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中学期末复习压轴题Word版
上海徐汇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压轴难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上海徐汇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压轴难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选择题1.14的算术平方根为()A .116 B .12±C .12D .12-2.下列车标,可看作图案的某一部分经过平移所形成的是( ) A .B .C .D .3.下列各点中,在第四象限的是( ) A .3,0B .()2,5-C .()5,2--D .()2,3-4.在以下三个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有( )①a ,b ,c 是三条不同的直线,若a 与b 相交,b 与c 相交,则a 与c 相交 ②a ,b ,c 是三条不同的直线,若a ∥b ,b ∥c ,则a ∥c ③若∠α与∠β互补,∠β与∠γ互补,则∠a 与∠γ互补 A .②B .①②C .②③D .①②③5.如图,已知直线AB ,CD 被直线AC 所截,AB ∥CD ,E 是平面内CD 上方的一点(点E 不在直线AB ,CD ,AC 上),设∠BAE =α,∠DCE =β.下列各式:①α+β,②α﹣β,③β﹣α,④180°﹣α﹣β,⑤360°﹣α﹣β中,∠AEC 的度数可能是( )A .①②③B .①②④⑤C .①②③⑤D .①②③④⑤ 6.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93=±B .382-=C .2(7)5=D .222=7.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条ABCD 沿AF 折叠,已知32ADB ∠=︒,//AE BD ,则DAF∠为( )A .30°B .28°C .29°D .26°8.如图,动点P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1,1,第2次接着运动到点()2,0,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3,2-,…,按这样的运动规律,经过第2021次运动后,动点P 的坐标是( )A .()2018,0B .()2017,1C .()2021,1D .()2021,0二、填空题9.324-=________.10.点()2,3P -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__.11.如图,在ABC 中,90C ∠=︒,30B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垂足为E ,1DE =,则BC =__________.12.如图,∠B =∠C ,∠A =∠D ,有下列结论:①AB //CD ;②AE //DF ;③AE ⊥BC ;④∠AMC =∠BND .其中正确的有_____.(只填序号)13.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A ,B 分别落在A ′,B ′的位置.如果∠1=59°,那么∠2的度数是_____.14.按下面的程序计算:若输入n=100,输出结果是501;若输入n=25,输出结果是631,若开始输入的n值为正整数,最后输出的结果为656,则开始输入的n值可以是________.2,3,则15.把所有的正整数按如图所示规律排列形成数表.若正整数6对应的位置记为() ()12,7对应的正整数是_______.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第1行12510……第2行43611……第3行98712……第4行16151413……第5行…………………………16.如图,正方形ABCD的各边分别平行于x轴或y轴,且CD边的中点坐标为(2,0),AD边的中点坐标为(0,2).点M,N分别从点(2,0)同时出发,沿正方形ABCD的边作环绕运动.点M按逆时针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匀速运动,点N按顺时针方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匀速运动,则M,N两点出发后的第2021次相遇地点的坐标是_________.三、解答题17.计算:(1)|﹣2|+(﹣3)24(2)23252+-;(3)220183|3|27(4)(1)-+---+-. 18.求下列各式中的x 值 (1)()216149x += (2)3()81125x ﹣= 19.完成下列证明过程,并在括号内填上依据.如图,点E 在AB 上,点F 在CD 上,∠1=∠2,∠B =∠C ,求证AB ∥CD .证明:∵∠1=∠2(已知),∠1=∠4 ∴∠2= (等量代换), ∴ ∥BF ( ), ∴∠3=∠ ( ). 又∵∠B =∠C (已知), ∴∠3=∠B ∴AB ∥CD ( ).2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顶点都在格点上,点C (41)-,. (1)写出点A ,B 的坐标; (2)求ABC ∆的面积.21.阅读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479,即273<,∴7272.问题:已知52a +的立方根是3,31a b +-的算术平方根是4,c 13 (113 (2)求3a b c -+的平方根.二十二、解答题22.如图,在3×3的方格中,有一阴影正方形,设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个单位.请解决下面的问题.(1)阴影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可利用割补法求面积) (2)阴影正方形的边长是________?(3)阴影正方形的边长介于哪两个整数之间?请说明理由.二十三、解答题23.已知,如图:射线PE 分别与直线AB 、CD 相交于E 、F 两点,PFD ∠的角平分线与直线AB 相交于点M ,射线PM 交CD 于点N ,设PFM α∠=︒,EMF β∠=︒且()2350αβα-+-=.(1)α=________,β=________;直线AB 与CD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2)如图,若点G 是射线MA 上任意一点,且MGH PNF ∠=∠,试找出FMN ∠与GHF ∠之间存在一个什么确定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将图中的射线PM 绕着端点P 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分别与AB 、CD 相交于点1M 和点1N 时,作1PM B ∠的角平分线1M Q 与射线FM 相交于点Q ,问在旋转的过程中1FPN Q∠∠的值变不变?若不变,请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24.长江汛期即将来临,防汛指挥部在一危险地带两岸各安置了一探照灯,便于夜间查看江水及两岸河堤的情况,如图,灯A 射线自AM 顺时针旋转至AN 便立即回转,灯B 射线自BP 顺时针旋转至BQ 便立即回转,两灯不停交叉照射巡视,若灯A 转动的速度是a °/秒,灯B 转动的速度是b °/秒,且a 、b 满足()2450a b a b -++-=.假定这一带长江两岸河堤是平行的,即//PQ MN ,且60BAN ∠=︒(1)求a 、b 的值;(2)若灯B 射线先转动45秒,灯A 射线才开始转动,当灯B 射线第一次到达BQ 时运动停止,问A 灯转动几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3)如图,两灯同时转动,在灯A 射线到达AN 之前.若射出的光束交于点C ,过C 作CD AC ⊥交PQ 于点D ,则在转动过程中,BAC ∠与BCD ∠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其数量关系;若改变,请求出其取值范围.25.如图1,已知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C 、BD ,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如图2,∠CAB 和∠BDC 的平分线AP 和DP 相交于点P ,并且与CD 、AB 分别相交于M 、N .试解答下列问题:(1)仔细观察,在图2中有 个以线段AC 为边的“8字形”; (2)在图2中,若∠B=96°,∠C=100°,求∠P 的度数;(3)在图2中,若设∠C=α,∠B=β,∠CAP=13∠CAB ,∠CDP=13∠CDB ,试问∠P 与∠C 、∠B 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用α、β表示∠P ),并说明理由; (4)如图3,则∠A+∠B+∠C+∠D+∠E+∠F 的度数为 .26.如果三角形的两个内角α与β满足290αβ+=︒,那么我们称这样的三角形是“准互余三角形”.(1)如图1,在Rt ABC 中,90ACB ∠=︒,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证:ABD △是“准互余三角形”;(2)关于“准互余三角形”,有下列说法:①在ABC 中,若100A ∠=︒,70B ∠=︒,10C ∠=︒,则ABC 是“准互余三角形”; ②若ABC 是“准互余三角形”,90C ∠>︒,60A ∠=︒,则20B ∠=︒; ③“准互余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__(填写所有正确说法的序号);(3)如图2,B ,C 为直线l 上两点,点A 在直线l 外,且50ABC ∠=︒.若P 是直线l 上一点,且ABP △是“准互余三角形”,请直接写出APB ∠的度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解. 【详解】解:因为21124⎛⎫= ⎪⎝⎭,所以14的算术平方根为12.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算术平方根的定义.2.D 【分析】根据平移定义:一个基本图案按照一定的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解:A 、不是经过平移所形成的,故此选项错误; B 、不是是经过平移所形成的,故此选项错误; C 、不是经过平解析:D 【分析】根据平移定义:一个基本图案按照一定的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解:A 、不是经过平移所形成的,故此选项错误; B 、不是是经过平移所形成的,故此选项错误; C 、不是经过平移所形成的,故此选项错误; D 、是经过平移所形成的,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平移设计图案,关键是掌握平移定义.3.B【分析】根据第四象限的点的横坐标是正数,纵坐标是负数解答.【详解】解:A、(3,0)在x轴上,不合题意;B、(2,-5)在第四象限,符合题意;C、(-5,-2)在第三象限,不合题意;D、(-2,3),在第二象限,不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决的关键,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4.A【分析】根据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同角的补角相等逐一判断即可.【详解】解:①a,b,c是三条不同的直线,若a与b相交,b与c相交,则a与c不一定相交,如下图所示,故①错误;②a,b,c是三条不同的直线,若a∥b,b∥c,则a∥c,故②正确;③若∠α与∠β互补,∠β与∠γ互补,则∠a与∠γ相等,故③错误综上:正确的命题是②.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和补角的性质,掌握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同角的补角相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5.C【分析】根据点E有6种可能位置,分情况进行讨论,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计算求解即可.【详解】解:(1)如图1,由AB∥CD,可得∠AOC=∠DCE1= ,∵∠AOC=∠BAE1+∠AE1C,∴∠AE1C=β﹣α.(2)如图2,过E2作AB平行线,则由AB∥CD,可得∠1=∠BAE2=α,∠2=∠DCE2=β,∴∠AE2C=α+β.(3)如图3,由AB∥CD,可得∠BOE3=∠DCE3=β,∵∠BAE3=∠BOE3+∠AE3C,∴∠AE3C=α﹣β.(4)如图4,由AB∥CD,可得∠BAE4+∠AE4C+∠DCE4=360°,∴∠AE4C=360°﹣α﹣β.综上所述,∠AEC的度数可能是β﹣α,α+β,α﹣β,360°﹣α﹣β.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运用,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6.D【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立方根、二次根式的乘法逐项判断即可得.【详解】A3=,此项错误;B2=-,此项错误;C、27=≠D2==,此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立方根、二次根式的乘法,熟练掌握算术平方根与立方根是解题关键.7.C【分析】由 AE平行BD,可得∠AED=∠ADB=32°,可求∠BAE=122°,由折叠,可得∠BAF=∠EAF,可求∠EAF=61°即可【详解】∵AE//BD,∴∠AED=∠ADB=32°,∴∠BAE=∠BAD+∠DAE=90°+32°=122°,∵折叠,∴∠BAF=∠EAF,∴2∠EAF=∠BAE=122°∴∠EAF=61°∴∠DAF=∠EAF-∠EAD=61°-32°=29°故选择C【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性质,掌握折叠性质,平行线性质是解题关键.8.C【分析】根据第1、5、9、......位置上点的变化规律即可求出第2021个位置的点的坐标.【详解】解:设第n次运动后的点记为An,根据变化规律可知,, ......,∴,n为正整数,解析:C【分析】根据第1、5、9、......位置上点的变化规律即可求出第2021个位置的点的坐标.【详解】解:设第n 次运动后的点记为An ,根据变化规律可知()111A ,,()551A ,,()991A , ......, ∴()43431n A n --,,n 为正整数, 取506n =,则432021n -=,∴()202120211A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关键是要发现第1、5、9、......的位置上的点的变化规律,第2021个点刚好满足此规律.二、填空题9.6【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即可得.【详解】故答案为:6.【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熟记各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解析:6【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即可得.【详解】32826-=故答案为:6.【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熟记各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10.【分析】关于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进而可求解.【详解】解:由点关于轴对称点的坐标为:,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关于坐标轴对称问题,熟练掌握 解析:()2,3--【分析】关于x 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进而可求解.【详解】解:由点()2,3P -关于x 轴对称点的坐标为:()2,3--,故答案为()2,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关于坐标轴对称问题,熟练掌握点的坐标关于坐标轴对称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1.【解析】已知∠C=90°,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C=DE=1;因,根据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D=2DE=2,所以BC=CD+DB=1+2=3.解析:【解析】已知∠C =90°,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C=DE =1;因30B DE AB ∠=︒⊥,,根据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D =2DE =2,所以BC=CD+DB =1+2=3. 12.①②④【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分析判断各项正确与否即可.【详解】解:∵∠B =∠C ,∴AB ∥CD ,∴∠A =∠AEC ,又∵∠A =∠D ,∴∠AEC =∠D ,∴AE ∥DF ,∴∠AMC解析:①②④【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分析判断各项正确与否即可.【详解】解:∵∠B =∠C ,∴AB ∥CD ,∴∠A =∠AEC ,又∵∠A =∠D ,∴∠AEC =∠D ,∴AE ∥DF ,∴∠AMC =∠FNM ,又∵∠BND =∠FNM ,∴∠AMC=∠BND,故①②④正确,由条件不能得出∠AMC=90°,故③不一定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④.【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的性质及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难度一般.13.62°【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求出∠EFB′=∠1=59°,∠B′FC=180°−∠1−∠EFB′=6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解析:62°【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求出∠EFB′=∠1=59°,∠B′FC=180°−∠1−∠EFB′=6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出即可.【详解】解:∵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A、B分别落在A′、B′的位置,∠1=59°,∴∠EFB′=∠1=59°,∴∠B′FC=180°−∠1−∠EFB′=62°,∵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2=∠B′FC=62°,故答案为:62°.【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平行线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B′FC的度数,注意: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4.131或26或5.【解析】试题解析:由题意得,5n+1=656,解得n=131,5n+1=131,解得n=26,5n+1=26,解得n=5.解析:131或26或5.【解析】试题解析:由题意得,5n+1=656,解得n=131,5n+1=131,解得n=26,5n+1=26,解得n=5.15.138【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及正整数6对应的位置记为,可得表示方法,观察出1行1列数的特点为12-0,2行2列数的特点为22-1,3行3列数的特点为32-2,…n行n列数的特点为(n2-n解析:138【分析】2,3,可得表示方法,观察出1行1列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及正整数6对应的位置记为()数的特点为12-0,2行2列数的特点为22-1,3行3列数的特点为32-2,…n行n列数的特点为(n2-n+1),且每一行的第一个数字逆箭头方向顺次减少1,由此进一步解决问题.【详解】2,3,解:∵正整数6对应的位置记为()即表示第2行第3列的数,12,7表示第12行第7列的数,∴()由1行1列的数字是12-0=12-(1-1)=1,2行2列的数字是22-1=22-(2-1)=3,3行3列的数字是32-2=32-(3-1)=7,…n行n列的数字是n2-(n-1)=n2-n+1,∴第12行12列的数字是122-12+1=133,∴第12行第7列的数字是138,故答案为:138.【点睛】此题考查观察分析归纳总结顾虑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两个规律,即n行n列数的特点为(n2-n+1),且每一行的第一个数字逆箭头方向顺次减少1,此题有难度.16.(0,2).【分析】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由于正方形的边边长为4,根据两个点的速度,求得每一次相遇的地点,找出规律即可解答.【详解】解:由已知,正方形周长为16,∵M、N速度分别为1单解析:(0,2).【分析】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由于正方形的边边长为4,根据两个点的速度,求得每一次相遇的地点,找出规律即可解答.【详解】解:由已知,正方形周长为16,∵M、N速度分别为1单位/秒,3单位/秒,则两个物体每次相遇时间间隔为1613=4秒,则两个物体相遇点依次为(0,2)、(﹣2,0)、(0,﹣2)、(2,0)∵2021=4×505…1,∴第2021次两个物体相遇位置为(0,2),故答案为:(0,2).【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规律,找到规律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7.(1)9;(2)-;(3)-3.【解析】【分析】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依次计算即可.【详解】解:(1)原式=2+9﹣2=9,(2)原式=(1+3﹣5)=﹣,(3)原式=3﹣3﹣4解析:【解析】【分析】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依次计算即可.【详解】解:(1)原式=2+9﹣2=9,(2)原式=(1+3﹣5,(3)原式=3﹣3﹣4+1=﹣3.【点睛】本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熟练掌握相关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18.(1);(2).【分析】(1)根据平方根的性质,直接开方,即可解答;(2)根据立方根,直接开立方,即可解答.【详解】解:(1),.(2).【点睛】本题考查平方根、立方根,解析:(1)12311,44x x ==-;(2)32x =-.【分析】(1)根据平方根的性质,直接开方,即可解答;(2)根据立方根,直接开立方,即可解答.【详解】解:(1)216(1)49x249(1)16x 714x ,∴12311,44x x ==-.(2)38(1)125x3125(1)8x 512x32x =-.【点睛】本题考查平方根、立方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平方根、立方根的相关性质. 19.∠4;CE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答.【详解】解∵∠1=∠2(已知),∠1=∠4(对顶角相等),∴∠2=解析:∠4;CE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答.【详解】解∵∠1=∠2(已知),∠1=∠4(对顶角相等),∴∠2=∠4(等量代换),∴CE ∥BF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B =∠C (已知),∴∠3=∠B (等量代换),∴A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为:对顶角相等;CE ∥BF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答.20.(1),;(2)9【分析】(1)根据坐标的特性以及C 点坐标,直接可以得出A 、B 的坐标(2)利用面积的和差求解:三角形ABC 的面积等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详解】解:(解析:(1)(3,4)A ,(0,1)B ;(2)9【分析】(1)根据坐标的特性以及C 点坐标,直接可以得出A 、B 的坐标(2)利用面积的和差求解:三角形ABC 的面积等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详解】解:(1)(3,4)A ,(0,1)B(2)3ABC S S S =-△长方形个三角形11145241533222=⨯-⨯⨯-⨯⨯-⨯⨯ =9【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上的点以及求坐标上图形的面积,熟练掌握网格结构准确找出对应点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21.(1);(2).【分析】(1)直接利用估算无理数的大小的方法分别得出答案;(2)根据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以及(1)结论,代入解答即可.【详解】(1)∵即,∴的整数部分为3,小数部分为,解析:(1133;(2)4±.【分析】(1)直接利用估算无理数的大小的方法分别得出答案;(2)根据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以及(1)结论,代入解答即可.【详解】(1)∵91316,即3134<, ∴133133, ∴13133;(2)∵52a +的立方根是3,31a b +-的算术平方根是4,c 13 ∴5227a +=,3116a b +-=,3c =,∴5a =,2b =,3c =,∴316a b c -+=,3a b c -+的平方根是4±.【点睛】本题考查了立方根的意义、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无理数的估算方法、平方根的意义、代数式求值等知识点,读懂题意,掌握解答顺序,正确计算即可.二十二、解答题22.(1)5;(2);(3)2与3两个整数之间,见解析【分析】(1)通过割补法即可求出阴影正方形的面积;(2)根据实数的性质即可求解;(3)根据实数的估算即可求解.【详解】(1)阴影正方形的解析:(1)5;(23)2与3两个整数之间,见解析【分析】(1)通过割补法即可求出阴影正方形的面积;(2)根据实数的性质即可求解;(3)根据实数的估算即可求解.【详解】(1)阴影正方形的面积是3×3-4×121 2⨯⨯=5故答案为:5;(2)设阴影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x2=5∴x(3)∵∴23<<∴阴影正方形的边长介于2与3两个整数之间.【点睛】本题考查了无理数的估算能力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求解方法:割补法.通过观察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5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会利用估算的方法比较无理数的大小.二十三、解答题23.(1)35,35,平行;(2)∠FMN+∠GHF=180°,证明见解析;(3)不变,2【分析】(1)根据(α-35)2+|β-α|=0,即可计算α和β的值,再根据内错角相等可证AB∥CD;(2解析:(1)35,35,平行;(2)∠FMN+∠GHF=180°,证明见解析;(3)不变,2【分析】(1)根据(α-35)2+|β-α|=0,即可计算α和β的值,再根据内错角相等可证AB∥CD;(2)先根据内错角相等证GH∥PN,再根据同旁内角互补和等量代换得出∠FMN+∠GHF=180°;(3)作∠PEM1的平分线交M1Q的延长线于R,先根据同位角相等证ER∥FQ,得∠FQM1=∠R,设∠PER=∠REB=x,∠PM1R=∠RM1B=y,得出∠EPM1=2∠R,即可得1FPN Q ∠∠=2. 【详解】解:(1)∵(α-35)2+|β-α|=0, ∴α=β=35,∴∠PFM =∠MFN =35°,∠EMF =35°, ∴∠EMF =∠MFN ,∴AB ∥CD ;(2)∠FMN +∠GHF =180°; 理由:由(1)得AB ∥CD , ∴∠MNF =∠PME ,∵∠MGH =∠MNF ,∴∠PME =∠MGH ,∴GH ∥PN ,∴∠GHM =∠FMN ,∵∠GHF +∠GHM =180°, ∴∠FMN +∠GHF =180°;(3)1FPN Q∠∠的值不变,为2, 理由:如图3中,作∠PEM 1的平分线交M 1Q 的延长线于R , ∵AB ∥CD ,∴∠PEM 1=∠PFN ,∵∠PER =12∠PEM 1,∠PFQ =12∠PFN , ∴∠PER =∠PFQ ,∴ER ∥FQ ,∴∠FQM 1=∠R ,设∠PER =∠REB =x ,∠PM 1R =∠RM 1B =y , 则有:122y x R y x EPM ⎧⎨⎩=+∠=+∠, 可得∠EPM 1=2∠R ,∴∠EPM 1=2∠FQM 1,∴11EPM FQM ∠∠=1FPN Q∠∠=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内错角相等证平行,平行线同旁内角互补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4.(1),;(2)15秒或63秒;(3)不发生变化,【分析】(1)利用非负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2)分三种情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3)由参数表示,即可判断.【详解】解析:(1)4a =,1b =;(2)15秒或63秒;(3)不发生变化,34BAC BCD ∠=∠【分析】(1)利用非负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2)分三种情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3)由参数t 表示BAC ∠,BCD ∠即可判断.【详解】解:(1)∵()2450a b a b -++-=, ∴4050a b a b -=⎧⎨+-=⎩, 4a ∴=,1b =;(2)设A 灯转动t 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①当045t <<时,4(45)1t t =+⨯,解得15t =;②当4590t <<时,()418018045t t -=-+,解得63t =;③当90135t <<时,436045t t -=+,解得135t =,(不合题意)综上所述,当t =15秒或63秒时,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3)设A 灯转动时间为t 秒,1804CAN t ∠=︒-,60(1804)4120BAC t t ∴∠=︒-︒-=-︒,又//PQ MN ,18041803BCA CBD CAN t t t ∴∠=∠+∠=+︒-=︒-,而90ACD ∠=︒,9090(1803)390BCD BCA t t ∴∠=︒-∠=︒-︒-=-︒,:4:3BAC BCD ∴∠∠=,即34BAC BCD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非负数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5.(1)3;(2)98°;(3)∠P=(β+2α),理由见解析;(4)360°.【分析】(1)以M 为交点的“8字形”有1个,以O 为交点的“8字形”有2个;(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CAP=∠解析:(1)3;(2)98°;(3)∠P=(β+2α),理由见解析;(4)360°.【分析】(1)以M 为交点的“8字形”有1个,以O 为交点的“8字形”有2个;(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CAP=∠BAP ,∠BDP=∠CDP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CAP+∠C=∠CDP+∠P ,∠BAP+∠P=∠BDP+∠B ,两等式相减得到∠C ﹣∠P=∠P ﹣∠B ,即∠P=(∠C+∠B ),然后把∠C=100°,∠B=96°代入计算即可;(3)与(2)的证明方法一样得到∠P=(2∠C+∠B ).(4)根据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可得∠B+∠A=∠1,∠C+∠D=∠2,再根据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可得答案.【详解】解:(1)在图2中有3个以线段AC 为边的“8字形”,故答案为3;(2)∵∠CAB 和∠BDC 的平分线AP 和DP 相交于点P ,∴∠CAP=∠BAP ,∠BDP=∠CDP ,∵∠CAP+∠C=∠CDP+∠P ,∠BAP+∠P=∠BDP+∠B ,∴∠C ﹣∠P=∠P ﹣∠B ,即∠P=(∠C+∠B ),∵∠C=100°,∠B=96°∴∠P=(100°+96°)=98°;(3)∠P=(β+2α);理由:∵∠CAP=∠CAB ,∠CDP=∠CDB ,∴∠BAP=∠BAC ,∠BDP=∠BDC ,∵∠CAP+∠C=∠CDP+∠P ,∠BAP+∠P=∠BDP+∠B ,∴∠C ﹣∠P=∠BDC ﹣∠BAC ,∠P ﹣∠B=∠BDC ﹣∠BAC ,∴2(∠C ﹣∠P )=∠P ﹣∠B ,∴∠P=(∠B+2∠C ),∵∠C=α,∠B=β,∴∠P=(β+2α);(4)∵∠B+∠A=∠1,∠C+∠D=∠2,∴∠A+∠B+∠C+∠D=∠1+∠2,∵∠1+∠2+∠F+∠E=360°,∴∠A+∠B+∠C+∠D+∠E+∠F=360°.故答案为360°.26.(1)见解析;(2)①③;(3)∠APB 的度数是10°或20°或40°或110°【分析】(1)由和是的角平分线,证明即可;(2)根据“准互余三角形”的定义逐个判断即可;(3)根据“准互余三角解析:(1)见解析;(2)①③;(3)∠APB 的度数是10°或20°或40°或110°【分析】(1)由90ABC A ∠+∠=︒和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证明290ABD A ∠+∠=︒即可; (2)根据“准互余三角形”的定义逐个判断即可;(3)根据“准互余三角形”的定义,分类讨论:①2∠A +∠ABC =90°;②∠A +2∠APB =90°;③2∠APB +∠ABC =90°;④2∠A +∠APB =9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外角的性质结合“准互余三角形”的定义,即可求出答案.【详解】(1)证明:∵在Rt ABC 中,90ACB ∠=︒,∴90ABC A ∠+∠=︒,∵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2ABC ABD ∠=∠,∴290ABD A ∠+∠=︒,∴ABD △是“准互余三角形”;(2)①∵70,10B C ∠=︒∠=︒,∴290B C ∠+∠=︒,∴ABC 是“准互余三角形”,故①正确;②∵60A ∠=︒, 20B ∠=︒,∴210090A B ∠+∠=︒≠︒,∴ABC 不是“准互余三角形”,故②错误;③设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αβγ,且αβγ<<,∵三角形是“准互余三角形”,∴290αβ+=︒或290αβ+=︒,∴90αβ+<︒,∴180()90γαβ=︒-+>︒,∴“准互余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故③正确;综上所述,①③正确,故答案为:①③;(3)∠APB 的度数是10°或20°或40°或110°;如图①,当2∠A +∠ABC =90°时,△ABP 是“准直角三角形”,∵∠ABC =50°,∴∠A =20°,∴∠APB =110°;如图②,当∠A +2∠APB =90°时,△ABP 是“准直角三角形”,∵∠ABC =50°,∴∠A +∠APB =50°,∴∠APB =40°;如图③,当2∠APB +∠ABC =90°时,△ABP 是“准直角三角形”,∵∠ABC=50°,∴∠APB=20°;如图④,当2∠A+∠APB=90°时,△ABP是“准直角三角形”,∵∠ABC=50°,∴∠A+∠APB=50°,所以∠A=40°,所以∠APB=10°;综上,∠APB的度数是10°或20°或40°或110°时,ABP△是“准互余三角形”.【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结合新定义进行求解.。
上海市西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压轴难题数学试题题及答案

上海市西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压轴难题数学试题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1和∠2不是同位角的是()A.B.C.D.2.在如图所示的四个汽车标识图案中,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形成过程的是()A.B.C.D.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第三象限的点是()A.(-3,5)B.(1,-2)C.(-2,-3)D.(1,1)4.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A.对顶角相等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D.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5.如图,如果AB∥EF,EF∥CD,下列各式正确的是()A.∠1+∠2−∠3=90°B.∠1−∠2+∠3=90°C.∠1+∠2+∠3=90°D.∠2+∠3−∠1=180°6.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64的立方根是±4B.﹣18没有立方根C.立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0D327-37.如图,小明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行走至B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走至C 处,则ABC∠的度数是()A .100︒B .90︒C .80︒D .70︒8.如图,一个蒲公英种子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 出发,向正东走3米到达点1A ,再向正北方向走6米到达点2A ,再向正西方向走9米到达点3A ,再向正南方向走12米到达点4A ,再向正东方向走15米到达点5A ,以此规律走下去,当蒲公英种子到达点10A 时,它在坐标系中坐标为( )A .(12,12)--B .(15,18)C .(15,12)-D .(15,18)-二、填空题9.计算:36的结果为_____.10.已知点()12P m -,与点()1,2Q 关于y 轴对称,那么m =________. 11.如图.已知点C 为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AB ED 之间一动点,ABC ∠和CDE ∠的角平分线相交于F ,若3304BCD BFD ∠=∠+︒,则BCD ∠的度数为________.12.如图,AD//BC ,24,:1:2C ADB BDC ∠=∠∠=,则DBC ∠=____度.13.如图1是//AD BC 的一张纸条,按图1→图2→图3,把这一纸条先沿EF 折叠并压平,再沿BF 折叠并压平,若图2中115AEF ∠=︒,则图3中CFE ∠的度数为_______.14.规定,()221x f x x =+,例如:()223931310f ==+,221113310113f ⎛⎫ ⎪⎛⎫⎝⎭== ⎪⎝⎭⎛⎫÷ ⎪⎝⎭,通过观察,那么()()()()11111239910099982f f f f f f f f ⎛⎫⎛⎫⎛⎫⎛⎫+++⋅⋅⋅+++++⋅⋅⋅+ ⎪ ⎪ ⎪ ⎪⎝⎭⎝⎭⎝⎭⎝⎭()100f +=______. 15.下列四个命题:①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②若a 大于0,b 不小于0,则点(),P a b --在第三象限;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若()214=--+y x ,则x y的算术平方根是12.其中,是真命题的有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从原点O 出发,按向上,向右,向下、向右的方向不断地移动,每移动一个单位,得到点()10,1A 、()21,1A 、()31,0A 、()42,0A …,那么点25A 的坐标为_______.三、解答题17.(1310.0484-(2)计算:2231(3)0.125(4)64--- 18.求下列各式中的x 值: (1)(x ﹣1)2=4; (2)(2x +1)3+64=0; (3)x 3﹣3=38. 19.完成下面的证明.如图,AB ∥CD ,∠B +∠D =180°,求证:BE ∥DF . 分析:要证BE ∥DF ,只需证∠1=∠D . 证明:∵AB ∥CD (已知) ∴∠B +∠1=180°( ) ∵∠B +∠D =180°(已知) ∴∠1=∠D ( ) ∴BE ∥DF ( )2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的坐标为(0,4),线段MN 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点M 的坐标为(﹣3,﹣1),点N 的坐标为(3,﹣2).(1)将线段MN 平移得到线段AB ,其中点M 的对应点为A ,点N 的对应点为B .画出平移后的线段AB .①点M 平移到点A 的过程可以是:先向 平移 个单位长度,再向 平移 个单位长度;②点B 的坐标为 ;(2)在(1)的条件下,若点C 的坐标为(4,0),连接AC ,BC ,求△ABC 的面积.21.若整数m 的两个平方根为63a -,22a -;b 89 (1)求a 及m 的值; (2)求275m b ++的立方根.二十二、解答题22.工人师傅准备从一块面积为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工料上裁剪出一块18平方分米的长方形的工件.(1)求正方形工料的边长;(2)若要求裁下来的长方形的长宽的比为3:2,问这块正方形工料是否合格?(参考数235)二十三、解答题23.已知AB ∥CD ,∠ABE 与∠CDE 的角分线相交于点F .(1)如图1,若BM 、DM 分别是∠ABF 和∠CDF 的角平分线,且∠BED =100°,求∠M 的度数;(2)如图2,若∠ABM =13∠ABF ,∠CDM =13∠CDF ,∠BED =α°,求∠M 的度数;(3)若∠ABM =1n ∠ABF ,∠CDM =1n∠CDF ,请直接写出∠M 与∠BED 之间的数量关系24.问题情境(1)如图1,已知//AB CD ,125PBA ︒∠=,155PCD ︒∠=,求BPC ∠的度数.佩佩同学的思路:过点P 作PG//AB ,进而//PG CD ,由平行线的性质来求BPC ∠,求得BPC ∠=________. 问题迁移(2)图2.图3均是由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直尺拼成的图形,三角板的两直角边与直尺的两边重合,90ACB ︒∠=,//DF CG ,AB 与FD 相交于点E ,有一动点P 在边BC 上运动,连接PE ,PA ,记PED α∠=∠,PAC β∠=∠.①如图2,当点P 在C ,D 两点之间运动时,请直接写出AOE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②如图3,当点P 在B ,D 两点之间运动时,APE ∠与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判断并说明理由;拓展延伸(3)当点P 在C ,D 两点之间运动时,若PED ∠,PAC ∠的角平分线EN ,AN 相交于点N ,请直接写出ANE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25.模型与应用. (模型)(1)如图①,已知AB ∥CD ,求证∠1+∠MEN +∠2=360°.(应用)(2)如图②,已知AB∥CD,则∠1+∠2+∠3+∠4+∠5+∠6的度数为.如图③,已知AB∥CD,则∠1+∠2+∠3+∠4+∠5+∠6+…+∠n的度数为.(3)如图④,已知AB∥CD,∠AM1M2的角平分线M1 O与∠CM n M n-1的角平分线M n O交于点O,若∠M1OM n=m°.在(2)的基础上,求∠2+∠3+∠4+∠5+∠6+……+∠n-1的度数.(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AB CD,点E为射线FG上一点.26.已知,//(1)如图1,写出EAF ∠、AED ∠、ED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如图2,当点E 在FG 延长线上时,求证:EAF AED EDG ∠=∠+∠;(3)如图3,AI 平分BAE ∠,DI 交AI 于点I ,交AE 于点K ,且EDI ∠:2:1CDI ∠=,20AED ∠=︒,30I ∠=︒,求EKD ∠的度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D 解析:D 【分析】根据同位角的定义,“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同方,截线的同侧的两个角,即为同位角”直接分析得出即可. 【详解】解:A 、∠1和∠2是同位角,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1和∠2是同位角,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1和∠2是同位角,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1和∠2不是同位角,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同位角的定义,正确掌握同位角定义是解题关键.2.D 【分析】根据平移作图是一个基本图案按照一定的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连续作图设计出的图案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解:A 、不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形成过程,故此选项错误; B 、不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解析:D 【分析】根据平移作图是一个基本图案按照一定的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连续作图设计出的图案进行分析即可.【详解】解:A 、不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形成过程,故此选项错误; B 、不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形成过程,故此选项错误; C 、不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形成过程,故此选项正确; D 、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形成过程,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平移设计图案,解题关键是掌握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 3.C 【分析】根据第三象限点的特征0x <,0y <依次判断即可. 【详解】解:A :0x <,0y >,因此在第二象限,故错误; B :0x >,0y <,,因此在第四象限,故错误; C :0x <,0y <,,因此在第三象限,故正确; D :0x >,0y >,,因此在第一象限,故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象限的特征,熟悉掌握各象限的横纵坐标的取值范围是解题的关键. 4.D 【分析】根据对顶角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可直接进行排除选项. 【详解】解:A 、对顶角相等,是真命题,故不符合题意; B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真命题,故不符合题意;C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故不符合题意;D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所以原命题是假命题,故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命题、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及对顶角的定义,熟练掌握命题、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及对顶角的定义等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5.D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3=∠COE ,∠2+∠BOE=180°,进而得出∠2+∠3-∠1=180°. 【详解】 ∵EF ∥CD∴∠3=∠COE∴∠3−∠1=∠COE−∠1=∠BOE∵AB∥EF∴∠2+∠BOE=180°,即∠2+∠3−∠1=180°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6.D【分析】利用立方根的定义及求法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详解】解:A、64的立方根是4,原说法错误,故这个选项不符合题意;B、﹣18的立方根为﹣12,原说法错误,故这个选项不符合题意;C、立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0和±1,原说法错误,故这个选项不符合题意;D、327=﹣3,原说法正确,故这个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立方根的应用,注意: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7.A【分析】根据平行线性质求出∠ABF,再和∠CBF相减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由题意可得:∠A=60°,∠CBF=20°,//AE BF,∵//AE BF,∴∠A+∠ABF=180°,∴∠ABF=180°﹣∠A=180°﹣60°=120°,∴∠ABC=∠ABF﹣∠CBF=120°﹣20°=10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注意: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也考查了方位角,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8.B【分析】由题意可知:OA1=3;A1A2=3×2;A2A3=3×3;可得规律:An﹣1An=3n,根据规律可得到A9A10=3×10=30,进而求得A10的横纵坐标.【详解】解:根据题意可解析:B【分析】由题意可知:OA1=3;A1A2=3×2;A2A3=3×3;可得规律:A n﹣1A n=3n,根据规律可得到A9A10=3×10=30,进而求得A10的横纵坐标.【详解】解:根据题意可知:OA1=3,A1A2=6,A2A3=9,A3A4=12,A4A5=15,A5A6=18•••,A9A10=30,∴A1点坐标为(3,0),A2点坐标为(3,6),A3点坐标为(﹣6,6),A4点坐标为(﹣6,﹣6),A5点坐标为(9,﹣6),A6点坐标为(9,12),以此类推,A9点坐标为(15,﹣12),所以A10点横坐标为15,纵坐标为﹣12+30=18,∴A10点坐标为(15,18),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坐标确定位置的运用,解题的关键是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解题时注意:各象限内点P(a,b)的坐标特征为:①第一象限:a>0,b>0;②第二象限:a<0,b>0;③第三象限:a<0,b<0;④第四象限:a>0,b<0.二、填空题9.6【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即可求解.【详解】解:的结果为6.故答案为6考查了算术平方根,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a 有双重非负性:①被开方数a 是非负数;②算术平方根a 本身是非负数解析:6【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即可求解.【详解】6.故答案为6【点睛】考查了算术平方根,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a 有双重非负性:①被开方数a 是非负数;②算术平方根a 本身是非负数.10.0;【分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关于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依此列出关于的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根据对称的性质,得,解得.故答案为:0.【点睛】考查了关于轴、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解析:0;【分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 x 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 y -,依此列出关于m 的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根据对称的性质,得11m -=-,解得0m =.故答案为:0.【点睛】考查了关于x 轴、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这一类题目是需要识记的基础题,解决的关键是对知识点的正确记忆.11.120°【分析】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又由,得,;设,,则;再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得到,最后根据即可求解.解:和的角平分线相交于,,,又,,,设,,,在四边形中,,,,解析:120°【分析】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EDA ADC ∠=∠,CBE ABE ∠=∠,又由//AB ED ,得EDF DAB ∠=∠,DFE ABF ∠=∠;设EDF DAB x ∠=∠=,DFE ABF y ∠=∠=,则DFB x y ∠=+;再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得到3602()BCD x y ∠=︒-+,最后根据3304BCD BFD ∠=∠+︒即可求解. 【详解】解:ABC ∠和CDE ∠的角平分线相交于F ,EDA ADC ∴∠=∠,CBE ABE ∠=∠,又//AB ED ,EDF DAB ∴∠=∠,DEF ABF ∠=∠,设EDF DAB x ∠=∠=,DEF ABF y ∠=∠=,BFD EDA ADE x y ∴∠=∠+∠=+,在四边形BCDF 中,FBC x ∠=,ADC y ∠=,BFD x y ∠=+,3602()BCD x y ∴∠=︒-+,0433BCD BFD ∠=∠+︒, 120BFD x y ∴∠=+=︒,3602()120BCD x y ∴∠=︒-+=︒,故答案为:12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识别图形是解题的关键.12.52【分析】根据AD//BC ,可知,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求得,结合题意,即可求得.【详解】,,,,,.故答案为:52.【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析:52【分析】根据AD//BC ,可知ADB DBC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24,C ∠=求得CBD BDC ∠+∠,结合题意:1:2ADB BDC ∠∠=,即可求得DBC ∠.【详解】//AD BC ,∴ADB DBC ∠=∠,:1:2ADB BDC ∠∠=,:1:2DBC BDC ∴∠∠=,24,C ∠=180********CBD BDC C ∴∠+∠=︒-∠=︒-︒=︒,1()523DBC CBD BDC ∴∠=∠+∠=︒. 故答案为:52.【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度的计算,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3.15°【分析】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求出∠BFE ,利用折叠的性质求出∠BFC 的度数,再利用角的和差求出∠CFE .【详解】解:∵AE ∥BF ,∴∠BFE=180°-∠AEF=65°解析:15°【分析】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求出∠BFE ,利用折叠的性质求出∠BFC 的度数,再利用角的和差求出∠CFE .【详解】解:∵AE ∥BF ,∴∠BFE =180°-∠AEF =65°,∵2∠BFE +∠BFC =180°,∴∠BFC =180°-2∠BFE =50°,∴∠CFE =∠BFE -∠BFC =15°,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折叠的性质以及角的计算,通过角的计算,求出∠BFE 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14.【分析】由题干得到,将原式进行整理化简即可求解.【详解】∵,∴,∴.【点睛】本题考查了归纳概括,找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之和为1是解题关键. 解析:1992【分析】由题干得到()11⎛⎫+= ⎪⎝⎭f n f n ,将原式进行整理化简即可求解. 【详解】∵()1913131010f f ⎛⎫+=+= ⎪⎝⎭, ∴()()()()111,111,12f n f f f f n ⎛⎫+=+=∴= ⎪⎝⎭, ∴()()()1199100110099f f f f f ⎛⎫⎛⎫++⋅⋅⋅+++ ⎪ ⎪⎝⎭⎝⎭ 119999112=+=+. 【点睛】本题考查了归纳概括,找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之和为1是解题关键.15.①④【分析】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平行线,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进行判断【详解】解:①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正确;故此命题是真命题; ②若大于0,不小于0,则>0,≥0,点在第三象限解析:①④【分析】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平行线,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进行判断【详解】解:①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正确;故此命题是真命题; ②若a 大于0,b 不小于0,则a >0,b ≥0,点(),P a b --在第三象限或x 轴的负半轴上;故此命题是假命题;③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此命题是假命题;④若4=y ,则x =1,y =4,则x y的算术平方根是12,正确,故此命题是真命题.故答案为:①④【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命题与定理,正确掌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 16.【分析】结合图象可知,纵坐标每四个点循环一次,而25=4×6+1,故的纵坐标与的纵坐标相同,根据题中每一个周期第一点的坐标可推出,即可求解.【详解】结合图像可知,纵坐标每四个点一个循环,…解析:()12,1【分析】结合图象可知,纵坐标每四个点循环一次,而25=4×6+1,故25A 的纵坐标与()10,1A 的纵坐标相同,根据题中每一个周期第一点的坐标可推出()412,1n A n +=,即可求解.【详解】结合图像可知,纵坐标每四个点一个循环,254=6÷……1,∴25A 是第七个周期的第一个点,每一个周期第一点的坐标为:()10,1A ,()()592,1,4,1A A ,()412,1n A n +∴=,25=46+1⨯,∴25A (12,1). 故答案为:(12,1).【点睛】本题属于循环类规律探究题,考查了学生归纳猜想的能力,结合图象找准循周期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7.(1);(2)【分析】(1)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化简各项,然后进行加减计算即可;(2)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平方的定义,绝对值的性质化简各项,然后进行加减计算即可.【详解】解解析:(1) 2.3;(2)1【分析】(1)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化简各项,然后进行加减计算即可;(2)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平方的定义,绝对值的性质化简各项,然后进行加减计算即可.【详解】解:(110.2(2)=+--2=-;2.3(6-(2)2113()46=---+-22=.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实数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平方的定义,绝对值的性质及实数运算法则.18.(1)x=3或x=﹣1;(2)x=﹣2.5;(3)x=1.5.【分析】(1)直接开平方进行解答;(2)先移项,再开立方进行解答.(3)先移项,系数化为1,再开平方法进行解答【详解】解:(解析:(1)x=3或x=﹣1;(2)x=﹣2.5;(3)x=1.5.【分析】(1)直接开平方进行解答;(2)先移项,再开立方进行解答.(3)先移项,系数化为1,再开平方法进行解答【详解】解:(1)开方得:x﹣1=2或x﹣1=﹣2,解得:x=3或x=﹣1;(2)方程整理得:(2x+1)3=﹣64,开立方得:2x+1=﹣4,解得:x=﹣2.5;(3)方程整理得:x3=278,开立方得:x=1.5.【点睛】本题考查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注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立方根式正数,一个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式0.19.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角的补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分析】要证BE∥DF,只需证∠1=∠D,由AB∥CD可知∠B+∠1=180°,又有∠B+∠D =180°,由此即可证得.【详解】解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角的补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分析】要证BE∥DF,只需证∠1=∠D,由AB∥CD可知∠B+∠1=180°,又有∠B+∠D=180°,由此即可证得.【详解】证明:∵AB∥CD(已知)∴∠B+∠1=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D=180°(已知)∴∠1=∠D(同角的补角相等),∴BE∥D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角的补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求解.20.(1)①右,3,上,5(答案不唯一);②(6,3);(2)10【分析】(1)由点M 及其对应点的A 的坐标可得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据此可得点N 的对应点B 的坐标;(2)利用割补法,得到即可求解.【详解析:(1)①右,3,上,5(答案不唯一);②(6,3);(2)10【分析】(1)由点M 及其对应点的A 的坐标可得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据此可得点N 的对应点B 的坐标;(2)利用割补法,得到矩形ABC AOED Rt AOC Rt BCE Rt ABD SS S S S =---即可求解.【详解】解:(1)将段MN 平移得到线段AB ,其中点M 的对应点为A ,点N 的对称点为B , ①点M 平移到点A 的过程可以是: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长度;∵N (3,-2),∴将N (3,-2)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长度所得的坐标是(6,3)∴②点B 的坐标为(6,3);(2)如图,过点B 作BE ⊥x 轴于点E ,过点A 作AD ⊥y 轴交EB 的延长线于点D ,则四边形AOED 是矩形,∵A (0,4),B (6, 3), C (4,0)∴E (6,0), D (6,4)∴ AO = 4, CO = 4, EO =6,∴CE =EO -CO =6-4=2, BE =3, DE = 4, AD =6, BD =DE -BE =4-3=1,∴矩形ABC AOED Rt AOC Rt BCE Rt ABD S S S S S =---111464423161022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作图-平移变换,熟练掌握平移变换的定义及其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1.(1)a=4,m=36;(2)6【分析】(1)根据平方根的性质得到,求出a 值,从而得到m ;(2)估算出的范围,得到b 值,代入求出,从而得到的立方根.【详解】解:(1)∵整数的两个平方根为,解析:(1)a =4,m =36;(2)6【分析】(1)根据平方根的性质得到63220a a -+-=,求出a 值,从而得到m ;(2b 值,代入求出275m b ++,从而得到275m b ++的立方根.【详解】解:(1)∵整数m 的两个平方根为63a -,22a -,∴63220a a -+-=,解得:4a =,∴222426a -=⨯-=,∴m =36;(2)∵b ∴<∴910<,∴b =9,∴275275369216m b ++=+⨯+=,∴275m b ++的立方根为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立方根、平方根及无理数的估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二十二、解答题22.(1)正方形工料的边长是 5 分米;(2)这块正方形工料不合格,理由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的值即可;(2)设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3x 分米、2x 分米,得出方程3解析:(1)正方形工料的边长是 5 分米;(2)这块正方形工料不合格,理由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的值即可;(2)设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3x 分米、2x 分米,得出方程3x•2x=18,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和5比较即可得出答案.试题解析:(1)∵正方形的面积是 25 平方分米,∴正方形工料的边长是 5 分米;(2)设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 3x 分米、2x 分米,则 3x•2x=18,x 2=3, x 1=3 ,x 2=3-(舍去),3x=33>5,2x=23<5 ,即这块正方形工料不合格.二十三、解答题23.(1)65°;(2);(3)2n ∠M+∠BED=360°【分析】(1)首先作EG ∥AB ,FH ∥AB ,连结MF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E+∠CDE=260°,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ABF+解析:(1)65°;(2)3606α︒-︒;(3)2n ∠M +∠BED =360° 【分析】(1)首先作EG ∥AB ,FH ∥AB ,连结MF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E +∠CDE =260°,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ABF +∠CDF =130°,从而得到∠BFD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求∠M 的度数;(2)先由已知得到∠ABE =6∠ABM ,∠CDE =6∠CDM ,由(1)得∠ABE +∠CDE =360°-∠BED ,∠M =∠ABM +∠CDM ,等量代换即可求解;(3)由(2)的方法可得到2n ∠M +∠BED =360°.【详解】解:(1)如图1,作//EG AB ,//FH AB ,连结MF ,//AB CD ,//////EG AB FH CD ∴,ABF BFH ∴∠=∠,CDF DFH ∠=∠,180ABE BEG ∠+∠=︒,180GED CDE ∠+∠=︒, 360ABE BEG GED CDE ∴∠+∠+∠+∠=︒,100BED BEG DEG ∠=∠+∠=︒,260ABE CDE ∴∠+∠=︒,ABE ∠和CDE ∠的角平分线相交于E ,130ABF CDF ∴∠+∠=︒,130BFD BFH DFH ∴∠=∠+∠=︒,BM 、DM 分别是ABF ∠和CDF ∠的角平分线,12MBF ABF ∴∠=∠,12MDF CDF ∠=∠, 65MBF MDF ∴∠+∠=︒,1306565BMD ∴∠=︒-︒=︒;(2)如图1,13ABM ABF ∠=∠,13CDM CDF ∠=∠, 3ABF ABM ∴∠=∠,3CDF CDM ∠=∠,ABE ∠与CDE ∠两个角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 ,6ABE ABM ∴∠=∠,6CDE CDM ∠=∠,66360ABM CDM BED ∴∠+∠+∠=︒,BMD ABM CDM ∠=∠+∠,6360BMD BED ∴∠+∠=︒,3606BMD α︒-︒∴∠=; (3)由(2)结论可得,22360n ABM n CDM E ∠+∠+∠=︒,M ABM CDM ∠=∠+∠, 则2360n M BE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关键在于掌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24.(1);(2)①,②,理由见解析;(3)【分析】(1)过点作,则,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的度数;(2)①过点作的平行线,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过作,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即解析:(1)80︒;(2)①APE αβ∠=∠+∠,②APE βα∠=∠-∠,理由见解析;(3)1()2ANE αβ∠=∠+∠ 【分析】(1)过点P 作//PG AB ,则//PG CD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PC ∠的度数; (2)①过点P 作FD 的平行线,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PE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②过P 作//PQ DF ,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QPA β∠=∠,QPE α∠=∠,即可得到APE APQ EPQ βα∠=∠-∠=∠-∠;(3)过P 和N 分别作FD 的平行线,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ANE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1()2ANE αβ∠=∠+∠. 【详解】解:(1)如图1,过点P 作//PG AB ,则//PG CD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80B BPG ︒∠+∠=,180C CPG ︒∠+∠=,又∵125PBA ︒∠=,155PCD ︒∠=,∴36012515580BPC ︒︒︒︒∠=--=,故答案为:80︒;(2)①如图2,APE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PE αβ∠=∠+∠;过点P 作PM ∥FD ,则PM ∥FD ∥CG ,∵PM ∥FD ,∴∠1=∠α,∵PM ∥CG ,∴∠2=∠β,∴∠1+∠2=∠α+∠β,即:APE αβ∠=∠+∠,②如图,APE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PE βα∠=∠-∠;理由:过P 作//PQ DF ,∵//DF CG ,∴//PQ CG ,∴QPA β∠=∠,QPE α∠=∠,∴APE APQ EPQ βα∠=∠-∠=∠-∠;(3)如图,由①可知,∠N=∠3+∠4,∵EN 平分∠DEP ,AN 平分∠PAC ,∴∠3=12∠α,∠4=12∠β,∴1()2ANE αβ∠=∠+∠,∴ANE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1()2ANE αβ∠=∠+∠.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过拐点作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结论.25.(1)证明见解析;(2)900° ,180°(n -1);(3)(180n -180-2m)°【详解】【模型】(1)证明:过点E 作EF ∥CD ,∵AB ∥CD ,∴EF ∥AB ,∴∠1+∠MEF解析:(1)证明见解析;(2)900° ,180°(n -1);(3)(180n -180-2m)°【详解】【模型】(1)证明:过点E 作EF ∥CD ,∵AB ∥CD ,∴EF ∥AB ,∴∠1+∠MEF =180°,同理∠2+∠NEF =180°∴∠1+∠2+∠MEN =360°【应用】(2)分别过E 点,F 点,G 点,H 点作L 1,L 2,L 3,L 4平行于AB ,利用(1)的方法可得∠1+∠2+∠3+∠4+∠5+∠6=180×5=900°;由上面的解题方法可得:∠1+∠2+∠3+∠4+∠5+∠6+…+∠n=180°(n-1),故答案是:900°, 180°(n-1);(3)过点O作SR∥AB,∵AB∥CD,∴SR∥CD,∴∠AM1O=∠M1OR同理∠C M n O=∠M n OR∴∠A M1O+∠CM n O=∠M1OR+∠M n OR,∴∠A M1O+∠CM n O=∠M1OM n=m°,∵M1O平分∠AM1M2,∴∠AM1M2=2∠A M1O,同理∠CM n M n-1=2∠CM n O,∴∠AM1M2+∠CM n M n-1=2∠AM1O+2∠CM n O=2∠M1OM n=2m°,又∵∠A M1M2+∠2+∠3+∠4+∠5+∠6+……+∠n-1+∠CM n M n-1=180°(n-1),∴∠2+∠3+∠4+∠5+∠6+…+∠n-1=(180n-180-2m)°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解决此类题目,过拐点作平行线是解题的关键,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26.(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分析】(1)过E作EH∥AB,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可得出∠AED=∠AEH+∠DEH=∠EAF+∠EDG;(2)设CD与AE交于点H∠+∠=∠,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解析:(1)EAF EDG AED∠=︒.80EKD【分析】(1)过E作EH∥AB,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可得出∠AED=∠AEH+∠DEH=∠EAF+∠EDG;(2)设CD与AE交于点H,根据∠EHG是△DEH的外角,即可得出∠EHG=∠AED+∠EDG,进而得到∠EAF=∠AED+∠EDG;α+5°,再根(3)设∠EAI=∠BAI=α,则∠CHE=∠BAE=2α,进而得出∠EDI=α+10°,∠CDI=12α+5°+α+10°+20°,求得据∠CHE是△DEH的外角,可得∠CHE=∠EDH+∠DEK,即2α=12α=70°,即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EKD的度数.【详解】解:(1)∠AED=∠EAF+∠EDG.理由:如图1,过E作EH∥AB,∵AB∥CD,∴AB∥CD∥EH,∴∠EAF=∠AEH,∠EDG=∠DEH,∴∠AED=∠AEH+∠DEH=∠EAF+∠EDG;(2)证明:如图2,设CD与AE交于点H,∵AB∥CD,∴∠EAF=∠EHG,∵∠EHG是△DEH的外角,∴∠EHG=∠AED+∠EDG,∴∠EAF=∠AED+∠EDG;(3)∵AI平分∠BAE,∴可设∠EAI=∠BAI=α,则∠BAE=2α,如图3,∵AB∥CD,∴∠CHE=∠BAE=2α,∵∠AED=20°,∠I=30°,∠DKE=∠AKI,∴∠EDI=α+30°-20°=α+10°,又∵∠EDI:∠CDI=2:1,∴∠CDI=12∠EDK=12α+5°,∵∠CHE是△DEH的外角,∴∠CHE=∠EDH+∠DEK,即2α=12α+5°+α+10°+20°,解得α=70°,∴∠EDK=70°+10°=80°,∴△DEK中,∠EKD=180°-80°-20°=8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内错角,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计算求解.解题时注意: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上海江湾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 压轴题 期末复习数学试题题及答案

上海江湾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 压轴题 期末复习数学试题题及答案一、压轴题1.小刚运用本学期的知识,设计了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如图1,数轴上的点M ,N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0,12.将一枚棋子放置在点M 处,让这枚棋子沿数轴在线段MN 上往复运动(即棋子从点M 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运动到点N 处,随即沿数轴向左运动,当运动到点M 处,随即沿数轴向右运动,如此反复⋯).并且规定棋子按照如下的步骤运动:第1步,从点M 开始运动t 个单位长度至点1Q 处;第2步,从点1Q 继续运动2t 单位长度至点2Q 处;第3步,从点2Q 继续运动3t 个单位长度至点3Q 处…例如:当3t =时,点1Q 、2Q 、3Q 的位置如图2所示.解决如下问题:(1)如果4t =,那么线段13Q Q =______;(2)如果4t <,且点3Q 表示的数为3,那么t =______; (3)如果2t ≤,且线段242Q Q =,那么请你求出t 的值.2.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 ,点E 在边AB 上,点F 、G 在边CD 上,连接EF 、EG .将∠BEG 对折,点B 落在直线EG 上的点B ′处,得折痕EM ;将∠AEF 对折,点A 落在直线EF 上的点A ′处,得折痕EN .(1)如图1,若点F 与点G 重合,求∠MEN 的度数;(2)如图2,若点G 在点F 的右侧,且∠FEG =30°,求∠MEN 的度数; (3)若∠MEN =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 的大小.3.如图,在数轴上的A 1,A 2,A 3,A 4,……A 20,这20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a 1,a 2,a 3,a 4,……a 20.若A 1A 2=A 2A 3=……=A 19A 20,且a 3=20,|a 1﹣a 4|=12.(1)线段A 3A 4的长度= ;a 2= ;(2)若|a 1﹣x |=a 2+a 4,求x 的值;(3)线段MN 从O 点出发向右运动,当线段MN 与线段A 1A 20开始有重叠部分到完全没有重叠部分经历了9秒.若线段MN =5,求线段MN 的运动速度.4.如图1,已知面积为12的长方形ABCD ,一边AB 在数轴上。
上海第五十四中学七年级下学期 压轴题 期末复习数学试题题

上海第五十四中学七年级下学期 压轴题 期末复习数学试题题一、压轴题1.已知AOD α∠=,OB 、OC 、OM 、ON 是AOD ∠内的射线.(1)如图1,当160α=︒,若OM 平分AOB ∠,ON 平分BOD ∠,求MON ∠的大小; (2)如图2,若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20BOC ∠=︒,60MON ∠=︒,求α.2.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1)如图1,∠AOC = 度.由射线OA ,OB ,OC 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 到M ,OE 平分∠BOM ,OF 平分∠COM ,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 的度数.3.观察下列等式:111122=-⨯,1112323=-⨯,1113434=-⨯,则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1111111131122334223344++=-+-+-=⨯⨯⨯. ()1观察发现()1n n 1=+______;()1111122334n n 1+++⋯+=⨯⨯⨯+______.()2拓展应用有一个圆,第一次用一条直径将圆周分成两个半圆(如图1),在每个分点标上质数m ,记2个数的和为1a ;第二次再将两个半圆周都分成14圆周(如图2),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2,记4个数的和为2a ;第三次将四个14圆周分成18圆周(如图3),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3,记8个数的和为3a;第四次将八个18圆周分成116圆周,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个数的和的14,记16个数的和为4a;⋯⋯如此进行了n次.na=①______(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②当na6188=时,求123n1111a a a a+++⋯⋯+的值.4.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4-,点B表示的数为1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表示的数为______;()3求当t为何值时,1PQ AB2=?()4若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5.如图,数轴上有A,B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a,b,且()225350a b++-=.点P 从A点出发以每秒1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它到达B点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返回往A点运动,并持续在A,B两点间往返运动.在点P出发的同时,点Q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左匀速运动,当点Q达到A点时,点P,Q停止运动.(1)填空:a=,b=;(2)求运动了多长时间后,点P,Q第一次相遇,以及相遇点所表示的数;(3)求当点P,Q停止运动时,点P所在的位置表示的数;(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P和点Q一共相遇了几次.(直接写出答案)6.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AB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1CD AB2,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MN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7.已知:如图数轴上两点A、B所对应的数分别为-3、1,点P在数轴上从点A出发以每秒钟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在数轴上从点B出发以每秒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1)若点P和点Q同时出发,求点P和点Q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2)若点P比点Q迟1秒钟出发,问点P出发几秒后,点P和点Q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3)在(2)的条件下,当点P和点Q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时,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C,使其到点A、点P和点Q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若存在,直接写出点C所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8.已知:A、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过O点作射线OC,使∠AOC:∠BOC=1: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2的位置,使得ON落在射线OB上,此时三角板旋转的角度为 度;(2)继续将图2中的三角板绕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3的位置,使得ON 在∠AOC 的内部.试探究∠AOM 与∠NOC 之间满足什么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按5°每秒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当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OM 所在直线恰好平分∠BOC 时,时间t 的值为 (直接写结果). 9.如图:在数轴上A 点表示数a ,B 点示数b ,C 点表示数c ,b 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 、c 满足|a+2|+(c-7)2=0.(1)a=______,b=______,c=______;(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 点与C 点重合,则点B 与数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3)点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 秒钟过后,若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点A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 ,点B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 .则AB=______,AC=______,BC=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4)直接写出点B 为AC 中点时的t 的值.10.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 对应的数为2. (1)如图1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且x 是方程2x +1=12x ﹣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 +PB =12BC +AB ?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如图2,若P 点是B 点右侧一点,PA 的中点为M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当P 在B 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 ﹣34BN 的值不变;②13PM 24+ BN 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11.如图,数轴上有A 、B 两点,且AB=12,点P 从B 点出发沿数轴以3个单位长度/s 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A 点后立即按原速折返,回到B 点后点P 停止运动,点M 始终为线段BP 的中点(1)若AP=2时,PM=____;(2)若点A 表示的数是-5,点P 运动3秒时,在数轴上有一点F 满足FM=2PM ,请求出点F 表示的数;(3)若点P 从B 点出发时,点Q 同时从A 点出发沿数轴以2.5个单位长度/s 的速度一直..向右运动,当点Q 的运动时间为多少时,满足QM=2PM.12.如图,在数轴上从左往右依次有四个点,,,A B C D ,其中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0,3,10,且2CD AB =.(1)点D 表示的数是 ;(直接写出结果)(2)线段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是t (秒),当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时. ①求t 的值;②线段AB 上是否存在一点P ,满足3BD PA PC -=?若存在,求出点P 表示的数x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如图,A 、B 、P 是数轴上的三个点,P 是AB 的中点,A 、B 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0和40.(1)试求P 点对应的数值;若点A 、B 对应的数值分别是a 和b ,试用a 、b 的代数式表示P 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值;(2)若A 、B 、P 三点同时一起在数轴上做匀速直线运动,A 、B 两点相向而行,P 点在动点A 和B 之间做触点折返运动(即P 点在运动过程中触碰到A 、B 任意一点就改变运动方向,向相反方向运动,速度不变,触点时间忽略不计),直至A 、B 两点相遇,停止运动.如果A 、B 、P 运动的速度分别是1个单位长度/s ,2个单位长度/s ,3个单位长度/s ,设运动时间为t .①求整个运动过程中,P 点所运动的路程.②若P 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 点,且与B 点未碰到,试写出该过程中,P 点经过t 秒钟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值(用含t 的式子表示);③在②的条件下,是否存在时间t ,使P 点刚好在A 、B 两点间距离的中点上,如果存在,请求出t 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问题一:如图1,已知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6 cm ,甲,乙两点分别从相距3cm 的A ,B 两点同时出发到C 点,若甲的速度为8 cm/s ,乙的速度为6 cm/s ,设乙运动时间为x (s ), 甲乙两点之间距离为y (cm ). (1)当甲追上乙时,x = . (2)请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 当甲追上乙前,y = ;当甲追上乙后,甲到达C 之前,y = ; 当甲到达C 之后,乙到达C 之前,y = .问题二:如图2,若将上述线段AC 弯曲后视作钟表外围的一部分,线段AB 正好对应钟表上的弧AB (1小时的间隔),易知∠AOB=30°.(1)分针OD 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 cm ;时针OE 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 cm .(2)若从4:00起计时,求几分钟后分针与时针第一次重合.15.已知数轴上三点A,O,B表示的数分别为6,0,-4,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当点P到点A的距离与点P到点B的距离相等时,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2)另一动点R从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度.【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80°;(2)140°【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BOM=12∠AOB,∠BON=12∠BOD,再根据角的和差得∠AOD=∠AOB+∠BOD,∠MON=∠BOM+∠BON,结合三式求解;(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MOC=12∠AOC,∠BON=12∠BOD,再根据角的和差得∠AOD=∠AOC+∠BOD-∠BOC,∠MON=∠MOC+∠BON-∠BOC结合三式求解.【详解】解:(1)∵OM平分∠AOB,ON平分∠BOD,∴∠BOM=12∠AOB,∠BON=12∠BOD,∴∠MON=∠BOM+∠BON=12∠AOB+12∠BOD=12(∠AOB+∠BOD).∵∠AOD=∠AOB+∠BOD=α=160°,∴∠MON=12×160°=80°;(2)∵OM平分∠AOC,ON平分∠BOD,∴∠MOC=12∠AOC,∠BON=12∠BOD,∵∠MON=∠MOC+∠BON-∠BOC,∴∠MON=12∠AOC+12∠BOD -∠BOC=12(∠AOC+∠BOD )-∠BOC.∵∠AOD=∠AOB+∠BOD,∠AOC=∠AOB+∠BOC,∴∠MON=12(∠AOB+∠BOC+∠BOD )-∠BOC=12(∠AOD+∠BOC )-∠BOC,∵∠AOD=α,∠MON=60°,∠BOC=20°,∴60°=12(α+20°)-20°,∴α=14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明确角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1)75°,150°;(2)15°;(3)15°.【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板的特殊性角的度数,求出∠AOC即可,把∠AOC、∠BOC、∠AOB相加即可求出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2)依题意设∠2=x,列等式,解方程求出即可;(3)依据题意求出∠BOM,∠COM,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OE,∠MOF,即可求出∠EOF.【详解】解:(1)∵∠BOC=30°,∠AOB=45°,∴∠AOC=75°,∴∠AOC+∠BOC+∠AOB=150°;答: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150°;故答案为:75;(2)设∠2=x,则∠1=3x+30°,∵∠1+∠2=90°,∴x+3x+30°=90°,∴x=15°,∴∠2=15°,答:∠2的度数是15°;(3)如图所示,∵∠BOM=180°﹣45°=135°,∠COM=180°﹣15°=165°,∵OE 为∠BOM 的平分线,OF 为∠COM 的平分线,∴∠MOF =12∠COM =82.5°,∠MOE =12∠MOB =67.5°, ∴∠EOF =∠MOF ﹣∠MOE =1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板各角的度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列方程解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3.(1)11n n 1-+,n n 1+(2)①()()n 1n 2m 3++②75364 【解析】 【分析】()1观察发现:先根据题中所给出的列子进行猜想,写出猜想结果即可;根据第一空中的猜想计算出结果;()2①由16a 2m m 3==,212a 4m m 3==,320a m 3=,430a 10m m 3==,找规律可得结论;②由()()n 1n 2m 22713173++=⨯⨯⨯⨯知()()m n 1n 22237131775152++=⨯⨯⨯⨯⨯=⨯⨯,据此可得m 7=,n 50=,再进一步求解可得. 【详解】()1观察发现:()111n n 1n n 1=-++;()1111122334n n 1+++⋯+⨯⨯⨯+, 1111111122334n n 1=-+-+-+⋯+-+,11n 1=-+, n 11n 1+-=+,nn 1=+; 故答案为11n n 1-+,n n 1+. ()2拓展应用16a 2m m 3①==,212a 4m m 3==,320a m 3=,430a 10m m 3==,⋯⋯()()n n 1n 2a m 3++∴=,故答案为()()n 1n 2m.3++ ()()nn 1n 2a m 61883②++==,且m 为质数,对6188分解质因数可知61882271317=⨯⨯⨯⨯,()()n 1n 2m 22713173++∴=⨯⨯⨯⨯,()()m n 1n 22237131775152∴++=⨯⨯⨯⨯⨯=⨯⨯, m 7∴=,n 50=,()()n 7a n 1n 23∴=++,()()n 131a 7n 1n 2=⋅++, 123n1111a a a a ∴+++⋯+ ()()33336m 12m 20m n 1n 2m =+++⋯+++ ()()311172334n 1n 2⎡⎤=++⋯+⎢⎥⨯⨯++⎢⎥⎣⎦31131172n 27252⎛⎫⎛⎫=-=- ⎪ ⎪+⎝⎭⎝⎭75364=.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得规律:()111n n 1n n 1=-++.4.(1)20,6;(2)43t -+,162t -;(3)t 2=或6时;(4)不变,10,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1)由数轴上两点距离先求得A ,B 两点间的距离,由中点公式可求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向右为正,所以-4+3t ;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向左为负,16-2t.(3)由题意,1PQ AB 2=表示出线段长度,可列方程求t 的值; (4)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可求MN 的值不变. 【详解】解:()1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41620--=,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41662-+= 故答案为20,6()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P 表示的数为:43t -+,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点Q 表示的数为:162t -,故答案为43t -+,162t -()13PQ AB 2=()43t 162t 10∴-+--=t 2∴=或6答:t 2=或6时,1PQ AB 2=()4线段MN 的长度不会变化,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1PM PA 2∴=,1PN PB 2= ()1MN PM PN PA PB 2∴=-=-1MN AB10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本题的关键.5.(1)25-,35(2)运动时间为4秒,相遇点表示的数字为27 ;(3)5;(4) 一共相遇了7次.【解析】【分析】(1)根据0+0式的定义即可解题;(2)设运动时间为x秒,表示出P,Q的运动路程,利用路程和等于AB长即可解题;(3)根据点Q达到A点时,点P,Q停止运动求出运动时间即可解题;(4)根据第三问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即可解题.【详解】解:(1)25-,35(2)设运动时间为x秒13x2x2535+=+解得x4=352427-⨯=答:运动时间为4秒,相遇点表示的数字为27(3)运动总时间:60÷2=30(秒),13×30÷60=6…30即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25305-+=,∴点P所在的位置表示的数为5 .(4)由(3)得: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点P和点Q一共相遇了6+1=7次.【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轴的应用,难度较大,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6.(1)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13;(3)②MNAB的值不变.【解析】【分析】(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112AB.【详解】解:(1)由题意:BD=2PC∵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如图:∵AQ-BQ=PQ,∴AQ=PQ+BQ,∵AQ=AP+PQ,∴AP=BQ,∴PQ=13 AB,∴13 PQ AB=(3)②MNAB的值不变.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 AB,∴CM=14 AB,∴PM=CM-CP=14AB-5,∵PD=23AB-10,∴PN=1223(AB-10)=13AB-5,∴MN=PN-PM=112AB,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111212ABMNAB AB==.【点睛】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7.(1)13-;(2)P 出发23秒或43秒;(3)见解析. 【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知运动t 秒时P 点表示的数为-3+2t ,Q 点表示的数为1-t ,若P 、Q 相遇,则P 、Q 两点表示的数相等,由此可得关于t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2)由点P 比点Q 迟1秒钟出发,则点Q 运动了(t+1)秒,分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与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得;(3)设点C 表示的数为a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进行求解即可得.【详解】(1)由题意可知运动t 秒时P 点表示的数为-5+t ,Q 点表示的数为10-2t ;若P ,Q 两点相遇,则有-3+2t=1-t ,解得:t=43, ∴413233-+⨯=-, ∴点P 和点Q 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为13-;(2)∵点P 比点Q 迟1秒钟出发,∴点Q 运动了(t+1)秒,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则()2t 1t 141+⨯+=-, 解得:2t 3=; 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则2t+1×(t+1) =4+1, 解得:4t 3=, 综合上述,当P 出发23秒或43秒时,P 和点Q 相距1个单位长度; (3)①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 此时点P 表示的数为-3+2×23=-53,Q 点表示的数为1-(1+23)=-23, 设此时数轴上存在-个点C ,点C 表示的数为a ,由题意得AC+PC+QC=|a+3|+|a+53|+|a+23|,要使|a+3|+|a+53|+|a+23|最小,当点C与P重合时,即a=-53时,点C到点A、点P和点Q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②若点P和点Q在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3+2×43=-13,Q点表示的数为1-(1+43)=-43,此时满足条件的点C即为Q点,所表示的数为43 ,综上所述,点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53和-43.【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正确理解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也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 8.(1)90°;(2)30°;(3)12秒或48秒.【解析】【分析】(1)依据图形可知旋转角=∠NOB,从而可得到问题的答案;(2)先求得∠AOC的度数,然后依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到∠NOC=60°-∠AON,∠AOM=90°-∠AON,然后求得∠AOM与∠NOC的差即可;(3)可分为当OM为∠BOC的平分线和当OM的反向延长为∠BOC的平分线两种情况,然后再求得旋转的角度,最后,依据旋转的时间=旋转的角度÷旋转的速度求解即可.【详解】(1)由旋转的定义可知:旋转角=∠NOB=90°.故答案为:90°(2)∠AOM﹣∠NOC=30°.理由:∵∠AOC:∠BOC=1:2,∠AOC+∠BOC=180°,∴∠AOC=60°.∴∠NOC=60°﹣∠AON.∵∠NOM=90°,∴∠AOM=90°﹣∠AON,∴∠AOM﹣∠NOC=(90°﹣∠AON)﹣(60°﹣∠AON)=30°.(3)如图1所示:当OM为∠BOC的平分线时,∵OM为∠BOC的平分线,∴∠BOM=∠BOC=60°,∴t=60°÷5°=12秒.如图2所示:当OM的反向延长为∠BOC的平分线时,∵ON为为∠BOC的平分线,∴∠BON=60°.∴旋转的角度=60°+180°=240°.∴t=240°÷5°=48秒.故答案为:12秒或48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的综合应用,解答本题主要应用了旋转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角的和差计算,求得三角板旋转的角度是解题的关键.9.(1)-2;1;7;(2)4;(3)3+3t;9+5t;6+2t;(4)3.【解析】【分析】(1)利用|a+2|+(c﹣7)2=0,得a+2=0,c﹣7=0,解得a,c的值,由b是最小的正整数,可得b=1;(2)先求出对称点,即可得出结果;(3)分别写出点A、B、C表示的数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AB、AC、BC即可;(4)由点B为AC中点,得到AB=BC,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a+2|+(c﹣7)2=0,∴a+2=0,c﹣7=0,解得:a=﹣2,c=7.∵b是最小的正整数,∴b=1.故答案为﹣2,1,7.(2)(7+2)÷2=4.5,对称点为7﹣4.5=2.5,2.5+(2.5﹣1)=4.故答案为4.(3)点A表示的数为:-2-t,点B表示的数为:1+2t,点C表示的数为:7+4t,则AB=t+2t+3=3t+3,AC=t+4t+9=5t+9,BC=2t+6.故答案为3t+3,5t+9,2t+6.(4)∵点B为AC中点,∴AB=BC,∴3t+3=2t+6,解得:t=3.【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及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轴的特点能求出两点间的距离.10.(1)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92和72;(2)正确的结论是:PM﹣34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解析】【分析】(1)先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确定出AB的长,然后求得方程的解,得到C表示的点,由此求得12BC+AB=8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分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和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三种情况求点P所表示的数即可;(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就有PA=n+3,PB=n﹣2,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PM、BN的长,再分别代入①PM﹣34BN和②12PM+34BN求出其值即可解答.【详解】(1)∵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AB=5.解方程2x+1=12x﹣5得x=﹣4.所以BC=2﹣(﹣4)=6.所以.设存在点P满足条件,且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PA=﹣3﹣a,PB=2﹣a,所以AP+PB=﹣2a﹣1=8,解得a=﹣,﹣<﹣3满足条件;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PA=a﹣(﹣3)=a+3,PB=2﹣a,所以PA+PB=a+3+2﹣a=5≠8,不满足条件;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PA=a﹣(﹣3)=a+3,PB=a﹣2.,所以PA+PB=a+3+a﹣2=2a+1=8,解得:a=,>2,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和.(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PA=n+3,PB=n﹣2.∵PA的中点为M,∴PM=12PA=.N为PB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点,∴BN=PB=×(n﹣2).∴PM ﹣34BN =﹣34××(n ﹣2), =(不变).②12PM +34BN =+34××(n ﹣2)=34n ﹣(随P 点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的结论是:PM ﹣BN 的值不变,且值为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数轴的运用,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去绝对值的运用,解答时了灵活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关键.11.(1)5 ;(2)点F 表示的数是11.5或者-6.5;(3)127t =或6t =. 【解析】【分析】(1)由AP=2可知PB=12-2=10,再由点M 是PB 中点可知PM 长度;(2)点P 运动3秒是9个单位长度,M 为PB 的中点,则可求解出点M 表示的数是2.5,再由FM=2PM 可求解出FM=9,此时点F 可能在M 点左侧,也可能在其右侧;(3)设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由题可知t=4秒时,点P 到达点A ,再经过4秒点P 停止运动;则分04t ≤≤和48t <≤两种情况分别计算,由题可知即可QM=2PM=BP ,据此进行解答即可.【详解】(1)5 ;(2)∵点A 表示的数是5-∴点B 表示的数是7∵点P 运动3秒是9个单位长度,M 为PB 的中点 ∴PM=12PB=4.5,即点M 表示的数是2.5 ∵FM=2PM∴FM=9∴点F 表示的数是11.5或者-6.5(3)设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当04t ≤≤时,由题可知QM=2PM=BP ,故点Q 位于点P 左侧,则AB=AQ+QP+PB ,而QP=QM-PM=2PM-PM=12BP ,则可得12=2.5t+12⨯3t+3t=7t ,解得t=127; 当48t <≤时,由题可知QM=2PM=BP ,故点Q 位于点B 右侧,则PB=2QB ,则可得,()()123422.512t t --=-,整理得8t=48,解得6t =.【点睛】本题结合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3问要根据题干条件分情况进行讨论,作出图形更易理解.12.(1)16;(2)①t 的值为3或143秒;②存在,P 表示的数为314. 【解析】【分析】(1)由数轴可知,AB=3,则CD=6,所以D 表示的数为16,(2)①当运动时间是t 秒时,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 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 ,分情况讨论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解答即可;②分情况讨论当t=3秒, t=143秒时,满足3BD PA PC -=的点P , 注意P 为线段AB 上的点对x 的值的限制.【详解】(1)16(2)①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当BC =2,点B 在点C 的右边时,由题意得:32-10-2BC t t =+=(),解得:t =3,当AD=2,点A 在点D 的左边时,由题意得:16--22AD t t ==,解得:t =143. 综上,t 的值为3或143秒 ②存在,理由如下:当t=3时,A 点表示的数为6,B 点表示的数为9,C 点表示的数为7,D 点表示的数为13. 则13-94-6|-7|BD PA x PC x ====,,,-3BD PA PC =,()4--6|-7|x x ∴=,解得:314x =或112, 又P 点在线段AB 上,则69x ≤≤314x ∴=. 当143t =时,A 点表示的数为283,B 点表示的数为373,C 点表示的数为163,D 点表示的数为343. 则37343816-1-|-|3333BD PA x PC x ====,,, -3BD PA PC =, ∴ 28161--|-|33x x ⎛⎫= ⎪⎝⎭, 解得:7912x =或176, 又283733x ≤≤, x ∴无解综上,P 表示的数为314.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解题的关键是:(1)由路程=速度×时间结合运动方向找出运动t 秒时点A 、B 、C 、D 所表示的数,(2)根据3BD PA PC -=列出关于t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13.(1)10,(a+b);(2)①60个单位长度;②10-3t ,0≤t≤7.5;③不存在,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A 、B 两点表示的数,即可得出结论;(2) ①点P 运动的时间与A 、B 相遇所用时间相等,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得;②由P 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 点,且与B 点未碰到,可知开始时点P 是和点A 相向而行的;③点P 与点A 的距离越来越小,而点P 与点B 的距离越来越大,不存在PA=PB 的时候.【详解】解:(1)∵A 、B 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0和40,∴AB=40-(-20)=60,∵P 是AB 的中点,∴AP=60=30,∴点P 表示的数是-20+30=10;∵如图,点A 、B 对应的数值分别是a 和b ,∴AB=b-a ,∵P 是AB 的中点,∴AP=(b-a)∴点P 表示的数是a+(b-a) =(a+b).(2)①点A 和点B 相向而行,相遇的时间为=20(秒),此即整个过程中点P 运动的时间.所以,点P 的运动路程为3×20=60(单位长度),故答案是60个单位长度.②由P 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 点,且与B 点未碰到,可知开始时点P 是和点A 相向而行的.所以这个过程中0≤t≤7.5.P 点经过t 秒钟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值为10-3t . 故答案是:10-3t ,0≤t≤7.5.③不存在.由②可知,点P 是和点A 相向而行的,整个过程中,点P 与点A 的距离越来越小,而点P 与点B 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不存在相等的时候.故答案为:(1)10,(a+b);(2)①60个单位长度;②10-3t ,0≤t≤7.5;③不存在,理由见解析.【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点与点的距离和动点问题.14.问题一、(1)32;(2)3-2x ;2x -3;13-6x ;问题一、(1)35;120;24011. 【解析】【分析】问题一根据等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路程差=路程1-路程2,即可列出方程求解。
(完整)上海八年级数学压轴题.doc

1.已知:如图,在△ABC 中, AD 、 BE 是高, F 是 AB 的中点, FG DE ,点 G 是垂足.求证:点G 是 DE 的中点.2 OBC中,点O为坐标原点,点C坐标为(4 0 B坐标为(2,23 ),.如图,在△,),点AB轴,点A为垂足,OH BC ,点 H 为垂足.动点 P、 Q分别从点O 、A 同时y出发,点 P 沿线段 OH 向点 H 运动,点Q沿线段 AO 向点 O 运动,速度都是每秒 1 个单位长度.设点 P 的运动时间为 t 秒.(1)求证:OB CB;(2)若△O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3)当PQ OB (垂足为点M )时,求五边形ABHPQ 的面积的值.yA BQ M HPOC x3.如图,在△ ABC中, AB=AC,点 P是 BC边上的一点, PD⊥AB 于 D,PE⊥ AC于 E,CM⊥AB于M,试探究线段 PD、PE、 CM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AMEDB P C4. 如图, Rt △ ABC中, AB=AC, A 90 ,O为BC中点。
(1)写出点 O到△ ABC三个顶点的距离之间的关系;(2)如果点 M、N分别在边 AB、AC上移动,且保持 AN=BM。
请判断△ O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CONA M B5.如图,点 A 的坐标为(3,0 ),点 C 的坐标为( 0,4 ), OABC 为矩形,反比例函数k yx的图像过 AB 的中点 D,且和 BC 相交于点 E, F 为第一象限的点, AF=12, CF =13.k和直线 OE 的函数解析式;(1)求反比例函数yx(2)求四边形 OAFC 的面积.yFC BEDOA x_6.已知:如图,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1)试确定上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图象回答,在第一象限内,当取何值时,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正比例函数的值?( 3)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动点,其中过点作直线轴,交轴于点;过点作直线轴交轴于点,交直线于点.当四边形的面积为 6 时,请判断线段与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7.已知:如图,在⊿ ABC 中,∠ C= 90°,∠ B= 30°, AC=6,点 D 在边 BC 上, AD 平分∠CAB , E 为 AC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 A、C 重合), EF ⊥ AB,垂足为 F .(1)求证: AD=DB ;(2)设 CE=x ,BF=y ,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3)当∠ DEF =90°时,求 BF 的长 .AFEC D B第 26题图答案1. 明:EF 、 DF .⋯⋯⋯⋯⋯⋯⋯⋯⋯⋯⋯1 分A∵ AD 是高,∴ ADBC ,E FG∴ ADB 90o .⋯⋯⋯⋯⋯⋯⋯⋯⋯ 1 分又∵ F 是 AB 的中点,BDC∴ DF1AB (直角三角形斜 上的中 等于斜 的一半).⋯⋯ 2 分2同理可得: EF1AB .⋯⋯⋯⋯⋯⋯⋯⋯⋯⋯⋯⋯⋯⋯⋯⋯⋯1 分2∴ EF DF .⋯⋯⋯⋯⋯⋯⋯⋯⋯⋯⋯⋯⋯⋯⋯⋯⋯⋯⋯⋯⋯⋯1 分 又∵ FG DE ,⋯⋯⋯⋯⋯⋯⋯⋯⋯⋯⋯⋯⋯⋯⋯⋯⋯⋯⋯⋯⋯⋯ 1 分 ∴ DGEG .⋯⋯⋯⋯⋯⋯⋯⋯⋯⋯⋯⋯⋯⋯⋯⋯⋯⋯⋯⋯⋯⋯1 分即:点 G 是 DE 的中点.2. 解:( 1)∵ OB222 324 ⋯⋯⋯⋯⋯⋯⋯⋯⋯⋯⋯⋯⋯⋯⋯⋯⋯⋯1 分22CB 2 42 3 4 ⋯⋯⋯⋯⋯⋯⋯⋯⋯⋯⋯⋯⋯⋯⋯1 分 ∴ OB CB ⋯⋯⋯⋯⋯⋯⋯⋯⋯⋯⋯⋯⋯⋯⋯⋯⋯⋯⋯⋯⋯⋯⋯⋯1 分(2)易 :△ OBC 等 三角形.y∵ OHBC ,AB∴ BOHHOC 30o .⋯⋯⋯⋯⋯⋯ 1 分∴ AOB 30 o .Q H点 P 作 PEOA 垂足 点 E .EP在 Rt △ PEO 中, EPO 30o, PO t ,OCx∴ EO1PO t,由勾股定理得: PE3t .⋯⋯⋯⋯⋯⋯⋯⋯⋯⋯1 分2 22又∵ OQ AO AQ 2 3 t ,⋯⋯⋯⋯⋯⋯⋯⋯⋯⋯⋯⋯⋯⋯⋯⋯⋯⋯1 分 ∴ S1OQgPE 1 2 3 t g 3 t 6t 3t 2 .⋯⋯⋯⋯⋯⋯⋯⋯⋯ 1 分22 2 4即: S3t 23t ( 0t2 3 ).⋯⋯⋯⋯⋯⋯⋯⋯⋯⋯⋯⋯⋯⋯1 分42【 明】最后1 分 定 域分数.(3)易 Rt △ OAB ≌Rt △ OHB ≌ Rt △ OHC ,∴ S四边形OABH S VOAB S VOHB S VOHB S VOHC S V OBC 3OC 2 4 3 .1分4易△ OPQ 等三角形,∴OQ OP ,即: 2 3 t t ,解得t 3 .⋯⋯⋯⋯⋯⋯⋯⋯⋯⋯⋯⋯⋯⋯⋯⋯⋯ 1 分∴SVOPQ 3 OP 2 3 3.⋯⋯⋯⋯⋯⋯⋯⋯⋯⋯⋯⋯⋯⋯⋯⋯⋯⋯⋯ 1 分4 4 ∴S五边形ABHPQ S四边形 OABHSV OPQ4 33 3133 .⋯⋯⋯⋯⋯1分4 43.解: PD+PE=CM ,明:接 AP ,∵ AB=AC ,∴ S△ABC=S △ABP+S △ACP= AB× PD+ AC× PE=× AB×(PD+PE),∵ S△ABC= AB× CM,∴ PD+PE=CM。
上海(沪)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数学压轴题及答案(可转为word)

0 8k b, ∴ „„„„„„„„„„„„„„„„„„„„„„„„„(1 分) 4 5k b,
4 k , 3 „„„„„„„„„„„„„„„„„„„„„„„„„(1 分) ∴ 32 b . 3
4 32 .„„„„„„„„„„„„(1 分) x 3 3 26.解: (1)BF +AG= AE.„„„„„„„„„„„„„„„„„„„„„„(1 分) 证明如下:过点 F 作 FH⊥DA,垂足为 H, ∵在正方形 ABCD 中,∠DAE=∠B=90°,∴四边形 ABFH 是矩形.„(1 分) ∴FH=AB=DA.∵BD⊥FG,∴∠G=90°–∠ADE=∠DEA. 又∴∠DAE=∠FHG=90°,∴△FHG≌△DAE. „„„„„„„„„„(1 分) ∴GH=AE,即 HA+AG=AE.∵BF=HA,∴BF+AG=AE.„„„„„„(1 分)
本题满分12分其中第1小题5分第2小题3分第3小题4bcaebcdfdfaeefad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efad5aedf?????????????????????????1abcd5rtabertdcfbecfefbccfbecf3在rtabeabaeaebqapaepdcqqcdpabqp当四边形abqp与四边形qcdp的面积相等时3当四边形abqp是平行四边形时pqab当四边形qcdp是平行四边形时可得pqcdcdabpqab此时cqpd11时pqab
FB 3 ,且 AC 10 ,求 FC 的值. BD 5
A
D
F
E
B
C
26. 在梯形 ABCD 中, ∠ABC= 90 , AD∥BC, BC>AD, AB=8cm, BC=18cm, CD=10 cm,点 P 从点 B 开始沿 BC 边向终点 C 以每秒 3cm 的速度移动,点 Q 从点 D 开始沿 DA 边向终点 A 以每秒 2cm 的速度移动,设运动时间为 t 秒. (1)求四边形 ABPQ 为矩形时 t 的值; (2)若题设中的“BC=18cm”改变为“BC= k cm” ,其它条件都不变,要 使四边形 PCDQ 是等腰梯形,求 t 与 k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 k 的取值范围; (3)在移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 t 使 P、Q 两点 的距离为 10cm ,若存在求 t 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 理由?
七年级上册上海民办迅行中学数学期末试卷达标训练题(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上海民办迅行中学数学期末试卷达标训练题(Word版含答案)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AB表示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且a、b满足|2a+4|+|b-6|=0(1)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且AC=2BC,求C点表示的数;(3)若在原点O处放一个挡板,一个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秒).①分别表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用t表示);②求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答案】(1)解:因为,所以2a+4=0,b-6=0,所以a=−2,b=6;所以AB的距离=|b−a|=8;(2)解:设数轴上点C表示的数为c.因为AC=2BC,所以|c−a|=2|c−b|,即|c+2|=2|c−6|.因为AC=2BC>BC,所以点C不可能在BA的延长线上,则C点可能在线段AB上和线段AB的延长线上.①当C点在线段AB上时,则有−2<c<6,得c+2=2(6−c),解得c= ;②当C点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则有c>6,得c+2=2(c−6),解得c=14.故当AC=2BC时,c= 或c=14;(3)解:①因为甲球运动的路程为:1×t=t,OA=2,所以甲球与原点的距离为:t+2;乙球到原点的距离分两种情况:(Ⅰ)当0⩽t⩽3时,乙球从点B处开始向左运动,一直到原点O,因为OB=6,乙球运动的路程为:2×t=2t,所以乙球到原点的距离为:6−2t;(Ⅱ)当t>3时,乙球从原点O处开始一直向右运动,此时乙球到原点的距离为:2t−6;②当0<t⩽3时,得t+2=6−2t,解得t= ;当t>3时,得t+2=2t−6,解得t=8.故当t= 秒或t=8秒时,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解析】【分析】(1)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A、B两点之间的距离;(2)分C点在线段AB上和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3)①甲球到原点的距离=甲球运动的路程+OA的长,乙球到原点的距离分两种情况:(Ⅰ)当0<t≤3时,乙球从点B处开始向左运动,一直到原点O,此时OB的长度-乙球运动的路程即为乙球到原点的距离;(Ⅱ)当t>3时,乙球从原点O处开始向右运动,此时乙球运动的路程-OB的长度即为乙球到原点的距离;②分两种情况:(Ⅰ)0≤t≤3,(Ⅱ)t>3,根据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2.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探究:①数轴上表示5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②数轴上表示﹣2和﹣6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③数轴上表示﹣4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2)归纳: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m和数n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应用:①如果表示数a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7,则可记为:|a﹣3|=7,求a的值.②若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位于﹣4与3之间,求|a+4|+|a﹣3|的值.③当a取何值时,|a+4|+|a﹣1|+|a﹣3|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请说明理由.(3)拓展:某一直线沿街有2014户居民(相邻两户居民间隔相同):A1, A2, A3,A4, A5,…A2014,某餐饮公司想为这2014户居民提供早餐,决定在路旁建立一个快餐店P,点P选在什么线段上,才能使这2014户居民到点P的距离总和最小.【答案】(1)解:①数轴上表示5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②数轴上表示﹣2和﹣6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4.③数轴上表示﹣4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7.(2)解:①如果表示数a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7,则可记为:|a﹣3|=7,a=10或﹣4.②若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位于﹣4与3之间,|a+4|+|a﹣3|=a+4+3﹣a=7;③当a=1时,|a+4|+|a﹣1|+|a﹣3|取最小值,|a+4|+|a﹣1|+|a﹣3|最小=5+0+2=7,理由是:a=1时,正好是3与﹣4两点间的距离.(3)解:点P选在A1007A1008这条线段上【解析】【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数轴上表示数m和数n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分别计算可得出答案。
上海初中压轴题

上海初中压轴题1.如图,抛物线)0(2>++=a c bx ax y 交x 轴于A 、B 两点(A 点在B 点左侧),交y 轴于点C 。
已知B (8,0),21ta n =∠A B C,△ABC 的面积为8.(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 若动直线EF (EF//x 轴)从点C 开始,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y 轴负方向平移,且交y 轴、线段BC 于E 、F 两点,动点P 同时从点B 出发,在线段OB 上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原点O 运动。
联结FP ,设运动时间t 秒。
当t 为何值时,OP+⋅EFOPEF 的值最小,求出最大值;(3) 在满足(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t 的值,使以P 、B 、F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若存在,试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y2.如图2,在Rt △ABC 中,∠C =90°,AC =BC ,D 是AB 边上一点,E 是在AC 边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 、C 不重合),DF ⊥DE ,DF 与射线BC 相交于点F 。
(1)如图3,如果点D 是边AB 的中点,求证:DE =DF ; (2)如果AD ∶DB =m ,求DE ∶DF 的值;(3)如果AC =BC =6,AD ∶DB =1∶2,设AE =x ,BF =y ,①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②以CE 为直径的圆与直线AB 是否可相切,若可能,求出此时x 的值,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图2B图3BD 备用图2D 备用图13.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 AD ∥BC ,AB=CD ,AD=3,BC=9,34tan =∠ABC ,直线MN 是梯形的对称轴,点P 是线段MN 上一个动点(不与M 、N 重合),射线BP 交线段CD 于点E ,过点C 作CF ∥AB 交射线BP 于点F . (1) 求证:2PC PE PF =⋅;(2) 设PN x =,CE y =,试建立y 和x(3) 联结PD ,在点P运动过程中,如果E F C ∆4.已知:如图六,抛物线的顶点为点D ,与y 轴相交于点A ,直线y =ax +3与y 轴也交于点A ,矩形ABCO 的顶点B 在此抛物线上,矩形面积为12.(1)求该抛物线的对称轴;(2)⊙P 是经过A 、B 两点的一个动圆,当⊙P 与y 相交,且在y 轴上两交点的距离为4时,求圆心P (3)若线段DO 与AB 交于点E ,以点 D 、A 、E 的三角形是否有可能与以点D 、O 、A 如果有可能,请求出点D 请说明理由.5.如图七,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有点A (6, 0),B (0, 8),C (-4, 0)射线AB 上的动点,点M 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自C 向A 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自A 向B 方向作匀速运动,MN 交OB (1)求证:MN ∶NP 为定值; (2)若△BNP 与△MNA 相似,求CM 的长; (3)若△BNP 是等腰三角形,求CM 的长.6.如图,正方形ABCD 中, AB =1,点P 是射线DA 上的一动点, DE ⊥CP ,垂足为E , EF ⊥BE 与射线DC 交于点F .(1)若点P 在边DA 上(与点D 、点A 不重合). ①求证:△DEF ∽△CEB ;②设AP =x ,DF =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 (2)当EFC BECS S ∆∆=4时,求AP 的长.BCDABC D E FPC7.如图,已知在矩形ABCD 中,AB =3,BC =4,P 是边BC 延长线上的一点,联接AP 交边CD 于点E ,把射线AP 沿直线AD 翻折,交射线CD 于点Q ,设CP =x ,DQ =y .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2)当点P 运动时,△APQ 的面积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请求出△APQ 的面积S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如果不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3)当以4为半径的⊙Q 与直线AP 相切,且⊙A 与⊙Q 也相切时,求⊙A 的半径.8.如图,在ABC ∆中,6,5===BC AC AB ,D 、E 分别是边AB 、AC上的两个动点(D 不与A 、B 重合),且保持BC DE ∥,以DE 为边,在点A 的异侧作正方形DEFG .(1)试求ABC ∆的面积;(2)当边FG 与BC 重合时,求正方形DEFG 的边长;(3)设x AD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4)当BDG ∆是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AD 的长.A BCQ D (图)PE9.已知在正△ABC 中,AB =4,点M 是射线AB 上的任意一点(点M 与点A 、B 不重合),点N 在边BC 的延长线上,且AM = CN .联结MN ,交直线AC 于点D .设AM = x ,CD = y . (1)如图,当点M 在边AB 上时,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2)当点M 在边AB 上,且四边形BCDM 的面积等于△DCN 面积的4倍时,求x 的值.(3)过点M 作ME ⊥AC ,垂足为点E .当点M 在射线AB 上移动时,线段DE 的长是否会改变?请证明你的结论.10.已知9023A B C A B B C A D B C P ∠===°,,,∥,为线段B D 上的动点,点Q 在射线A B 上,且满足P Q A D P CA B=(如图1所示).(1)当2AD =,且点Q 与点B 重合时(如图2所示),求线段P C 的长; (2)在图1,联结A P .当32A D =,且点Q 在线段A B 上时,设点B Q 、之间的距离为x ,A P Q PB CS y S =△△,其中A P Q S △表示APQ △的面积,P B C S △表示P B C △的面积,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3)当AD AB <,且点Q 在线段A 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所示),求QPC ∠的大小.ABCMD(题图)ADPCBQ 图1DAPCB(Q ) 图2 图3CADPBQ11.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BC AB ⊥,4=AB ,5==CD AD ,43cot =∠C .点P 在边BC 上运动(点P 不与点B 、点C 重合),一束光线从点A 出发,沿AP 的方向射出,经BC 反射后,反射光线PE 交射线CD 于点E . (1)当CE PE = 时,求BP 的长度;(2)当点E 落在线段CD 上时,设x BP =,y DE =,试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写出其定义域;(3)联结PD ,若以点A 、P 、D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CE ∆相似,试求BP 的长度.12.如图,AB ⊥BD ,CD ⊥BD ,B 、D 分别为垂足.(1)已知:∠APC=90º,求证:△ABP ∽△PDC .(2)已知:AB =2,CD =3,BD =7,点P 是线段BD 上的一动点,若使点P 分别与A 、B 和C 、D 构 成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求线段PB 的值. (3)已知:AB =2,CD =3,点P 是直线BD 上的一动点,设PB=x ,BD=y ,使点P 分别与A 、B 和C 、D 构成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A DB B(备用图)A DBCEPCPAB D 第(1)题AB D 第(2)题CPABD第(3)题CP13.如图,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像经过点()()()30,0,1,0,3,C B A -. (1)求此函数的解析式;(2)将此函数化为()k m x a y ++=2的形式,并写出其顶点坐标;(3)在线段AC 上是否存在点P (不含A 、C 两点),使ABP ∆与ABC ∆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Q P D CB AQ PD CBA14.如图,在梯形ABCD 中,CD AB , 34tan ,4,2===C AD AB ,P DAB ADC ,900=∠=∠是腰BC 上一个动点(不含点B 、C ),作AP PQ ⊥交CD 于点Q .(图1)(1)求BC 的长与梯形ABCD 的面积; (2)当DQ PQ =时,求BP 的长;(图2)(3)设y CQ x BP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图1) (图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复兴初级中学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二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28.如图(1),直角梯形OABC 中,∠A= 90°,AB∥CO, 且AB=2,OA=23,∠BCO= 60°。
(1)求证:∆OBC 为等边三角形;(2)如图(2),OH⊥BC 于点H ,动点P 从点H 出发,沿线段HO 向点O 运动,动点Q 从点O出发,沿线段OA 向点A 运动,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1/秒。
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ΔOPQ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t 的取值范围;(3)设PQ 与OB 交于点M ,当OM=PM 时,求t 的值。
图(1)图(2) (备用图)图2图1A B C D E F F E D C BA上海市虹口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八年级数学八校联考试卷25.(本题满分9分,第1题3分,第2题3分,第3题3分)如图,正比例函数图像直线l 经过点A (3,5),点B 在x 轴的正半轴上,且∠ABO =45°。
AH ⊥OB ,垂足为点H 。
(1)求直线l 所对应的正比例函数解析式;(53=y ) (2)求线段AH 和OB 的长度;(3)如果点P 是线段OB 上一点,设OP =x ,△APB 的面积为S ,写出S 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80<≤-x )26.(本题满分12分,第1题4分,第2题6分,第3题2分)已知在△ABC 中,∠ACB =90°,AC =BC ,点D 是AB 上一点,AE ⊥AB ,且AE =BD ,DE 与AC 相交于点F 。
(1)若点D 是AB 的中点(如图1),那么△CDE 是___________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点D 不是AB 的中点(如图2),那么(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一定成立,请加以说明,如果不一定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AD =AC ,那么△AEF 是___________三角形。
(不需证明)上海市卢湾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数学试卷26.如图,直线l经过原点和点(3,6)A,点B坐标为(4,0)(1)求直线l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2)若P为射线OA上的一点,①设P点横坐标为x,△OPB的面积为S,写出S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②当△POB是直角三角形时,求P点坐标.(第26题图)上海市民办文来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24、如图,在等腰Rt△ABC的斜边AB上取两点M、N,使∠MCN=45°,设AM=m,MN=x,BN=n 那么:(1)以x、m、n为边长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请证明)(2)如果该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60°,求AM:AB。
上海市民办新竹园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数学试卷QR PCB A18.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A =90°,AB =AC =1,P 是AB 边上不与A 点、B 点重合的任意一个动点,PQ ⊥BC 于点Q ,QR ⊥AC 于点R 。
(1)求证:PQ =BQ ; (2)设BP =x ,CR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3)当x 为何值时,PR//BC 。
上海市闵行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学期末考试28校联考八年级数试卷A B27.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已知AC =6cm ,BC =8cm 。
(1)求AB 边上中线CM 的长;(2) 点P 是线段CM 上一动点(点P 与点C 、点M 不重合),求出△APB 的面积y (平方厘米)与CP 的长x (厘米)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3)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得△ABP 的面积是凹四边形ACBP 面积的32,如果存在请求出CP 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上海市闵行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六校期末考试八年数学试卷26、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8,AD=6,点P 、Q 分别是AB 边和CD 边上的动点,点P从点A向点B运动,点Q从点C向点D运动,且保持AP=CQ。
设AP=备用图第28题图A B C DQ P F E D C B A x ,BE=y(1)线段PQ 的垂直平分线与BC 边相交,设交点为E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及x 取值范围;(2)在(1)的条件是否存在x 的值,使△PQE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上海市闵行区友爱实验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数学试卷27.在△ABC 中,∠ACB =90°,D 是AB 的中点,过点B 作∠CBE =∠A ,BE 与射线CA 相交于点E ,与射线CD 相交于点F .(1)如图, 当点E 在线段CA 上时, 求证:BE ⊥CD ;(2)若BE =CD ,那么线段AC 与BC 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3)若△BDF 是等腰三角形,求∠A 的度数.FDE C BA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数学期末练习卷27.已知:如图,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1)试确定上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图象回答,在第一象限内,当取何值时,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正比例函数的值?(3)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动点,其中过点作直线轴,交轴于点;过点作直线轴交轴于点,交直线于点.当四边形的面积为6时,请判断线段与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初二数学试卷26.已知:如图,在⊿ABC 中,∠C=90°,∠B=30°,AC =6,点D 在边BC 上,AD 平分∠CAB ,E 为AC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A 、C 重合),EF ⊥AB ,垂足为F .(1)求证:AD=DB ; (2)设CE=x ,BF=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3)当∠DEF =90°时,求BF 的长.上海市普陀区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中八年级数学期末质第26题图F E D C BA量调研卷26.如图,在△ABC 中,∠ACB =90°,∠A =30°,D 是边AC 上不与点A 、C 重合的任意一点,DE ⊥AB ,垂足为点E ,M 是BD 的中点.(1)求证:CM =EM ;(2)如果BC =3,设AD =x ,CM =y ,求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当点D 在线段AC 上移动时,∠MCE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MCE 的大小;如果发生变化,说明如何变化.M A D E CB 第26题图上海市七宝实验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27、如图,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 的边AB=2,BC=3,点M 是边CD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C重合),把这张长方形纸片折叠,使点B 落在M 上,折痕交边AD 与点E ,交边BC 于点F .(1)、写出图中全等三角形;(2)、设CM=x ,AE=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定义域;(3)、试判断BEM 能否可能等于90度?如可能,请求出此时CM 的长;如不能,请说明理由.A B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数学试卷28、已知:如图,在Rt△ABC中,∠BAC=90°,BC的垂直平分线DE分别交BC、AC于点D、E,BE和AD相交于点F,设∠AFB=y, ∠C=x(2)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3)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2010学年第一学期27.如图(1),直角梯形OABC 中,∠A= 90°,AB ∥CO, 且AB=2,OA=23,∠BCO= 60°。
(1)求证:∆OBC 为等边三角形;(2)如图(2),OH ⊥BC 于点H ,动点P 从点H 出发,沿线段HO 向点O 运动,动点Q 从点O出发,沿线段OA 向点A 运动,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1/秒。
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ΔOPQ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t 的取值范围;(3)设PQ 与OB 交于点M ,当OM=PM 时,求t 的值。
图(1) 60︒B C A o 图(2)(备用图)H 60︒B C A o松江区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数学试卷29、已知:如图,在△ABC中,∠C=90°,∠B=30°,AC=6,点D、E、F分别在边BC、AC、AB上(点E、F与△ABC顶点不重合),AD平分∠CAB,EF⊥AD,垂足为H.(1)求证:AE=AF:(2)设CE=x,BF=y,求x与y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3)当△DEF是直角三角形时,求出BF的长.上海市松江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数学试卷26.已知ABC ∆中,AC =BC , =120C ∠,点D 为AB 边的中点,60EDF ∠=,DE 、DF 分别交AC 、BC 于E 、F 点.(1)如图(第26题图1),若EF ∥AB .求证:DE =DF .(2)如图(第26题图2),若EF 与AB 不平行. 则问题(1)的结论是否成立?说明理由.27.如图(第27题图1),已知ABC ∆中, BC =3, AC =4, AB =5,直线MD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 、AC 于M 、D 点.(1)求线段DC 的长度;(2)如图(第27题图2),联接CM ,作ACB ∠的平分线交DM 于N .求证:CM =MN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二年级数学(第26题图1) A B E C D F(第26题图1) A B E C DF (第27题图1) A B M C D D (第27题图2)A B M N C学科期末试卷24.如图,在等腰Rt△ABC的斜边AB上取两点M、N,使∠MCN=45°,设AM=m,MN=x,BN=n,那么(1)以x、m、n为边长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请证明;(2)如果以x、m、n为边长的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60°,求AM:AB的值。
上海市徐汇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初二年级数学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27.如图(1),直角梯形OABC 中,∠A= 90°,AB∥CO, 且AB=2,OA=23,∠BCO= 60°。
(1)求证:∆OBC 为等边三角形;(2)如图(2),OH⊥BC 于点H ,动点P 从点H 出发,沿线段HO 向点O 运动,动点Q 从点O 出发,沿线段OA 向点A 运动,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1/秒。
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ΔOPQ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t 的取值范围;(3)设PQ 与OB 交于点M ,当OM=PM 时,求t 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