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 美术_立体的画面
三年级美术下册立体画面教案

很高兴为大家介绍三年级美术下册立体画面教案,这对于学生们的美术技能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增强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立体画面的表现方法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协调性,让学生们在创作中能够更加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立体画面的表现方法,如透视法等。
2.能够理解和运用不同元素之间的协调性,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二、教学内容1.复习二年级所学知识,如画面的构成元素,色彩、形状等基础知识。
2.介绍不同的立体画面表现方法,如利用透视法、阴影表现法等。
3.运用不同的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等,协调画面。
4.学习使用不同的画笔和颜料,在画面上进行运用。
三、教学流程1.复习二年级基础知识,让学生们回想起所学内容。
2.利用图例等方式,向学生们介绍立体画面的表现方法,如透视法等。
3.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实例,让他们自己进行创作,并指导他们如何使用不同的元素来协调画面。
4.布置练习作业,批改作业并提供反馈。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练习作业的方式,鼓励学生们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2.实践式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实际练习,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画面构图和颜色搭配的美妙过程。
3.互动式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们的不同想法和意愿,进一步指导他们的绘画技巧和思想。
五、教学评估1.通过练习作业的批改,评估学生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竞赛度。
2.通过作品展示和综合素质评估,衡量学生们在创作和审美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3.通过课堂表现和交流,评估学生们的积极性、参与度和文字表述能力。
三年级美术下册立体画面教案是一门很有价值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在学习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不同的美术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们需要注重引导和指导,确保学生们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
线条构成的艺术奇迹: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人美版第3课

线条构成的艺术奇迹: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人美版第3课艺术是人类表达自己内在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带给人们恢复身心健康的愉悦感。
在三年级下册美术课中,我们学习的是“线条构成的艺术奇迹”,通过这一课程,我们将深入探究线条对于艺术构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线条的运用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门课中,我们通过幼儿儿童喜欢的讲故事方式,引导他们认识线条这个概念。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例子,让孩子们理解线条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在讲解线条的特点和分类后,通过一系列的三维结构线条练习,提高孩子们对线条的感知和掌握能力。
在基础打好后,我们开始进入不同媒材的实践环节。
在纸上画线条是最基础的线条实践,但如何通过线条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形态和人物的联系,就是十分考验美术创造力的内容了。
在这一环节,我们先通过名家经典人物画来学习线条表现形态和情感。
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画展等,让他们去感受作品中线条所表达的情感和形态。
同时,在可塑性更加强的黏土、泥塑等材料上进行线条练习,极大提升了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让孩子们在手工制作的过程种中,加入线条来表达、塑造自己的作品。
到了更高阶段,我们也会引领孩子们进入建筑和设计领域,通过空间线条来塑造建筑风景,让孩子们了解到线条在建筑设计中的巨大作用。
在整个课程中,线条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线条的种类、表现和形态因素都次课程中涵盖,而且线条在艺术中创造奇迹的作用也得到了扩展。
线条的应用也融入到不少领域,让孩子们不仅学会艺术,也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创造性思维。
总体来说,线条构成的艺术奇迹是一门开拓孩子们想象的美术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孩子们创造新的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步骤,通过这一课程,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线条的含义和功能,也更易于体验、发挥创造力。
立体观感美术教案:利用有趣的形式,带领学生对不同构成形态的立体感进行理解。

立体观感美术教案:利用有趣的形式,带领学生对不同构成形
态的立体感进行理解。
立体观感美术教案的关键在于利用有趣的形式,通过不同的视觉和手工技巧,引导学生对立体感的认识和理解。
这个过程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构成形态之间的差异,学会如何通过一些基本的技巧将它们转化为不同的表现形式。
立体感是指在画面或物体中巧妙地表现出物体的三维感,使其具有深度和立体感。
立体感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例如,透视、消融、叠加、重复、对称等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感,教案中必须要包含各种形式的视觉和手工技巧,如画线、填充、构造、组合等等,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立体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例如,可以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观察和记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激发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可以通过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到比较和竞争的氛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立体观感美术教案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立体观感美术教案中的有趣形式和互动交流使得学生不再受到传统教育方式带来的沉闷
和疲惫。
这种教育方式完全符合现今社会对于创新性,创造力和领导力的需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有益。
因此,立体观感美术教案是一种非常有价值和创新的教育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立体感的构成形态,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未来,推广这种教育方式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受益于这种教育方式,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立体的画面美术教案

立体的画面美术教案立体的画面美术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立体画面以及浮雕的艺术特点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身边的彩泥作为材料,将其加工成立体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通过彩泥来塑型,进行浮雕的创作。
教学策略:本课选择了立体画面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平面表现”向高年级“立体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
纸张的立体造型,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接触,对于浮雕,因为我校有开设仿酥油花的黏土校本课程,所以学生对此也有一些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作出美观、有创意的立体作品。
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尝试发现──欣赏探究──分析演示──欣赏提升──联想创作”几个教学环节,通过尝试、探究、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制作立体画面的要点和制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2、出示两件作品,绘画和立体作品,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教师小结,引出浮雕极其特点,并引出课题——《立体的画面》。
4、出示课件图片——浮雕的作品《九龙壁》等请学生欣赏,结合生活中的立体画面,请学生说说立体的画面怎样制作?师生共同交流方法。
二、知识新授1、剪切法2、折叠法3、卷曲法4、雕刻法5、捏塑法(今天重点学习此种方法)6、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这种立体的画面创作呢?师生共同欣赏这些方法制作的作品,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7、教师演示捏塑法:(1)出示彩泥,纸盘,白胶等工具,这些东西你们都带齐了吗?这节课晁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用这些材料制作一张立体的画面吧?(2)教师演示制作步骤:(投影演示)在纸盘上绘制出你想做画面的草图。
(注意画面要饱满)用揉,搓,压等方法将彩泥做出需要的造型。
(注意颜色的搭配)用白胶拼贴在纸盘中,注意提醒孩子,要先帖远处的,再贴近处的。
第12课 立体的画面-鲁教五四学制2011版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2课立体的画面-鲁教五四学制2011版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立体的概念。
2.能够通过学习形体和空间关系,通过简单造型表现立体感。
3.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常用绘画材料和色彩基础知识。
二、教学重点1.立体概念的介绍。
2.形体和空间关系的学习。
3.简单造型表现立体感的实践。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具有立体感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讨论。
比如:盒子、球、圆柱等。
2. 知识讲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立体的画面。
在讲解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立体感强烈的画作,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立体感,从而对立体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对于形体和空间关系的学习,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比如水杯、书、笔等。
2. 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
3. 让学生模仿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简单的图形,并表现出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
3. 练习实践在进行练习实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物品,进行仿造,表现出它们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1. 学生选择器材,比如彩纸、颜料等。
2. 让学生按照自己对物品的感知,画出简单的形状。
3. 通过加深、加粗画线、浓淡变化和阴影表现,模拟出物品的立体感。
4. 总结归纳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对于立体画面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总结归纳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绘画作品,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表现立体感。
由于是初学阶段,对于形体和空间关系的理解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
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形体和空间关系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湖南版(湘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全册全套PPT课件(247张)

这位老爷爷玩偶,除了用到蛋壳制作 外还用到什么材料呢?
眉毛、胡子 胡子 衣服 拐杖
出★
有丰
趣富
卷筒纸 的 的
蛋材
壳料
毛线 偶 , 人能
!帮
我
彩纸
们
制
作
蜡笔
返回
分别说说这些小玩偶都用了哪些材料来 制作?你觉得材料运用得够巧妙吗?
返回
巧妙利用身边的材料
瓶盖
小礼帽
蛋挞盒
遮阳帽
包装袋
裙子
返回
学习活动: 巧妙利用各种材料,
泥板成型法较为自由,不需要很多工具便可成型, 是一种能很好地体现个人创意的陶艺成型方法。
学习体验
返回
第10课 拼泥板 活动一
请同学们动手捏一捏、拍一拍、做一做、玩一玩。
学习体验
返回
第10课 拼泥板 活动一
制作泥板是泥板成型的第一步,要制作一块好的 泥板可以采用手压法、滚压法、拍打法······
造型表现
返回
风的方 向有什么不 同吗?
返回
这幅画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风 ?
风真是变化莫测,有时温柔,有时霸气。虽 然我们看不见它,但却能用画笔抓住它。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学习活动: 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
象画一幅与风有关的画, 注意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返回
作业要求
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象画一幅 与风有关的画通过描绘物体形 态、运用线条等方式,大胆地 表现对风的感受。
造型表现
返回
第10课 拼泥板 活动二
学习活动二: 运用切割、拼接等方法,将多块泥板拼接成一个独 特的形象。
返回
返回
三年级美术下册《立体的画面》PPT精品课件,共21页

02
准备一张背景色的纸,放在最下面,根据
自己的纸贴画背景的不同,进行选取。
二、确定主题,构思立意
勾画草图,确定色调
3.选择材料,剪裁摆放
拼贴组合,调整完成
纸贴画作品
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画作品
纸贴画作品
展开想象力,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并说一说创作思路
小组作品展示与评述
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
作业
➢尝试用不同废旧材料制作立体的画面 ➢寻找生活中更多的立体画面
讨
论
➢叠加、拼贴等方法
如何对材料进行加工?
纸 : 剪、折、拼、贴 橡皮泥: 揉搓不同形状、拼接
立体的纸贴画
➢ 纸贴画用多色纸(带有各种颜色、明暗、肌理的纸,如瓦楞纸、卡纸等)制作。 ➢ 纸贴画通过构思,组合,运用精细的剪工和拼贴工艺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具
有色彩丰富,明暗调子,光影透视的三维立体空间,具有各类画种的特点。
纸贴画作品欣赏
纸贴画制作步骤
01
材料准备
准备好工具,根据我们制作的纸贴画的图 案,选择不同颜色的纸张即可。剪刀、胶 水、笔。
03
拼贴、调整
根据需要剪成不同的形状,用胶水将地面黏贴在背景 色的纸上合适位置即可。也可以先放在上面,看看合 不合适,等待整体图案出来后,在一起黏贴,以免设 计错误。
确定主题、图案材料的安排
《立体的画面》
浮雕作品欣赏
人民英雄纪念碑
昭陵六骏
浮雕的定义
➢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叫做浮雕。浮雕是雕塑 与绘画结合的产物,是半立体型雕刻品。
➢ 根据形象凸起的高低程度不同,又分为高浮雕和 浅浮雕。
生活中有哪些是浮雕作品呢?
➢平面
哪些可以作为制作立体画面的材料?
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

3.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再创作能力。
教学思路
在上节课认识了浮雕的基本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拓展设计思路,将多种材料运用到浮雕制作的过程中,并将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发现身边各种可利用的手工制作材料,并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感受浮雕作品的美感。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体会到自己制作立体画面时带来的喜悦之情。
自评: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作品?你的作品怎么样?还可以怎么修改?
他评:还有哪位同学说说你喜欢哪件作品,你认为谁的作品最值得大家学习?或者想评价一下哪件作品?请大家大胆的说说理由。
师评:在这些作品中,老师觉得……每一件作品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能够从美术的审美角度评价浮雕的艺术之美,并在作品欣赏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创作思路,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从本节课的学生反应来看,教师在下一步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住美术学科生活性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发散思维,真正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活动,从而也能更好的达成课堂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对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立体的画面》
课时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三年级属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过度的阶段,教材选用立体的画面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平面表现”向高年级“立体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通过对前一课《彩线贴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用材料表现画面中点、线、面的方法,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材选择了《中国古铜镜》、《古希腊银币》和山西大同九龙壁三件浮雕作品以及利用各种材料制作的手工作品为欣赏图例,旨在让学生欣赏浮雕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创作立体画面的兴趣,获得对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