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疗法剖析
平衡针灸

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 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由肩周肌、肌腱, 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 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 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 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 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 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1适应证
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 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 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 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孕妇禁用。
1.1西医诊断标准①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 受凉或外伤鬼②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 动受限;③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 肉萎缩。④x线检查阴性。 1.2中医诊断①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 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娲 ②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 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③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 白腻,脉沉而迟缓。
3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晕针是针灸常见的副作用,针刺“肩痛穴”, 只需3秒,时间极短,发生晕针的概率很小。 病人首次就诊应让其卧床治疗,以防晕针。
4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4.1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 功能锻炼。 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可配合适度的功能锻炼,否则 会增加新的炎症和水肿。 4.2在急性期、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 产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推拿按摩、火罐、 刮痧、针灸针刀,药物封闭、理疗烤电等,都会加 重肩关节的急性炎症和水肿。
5特点
①取穴少,痛苦小;⑦见效快、疗效高; ③操作简便、易于普及;④安全性较高;⑤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看图学针灸!平衡针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

看图学针灸!平衡针图解⼀:颈肩腰背痛⽳组! 平衡针灸以⼀针快速取效,简便快捷,容易学,特别是疼痛类⽳位很好使,在临床上屡⽤不爽。
临床常⽤的平衡⽳位共38个。
其中头颈部平衡⽳位9个,上肢部平衡⽳位11个,胸腹部平衡⽳位3个,脊背部平衡⽳位4个,下肢部平衡⽳位11个。
现分为三组介绍:颈肩腰背痛⽳组、疼痛⽳组、杂病⽳组。
本⽂主要介绍颈肩腰背痛⽳组。
01颈痛⽳(液门) 定位:此⽳位于⼿背部,握拳,第四掌⾻与第五掌⾻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在第四掌⾻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下有⼿臂静脉⽹,和尺神经⼿背⽀(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原则:交叉取⽳ 针刺特点: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局部出现酸⿇胀感。
功能:疏筋活⾎,清咽利喉,消炎⽌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症、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神经痛、肩周炎、⾜底痛。
按语:是以⽳位功能命名的⼀个特定⽳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理性衰⽼。
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为加⼤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
歌诀:颈痛液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痛可取。
02肩背⽳ 定位:位于尾⾻旁开2⼨。
解剖:布有臀⼤肌,梨状肌下缘,股⼆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神经,臀下神经,坐⾻神经。
取⽳原则:交叉取⽳ 特点:以针刺坐⾻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放射性⿇胀感为宜。
⼿法:上下提插⼿法,待出现相应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颈肩综合症、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按语:因取⽳不⽅便,临床上以肩痛⽳代替。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详解(科内讲课资料)(精编课件).ppt

精品课件
一、平衡针灸学的定义
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 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 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 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 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 整体医学调控模式。
精品课件
大脑中枢调控指挥中心积极接收了医生给予的 指令性信息,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 调整,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过神经指挥 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对症性调控, 释放大量的能量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 体的镇痛效应,增强机体消炎和代谢作用等。对原 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 干预,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这种 平衡状态的形成是利用针灸外因刺激手段激发调动 患者机体的平衡调控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
精品课件
(九)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 。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迅速退出,针体 出来以后患者立即解除了紧张害怕心理。针刺 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穴 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
精品课件
(一)取穴原则
3、对应取穴原则 对应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前后、左右、上下
对应的取穴原则。如乳腺穴(BP-B3)为前后 对应取穴,偏瘫穴(BP-HN4)鼻炎穴(BPHN6)为左右对应取穴。
精品课件
(一)取穴原则
4、男左女右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在人体上治疗
疾病的穴位有两个,男性取左侧穴,女性取右 侧穴,而且一次性治疗可以治愈疾病的取穴原 则。如感冒穴(BP-UE10)、头痛穴(BPLE11)、腹痛穴(BP-LE5)。
平衡针灸穴位及秘窍

平衡针灸在国内外的影响
平衡针灸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 平衡针灸在国外的推广和应用 平衡针灸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平衡针灸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
02
平衡针灸的穴位及作用
平衡针灸的主要穴位及功能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 具有调节大脑功能、缓解 头痛、失眠等作用。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 角之间,具有缓解头痛、 眼疲劳、头晕等作用。
和改进
机遇:随着人 们对健康和养 生的重视,平 衡针灸的市场 需求越来越大, 发展前景广阔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平衡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平衡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 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副作用较少。
平衡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平衡针灸在神经系统 疾病治疗中需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过度刺激。
平衡针灸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平衡针灸在腰椎间盘突 出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平衡针灸在膝关节疼痛 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创立背景:王文远教授在临床实 践中发现传统针灸存在局限性, 因此创立了平衡针灸
创立目的:提高针灸疗效,减轻 患者痛苦,促进针灸事业发展
平衡针灸的发展历程
起源:1976年,由王文远教授创立 发展:1980年代,开始推广和应用 理论体系:1990年代,形成平衡针灸理论体系 国际推广:200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推广和应用
04
平衡针灸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平衡针灸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平衡针灸在疼痛 治疗中的应用: 平衡针灸可以应 用于各种疼痛的 治疗,如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肩周炎等。
平衡针灸在疼痛 治疗中的效果: 平衡针灸可以有 效缓解疼痛,改 善患者的生活质 量,提高患者的
满意度。
平衡针灸在疼痛 治疗中的安全性: 平衡针灸在疼痛 治疗中具有较高 的安全性,副作
详解平衡针疗法(附图片)

详解平衡针疗法(附图片)平衡针灸是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主任经过30余年的临床研究创立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
平衡针灸学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
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
这两个调控学说从中西医不同方面阐述人体存在一个平衡系统,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这个平衡系统的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给予患者一种适当的良性刺激信号,这种刺激信号既不针对病原体,也不直接针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而是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针刺神经以最快速度输送到高级中枢系统,大脑中枢调控指挥中心积极接收了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后,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对症性调控,释放大量的能量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增强机体消炎和代谢作用等。
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干预,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平衡针灸疗法 - 平衡针灸的特点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就是强调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疗病人的疾病,而是把针刺作为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通过患者自身调整达到恢复机体的平衡,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平衡针灸充分地发挥了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独立性,同时产生异向思维,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平衡针灸疗法治疗

平衡针灸疗法具有安全、快速、有效、无痛等特点,同时强调治疗与预防的结 合,注重身心同治,强调非药物疗法,注重整体调节和个体差异。
平衡针灸疗法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平衡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传统医 学的针灸疗法,经过多年的临床 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
特的理论和方法。
发展历程
平衡针灸疗法在近几十年来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特别是在 治疗疼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和
2. 疗效显著:平衡针灸疗法针对特定病症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如头痛、颈椎病、 腰痛等。
平衡针灸疗法的优势与不足
• 促进身体自愈:平衡针灸疗法不仅针对病症进行治疗,还 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促进身体自愈。
平衡针灸疗法的优势与不足
不足
2. 需要专业操作:平衡针灸疗法需要由专业医生或针灸 师进行操作,不适合自行进行治疗。
2. 加强培训与教育
为了更好地推广平衡针灸疗法,需要加强医生、护士等医疗工作者 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平衡针灸疗法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多学科合作
平衡针灸疗法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可以与药物、手术等其他治疗方 法相结合,实现多学科合作,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平衡针灸疗法可 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系统疾病
01
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和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平衡针灸疗
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缓解疼痛、改善颈部活动受限的症状。
02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和压力过大引起的疾病,平衡针
一般留针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根据病情 需要适当调整。
平衡针法穴位分析

平衡针法定义:中国平衡针灸学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科学,是以中医心神学说、阴阳整体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西医神经调控系统为物质基础,形成了以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
突出了一病一穴、快速针刺、信息传递、即时效应、无副作用等特色。
以针刺为手段,利用人体的信息系统,在大脑中枢的调节作用下,间接地依靠病人自己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治愈疾病的单穴平衡疗法。
平衡针针法针具:一般用长针,28号3寸针三快针法:进针快、行针快、出针快行针手法:提插针感:要求强烈,放射感最好。
每个穴试3次,没有针感也不强求穴位范围相对较大常治疾病:腰痛、胃痛、明目、偏瘫、鼻炎、牙痛、臀痛、咽痛、感冒、颈痛、肩痛、头痛、痤疮特点:1、突出了人体自身平衡2、突出了人体信息系统3、突出了单穴疗法4、突出了即时效应5、突出了三快针法:进针快、得气快(提插手法)、出针快6、突出了针感效应:刺激神经7、突出了离穴不离经:穴位范围较大8、突出了穴名通俗化9、突出了安全无副作用10、突出了实用性平衡穴头颈部平衡穴:1、升提:定位: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百会)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阳萎、早泄、遗尿、前列腺炎、偏瘫方法:28号3寸针,向前平刺2寸2、腰痛定位:神庭与印堂联线中点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腰骶部软组织损伤、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方法:3寸针向下透印堂--两侧、中间疼痛3寸针90度向右(左)平刺2寸--左(右)侧疼痛3、胃痛定位:承浆旁开2寸主治: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胆囊炎、胰腺炎、肠炎;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方法:男左女右或左右交替取穴。
3寸针透承浆4、明目定位:耳垂后,下颌角与乳突中的凹陷处(翳风)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电光性眼炎、急性角膜炎、花眼、沙眼;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方法:交叉取穴,左(右)病右(左)取,3寸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入2寸左右。
平衡针灸疗法

平衡针灸疗法简介: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得心神调控学说与现代医学得神经调控学说。
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得就就是人体内固有得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也就是一种高度精密得自动化控制系统。
这种平衡系统就是天生得、高效得、自然得、神奇得、强大得,这种系统也就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得物质基础。
传统医学得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得管制作用;现代医学得神经调控学说就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得调控作用。
传统医学就是从宏观来认识得,现代医学就是从微观来认识得,中西医学就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就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
具体讲人体得平衡系统就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得认识而产生得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得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得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得。
(一)取穴原则1、特异性取穴特异性取穴主要就是针对全身性疾病得取穴方法。
如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
2、交叉性取穴交叉性取穴主要就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得上下与左右交叉得取穴方法。
如治疗肩关节病变取下肢对侧坐骨神经支配得小腿部位得肩痛穴。
3.对称性取穴对称性取穴主要就是指疗部位与疾病部位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得取穴方法。
如治疗胸部得乳腺疾病取背部得乳腺穴。
(二)持针方法1、根据不同平衡针穴位,选择不同长度得针具。
临床多用75毫米毫针。
2、取75%乙醇棉球一个,挤干备用。
3、将棉球固定在针尖上1-2厘米针体处,右手持该处进针。
该持针法在进针时不会造成针体弯曲,达到快速进针得目得。
(三)针刺方法1、提插手法2、强化针感手法3、一步到位手法4、两步到位手法5、三步到位手法(四)针感说明1、促电式针感:指针刺后出现得类似电击样感觉,向远端放射。
2、放射性针感:指针刺后出现得由局部向上或向下得放射性麻胀针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肢部常用平衡穴位
臀痛穴(BP.UEI) 膝痛穴(BP-UE2) 痔疮穴(BP-UE3) 胸痛穴(BP-UE4) 肺病穴(BP.UES) 降糖穴(BP.UE6) 踝痛穴(BP-UE7) 咽痛穴(BP-UE8) 颈痛穴(BP.UE9) 感冒穴 P.UE10) 指麻穴(BP-UEl)
下肢部常用平衡穴位
5、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最高点连线的上 1/3 处 6、腹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或阳陵泉) 7、肘痛穴 定位:位于髋骨与髋韧带两侧的外侧凹陷中(或 外膝眼) 8、癫痫穴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即髋骨下缘至踝关 节连线的中点
9、精裂穴 定位:位于委中与足跟连线的中点 10、耳聋穴 定位: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与膝关节连线中 点(大腿外侧中点) 11、过敏穴 定位:位于股骨内侧中点(大腿内侧中点)
头面部穴位
1、升提穴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直上10cm,后发际直 上16cm,双耳尖连线中点前2 cm处。 2、腰痛穴 定位:位于前额正中,人为地划一个“十”字,十 字交点即为此穴 3、急救穴 定位:位于人中沟与鼻中隔连线的中点
4、胃痛穴 定位:位于口角下 1 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 3cm 处 5、鼻炎穴 定位:位于颧骨下缘中点 6、牙痛穴(又名失语穴) 定位:位于耳垂正中处 7、明目穴 定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 凹陷处
2.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来源
心神调控学说
神经调控学说
另外,平衡针灸学吸纳传统医学阴阳整体学说、现代医学心理平衡学说、 生理平衡学说以及环境平衡学说等思想精华
3.平衡针灸学的定位
治疗定位:在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 自我平衡系统。 疾病定位:在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 自我调控系统。 病因定位:在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 环境适应系统。
骨科疾病 颈椎病、腰肌劳损、腰问盘突出症、 股骨头坏死、退行性骨关节病等。 软组织疾病 肩周炎、软组织疼痛、急性腰扭伤、 落枕、腕踝扭伤等。 皮肤病 急性荨麻疹、带状疱疹、牛皮癣、扁 平疣、老年性瘙痒症、黄褐斑、面部 痤疮、酒渣鼻、鸡眼等。
妇儿科病 异常官血、慢性盆腔炎、阴部瘙痒症、急性 乳腺炎、乳腺增生、人流综合症、人流镇痛、 产后尿潴留、回乳等;新生儿窒息、流行性 腮腺炎、小儿高热、小儿惊厥、鹅口疮、婴 幼儿腹泻、厌食症、遗尿症等。 五官科疾病 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麦粒肿、急慢性鼻炎、 下颌关节炎、牙痛等。 各种痛症 头痛、咽喉痛、胃脘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腹痛、肾绞痛、胆绞痛等。
9、踝痛穴(又名失眠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面、腕横纹正中央桡侧端, 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或大棱) 10、降糖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下 1/3处,掌长肌腱之间 11、肺病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 1/3处,掌长肌腱之间
下肢部穴位:
1、头痛穴 定位:位于足背第1、2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或 太冲) 2、腕痛穴(又名光明穴) 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外侧旁开一寸处。 3、降压穴 定位:位于足弓划“十字”,“十字”交点即为 此穴 4、肾病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5、胸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与肘 关节连线的下1/3处 6、痔疮穴 定位: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桡骨之间,腕关节至肘 关节连线的上1/3处 7、膝痛穴 定位:手心向下,上臂伸直于肩关节与腕关节连 线的中点(或曲池上1cm) 8、臂痛穴 定位:位于肩峰至腋后皱臂连线的 1/2 处(或肩 贞)
8、醒脑穴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段之间的 凹陷处及颈后枕骨下两侧(医风及风府之 间1/2处)(或风池穴) 9、偏瘫穴 定位:位于耳尖直上3cm处(约1.5寸)
上肢部穴位
1、颈痛穴 定位:半握掌,第4、5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 凹陷处(或八邪穴) 2、感冒穴 定位:半握掌时,第三掌骨与第四掌骨间及指掌 关节前凹陷中 3、咽痛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或合谷) 4、指麻穴 定位:半握掌时,位于第五掌骨中点处
7.临床应用
纵观300余篇共10万多例临床研究报道,实践证明平 衡针灸的适应病症达200余种,对以下各类病症确有 良好效果。 内科疾病
(1)心脑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原发性低血压、 脑中风及其后遗症、脑供血不足、老年性痴呆、昏厥等。 (2)神经精神疾病:癫痫、面瘫、慢性疲劳综合征、企业家综合 征、癔症性瘫痪、癔症性昏厥等。 (3)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 胃肠神经官能症、习惯性便秘、急性腹泻、膈肌痉挛、胆石症、 痔疮等。 (4)内分泌、血液疾病:糖尿病、痛风、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等。 (5)呼吸系统疾病:扁桃 炎、感冒、咳嗽、哮喘等。
耳聋穴(BP.LE2) 过敏穴(BP LE3) 肘痛穴(BP.LE4) 腹痛穴(BP.LE5) 肩痛穴(BP.LE6) 癫痫穴(BP.LE7) 精裂穴(BP.LE8) 肾病穴(BP.LE9) 腕痛穴(BP. LE10) 头痛穴(BP. LEII) 降压穴(BP. LEl2)
胸腹肩背部常用平衡穴位
痛经穴(BP.A1) 面瘫穴(BP-A2) 神衰穴(BP.A3) 痤疮穴(BP.B1) 疲劳穴(BP.B2) 乳腺穴(BP.B3) 肩背穴(BP.LE1)
7.1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 工作特点导病症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祖国医学称之为漏 肩风、冻结肩等,主要认为是正气虚弱受寒邪所致。 西医主张口服消炎止痛药或局部注射封闭进行治疗,症状严重 者需进行手术松解或手术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中医治 疗方法较多,包括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 平衡针刺肩痛穴对肩周炎的治疗作用:
王文远用平衡针与中药相结合的办法治疗莱姆病,比国际上通用 的治疗方法疗效好、治愈快、少花钱,无副作用。
《世界针灸》杂志
8
作业
王文远治疗莱姆病的处方?
谢
谢
平衡针灸疗法概览
传统疗法中心
奎瑜
平衡针灸
平衡药物 平衡火罐
平衡医学
平衡推拿 平衡心理 平衡刮痧
平衡针灸
王文远教授发明
2002年11月被确定为 军队系统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十五”重点 专科(专病)项目。
1.平衡针灸学的定义
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 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 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 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 社会—自然相 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其特点是突出人体自身 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通过针刺机体的信息 高速公路——神经,实施对能量物质的再分配、再 调整,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局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
课题组20余年临床大样本观察资料积累,自1989年以来,在全国 120个单位进行临床应用并得以验证,受到好评。本方法与药物 治疗或其它治疗相比,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无毒副作
用的特点,易于推广和临床应用。
7.2
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取穴: 根据臀、腰、膝关节、踝关节病变情 况相应取针灸治疗颈椎病
颈痛穴为主穴、肩痛穴为配穴;交叉取穴:右侧病变取 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同时取穴:双侧病变 取双侧穴位,每天一次治疗,10天为一疗程,
原理:平衡针灸,调整机体免疫化谢功能,促使外伤 劳损的颈部修复、抗炎、镇痛作用
7.4
平衡针灸治疗莱姆病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炎性蜱媒螺旋体病, 疾病初期常以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征。病变常是播散性,引起心脏、 神经或关节病变。1975年,本病成批地集中发生美国康涅狄格州 lyme镇的儿童中,因而得名。世界各大洲均有莱姆病发生。我国被 调查的1 9 个省、市、自治区中,8 2 %以上的县都有莱姆病,北京 也有7 个区、县发现了莱姆病。
取穴原则:双侧取穴 原理: 以信息传递及反馈自控原理,通过针 刺相应穴位,唤发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功能 作用,激发B-内啡呔,强啡呔,使之减少疼 痛,加速局部软组织的代谢,使其炎症吸收、 水肿消失,加快恢复。
邢某某,男,35岁。 主诉:因腰痛伴左臀左下肢放射性窜痛15天,就诊。 病史:患者半个月前与同学打闹不慎扭伤腰部,开始腰痛 未在意,后逐渐发展左臀部及左下肢放射性窜痛,每逢弯 腰、上楼、活动、喷嚏时加重。 查体:T:36.5℃,脉搏75次/min,心肺无异常,脊柱 四肢无畸形,1-4—5椎旁有深压痛,叩痛(++),左下肢直 腿抬高试验阳性(40~),肌力5级,跟膝臆反射正常。腰椎 CT示:1-4—5椎间盘突出。 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1.注意休息,避免运动。 2.平衡针灸:主穴:腰痛 穴,右侧臀痛穴,配穴右侧膝痛穴。经1次治疗即时疼痛 缓解,连续针刺3次,腰腿痛基本消失,共针灸11次,临 床痊愈,未随访.
6.临床常用穴位
共38个穴位,其中: 头面部穴位 上肢部穴位 下肢部穴位 胸腹肩背部穴位 9个 11个 11个 7个
头面部常用平衡穴位
升提穴(BP-HNI) 腰痛穴(BP.HN2) 急救穴(BP.HN3) 偏瘫穴(BP.HN4) 胃痛穴(BP.HN5) 鼻炎穴(BP.HN6) 牙痛穴(BP.HN7) 明目穴(BP.HN8) 醒脑穴(BP-HN9)
4.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充分利用人体信息系统 •突出单穴疗法 •突出快速针刺 •突出即时效应 •突出针感效应 •突出离穴不离经 •突出穴名通俗化 •突出穴名通俗化 •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突出临床实用性
5.平衡针灸学的取穴原则
传统针灸以循经取穴、辨证取穴为基本原则。 平衡针灸主要以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对应取穴为基 本原则。 临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取穴、左右交叉取穴、双侧同 时取穴等取穴原则。
胸腹肩背部穴位
1、痛经穴 定位:位于胸骨体的正中线1/2处 2、面瘫穴 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向内斜上2寸 3、神衰穴 定位:位于脐窝正中(或神阙周围旁开10公分) 4、痤疮穴 定位:位于C7与T1 棘突之间(或大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