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初中历史-试讲逐字稿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材研读: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镇格局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探索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
3.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教学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代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史料研习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案情提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由盛转衰。
此事大有蹊跷,唐朝分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具体结果如何?这都需要各位侦探一一破解。
1.创设情境:课堂版《唐人街探案》,穿越回唐朝,侦破美于唐朝衰亡的大案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最新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
5、小结
检测2、五代十国有哪些?特点?
多媒体出示选择题
让学生七嘴八舌谈收货
并把本节课的笔记交到家校本
上。
2、学生连麦回答
学生在互动板面枪答
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科目:历史主备教师:授课教师:任课班级:教案续页概念:五代十国的历史段为(907-979)。
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这五个政权中寿命长的维持了16年,短的仅3年与五代约略同时,在南方和河东地区还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和太原的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
从他们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特点:他们都是武人(节度使),政权更迭频繁下面请同学们讨论: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主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韩煕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他知道皇亲想让他做宰相,可他更明白南唐快亡了,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
因此,不想做亡国之相的他,想通过夜夜笙歌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
结果,怎样呢!他达到了,在他死后五年南唐被北宋灭了。
虽然,南方的这些割据政权相继被灭了,但总的来说,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南北之间的联系也从未中断过。
他们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但同时也是走向重新统一的。
同学们可以利用假期,参观杭州的吴越海塘,切身感受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经济开发。
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三、课堂小结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戎骄戒躁,始终如一。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4、影响
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 《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 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经济方面: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使广 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对比两幅地图,有何变化? 边疆形势紧张。
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 叫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 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边镇兵:约49万 中央军:约9万
◎唐代藩镇分布图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时间:907年 标志: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
叁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释义
五代十国
• 自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 中原地区之外,先后出现吴、 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 闽、 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汉,十个割据政权,称 为“十国”。
——《新唐书·兵志》
◎唐代节度使分布图
政治方面:逐渐形成藩镇 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贰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的背景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想一想: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 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荡不安。 •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 虽然政权林立,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必然趋势。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全部内容。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及其影响,掌握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归纳出强盛的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
2.能够正确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进一步掌握识别、使用地图的基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的对比,帮助学生明确统治者决策的重要性;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引导学生明确人民力量的伟大。
重点安史之乱及其严重影响。
难点藩镇割据及其影响。
《安史之乱》视频、《黄巢起义流动作战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别的一位皇帝。
他在位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将唐朝领上历史的巅峰。
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爆发,也使唐朝由盛转衰。
那么,同一皇帝经历了一个王朝的“盛世”和“危机”两种局面,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内容,尝试着从史实中寻找答案。
【导入二】唐玄宗统治后期志得意满,日渐腐化,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更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时人称为“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和杨贵妃堂兄杨国忠把持朝政,排斥异己。
贿赂公行。
政治腐败黑暗,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这场动乱所造成的后果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新课讲解一、安史之乱这场危机,有它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
请学生阅读这一目的相关内容,了解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经过如何?其影响是什么?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膨胀,唐中央兵力空虚。
师: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戍边。
唐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可直接代表皇帝,故称为“节度使”,但仍不是正式官名。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
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七年级历史

历史
黄巢起义
1)时间: 875年 - 884年 2)地点: 河南濮阳 3)高潮: 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4)结果: 失败
爆发的原因:
①唐朝后期,宦官专权(中央) ②地方藩镇割据(地方)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 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影响: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藩镇的割据 宦官专权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
, 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 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
,又有其财赋”。
① 节度使势力膨胀,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
《长恨歌》 (唐)白居易 天生丽质难自去,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②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黑暗腐败。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的更迭
后梁帝国 朱温 后唐帝国 李存勖 后晋帝国 石敬瑭 后汉帝国 刘知远 后周帝国 郭威
梁王.宣武节度使 晋王.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邺都留守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 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历史Βιβλιοθήκη 安史之乱 755年-763年
(1)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 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 川。
(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 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初中历史-试讲逐字稿
01问好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历史组的三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现在开始我的试讲。
02导入
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新的内容了。
在正式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下PPT 上的影视图片,思考一下,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呢?哎,我听到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里面哪个场景是让大家印象最深刻最震撼的呀?听到同学们说最多的、最震撼的场面就是周杰伦饰演的二王子起兵那个画面对吧?当时正是重阳节,满城都是金黄色的菊花,与士兵身上的金色盔甲和菊花围相互映衬,那么大家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出自谁的诗吗?看到很多人都摇头了,那我就给大家解惑吧,这首诗是黄巢写的《不第后赋菊》: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03新授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就和黄巢有关,史上有名的黄巢起义。
现在大家用三分钟时间阅读一下课文内容,了解一下黄巢起义的原因,等一会我们请一位同学进行分享。
看到同学们都阅读结束了,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呢?
举手最快的是坐窗边蓝色衣服的男同学,来,你来说说,嗯,好,先请坐。
他说:“因为后唐的统治腐败、藩政割据的态势严重。
人民赋税逐渐加重,加上灾荒,农民不堪重负,终于爆发了”。
这就是黄巢起义的原因对吧,很棒啊,可以看得出来阅读的很仔细啊,回答完全正确。
说到藩镇割据其实是咱们上节课所学习的安史之乱以后逐步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削弱了中央的财力和兵力,而这一点呢,也和后面唐朝的灭亡息息相关。
现在呢?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一起讨论一下:关于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的影响和关系,并找出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有哪些?给大家10 分钟讨论时间,
开始吧。
(巡视课堂)嗯,你们小组主要讨论的是黄巢起义的影响是不是?思维可以发散一点。
时间到,停止讨论,现在哪个组的代表愿意上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很好,老师看到后面那组穿红色衣服的女同学最先站起来了,我们让她先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他们小组得出的结论。
同学们,这位女同学分享的内容精彩吗?他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黄巢起义,作为农民起义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败,冲击了唐朝的封建最高统治者,对唐朝的灭亡造成了一定影响,甚至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很好,内容具体有形象,说明小组讨论很活跃,先请坐。
有没有哪个小组补充一下?窗边那个小组反应最快,来,补充下,同学们,他们补充的内容完整吗?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是因为原起义军中的将领朱温投降唐朝后,联合藩镇势力镇压了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朱温又开始涉猎朝政,逐步吞并北方割据势力,907 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呀?补充内容很完整,很好,请坐下吧。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和老师一样,非常的感慨,想想唐朝的建立到兴盛到衰败多么发人深思,现在我们结合之前所学习过的唐朝的内容
来画一下大事件线索记录,同学们,唐朝建立于哪一年呀?
是的,618 年,当时的皇帝史称唐高祖对吧,接下来是哪位皇帝啊?唐太祖对吧?唐太祖时期有什么大事件?对,贞观之治,然后到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随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把唐朝推向了最高的发展阶段,盛唐时期。
对吧?看来同学们对历史所学的内容还是印象深刻的,唐玄宗晚年,唐朝由盛转衰,这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其实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安史之乱后出现的藩镇割据,才诱发了黄巢起义这一事件,对吧。
04作业及结束语
现在哪位同学用最简练的话,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好,前面这位穿白色裙子的女同学你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
这位女同学说啊?官逼民反黄巢起义,朱温反叛唐朝灭亡,是不是说的言简意赅,思路清晰呀?请坐。
看来同学们对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都记得非常深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了解,是不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啊,国家想要长治久安,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百姓。
下课之前,老师给大家留一个小任务,针对唐朝建立到唐朝灭亡,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件进行书写,我们下一节课来进行分享。
以上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