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写作手法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
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
你从哪里能读出来?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
试简要说明。
1.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加上“此外,现在太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以下字词: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2、能力目标(一)研究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详略得当。
(二)研究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三)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3、人文目标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难点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研究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教学重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四、学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第一学时1、本学时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文,研究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把握长妈妈的性格特征。
2、教学过程⑴导入语同学们,在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叫《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作者写到了美女蛇故事的惊险、有趣、生动。
大家还有印象吗?同时,在文章中鲁迅还提到了一个人,谁?没错!就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与长妈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长妈妈对鲁迅今后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在鲁迅的许多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阿长的影子。
那么,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⑵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而《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的小说集还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⑶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从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中,看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对传统文化既好奇又难以理解的情况?”比如,大家对《山海经》这样的古籍可能既感兴趣又感到困惑。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的奥秘。
2.教学难点
-对鲁迅笔下阿长形象的理解:鲁迅对阿长的描绘既充满关爱,又带有讽刺,学生需理解这种复杂情感;
-写作技巧的运用:学生要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如何从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中,看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举例解释:
-对阿长形象的理解:学生需区分鲁迅对阿长的关爱与讽刺,如阿长对《山海经》的执着既让人敬佩,又让人感到无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围绕传统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对于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去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问题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鲁迅的写作手法以及对阿长形象的双重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尊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8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8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篇一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学习文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能力目标:1、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2、分析具体事件,把握人物性格;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德育目标:品味课文,感悟平凡人身上蕴含的人格光辉,让学生树立一种平民意识,懂得珍视自己身边的幸福。
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他的人生写照。
在他创作的人物画廊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寻常百姓则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通过对他们的刻画,鲁迅先生来感受人间的冷暖,感慨世间的情谊。
今天,便让我们来共同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在鲁迅先生诙谐却又不凡深沉的诉说中阿长的平凡与伟大。
二、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些?从这些事情中你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三、思考品味:1、以上事件哪些是反映出我对阿长的“敬”,哪些事件反映出我对阿长的“厌”?2、在课文当中,我对阿长的敬与厌是柔和在一起的,你认为那种感情占了主导的地位?这种创作手法是?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3、放录音,学生听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四、拓展延伸: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口头表达出来。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完整版)《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和山海经》【教学目标】1. 会读会写本文的生字词;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4.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5.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二)作者介绍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二、自学活动一: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2、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
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知识梳理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知识梳理词语1.搁gē2.掷zhì3.脐qí4.憎恶zēng wù5.菩萨púsà6.竹竿zhúgān7.烦琐fán suǒ8.土匪tǔfěi9.辫子biàn zi10.胸脯xiōng pú11.诘问jiéwèn12.疮疤chuāng bā13.哀悼āi dào14.茉莉mòlì15.书斋shūzhāi16.霹雳pīlì17.震悚zhèn sǒng18.粗拙cūzhuō19.守寡shǒu guǎ词语释义憎恶:憎恨,厌恶。
烦琐:繁杂琐碎。
诘问:追问,责问。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
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哀悼:悲痛地悼念。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粗糙低劣。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课文内容概括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记叙了自己与阿长相处的琐事,刻画了一位不幸而又渴望平安幸福,没有文化但关爱孩子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课文鉴赏1.文章开头介绍“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名字。
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阿长”名称的由来,是为了告诉我们“长妈妈”是一个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劳动妇女。
同时以名称的由来开头,还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赏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阿长与山海经作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6、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详略结合,巧用对比衬托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凡人小事”的写作手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学习全方位塑造人物的手法,深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3.把握欲扬先抑的手法,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详略结合,巧用对比衬托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凡人小事”的写作手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学习全方位塑造人物的手法,深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3.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童年时光,因为那时我们天真无忧。
当代作家冯骥才在他文章写道:“我上高中时在外地。
人一走,留在家乡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书。
往昔美好故事,亲切人物,甜醉情景,就想鲜活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
谁能使过去一切复活?那去世外婆,不知去向挚友,妈妈乌黑卷发,久已遗失那些美丽书,那跑丢了蓝眼睛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我们熟悉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写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关于他童年文章,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将美女蛇故事讲得生动而又诡秘的人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写她的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整体感知(一)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把握要点: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作家作品: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
3.题解:“阿长”:人名‘鲁迅家的一个女工;“《山海经》”,书名。
题目为一并列词组,文章即通过写阿长和《山海经》的关系来体现阿长的性格特点。
《山海经》:作者不详,共有十八篇,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阿长形象,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鲁迅的写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阿长形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并学习那些像阿长一样的人。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还是有一定的兴趣的,但他们对于文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的阿长形象以及文章的内涵。
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但感觉效果并不如预期。我意识到,或许应该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以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在讲解写作手法时,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剖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体验: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举例:
-通过分析文中“阿长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总是那么好奇,那么渴望了解”等句子,理解阿长的好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写作手法
一、激趣导入
相传曾经有位孝子为自己的母亲做寿,请来访的宾客即席作诗助兴。
其中的一位秀才劈头盖脸的一句诗,让大伙儿都吓了一跳,冷汗直冒,他是怎么说的呢?(课件出示:“这个婆娘不是人”)正当众人不知所措之时,他的第二句诗却让老寿星笑弯了腰。
(课件出示:“九天仙女下凡尘”)秀才继续说道:(课件出示:“生个儿子却做贼”)这下宴会主人急了,勃然大怒,四座咋舌,不敢言语,秀才不慌不忙,道出了第四句。
(课件出示:“偷得蟠桃送娘亲”)至此,众人开颜,欢笑举杯。
秀才的一首诗,为什么会造成大起大落,如此震撼的效果呢?——因为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二、明确概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欲扬先抑的手法。
(板书:欲扬先抑好文章)
“欲扬先抑”也称“先抑后扬”,“抑”是“按下、压制”的意思,就是“贬低”;“扬”是“褒扬、抬高”。
也就是说,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更好地突显主题、人物或事件。
三、课文引路
其实这种手法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有一位老朋友也很喜欢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是谁呢?(鲁迅)
请同学们翻开手中的《朝花夕拾》,让我们看看老朋友在哪几篇中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或者不用翻书你也能立刻反应出他在哪篇文章中运用了欲扬先抑?
(1)《阿长与<山海经>》中先说阿长身上的缺点,为此“不大佩服她”,之后又提到对她“不耐烦”,最后提到阿长的优点,对她产生“新的敬意”,作者对阿长态度的转变,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2)《范爱农》中鲁迅最开始是很讨厌范爱农的,后面又说对范爱农有着惋惜与钦佩的情感。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是说冬天百草园的无味,再突出雪地捕鸟的趣味。
四、方法探究
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1)“抑”什么?“抑”到什么程度?(2)“扬”什么?怎样“扬”?
(一)红蕊小蕾徐徐开———“抑”须有度。
“抑”是曲笔的起势,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笔下有度”。
所谓“心中有数”,是指要选好“抑”的内容,它可以是人物的外貌、爱好、性格、境遇等,也可以是人物对事(景)的态度、认识、情感等。
所谓“笔下有数”,是指既要把握好贬抑的“度”,不可突破底线,又要充分地铺叙好“抑”,蓄满待引之弓。
1.【课文引路1】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这里叙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等生活细节,交代“我”起初不喜欢长妈妈的原因,“抑”得“真实、细致、有度”,不丑化、不夸张、不虚化,为下文的情感转变为“扬”作了充分的铺叙和准备。
2.【示例1】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小李乐于助人
“抑”的部分:
①小李天性顽皮,时常惹祸,老师和同学对他都很不满。
问题:“抑”得不充分,不到位。
②小李是个矮个子,两只眼睛溜溜转,一个坏主意就想出来了。
他经常想怎样捉弄别人。
他经常把瓜皮果壳塞到别人抽屉里。
有时将一口痰吐在地上,然后装着很小心的样子,故意把同学的凳子推倒,压在痰上,他再装出好心的样子,把凳子翻过来,很礼貌地说:“请坐。
”
问题:“抑”得过分,不恰当。
3.【示例2】邋遢的王爷爷
①写谁:邋遢的“王爷爷”
②抑:他的缺点是:邋遢。
描写外貌,或描绘场景(初步体现人物特点):
对面走来一个老人,乱糟糟的头发,酱色的衣服,因为厚厚的污垢几乎要黑到发光。
他是爷爷的堂弟,我叫他王爷爷。
他很喜欢我,这不,为我煮了一碗面,还加了一个鸡蛋。
我看着他,端着一碗面朝我走来,那藏污纳垢的黑指甲,泡在汤里。
我咽了一下
口水,心里对这个蓬头垢面,还逼着我吃一碗脏兮兮的面的老人,充满了厌恶。
事实列举(强化人物特质):他一个人住,老伴去世了,子女一年才回来一次。
他很少洗澡。
六月天里,蚊子最喜欢围着他哼哼。
他常常笑嘻嘻地坐在家门口,用满是脏污的手,吃一个白胖胖的包子。
他的衣服总是很脏,蓝色的鞋子穿成黑色,鞋底被磨掉一半,走路的时候,一深一浅的。
如果隔得近,能闻到他身上那种,老人独有的味道,总之,让人不舒服。
4.【小结1】
抑的是:外貌、习惯、个性、态度、爱好、学识、能力、境遇等,不能涉及人物的品质。
5.【小试牛刀1】
选一个你身边的人,用先抑后扬的方法进行描写。
先完成抑的部分,给大家留下悬念。
(二)一树繁花满庭芳———“扬”应出彩。
在欲扬先抑中,“抑”是形,“扬”是神。
“扬”的内容主要指忠诚、仁厚、爱国、诚信等思想情感,常用方法是叙述典型、
撷取精彩、抒情议论等。
“扬”应出彩,但须符合情理,不可随意拔高。
1.【课文引路2】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
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杨朔《荔枝蜜》
作家先写小时候被蜇过,所以不喜欢蜜蜂,这是“抑”,然后,写吃过香甜的蜂蜜、了解过蜜蜂的习性后,思想上起了变化,这里用议论抒情来进行“扬”,热情歌颂蜜蜂勤劳奉献的精神,进而歌颂了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顺势而“扬”。
“扬”出文章的高潮,“扬”出了散文的主旨,可谓“扬”得出彩!
2.【示例】邋遢的王爷爷
扬:他的优点是:热心,深深地喜爱孩子
事件:有一次,我闹着要吃莲蓬。
可是莲蓬都长在了湖中央,我摘不到,心里却馋的不行不行的。
王爷爷知道之后,架了一艘破船,就划向了湖中央。
他正荷花传来传去,满载而归。
正当我兴奋地喊着王爷爷的时候,破船撞到一根从水底伸出的木桩,王爷爷身子一摇,船一晃,王爷爷就掉了下去。
我吓得哇哇大哭,大声地呼喊。
王爷爷忽然从河底游上来,趴在岸边,满脸的污泥,手里还拿着莲蓬,露着一口黄牙对我嘿嘿地笑,说:娃娃不怕,爷爷没事。
王爷爷更脏了,可是,那一刻,我心里却不再嫌弃他,只剩下温暖。
3.【小结2】
我们在写人物的时候,可以扬他的精神与品质:忠、信、孝、义、爱、俭等,还可以扬他的情怀:亲情、友情、爱国情等。
并且抑的部分要略写,扬的部分详写。
4.【小试牛刀2】
“抑”“扬”有度。
也就是要注意转化的“火候”。
如果“抑”未尽意就开始“扬”,那么“抑”就起不到反衬的作用,“扬”也不饱满、不得力。
转变自然。
人的情感、态度的转变总是有过程的,情感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由“抑”到“扬”的过程要自然合理。
详略得当。
要安排好“抑”“扬”的轻重、主次、详略。
应该是“抑”略“扬”详,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不能轻重倒置,喧宾夺主。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欲扬先抑构思方法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要想让文章出彩并不难,只要我们做到多多掌握技巧,多多积累语言,我们的写作水平就定会更上一层楼,这正是“欲扬先抑,一波三折,巧构思,好文章”。
先抑后扬的写作,开头部分要先诉说人物的“缺点”,暗含对人物的负面评价,突出“抑”;然后会有一个过渡段,作为文章的转折,开始褒扬人物。
在褒扬的这部分描述中,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突出表现人物的优点。
结尾要回扣主题,用“扬”来突出人物品质,使得人物形象更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