肤麻醉,然后在合适的位置进行皮下置入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一般是在左锁骨下静脉注射部位进行。
4.电生理检测:术中通常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测,以确定植入电极的最佳位置。
通过电生理检测,可以选取合适的起搏位置,确保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有效性。
5.电极置入:在电生理检测确定的最佳位置进行电极的置入。
一般情况下,电极需要插入到右心房、右心室以及冠状静脉进行心肌再同步起搏。
6.心脏电刺激:置入电极后,医生需要对心脏进行电刺激,以测试起搏器的工作情况和刺激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调整起搏器的参数,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提供心脏再同步治疗。
7.术毕处理及观察:手术结束后,需要对伤口进行处理,并将手术区域进行固定和包扎。
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观察,包括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心脏再同步治疗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合并症,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术前评估和手术决策。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和定期复查,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年, Frananapaziry研究,44例患者,随访3个月,症状、活动耐力 以及LVOTPG均明显改善
Fananapazir L, et al.Circulation 1994;90:2731–2742.
研究者得出结论:DDD起搏应该在所 有药物治疗无效,准备行左室间隔心 肌切除术或二尖瓣置换术前患者应用
Curr Prob Cardiol 1996;21:385-443 Fananapazir L, et al.Circulation 1994;90:2731–2742
2008年ACC/AHA/NASPE有关 HOCM起搏治疗的适应症:
I 类:HOCM合并窦房结功能不全以及房室阻滞中的I类适应症的各 种情况
IIa 类:无 IIb 类:药物治疗困难而伴有症状的肥厚型心肌病,在休息或激发
状态下有明显的流出道梗阻者
III 类:无症状或者经药物治疗可控制;虽有症状但无流出道梗阻的 证据
CRT治疗HOCM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近年来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 进展,通过改善室内、室间运动协调性提高心脏做功效率,从而改善心脏 功能,能够从CRT获益的患者都存在着心脏运动的不协调性
CRT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病
肥厚型心肌病的流行病学
HCM可见于各个年龄段,无地域和种族差别 成年人发病率
美国 0.17%-0.19% 日本 0.17% 中国 根据0.16%发病率估计200万患者 男女比例接近2:1 年死亡率约1%
北京安贞医院700例HCM患者年龄分布
DDD起搏治疗HOCM的作用机制
早期研究——注重血液动力学结果,结论令人欣喜
1984年,duck等人最早以VAT模式观察23例HOCM患者的起搏疗效,除一 例患者外其他患者的LOVT压力阶差都所有下降
1992年,Jeanrenaud观察DDD起搏治疗具有明显症状的HOCM患者,同AAI 相比DDD明显降低LVOTPG,(47±34mmHg vs 82±42mmHg,p<0.002)
由于必须完全心室夺获,RA-RV DDD即使在最适宜的AV间期下对心功能的影
响也不可忽视,RA-BiV起搏可最大程度上消除这些不良效应
3.逆转左室重构? RA-RV DDD 起搏可导致左心室电激动和运动
不协调,长期可导致左室重构,虽然对于HOCM可 能有益,但同时可导致、加重心衰发生,甚至增加 患者死亡率,BiV起搏有逆转重构效应,但对HOCM 患者的长期效应尚不明确
出道梗阻者 III 类:无症状或者经药物治疗可控制;虽有症状但无流出道梗阻的证据
DDD起搏治疗HOCM的影响因素
1.优化的AV间期设置 AV间期过长——无法保证起搏先于自身传导激动心室 AV间期过短——不利于心室充盈,进一步损伤心室舒张功能
最佳AV间期的设置,需在保证起搏对心室的绝对夺获,降低LVOT梗 阻,有利于房室顺序收缩同左室舒张时间延长,改善心室充盈期和冠脉血 流灌注之间达到平衡 2.起搏部位的选择
Honda T 等 6
DDD
心外膜 Cir j,2005,69:536-542
Bark K 等
DDD起搏治疗HOCM的研究结果
后期多项随机、交叉研究——产生质疑、争议较大
M-PATHY研究及PIC等几个多中心随机双盲交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DD起搏 植入术后虽然LOVT压力阶差有一定程度降低,但仍有50%的患者无明显改善, 且在多项客观评价指标(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峰值氧耗量等) 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改善,而且无法排除起搏器植入的安慰剂效应
传统RA-RV DDD起搏治疗HOCM,心室起搏电极放置部位是治疗效果的不稳定
因素,且无法保证左心室心尖的最早激动和收缩
RA-BiV起搏模式下,既保留了右心室心尖起搏效应,同时,放置于左心远端的
左室电极预先激动左心室远端收缩,两者达到效应协同,最大化程度降低左室流出
道梗阻和压力阶差
2.降低RA-RVDDD起搏模式的不良效应
右室心尖部起搏(RA-RV)——靠近间隔中部最先激动,可减轻梗 阻,若起搏右室流出道,因靠近间隔基底部,反而会加重梗阻 对于室间隔中部肥厚及普遍肥厚患者,起搏右室心尖部效果不佳
左室心尖部起搏(RA-LV)——左室心尖部更有效改变左室激动顺序
DDD起搏治疗HOCM的影响因素
AV间期设置对LVOT压力阶差的影响
在DDD起搏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对心脏运动控制性更强的CRT来控制 HOCM患者的心室激动顺序,从而达到降低LVOT压力阶差,改善临床症 状,是否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Resynchronization CRT
Dyssynchronization CDT
CRT治疗HOCM的理论优势
1.更好控制心室激动顺序及房室顺序起搏
①DDD起搏改变原左右心室收缩顺序,导致收缩期室间隔偏向右心室,降低二尖瓣 前叶收缩期的前向运动而增加左室流出道面积
②维持原有房室顺序收缩,使房室协调收缩达到最佳功效,利于心输出量增加
③通过调节AV间期,适当缩短房室延迟时间以保证对心室夺获的同时,改善心脏 舒张功能
DDD起搏治疗HOCM的研究结果
PIC、M-PATHY以及其他类似的实验研究所体现出的DDD起搏治疗HOCM 疗效的不稳定性及无法排除的安慰剂效应使得人们应用起搏治疗HOCM的 热情降低
2008年ACC/AHA/NASPE有关HOCM起搏治疗的适应症: I 类:HOCM合并窦房结功能不全以及房室阻滞中的I类适应症的各种情况 IIa 类:无 IIb 类:药物治疗困难而伴有症状的肥厚型心肌病,在休息或激发状态下有明显的流
白色: baseline 灰色: AV间期60ms 黑色: 优化的AV间期
JACC 1996;27:421-430
CRT治疗HOCM的研究进展
研究者
例数 起搏模式
方法
文献出处
Rinaldi C等 7
RA-BiV 冠状静脉 JACC,2002,march 6:111A
Yufu K 等
1 RA-LV DDD பைடு நூலகம்外膜 Inter med,2004,43:29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