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合集下载

1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1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5. 分支分类学:以谱系学(geneology),即系统发育的 分支式样为基础,旨在建立生物种系发生的谱系关系。 ① 内类群比较法 ② 外类群比较法 ③ 分支图法 ④ 数量分支分类法 三、植物分类的等级 1. 基本等级 界、门(-phyta)、纲(-opsida, -phyceae)、目(-ales)、 科(-aceae)、属、种 亚界(-bionta)、亚门(-phytina)、亚纲(-idea, phycidae)、亚目(-ineae)、亚科(-oideae)、亚属、亚种
(7)原产地模式标本(topotype) 当不能获得某种植物的模式标本时,便从该 植物的模式 标本产地采到同种植物的标本,与原始资料核对,完全符合者 以代替模式标本,虽然采集人与 采集日期不尽相同,称为原产地模式标本。 (二)每一种植物只有1个合法的正确学名,其他名称均作为异名或废弃。 (三)学名包括属名和种加词,最后附加命名人之名。 (四)学名之有效发表和合格发表。
—形态学分类 (Ⅱ) 现代实验分类学方法
1. 栽培观察试验 2. 细胞分类学(染色体分类学)Cytoaxonomy 3. 化学分类学Chemotaxonomy (1) 直接可见物质 (2) 植物本身的产物
① 初生代谢物 ② 次生代谢物 ③ 带信息分子(DNA、RNA、Protein)
3)protein taxonomy ① Serology (血清学)(1897) ② Electrophoresis (电泳) ③ Amino-acid sequecing(氨基酸顺序)
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一、植物分类学简介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分支
学科。过去的经典分类大多依据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去分, 后来把孢粉形态、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进去 后,有助于进一步对种类的鉴定和植物演化关系的探讨。 分类学(Taxonomy)可以定义为研究和描述有机体的变异、探 讨这种变异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某个分类 系统的学科。分类学和系统学(Systematic)这两个术语现在 常被不严格地作为同义词并用,如果要说两个术语有些什么不 同的含义,那么分类学常用来指分类理论和实践(包括它的基 础、原理、步骤和规则)而不是它的最终产物(分类系统);

《植物学》被子植物常见分科

《植物学》被子植物常见分科

未来学习方向和目标
深入学习被子植物分类学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深 入学习被子植物分类学,掌握更
多的分类方法和技能。
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除了被子植物分类学外,我还将拓 展学习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
植物资源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拓展植物学相关领域
我将关注植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 成果和前沿动态,了解植物学的 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被子植物常见分科的基本特征和 分类依据。
培养独立观察、分析和鉴定被子植物 科别的能力。
学习并实践被子植物分类的检索表使 用方法。
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
植物学实验常用工具
放大镜、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 片等。
植物学实验常用试剂
碘液、甘油等。
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观察并描述被子植物代表植物 的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
无性繁殖
通过植物体的一部分(如根、茎、叶 等)直接长出新个体。这种方式能够 迅速扩大种群数量,但遗传多样性较 低。
被子植物繁殖策略
一年生植物繁殖策略
以快速生长和繁殖为主,生命 周期短,适应于环境变化较大
的环境。
多年生植物繁殖策略
注重资源的长期积累和利用, 生命周期长,适应于较为稳定 的环境。
克隆繁殖策略
、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
根据形态特征,利用检索表对 被子植物进行科别的初步鉴定

对初步鉴定结果进行验证,通 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 业教师,确认鉴定结果的准确 性。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等 部分。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01
分析被子植物常见分科代 表植物的形态特征,总结 各科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是在植物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进而对分类系统进行监理,以阐述被子植物之间的演化关系[1]。

自19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植物分类工作者根据各自对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相关理论,对被子植物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由于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等方面知识和证据的不足[2],截至目前,被子植物的分类尚无完美的分类系统,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3-5]。

1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类型1.1恩格勒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是1897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提出的,其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有所描述,是被子植物分类史上第1个较为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该系统的提出是在假说的基础上,认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特征是单性、无花瓣、风媒传粉、木本等,而其进化特征有两性、花瓣、虫媒传粉等,为此,恩格勒认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类型为葇荑花序类植物,而较为进化的类型为毛茛、木兰等科。

上述假说是在艾希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很多植物学家认为该理论不合理。

因此,经过对恩格勒系统的多次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第12版《植物分科志要》上,认为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要原始的理论是错误的,并进行了修改,仍将双子叶植物分为合瓣花亚纲和古生花被亚纲,基本系统大纲内仍将植物界划为17门,并未作多大改变,其中被子植物独立成被子植物门,共包括2纲,62目,344科。

1.2哈钦松分类系统该系统是1926年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提出的,其在《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描述,1973年相应地做了修订,将被子植物的分类科数增加了,由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系统认为与单性花相比,两性花更为原始;多数、各部分分离的花,比定数、连合的花更为原始;与轮状排列的花相比,各部分螺旋状排列的花更为原始;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更为原始。

该系统还认为被子植物为单元起源,双子叶植物的起点是毛茛目与木兰目,该系统认为毛茛目与木兰目这2支是平行发展的:一支木本植物从木兰目中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从毛茛目种演化出;在被子植物的后来演化过程中,单花被、无被花逐渐蜕化而成;从金缕梅目中逐渐分出葇荑花序类各科。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评论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评论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评论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是指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其建立在植物的形态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基础上,为全球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背景、分类依据、特点、贡献与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评论。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主要依据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生殖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同时结合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成果,对被子植物的分类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修订。

该分类系统将被子植物分为四大类群,即木兰纲、百合纲、毛茛纲和菊亚纲,其中木兰纲和百合纲为真双子叶植物,毛茛纲和菊亚纲为真双子叶植物以外的其他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贡献在于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被子植物分类体系,对全球植物分类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具体来说,该分类系统纠正了传统分类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和矛盾之处,将众多植物科、属、种归入到较为合理和自然的分类系统中。

同时,该分类系统也促进了对被子植物进化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

然而,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该分类系统在科、属、种的划分和命名上有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研究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分类观点和命名习惯。

该分类系统未充分考虑到被子植物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该分类系统的更新较为缓慢,无法及时反映近年来被子植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分类趋势。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建立对我们的启示在于: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植物分类学研究的重要性,加强对全球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力度;我们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和更新植物分类系统,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被子植物的进化历程和生物多样性,深入研究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贡献。

针对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不足之处,我们建议:需要加强不同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统一的植物分类学研究平台,提高分类结果的一致性和认可度;需要将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植物分类学中,为完善和更新分类系统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需要重视植物分类学的更新和发展,密切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分类趋势,及时对分类系统进行调整和修正。

被子植物分类

被子植物分类

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是花、果实、种子等形态学特征。

其中,生殖器官比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

具体来说,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标准包括花的形态学特征(如花瓣数量、形状等)、果实的形态学特征(如大小、形状、种子的数量和形状等)以及种子的形态学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此外,根、茎、叶及其附属物也常作为分类标准。

在分类系统中,被子植物通常分为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两大类。

木兰纲包括7个亚纲、20个超目、71个目、333个科,百合纲包括3个亚纲、8个超目、21个目、77个科。

需要注意的是,被子植物各亚纲之间都不可能存在直接的演化关系,因此现有的分类系统只是基于形态学特征的划分,而不是基于演化关系的划分。

此外,不同学者和研究机构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类系统和方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兼容性和一致性。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木兰纲Magnoliopsida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5. 蔷薇亚纲Rosidae6. 菊亚纲Asteridae百合纲Liliopsida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2. 槟榔亚纲Arecidae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4. 姜亚纲Zingiberidae5. 百合亚纲Liliidae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2、哈钦松系统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主要特点实际应用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被子植物APG三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APG三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系统摘要:APG III分类法是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继1998年APG I及2003年APG II之后,花了6年半修定的被子植物分类法,于2009年10月正式在林奈学会植物学报发表。

APG III承认了早前版本的所有45目,并新接受了14个目,共计59目。

这个最新的APG III分类系统取得了植物学界的共识。

关键词:APG III分类系统;被子植物0 引言被子植物有Engler系统、Hutchinson系统、Takhtajan系统、Cronquist系统这四个常用的分类系统,但是经过比较认为Engler系统和Hutchinson系统没能正确揭示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但因其科的数目较少而仍有使用价值。

Takhtajan系统和Cronquist系统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Takhtajan系统阶层数目太多,在前人系统上增设“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数达到592个,似乎啰嗦了些,不利于日常使用。

.Cronquist系统与Takhtajan系统很像,它取消“超目”一级分类单元,压缩科的数目至388个,这样整个系统更加完善,因而这一系统很受欢迎。

然而近年来, 随着以DNA测序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的日趋成熟, 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来得到更自然的系统演化关系已成为有效且普遍的途径,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出现了众多新的变化, APG系统即为一例, 最新的APG III系统甚至成为以保守著称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标本馆(K)馆藏标本排列的依据[1]。

1 APG III系统的发展1998年,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邱园、康奈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和密苏里植物园等学者,组成了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同年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发表了《被子植物APG分类法》,自1998年首次提出后,近年来又相继推出了两个修订版本,分别为2003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和2009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较多,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和比较完美的分类系统。

在当前,影响较大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1999年,Judd 等人在《Plant Systematics》一书中发表了一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系统,还有待认可):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 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 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3) 4. 田村道夫系统(1974)
编辑ppt
5
(二) 植物分类学方法
(Ⅰ) 经典的方法 :标本室核对,文献资料,形态解剖学—
—形态学分类
(Ⅱ) 现代实验分类学方法
1. 栽培观察试验
2. 细胞分类学(染色体分类学)Cytoaxonomy
3. 化学分类学Chemotaxonomy
(1) 直接可见物质
探讨这种变异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某个分
类系统的学科。分类学和系统学(Systematic)这两个术语
现在常被不严格地作为同义词并用,如果要说两个术语有些什
么不同的含义,那么分类学常用来指分类理论和实践(包括它
的基础、原理、步骤和规则)而不是它的最终产物(分类系
统);
编辑ppt
1
系统学是有机体的种类和多样性以及它们间全部亲缘关系
(2) 植物本身的产物
① 初生代谢物
② 次生代谢物
③ 带信息分子(DNA编、辑pRptNA、Protein)
6
3)protein taxonomy ① Serology (血清学)(1897) ② Electrophoresis (电泳) ③ Amino-acid sequecing(氨基酸顺序)
2. 完全等级 界、亚界、门、亚门、纲、亚纲、(超目)、目、亚目、科、 亚科、族(-eae)、亚族(-inae)、属、亚属、组、亚组、系、亚 系、种、亚种、变种、亚变种、变型、亚变型 植物界、有胚植物亚界、维管植物门、种子植物亚门、被子 植物纲、双子叶植物亚纲、蔷薇超目、蔷薇目、蔷薇亚目、 蔷薇科、蔷薇亚科、蔷薇族、蔷薇亚族、蔷薇属、犬蔷薇系、 犬蔷薇亚系、犬蔷薇、黄花变种、黄毛柱变型 3. 种及种下分类群 (1) Species(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具有一 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物类群。同一 种中的各个个体具有相同的遗编辑传pp性t 状,而且彼此杂交可以 9
征学派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后,数量分支分类也得到发展,数量分类
学逐渐被愈来愈多的生物学家所接受,广泛应用于生物分类中。数量分
类学的产生在生物分类中提出定量的观点,并采用数学方法,把分类学
的研究从定性的描述提高到定量的综合分析,对生物分类学的发展带来
重大影响。
编辑ppt
7
5. 分支分类学:以谱系学(geneology),即系统发育的 分支式样为基础,旨在建立生物种系发生的谱系关系。 ① 内类群比较法 ② 外类群比较法 ③ 分支图法 ④ 数量分支分类法 三、植物分类的等级 1. 基本等级 界、门(-phyta)、纲(-opsida, -phyceae)、目(-ales)、 科(-aceae)、属、种 亚界(-bionta)、亚门(-phytina)、亚纲(-idea, phycidae)、亚目(-ineae)、编亚辑p科pt (-oideae)、亚属、亚种 8
of categories)。每个阶元系统可包括任何数量的有机体,从
中比较容易寻查它的成分。 编辑ppt
3
Identification:指借助参考已有的分类、标本室、资料、试验观
察去命名有机体。
二、植物分类学思想和分类学方法
(一) 植物分类学思想
植物分类学思想的三次飞跃: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分类
4)细胞色素C
5)DNA、RNA分子杂交
4.数量分类学(numerical taxonomy)也称数值分类学,是一门边
缘学科,使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研究解决生物学中的分类问题。20
世纪50年代末,美国生物统计学家R·R·索卡尔和英国微生物学家
P·H·A·斯尼思等,开创了数量分类学。发展初期,数量分类方法先被表
的研究(Simpson 1961),比分类学含义多少宽广些。
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
250000种左右)。要对数目如此众多,彼此又千差万别的
植物进行研究,第一步必须先根据它们的自然性质,由粗
到细、由表及里地进行分门别类,否则便无从下手。植物
分类学内容由三方面组成,它的研究对象为全世界生活的
产生能育后代,但与另一个种的个体杂交,在一般情况下,则
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育)。种是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产物。
(2) Population(种群):是物种的结构单元,一个物种是由
若干个种群所组成,一个种群有由同种许多个体所组成,而各
握分类的等级单位(阶层)是分类学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2.Plant taxonomy,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植物分类学、
分类、鉴定
Plant taxonomy:研究和描述植物类群的变异,探讨这种变异
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群建立某个分类系统。
Classification:指建立某个合乎逻辑的分类阶元系统(system
植物。
1、植物分类的意义
植物分类学是发展较早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不仅要识
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
分类系统,进而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化过程
编辑ppt
2
和演化趋势。因此,它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
的学科。
为了分类各个植物类群,人们根据植物类群范围大小和等
级高低给它一定的名称,这就是分类的等级单位。了解和掌
分类学史三个时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为分类系统时期(——1830) (李时珍、林奈)
进化论发表前后的自然系统时期(1763——1920) (亚当森、
裕苏、拉马克、德堪多、本瑟姆、虎克)
系统发育系统时期(1883——)(艾希勒、恩格勒、哈钦松、
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索恩、诺•达格瑞、斯特宾斯、田村道
夫)
编辑ppt
4
四个最引人注目的系统: (见第二讲) 1. Cronquist系统(1968,1979,1981) 2. Takhtajan系统(1953,1966,1969,1980) 3. Hutchison系统(1926,1934,1948,1959,
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一、植物分类学简介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分支
学科。过去的经典分类大多依据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去分,
后来把孢粉形态、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进去
后,有助于进一步对种类的鉴定和植物演化关系的探讨。
分类学(Taxonomy)可以定义为研究和描述有机体的变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