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水稻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总结

黎平县水稻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总结
黎平县水稻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总结

黎平县2010年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

示范点工作总结

黎平县植保站2010.11.5

为推广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综合控害能力,减少粮食损失,我站根据上级业务部门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在历年水稻病虫发生较早、危害程度较重的中潮镇潘老厂村创办“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点”。中心示范点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组织实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经测产验收,加权平均单产706.64公斤,较非示范区(平均621.2公斤/亩)亩多挽回粮食损失85.44公斤,共挽回粮食25632公斤,增产13.75%。实现了预期的产量目标,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技术手段及任务目标

中心示范区安装悬挂频振式杀虫灯18盏实施绿色杀虫控害技术,并适时配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机动联防。防治效果达8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农药残留不超标,主要病虫害可持续控制。

二、示范点基本情况

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点位于中潮镇潘老厂村园田化田坝,距县城30公里,黎从公路穿田坝而过,海拔450米,光照、水源条件较好,前作绿肥、油菜和蔬菜,肥力中上等,但历年水稻病虫发生早而重。中心示范点面积300亩,共涉及1、2、3、4、7五个村民小组,153户,辐射带动防治5000亩。种植水稻品种主要有中浙优1号、川香优178

号、中优158号等。于4月23-28日播种,5月10日开始移栽,5月22日移栽结束。

由于该示范点海拔较低,气温相对较高,适宜早播,2010年播种时间较当地农民习惯播“谷雨籽”的一般早12天左右,这样就形成了害虫集中繁殖危害的桥梁田。今年稻纵卷叶螟虽迁入峰期不明显,但田间实际发生较重。稻飞虱出现三个迁入峰分别是5月18-20日、5月27日-6月1日、6月7-11日,迁入较去年偏早,恰逢水稻分蘖始盛期,危害较重。其它病虫害如负泥虫、稻秆蝇、稻曲病轻发生,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普通矮缩病零星发生。

三、主要防治技术措施

示范项目区由于耕作水平高、密度大、田间湿度大,与一般地区农户种植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病虫易发生,是“两迁”害虫重点发生危害区域,尤其是稻瘟病、稻曲病的发生危害更加危险。因此,我们从播种到成熟收割整个生产过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病虫的危害,实现了目标产量。其主要措施有:

(一)严把种子消毒关:对实行旱地育秧的,采用广枯灵和辛硫磷喷施苗床杀灭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并用“旱育保姆”处理浸泡过的种子后直接播种育秧。种子采用“强氯精”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后洗净浸种催芽,示范区内种子消毒处理的达90%。移栽时,用20%三环唑600倍液浸秧根一分钟,再闷堆30分钟后移栽大田,消灭第一次浸染源,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二)消灭菌源和本地虫源:上年遗留的病谷病草稻桩和田埂杂草是病害的传染源和本地虫源栖息场所,示范区在播种至插秧前,把田间田边稻草全部清理烧毁干净,用稻草垫圈的猪牛粪都经过完全腐熟作底肥,清除田间稻桩游草及田埂杂草,尽量地减少菌源和虫源。

(三)健身栽培:健身栽培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之一,示范区80%以上采用旱地育秧来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病虫能力。另外,在栽插上狠下功夫,基本实行东西向的宽窄行规范化栽培,提高了水稻田间通风透光,增强了植株抗性,同时也改变了田间生态环境,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滋生。在施肥上注意N、P、K的合理搭配,采取测土配方施肥,严格控制中后期的N肥施用量,并适时晒田控苗,防止无效分蘖。

(四)、安装杀虫灯,施以物理诱杀:示范区从5月26日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8盏,5月28日开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降低危害。经调查,灯控区平均卷叶率仅2.7%,而非灯控区为7.9%,较灯控区高5.2%,从而灯控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平均为2.4次,减轻了对自然天敌的伤害,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五)加强监测,配以药剂压治:6-8月份是我县水稻病虫发生危害的重要时段,我站及时安排人员长期蹲点监测,指导防治。根据我站测报点灯、排监测情况,结合现场田间的调查,适时组织施药压治。点上共配发2.5万元高效低毒农药如稻腾、毒蝎子、吡虫啉、艾美乐、氰氟虫腙等进行机械联治,既有效控制了常年造成重大为害的第三代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又兼治了二化螟,同时压低了第四代虫源,平均防

效达89.6%。

(六)加强机防队管理,保障及时防治:示范点所在村于2007年建有一支具有12台机动喷雾器的机防队,为提高机手的服务意识和操作能力,平时都鼓励机防队向外村甚至外乡镇进行有偿服务。但为保障今年示范点防治工作任务,村委会与机防队(机手)签了“本村机防队所有机具必须保证示范点防治工作”的协定。使整个示范区的防治工作全面实现机械联防,大大地提高了防治效果。

(七)中后期管理不松懈:水稻生长中后期,即拔节孕穗至齐穗期重点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监控第四代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第五代褐飞虱。根据“两查两定”田间后期害虫发生量少,我们继续以灯控诱杀,药剂防治重点放在穗颈瘟和稻曲病上。穗颈瘟在破口期(7月25日)和齐穗期(8月6日)用稻优、三环唑进行预防,稻曲病则在7月20日(破口前5天)用稻优全面施药预防。经防治,示范区没有穗颈瘟发生,稻曲病病穗率仅0.45%,而周边田块病穗率达10.6%,防治十分明显。

四、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

1、中心示范点经临田调查评估、测产验收,上等田面积98亩,中等田面积144亩,下等田面积58亩,平均单产分别为759.6公斤、690.2公斤、658公斤,加权平均单产706.64公斤。按当前市场价格2.0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1413.28元。扣除种子款平均50.00元,肥料、农药、农膜及电费等款项305.00元,投入人工、牛工折款320.00元,共计675.00元,亩纯收入为738.28元;而非示范区田块平均单产621.2

公斤,亩产值1242.40元。扣除投入种子款50.00元,肥料农药款235.00元,人工、牛工费310.00元,共计595.00元,亩纯收入667.40元。

2、从上述对比来看,实施综合防治,综防示范区虽然增加了人工费、电费及灯具费用投入,但农药投入量明显减少,亩多挽回粮食85.44公斤。中心示范面积300亩,挽回粮食共计25632公斤,折产值51264.00元,扣除多投入部分24000元(80元∕亩),新增纯产值27264.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着。另外,明显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环境效益就显而易见了。

五、存在问题及体会

1、稻田养鱼是我县的传统模式,但与水稻病虫害防治存在一定的矛盾,导致浅水灌溉、适时晒田的技术要求不能很好地施用。由于稻田荫蔽度高、湿度大,形成了高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削弱植株抗性,部分田块后期根系和剑叶出现早衰,病虫害易发生。

2、该示范处于老集市贸易区,部分农民群众常年从事贸易活动,很少顾及田间管理,加上打工潮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在家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缺乏劳力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通过综合防治示范点的实施,化学药剂防治和物理防控相结合确实取得了较好控害效果,特别对“两迁“害虫压控效果明显,老百姓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投入和牵扯面较大,需要专人管理,群众不易接受,推广运用难度大。

4、稻曲病是普遍发生的常见病害,也是群众最感头痛的一种水稻病害,但只要把握好破口前5-7天,选准对口农药施药预防,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示范区就是由于把握这一时段及时施药预防,防治效果十分明显。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应特别注意把握预防的具体时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