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微信产品原则(大神分享)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书笔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书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书笔记1《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分为6章,从介绍什么是产品,什么是产品经理,以及如何入门产品经理,并且对产品经理所做的工作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讲解,化繁为简介绍了一个项目从用户调研,需求分析,开发,上线,后期反馈等等环节产品经理从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做需求调研,如何做OK的需求文档,并且从产品需求升级到“项目管理”,如何协调各方关系,保证产品能够成功上线,讲解如何触及产品的灵魂,明白自己到底做的什么,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之前的区别,在有限的资源下面有的放矢的舍取功能,做正确的战略,最终告诉我们如何热爱生活,提升自我产品修养,做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是一本从入门到高阶产品经理养成的书籍,现在我们来逐章“庖丁解牛”的学习和剖析这本书的精华。
第一章《写给-1到3岁的产品经理》第一个章节,灌输给我们一个“产品”的概念,一种能够解决需求的东西,生活中处处是产品,产品分有形和无形,服务行业给人带来的整套解决方案或者服务,也是一种产品,因为产品繁多,于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的产品经理存在的价值就非常大,可以让世界更加美好,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介绍了传统产品经理和现在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区别,从行业的形态,产品的形态和成本结构,用户的诉求和心态,赢利模式生命周期等等维度的区别,说明:如今的互联网产品经理需要更的侧重产品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其中涉及产品规划,数据分析,用户研究,需求分析,功能设计,项目管理,敏捷方法等内容。
告诉我们如何入行“产品经理”,如何从生活工作中找到切入点去思考产品,逐步的步入这个行业,介绍作者自己在阿里巴巴的产品经理成长历程,从一个“打杂人员”,到接触到PD的概念,再到独立去负责一个产品,接触项目管理,发挥团队的力量,流程化的制定,并且提出产品经理的灵魂:爱生活,有理想,会思考,能沟通。
第二章《一个需求的奋斗史》“一个需求的奋斗史”主要介绍:(1)用户调研;(2)需求采集;(3)需求分析;(4)需求筛选;(5)需求管理;(6)需求进入开发等一个需求产品的种种环节。
除了埋头苦干,更要抬头望天 | 记11月北京起点学院课程

用户本身是一个很泛的概念。当产品在落地之前,产品经理起码要做到从一个整人做的工作才是相对更有意义的。市场现状决定了用户群体越大产 品方向越不好把控的现实,就算是微信也还有人还会吐槽他的漂流瓶、支付宝也还有人吐槽他的 聊天。 拆分用户要综合的去考虑用户的行为与态度, 通过将定量的(间接的)与定性的(直接的)研究方 式相结合,不断得筛选目标用户群体。这个过程可能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会很高,比如但是我们 必须要做。黄岛主介绍了一个很好用的产品漏斗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从一个宽泛的范畴去逐步根据 不同的结果与数据去逐步缩小范围,最终流出核心用户;但是不同的筛选条件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筛 选结果,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去抉择。 筛选用户切记不能只关注底层那些已经被筛选出的用户,更要关注整个漏斗的筛选过程。
关于数据
数据对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产品经理可能不会像一些运营大牛或者专业的数据分析师一样能将 数据的分析做的无比的透彻,但是基本的数据分析概念跟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分析数据时,建 议大家养成由定性的假设(即对事物性质的归纳)到定量的验证(对事物数量的统计)的思维分析 过程。
这时就会有很多朋友们问到数据的来源,听了黄岛主的方法论,我的建议是这样的:
关于3Q
基于当前的互联网现状,有很多别的行业的人才纷纷投身互联网领域变身产品经理做一番事业,只 是他们还没真心感到这个行业的苦……做产品,除去我们自己要有一腔热情,更要明白很基本的3Q 原则。 这里不是说要经常感恩,而是3个Q :
这里不是说要经常感恩,而是3个Q :
IQ :对应产品人的学习与实践能力。互联网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TA 是一个爆炸式发展的行业。可能 由于年代的不同接收的文化不同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可能无法打心里接收新事物,但是我们 必须要了解新事物,并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加强沉淀。 EQ :对应产品人的沟通与执行能力。虽然产品经理顶着一个经理的称谓,但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实 权的。这是个很尴尬的现状,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宏观上掌控各个部门跟环节直接的调动,并督促产 品的研发或者迭代操作能够有效的执行下去。可能很多事我们不去亲自动手,但是我们必须让动手 的人动的舒服才行。 A Q :对应产品人的适应与承压能力,其实就是产品人的抗击打能力。产品人要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 的心态,让心态平和,毕竟产品在诞生之时被吐槽的越多,可能它在登场的时候就越璀璨。大家切 忌在工作中,不要把大家战队产品的撕逼上升到人身恩怨,这样对公司对个人对产品本身都有害 无益。
以产品思维看微信支付如何做出一个好产品

所以,无论(腾讯)微信也好,还是我们自己做产品,每个产品在最初上线的时候都不可能做到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这里有开发周期的问题,很多更多的是没有经过用户使用的产品,产品的设计者对于有些问题是很难发现的,只要在经过用户使用和反馈的产品,才能不断的完善。
所以,世界没有完美的产品,只要不断完善的需求。
“需求”是来之双方的,一边是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希望产品可以更进一步解决和方便使用;另一边就是产品设计者为用户创造需求,也许用户潜意思中有这个需求,但是没有达到提出诉求的地步。
那个产品将这个需求设计出来以后,也就直接触到用户的痛点。
同样以支付为例,目前很多支付平台鉴于平台的安全,银行之间的通信协议等,都会安装各种证书。
我最早使用的网银是工商银行,那时候需要安装插件,插件就很多,而且有的时候安装顺序、包括数字证书是否安装成功都需要安装过几次才能熟悉。
而现在特别是手机支付这些基本没有了,甚至我们现在看到小额免密支付等。
打车软件在国内兴起不过三年多的时间,而三年的时间里,从开始最初的绑定支付宝,到微信,开始都是需要在下车后输入密码,支付费用给平台。
而现在有的时候,下车后直接就可以走了,其他的事情都有平台给你完成了。
实际上,看似简单背后,需要一个很完善的流程设计,这就是国刚老师总结的,把简单留给用户,将复杂留给自己。
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微信支付爆发式增长的三个方法:1.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把简单留给用户,将复杂留给自己减少对用户的干扰,让使用者零门槛使用,已经是所有做产品人的普遍意识。
包括微信支付也是一样。
一款互联网产品,要想方设法做到最简单,把复杂的逻辑藏在极简的用户界面和交互的背后。
这个事情说起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简约不代表着简单,简约也不代表着功能的缺失,如何体现完善的功能流程设计,用户可以在简单操作后解决复杂的问题。
以支付安全为例,这是一个要求非常复杂的流程设计,为什么之前很多有各种验证、数字证书之类的,就是为了保证支付安全。
打造优秀社交产品的七个原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打造优秀社交产品的七个原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知名社交网站Ning创始人现身说法,谈到了设计一款社交产品的七个重要原则。
以下内容为编译:1. 让你的产品在供过于求的世界里举足轻重。
人们每天都要处理让人目不暇接的人、网站、请求和关系。
你喜欢自己的社交产品,因为它给你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但如果你和你的团队成员无法清楚地告诉用户如何通过15分钟在你的产品上获得感情回报,并且这些回报是用户无法在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上获得的,那么你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这里谈的不是什么让人肉麻的东西。
人们不在乎你的功能,游戏机理,或者当你有数百万用户时你的服务有多棒。
人们的时间有限,你推出的新东西只有几秒钟时间吸引用户。
为此,你需要把你所能控制的一切无缝整合到一起,打造一个唯一的品牌,只有唯一的存在理由。
赋予产品感情。
如果你的团队无法把所有决策和用户在使用你的社交产品时的感情联系在一起,那么该产品的存在理由还不够充分。
2. 只做一件事情,做到全世界最好。
Lululemon专注于黑色瑜伽裤,年收入达到4.5亿美元。
Twitter专注于140个字符的消息。
Facebook专注于让你和已经认识的人建立在线联系。
所有这些公司都把自己最擅长的事发挥到了极致。
当你专注于你的社交产品最擅长的那件事时,你所需要的一切就是放手做那件事,别考虑其他的事。
每个星期都要问问你自己和所有的团队成员,你们哪件事情做得全球最好。
最好是能定义这件事,达成一致,打印出来,大力宣传,把它贴到墙上。
任何人人在做任何决策时都应该想一想这件事。
3. 找出独特性。
现在的手机平台和服务都能满足人们的归属感。
但同样重要的还有那些让我们感到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
人们想要稀缺的、独一无二的东西。
这并不是说你的产品要限定在某个利基市场。
Frontierville面向大众口味打造,但仍然通过邻居、小区自定义,以及系列等功能给自己的社交体验带来了独特性。
张小龙的77条产品原则

张小龙的77条产品原则来源:大V商业(ID:V-VIEWS)整理:大V商业再过几天,就是微信之父张小龙的演讲秀了。
很多人发现,张小龙的产品观从2012年以来就没有变过。
在小程序刚发布的时候张小龙用了一句“用完即走”,鉴于公众的错误理解,张小龙不得不在第二年补充了一句“走了还会回来”。
但其实这是完整的一句话,早在2012年张小龙的一次内部演讲中就提到了,这出自张小龙对Google产品哲学的认知。
外界对微信“异类”的评价让张小龙感到惊讶,因为其只是守住了做好一个产品的底线。
就像是张小龙把产品经理比作是上帝,建造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演化。
张小龙的产品观,是发现并运用这至简的规则。
没有复杂的公式,往往是一个直击灵魂的人性发现,关键在于你信不信。
本文主要从6方面总结张小龙的产品理念,主要包括:1、产品的基本原则2、如何发现需求?3、如何设计产品?4、怎样才算是好产品?5、如何提升产品气质?6、关于产品的细节有一些尽管已经是耳熟能详,不过不妨再完整地看一看,想一想。
以下为大V商业(公众号:大V商业,ID:V-VIEWS)整理内容,enjoy~产品的基本原则这部分主要涉及产品包含的三个元素:人、规则、环境,其中人又分为个体人和群体。
1. 人,个体--用户是懒惰的、没有耐心的、不爱学习的1、用户是懒惰的懒人不想多花一分钟先去了解一下。
如果你的产品需要有一个弹出来的(Tip)来告诉用户该怎么做,那你就失败了,你没有办法通过功能本身让用户一看就知道,用户连一个都不愿意去看。
朋友圈为什么鼓励发照片,而不鼓励发文字呢?对多数人来说写一段文字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这段文字还要表现好自己的人设。
但发一张照片,就要轻松很多。
2、用户是没有耐心的用户没有耐心看你的说明书,要让用户一分钟爱上你。
摇一摇的功能非常简单,任何一个人都会用,不用做任何的学习。
避免在界面里面出现任何的一个文字解释,一旦一个功能需要文字解释,这个功能的设计已经失败了。
让用户少跳坑的7条产品文案原则

图片来自网络像这种「用户名或密码无效」的情况太常见了。
到底是用户名无效还是密码无效?不要讲模棱两可的话,不要让用户猜。
其实,这算不上是文案的问题,而是产品设计的问题。
如果在输入用户名时就判断是否存在该用户名,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讲用户能懂的话如果在第一条原则中出现纰漏,而且程序猿哥哥发现之后自以为是地写了句文案,结果可能会很可怕,比如写出「对象名 XXX 无效」、「XXX 脚本错误」之类的专业人士才懂的内容。
把用户与界面的所有交互,都当成人与人沟通来看,提醒文案便更人性化一些。
简言之,说人话。
四、避免常识性错误比如我们团队曾在一篇提醒文案中就写到「4 月 31 日」。
然而,4 月压根儿没 31 日啊!另外,像「登录」和「登陆」、「账户」和「帐户」,也是常常被混淆的用词。
下面这几个常用词,作为产品经理却用错了,我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五、用词规范化可能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在用 PowerPoint 来制作幻灯片,所以,通常人们会直接使用「PPT」这个词来代指幻灯片。
但你知道,能做幻灯片的还有 Keynote、Prezi 呀。
在产品文案中应当对「大众做法」保持谨慎。
当文案中提及某些公司名时,应当尤其注意是否书写正确。
比如微信的英文名是「WeChat」,却常常被写成「Wechat」;艺龙的英文名是「eLong」,却被写成「Elong」。
对此,平时应该多留意某些公司的品牌 Logo 使用规范,免得「得罪」人家。
图片来自 Intercom.io六、注意语气风格《内容至上:基于风格与目标的网站内容》一书中提到,你需要注意公司所在行业的特殊性,比如政府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亲民或权威,银行则是安全。
像 MailChimp 这家邮件服务商就制定了自己的内容风格指南,并对文案调调做出了明确说明:如果你的产品没有制定类似的风格指南,而且产品文案由多人撰写,那得格外小心风格统一的问题。
假如一个人的风格幽默有趣,另一个人却正儿八经,显然会让产品体验大打折扣。
产品经理专业设计原则

产品经理专业设计原则产品经理专业设计原则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产品经理需要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以确保产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具有高度的可用性、可达到性和可信赖性。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产品经理专业设计原则:1. 用户为中心原则:产品经理应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理解用户需求和痛点,为用户提供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产品。
2. 简洁性原则:产品经理应追求产品的简洁性,避免过度复杂和冗余的设计,以简单、直观的界面和交互方式提供用户友好的体验。
3. 一致性原则:产品经理应保持产品的一致性,包括界面一致性、交互一致性、视觉一致性等,使用户能够轻松理解和使用产品。
4. 可达到性原则:产品经理应确保产品在各种环境和设备上都能正常运行和访问,以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使用产品,并获得一致的体验。
5. 可用性原则:产品经理应关注产品的可用性,设计简单、直观、易学的交互方式,减少用户的认知负荷,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和满意度。
6. 可信赖性原则:产品经理应建立用户对产品的信任,通过提供安全的交易环境、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以及及时解决用户问题和反馈等方式,增强产品的可信度。
7. 可维护性原则:产品经理应考虑产品的可维护性,设计良好的代码结构和系统架构,便于后续维护和升级,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8. 可扩展性原则:产品经理应关注产品的可扩展性,根据需求变化和用户增长等因素,设计灵活的架构和功能,以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9. 创新性原则:产品经理应鼓励创新,关注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提供独特的功能和体验,以吸引用户并保持产品的竞争优势。
10. 持续改进原则:产品经理应不断关注用户的反馈和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和用户调研,及时优化和改进产品,以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
以上是产品经理专业设计原则的一些重要内容,产品经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设计出更加出色的产品。
同时,产品经理还需要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与设计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微信成功背后的产品哲学

微信成功背后的产品哲学微信从2022年诞生以来,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目前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5亿。
正如微信团队曾经期望的那样,微信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微信到底是依靠什么,让其如此火爆?腾讯强大的背景?殊不知腾讯曾经予以厚望的微博、电商、搜索业务均没能做起来。
还是抢占了移动互联网的先机?其实在微信之前,已经有米聊这样的产品出现。
微信成功的原因可能不能单单以某个方面来概括,但是我认为微信的产品哲学,为其打下了成功的基石。
下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微信的产品哲学到底是什么,微信又是如何将其产品哲学体现在产品上。
每个产品的都有自己的调性或者风格,产品的功能在用户层面上体现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在产品层面上就肩负起了承载产品调性和定位的重任。
微信的风格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极简、去中心化、轻松有趣、自由交流、连接一切。
微信的极简主义首先体现在界面设计上。
微信界面以绿色作为主色调,然后再辅以浅蓝色,让人看起来非常清爽。
在“发现”和“我”模块中微信还做了大量留白处理,不至于让人看到满满的屏幕,感受到视觉压力。
微信的极简主义同样体现在功能上,微信没有太多太复杂的功能,其现有的功能基本上已经简化到满足用户最基本需求的程度了。
在这点上微信比手机QQ对比起来就非常明显了,手Q如今功能已经太庞大,过重的产品让人用起来很复杂,体验也不好。
对比一下同类产品陌陌,微信的极简主义也很明显。
不过也正是因为微信功能的简化,导致很多用户抱怨功能太少满足不了需求,比如要求添加夜间模式,通讯录分组,公众号与聊天窗口切换等功能。
对于一款走简单路线的产品来说,肯定是不会添加太复杂的功能,但是由于产品的发展以及商业化的拓展,产品也不会一直保持很轻的状态,以张小龙的风格,他在这方面应该会把握好一个很好的度。
微信采用去中心化的模式是为了鼓励用户多交流与互动,鼓励用户自己创造更多内容。
腾讯是以做通讯起家的,而微信作为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就是要让大家都参与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货】微信产品原则(大神分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推出产品经理培训课程,让BAT 产品总监手把手带你学产品吧!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每天都会需要做各种决策,这种决策如果没有一个产品原则指导的话根本做不下去,因为往往两个方案都各有利弊,你的取舍没有依据。
对于产品原则的理解,在这次听genie分享有了非常深的感悟,干货和大家一起分享。
Genie是腾讯唯一一个p4(专家级)女产品经理,也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个p4产品经理,是从无到有搭建出微信的产品负责人,如果张小龙是上帝,那genie就是为上帝造人的那个人,坊间称之为“天朝第一产品经理”,这是第一次genie 和大家系统的讲述微信的产品原则吧,这要感谢“产品+”这个课程,不仅都是干货,而且都是高品质的精华。
最难的是大概道理我们都懂,但没抽离出来形成自己的产品原则,更难的是,你都知道,但是没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做产品策划的时候还在不断犯这些错误。
废话不说,直接来吧。
对于熟人社交而言,三个价值导向:越亲密的关系越有价值越近的消息越有价值(所有最近的消息倒序在最顶上)越原创的内容越有价值根据这三条,在创建产品时很多产品逻辑和后台算法就能清晰的做出权重分配排序了。
微信十条产品原则:1.隐私vs便利:隐私重要性大于便利。
案例:常有用户抱怨为什么换一台手机所有聊天记录都没了,为什么登陆网页版每次聊天记录都是从零开始,为什么聊天记录不能每次同步存储,因为一旦换设备/微信网页版每次登陆都显示之前的聊天记录,很可能别人在其他设备登陆你微信,所有记录都看到了,这种隐私泄漏给你带来的风险比聊天记录清零带来的伤害大得多,基于隐私性大于便利性原则,即使聊天记录清零可能带来不便利,依旧优先隐私性。
所以微信在手机本地聊天记录不保存,宁可不够便利,也不牺牲隐私体验;2.发送方vs接收方:你觉得发送方和接收方哪个更重要?保护两端感受,但当两方有冲突时,更保护的是接收方,微信的产品理念认为接收方体验大于发送方。
案例:a.因为这个产品原则,所以微信到现在没做已读体验。
而阿里做社交的产品理念认为发送方比接收方重要,所以之前阿里的叮叮(不确定来往是不是)每发一条信息都会告知你已读未读状态,这让发送方很爽,我希望知道你是否看到了我的信息,但让接收方很有压力,因为我看到了不代表我现在想回你,但你知道我看到了,我不回你就显得没礼貌了,所以,用的时候压力很大,老板喜欢这样的功能,员工用的很受罪。
所有产品体验都是基于产品原则作出的决策,对于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产品,需要先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原则。
b.接收方体验优于发送方第二个细节:白底黑字比绿底黑字更清楚,所以微信里白底黑字展示给了好友发的信息,而自己发的话自己本来就清楚,所以自己发的文字底色是绿底黑字。
c.接收方体验优于发送方第三个细节:很多人提为什么短视频不支持自拍功能,因为自拍需求大多是女生的需求,这让自拍的人挺爽,但试想一下当朋友圈被各种妹子自拍占领,就一个头,还会动,对于接收方而言,其实看的没那么爽,而且还挺恐怖,所以考虑到接收方体验没有做小视频自拍3.缺乏价值支撑的流量,事倍功半:这句话需要很深入的去理解,因为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现在大多数app的思路还是引流,拉下载,框用户,流量是一千万有1%的用户转化,就有10万真实用户,所以不断找流量,而大多流量被浪费了,如果将思路放在提高被浪费的99%的转化,走精准路线,或许100万流量就能达到10万用户了;除此外,会员增值/游戏付费/谈n个风投也是一样的道理,基于拉过来的人多了,里面总有愿意掏钱的,走的都是海量流量低转化率的思路,这种就是缺乏价值支撑的流量,太浪费了,而小而精的模式就是公测1000人,500人活跃,200人愿意付费,这种就是现在越来越多人走的垂直化精细化的运营方式,不需要买那么多没用的流量,保证高转化就行。
4.对用户而言固定路径是最近路径:案例:很多人在问为什么不能让最近发送的表情在最近的位置;原因是每次发表情都会改变表情顺序,每次打开表情顺序都被改动,反而会延迟找到想要表情的时间,觉得表情不好用。
最快的路径永远是固定的路径。
5.不一定按数据说话,按用户需求和价值说话:这条我是真的很佩服微信,是微信很牛的地方,也是绝大部分产品很难做到的地方我们习惯了一切按数据说话,数据不好的产品就下线,数据不好的功能就下架,不赚钱的东西就撤掉,也是因为这么浮躁的心态,让极致的好产品出不来。
案例:小视频发送入口有两个:一个是顶上下拉发小视频,另一个是朋友圈右上角发小视频,请问你认为哪个入口使用人数更多呢?停顿两秒让自己思考下吧。
答:朋友圈右上角?占95%,上方下拉只占了5%,朋友圈右上角加号入口虽然更深,但用户已形成通过右上角加号发新内容的操作体验,而下拉体验用户没有形成习惯那么,为什么只有5%的用户通过下拉来拍摄小视频,还没把这个入口干掉,如果按数据说话应该干掉这个入口,那为什么没干掉?答:因为我们不是完全按数据说话的产品,更重视用户体验:主界面快捷方式对于要拍摄稍纵即逝的瞬间,需要最短路径马上拍摄,如果撤掉,当遇到非常好瞬间要拍摄的时候,拍摄路径太长会导致错过很多好的瞬间,并且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的内容价值可能远高于慢慢从固定路径录制的内容价值。
Os:清6.醒地知道产品每个功能的价值,数据只是反应现状的参考指标,而不是结果本身效率价值对大化value/time(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文字图片url 视频哪个性价比最高,哪个信息量最大:url信息量最大,图片性价比最高,视频的信息量很大但性价比最低。
微信里体现价值信息最大化原则案例:1.朋友圈点赞没有头像,2.小视频自动播放,3.url的弱化,4.文字太长时折叠,5.单图vs多图:单图缩略图很大,最高效率,不用点开大图也可以看清楚,而多图的时候会变成小的缩略图,这时候接收方的诉求是要第一时间知道这九张图核心要说的信息是什么,点开大图再看具体内容。
7.不同很易,更好很难案例1:当时apple watch邀请微信做一个适合watch的产品,第一个版本微信做了雷达加好友,放在watch上看很创新又帅气,但apple没有采用雷达加好友这个方案,why? 答:1.附近没几个人带手表,2.在手机上都没几个人用雷达加好友,何况手表上呢,这个属于然并卵的功能。
比如新浪微博做的watch版app的功能是跑步记步功能,但微博属于信息类的,做个计步器和微博有啥关系,无法体现产品核心价值;所以最后还是选择把收发消息,看朋友圈,赞等基础核心功能发上去,做实用性的东西比做帅气不同的东西更有价值,不为创新而创新,不为不同而不同。
案例2:为什么要做小视频:1.视频信息含量是最高的,是文字和图片无法比拟的;2.有些场景是很难用文字描述的,视频可以解决;而做小视频是因为大视频信息量很大,收看时间长,信息价值不高,所以用6秒小视频来做到既有信息量,又保证信息价值。
反例是qq空间,空间一直有长视频,看到微信出了短视频,也把自己的长视频改成短视频,结果被用户投诉的要死,这就是产品经理没有想清楚自己的产品定位,一味模仿追随,空间最擅长的是沉淀,长视频是最好的沉淀形式之一,更别说空间还有pc阅读特性等差别。
不同很易,更好很难。
微信最大的价值是有关系链有朋友,不用通过和同类产品比内容价值来凸显自己:我不是为了拍一个有趣的视频给你,而是告诉你我在哪在干嘛。
如果微信要做小视频,要做的是信息,而不是内容,不是视频美化。
很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位置,不盲目的和同类产品攀比,从来不是与外部赛跑,而是与自己pk的过程。
8.简洁的原则:简洁不是简单,简洁不是简单的把功能裁掉。
案例:为什么iPhone刚开始的icon是拟物设计,这种设计实际是很复杂的,在一个图标上每个角度纹理都要处理,但对于用户而言拟物很真实,学习成本更低,在智能手机刚面世的时候可以降低学习成本。
为什么现在的iPhone要做扁平化,不再坚持拟物:因为智能机的普及,每个icon是做什么的,用户已经都理解了,不需要再用拟物的方式去普及,而扁平的icon并没有比拟物的简单,反而在设计上可能是更复杂了,需要用更简洁的方式让用理解icon。
9.逻辑原则vs线性原则:避免用tabs,保持一个入口。
如果你有两个tab的话,就会有一个主tab,按已有的数据显示2个tab会二八分配,80%的流量在主tab,只剩下20%的流量到第二个tab。
如果你已经能决定哪个tab是核心,那为什么还需要第二个tab,如果你没办法决定哪个最重要,那分tab也没办法为你决定,还是会二八分流,专注主要功能,把所有流量聚焦在一个tab,不作无谓分流。
不用多tab 展示,一个地方不要两个按钮。
(这点很多app都在犯这个错误)。
在逻辑原理和线性原则相冲突的时候,优先线性原则:案例:微信的搜索原本是放在顶上加号旁边放一个放大镜的icon,但最后还是把搜索框直接加在聊天记录顶部的搜索框,而不是右上角放一个?一个搜索两个icon(抗拒两个icon,坚持线性原则)10.真实vs噱头:真实性大于噱头,真实的内容才有生命力,噱头往往是对信息的破坏。
案例:美拍等视频拍摄工具都有配音,加特效等功能,美化后让整个视频变的很好看,但微信不会做这些,因为美化后的视频,去掉了声音等,无法还原给朋友传递信息的真实现场。
真实性还体现在微信的所有数据,各种对外的方式都秉持真实性。
打磨精品,注重产品细节:注重细节:收到多条语音,会自动播放语音;语音可以上滑取消等极致的细节分享:细节1:小视频播放完后从最后一秒到第一秒循环时直接切换会导致视觉上闪过一下,脑子里会闪过一条白线,为了让这个闪不那么不舒服,在小视频最后一秒做了颜色渐弱,通过一秒弱化让用户视觉舒服地过渡。
绝大部分用户是不会感知到微信做了这个体验优化的,好的产品让人用的爽,而不需要让人知道他们为什么爽。
细节2:视频和照片的夜视效果在爱疯上不是特别好,所以微信的小视频和照片在监测到光线比较暗时,会提示加亮效果(为了这个小细节微信团队找过世面上所有产品比对各种相机产品,将加亮模式做到极致)常见的坑和注意事项:1.从目标倒推方案:比如我们要50万用户,那倒推要三件事每件事引流10万20万20万,按此方式可能会达到kpi目标,但很可能会背离你设计这个产品的初衷,用手段而不是产品功能达到目标,但这不是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提升海外活跃度:发现当用户好友数超过15个时,活跃度会增加很多;所以当时的做法是引导加好友,然后又引导加陌生人,好友数还不够,就改版附近的人,这种就是按目标倒推数据方案的反例。
数据可以帮助你了解原因,但不会告诉你原因。
一个成功的决策,不知道原因,比一个失败的决策更危险。
(这点非常重要,很多团队觉得达到kpi 了就万事大吉,而不去分析是用的牺牲未来的短期营销达到的,还是真的是产品优质达到的;这个错误是每天每个产品,团队都在犯的,能意识到这点的存在本身已经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