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习题

第一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2.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 D.渗透压下降3.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5.与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最密切的四大系统是()A.消化呼吸神经内分泌B.消化呼吸循环泌尿C.循环泌尿消化神经D.呼吸内分泌循环运动6.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A.正常人血浆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B.HCO3-、HPO42-对血液中酸碱度起调节作用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D.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7.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8.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9.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生理活动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通过尿排泄废物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C.血液运输氧气和废物 D.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10.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的重要条件是()A.血液酸碱度的稳定B.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C.稳态D.温度和渗透压的不断变化11.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 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C.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内环境稳态理化性质的因素是 (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13.当大量饮水后,排尿量也显著增加,其生理意义是 ( )A.排出人体过多的代谢废物B.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C.排出人体过多的无机盐D.带走人体的热量14.有关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描述是 ( )A.是仅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C.温度、PH值等理化性质呈动态平衡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15.人体小肠中的氨基酸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正常途径是()A.血液→组织液→肌细胞 B.淋巴→血液→组织液→肌细胞C.血液→淋巴→组织液→肌细胞 D.淋巴→组织液→肌细胞16.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是()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B.组织液回渗速度降低,造成组织液积累C.淋巴液的生成率降低D.淋巴循环受阻17.组织细胞产生的CO2,进入血浆至少需穿过几层膜结构()A.3层 B.4层C.5层 D.6层18.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1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20.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是()A.a=b B.a=b+c C.a=c D.a>b+c21.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作业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盐酸滴定等量血浆与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时,两者的pH变化相同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
血浆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的。
2.下列有关人体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稳态的维持依赖于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网络B.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水和无机盐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由内环境的成分可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项不正确。
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B项不正确。
细胞代谢在细胞内进行,C项不正确。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可根据内环境成分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D项正确。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3种以上的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时,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所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有关;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内环境中含有CO2、尿素、激素等成分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A项正确。
专题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练)(原卷版)

必修3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练1.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2.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维持体温相对恒定B.使体液的 pH 值保持相对稳定C.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D.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方式是 ( )A.神经调节B.神经一体液调节C.体液调节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4.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 )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神经系统④泌尿系统⑤循环系统⑥运动系统⑦生殖系统⑧内分泌系统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②④⑤D.③⑥⑦⑧5.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体内细胞生存的主要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保持稳定不变7.人体能适应冬夏气温较大的变化,而单个细胞却只能在37 ℃左右很窄的幅度生活。
金鱼能在pH=10的水中生活较长时间,而金鱼的细胞在pH=10的培养液中培养会很快死亡。
在下列对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环境的适应B.单个细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远低于多细胞生物C.内环境稳态就是血浆渗透压、酸碱度、体温的稳态D.多细胞生物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稳态,单个细胞缺少此机制8.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B.循环系统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使血液成分保持不变D.当人体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时可能会生病9.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一样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1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恒定不变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B.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外界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内环境中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Na+、Cl-的含量有关13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仅由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三种细胞外液构成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等物质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14.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人血液中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B.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对血液中酸碱度起缓冲作用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D.内环境的稳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15.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16.烈运动后,骨骼肌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血浆的不会明显下降,其原因是( )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通过呼吸排出CO2B.血液中的碳酸氢钠能与乳酸反应,导致pH基本稳定C.血浆中的碳酸可以中和乳酸的酸性,使pH基本保持稳定D.乳酸的酸性较弱,进入血液后对血液pH的影响不大17.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要喝淡盐水;不慎受外伤后,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单项选择题1.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成分〔mmol/L〕Na+K+Ca2+Mg2+Cl﹣无机酸蛋白质①142 5.0 2.5 1.5 103.3 6.0 16.0②147 4.0 1.25 1.0 114.0 7.5 1.0A.①属于血浆,由于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②属于组织液,①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将招致②的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发生场所分散到①至少需穿过5层磷脂分子层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缘由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少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人体的呼吸道对其没有过滤阻挠才干,因此会严重影响人们安康。
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A.PM2.5中的有害物质能够会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安康形成危害B.空气中超标细颗粒物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C.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就会招致其pH呈酸性D.空气污染的主要缘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理才干【答案】C3.如图为初等植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流表示图,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①③都必需经过消化系统才干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流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停止物质交流【答案】C4.正常状况下,转氨酶主要散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活性很低。
当某种缘由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分裂后,可有少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这项理想可作为以下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动摇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目的能反映机体的安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静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进程的影响【答案】B5.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理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内环境的稳态与激素调理有关B.免疫系统对内环境的稳态也起着重要的调理作用C.内环境的稳态影响酶的活性,酶的活性反过去又影响内环境稳态的调理D.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理【答案】A6.对人体内环境中pH及调理途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维持在7~7.45之间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反响生成乳酸钠和碳酸C.血液中Na2CO3过多,就与H2C03结分解NaHCO3D.血液中C02过多时会抚慰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答案】A7.以下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分歧地正常运转,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B.稳态是机体停止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艾滋病患者出现病症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关D.人体维持稳态的才干是很强的,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动摇形状【答案】D8.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托机体的调理,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以下理想不是由外界环境要素变化惹起的是 ( )A.夏天临时呆在空调房间容易惹起〝空调病〞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降低C.人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出来后,呼吸运动会清楚增强D.临时处于高温环境能够会惹起〝中暑〞【答案】C9.某同窗参与学校组织的春季越野赛后,觉得浑身酸痛,并随同着少量出汗等。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练习试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最确切的是()A. 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相对稳宦的状态B. 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温度、pH、渗透压相对稳左的状态C. 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D. 机体内环境稳态保证了机体细胞能够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正常代谢答案C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迫的状态,既包括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也包括理化性质的相对稳泄,故A、B错误,C正确。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一左限度,当环境变化超过内环境的调肖限度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被破坏,机体的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故D错误。
2. 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A. 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B. 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左C. 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左D. 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泄答案A解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左,而线粒体基质在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
3. 下列不能作为人体内环境指标的是()A. 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B. 血浆渗透压和pH值C. 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D. 24小时尿呈:和尿比重答案C解析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的度量、评价是它的各种理化性质指标,如血氧含疑、pH值、渗透压等。
而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是整个人体宏观的生命活动指标,不是内环境的理化指标。
知识点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和稳态的重要意义4. 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A. 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B. 通过肺可按一左速率呼出C02和吸入02C. 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D. 红卄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答案D解析件髓造血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产生新的血细胞,这一过程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
5. 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不需神经系统的参与B. 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水等C. 只有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才会遭到破坏D.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右答案B解析血浆中的pH变化与神经一体液调节有关,例如当pH降低时,可以通过呼吸运动的加强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肖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练习题

一、知识目标: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能力目标: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三、情感目标: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3、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4、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的变化规律”的调查。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结合ppt,分析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环节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多媒体显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脂水平的一项指标,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质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脂。
无论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都增高,都统称为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的,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多媒体显示问题: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生: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因为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浆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如果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病症。
课时作业22: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稳态是机体只在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B.稳态主要是机体内细胞通过复杂、有序的酶促反应来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静止状态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2.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来维持的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一种实验材料C.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后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溶液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4.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量大增而pH基本不变。
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C.H2CO3分解产生的CO2可经呼吸排出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5.高温环境中劳动,出大力流大汗,口渴难耐时,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及应对措施分别是()A.渗透压升高;补充淡盐水B.渗透压升高;大量补充清水C.渗透压降低;补充生理盐水D.渗透压不变;补充葡萄糖溶液恢复体力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激素、氨基酸、蔗糖等有机物是内环境的成分B.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大都不发生在内环境中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7.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练习试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A.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状态B.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温度、pH、渗透压相对稳定的状态C.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D.机体内环境稳态保证了机体细胞能够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正常代谢答案C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既包括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也包括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故A、B错误,C正确。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超过内环境的调节限度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被破坏,机体的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故D错误。
2.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C.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定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而线粒体基质在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
3.下列不能作为人体内环境指标的是() A.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B.血浆渗透压和pH值C.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D.24小时尿量和尿比重答案C解析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的度量、评价是它的各种理化性质指标,如血氧含量、pH值、渗透压等。
而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是整个人体宏观的生命活动指标,不是内环境的理化指标。
知识点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和稳态的重要意义4.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答案D解析骨髓造血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产生新的血细胞,这一过程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
5.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不需神经系统的参与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水等C.只有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才会遭到破坏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答案B解析血浆中的pH变化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例如当pH降低时,可以通过呼吸运动的加强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目标: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能力目标: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三、情感目标: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3、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4、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的变化规律”的调查。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结合ppt,分析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环节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多媒体显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脂水平的一项指标,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质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脂。
无论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都增高,都统称为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的,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多媒体显示问题: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生: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因为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浆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如果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病症。
师:说得不错。
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生: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生:还能说明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师:说的很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常集体的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稳定的,而这种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既然内环境中的各项化学成分都是稳定的,那么它们综合起来就能说明内环境的渗透压也是稳定的。
下面来看看问题3。
生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
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生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生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师: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
【教师精讲】大家作的“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说明了内环境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通过刚才对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的讨论,又说明了内环境的渗透压是相对稳定的。
论证至此,我们可以下结论了: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生物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二是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那么,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多媒体显示: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师: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和水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演示,看完以后分别请3位同学说一说内环境中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O2和CO2、水的来源与去路。
生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所用;代谢废物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泌尿系统、排泄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生2:O2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用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CO2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呼吸系统排出内环境。
生3:水主要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除了为组织细胞所用,也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师:(总结)多媒体显示:机体内各个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师:同学们把教材翻到11页。
我们来了解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完善的。
生:(自行阅读)师:科学家贝尔纳和坎农对这一机制分别是怎样解释的?生: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坎农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教师精讲】师:坎农的解释对贝尔纳的推测做出了补充,但是他的解释还不够全面。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原因。
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稳态的概念源于对内环境的研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物科学从分析走向综合、由分支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知识拓展】内环境稳态遭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多媒体显示问题: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
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生1:有过发高烧的经历。
发烧会头疼发晕,全身无力……体温过高时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是因为体温高过一定范围或体温过高持续时间过长都会给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师: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
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生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
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生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不适症状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师:(总结)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师:当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除了个别化学成分的改变外,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知道,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
请同学们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
生:室内室外温差大,室内空气干燥,空调的温度打得太低,室内空气不流通等。
师:(学生分析的时候给予适当引导、补充和纠正)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师:大家再来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
生:尿毒症、糖尿病、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等等。
师:也就是说,机体的内环境必须处于稳态,当稳态不再,就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师:同学们试着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角度入手,分析分析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生: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只有各种所需物质和条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从另一个角度讲,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它们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师:(总结)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师: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
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还可以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