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的故事
任美玲的励志故事苦心人天不负打工妹考上北大MBA

任美玲的励志故事苦心人天不负,打工妹考上北大MBA【人物小传】任美玲,1969年出生在江苏。
1987年参加高考不幸落榜,因没钱复读而南下海南打工,她卖过报,擦过鞋,当过酒店服务员,开过裁缝店,还干过广告公司业务员。
一进广告公司就受到别人的讽刺和挖苦,她暗下决心,靠着不怕吃苦,真诚执著和自信,取得了居公司首位的业绩。
渴望超越自我的她,注册成立了美玲广告公司,由于她的成功运作,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海口的各种广告媒体陆续出现了她策划经营的各类广告。
1996年初,因一次差错她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赔偿一化妆品公司10万元。
她深刻地意识到:知识的贫乏不仅会阻碍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且随时会让自己陷入不测和尴尬之中。
伤心过后她决定去读书,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把公司转让给别人后,她到北京读书,靠着执著、刻苦和勤奋,1998年7月,她提前两年顺利拿到了本科文凭,还顺利地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
1999年9月,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为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
2001年2月,任美玲经过5年的拼搏冲刺,如愿以偿地戴上了北京大学的硕士帽,圆了自己的读书梦。
求学精神感动了北大的一位博士,两人幸福结合。
婚后,她谢绝了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的聘请,执意留在了丈夫身边,担任北京湘计立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成为了一名出色的IP职业经理人。
海南打工历尽艰辛,洗过碗、卖过报、擦过鞋……1969年11月1日,任美玲出生在江苏省铜山县毛村乡任庄村,她的父母都是农民。
她家里很穷,读书的钱都是靠她自己平时卖药材和假期里做窑工一分一分挣来的。
她一心想通过上学改变命运,然而,在1987年的高考中,她却了幸落榜了。
由于没钱复读,她选择了南下打工。
当身上只带了100元路费的她流浪到海南时,身上只剩下区区5元钱了。
为了生存,她只得在海口码头附近的一家小餐馆做工。
一个月后,她领到了第一份薪水:60元,但同时因餐馆停业,她失业了。
这最后的60元工资,成了任美玲在海口的活命钱。
【清华保安考上清华】清华保安哥励志故事

【清华保安考上清华】清华保安哥励志故事2011年8月24日,一则“清华图书馆保安‘蹭课’自学,考取山东师范大学”的消息引爆网络,农家子弟贾作胜一下为人所熟知。
“清华保安哥”贾作胜今年27岁,是山东菏泽鄄城县吉山镇贾庄村人。
贾作胜从小就爱学习,奖状贴满了家里的整整一面墙。
2004年,贾作胜第一次参加高考,因为发挥失常,只考上一所高职院校,学费高,并且还不是他喜欢的专业。
贾作胜在综合考虑了自己的情况和家庭经济条件之后,毅然决定先去打工挣钱,然后再东山再起、重回考场,再圆大学梦。
从此,贾作胜开始了颠沛流离、四处奔波的打工生涯。
先是在潍坊,每天钻进下水道,进行管道疏通,不管多苦多累,他都一声不吭。
当青岛的一些建筑工程开工,他又随工程队一起来到了青岛,一天12小时以上,干得热火朝天……一晃五年时间过去了,一天晚上躺在床上,贾作胜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梦,现在该是向梦想航行的时候了!第二天,贾作胜毅然辞掉了当时干的薪酬很不错的销售工作,只身一人,来到北京。
当得知在高校当保安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后,他来到了北京市保安总公司文安分公司。
贾作胜将自己的情况告诉负责人张总,张总很为这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感动,特意安排他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保安。
清华图书馆藏书甚多,一本本好书,就像一个个人生导师一样,引导着贾作胜的心灵。
阅读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深深打动了贾作胜。
有一个年轻人向一位得道高僧请教怎么样才能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
高僧微笑着轻语:“很简单!六个字:此时,此地,此身。
”此时就是今天,就是当下;此身就是自己;此地就是清华大学。
梦想不灭,希望无限,贾作胜白天兢兢业业地上班执勤,晚上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看书复习,经常学到晚上12点多。
他特意在自己的小书桌前贴了一张字条,上面是自己喜欢的小说《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
贾作胜通过这个小小的暗示来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实现自我。
贾作胜常利用空闲时间,到教室旁听各种课程和名家讲座,以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来充实和丰盈心灵。
辩论赛寒门难出贵子(5篇可选)

辩论赛寒门难出贵子(5篇可选)第一篇:辩论赛寒门难出贵子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
所谓寒门,是指贫寒微贱的家庭。
贵子,是指有成就的人。
我方的观点是,当今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寒门子弟受到的教育质量更差。
富家子弟拥有比寒门弟子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教育投资,在素质教育盛行之下,高考题目对寒门学生越来越不利;在竞争激烈的考试社会,小升初、补课、游学纷纷需用金钱堆砌。
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里,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无法在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
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进一步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例如,全国十三所外国语学校,每年最优秀的学生都可直接保送进入清华北大。
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
而多为寒门子弟的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比率不断下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
可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教育的薄弱会让寒门子弟在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艰难。
第二,寒门子弟拥有的人脉资源更少。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是说,要想做成大事,必定要有做成大事的人脉网络和人脉支持系统。
在好莱坞也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
当今社会是人脉与金钱的社会,社会阶层间流动性小,优越家庭的孩子能够通过家庭、朋友,结识更多的成功人士,而寒门子弟的家庭多为工人、农民和普通职员,他们缺少这样的途径去结识那些对自己日后有帮助的人。
斯坦福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人脉的缺失给寒门子弟本就不易的成才之路加上了重重障碍。
大学校园故事

大学校园故事大学校园故事(一)哭鼻子的贫困生我曾经有个习惯,新环境迅速忘记老伙伴。
很多人说这是自私,其实我很早就觉察到缘分的阶段性,缘尽不可强求,只要还在成长,昨天的骄傲也许就是明日的笑柄。
比如学校这种东西,就是个半胁迫似的群落,你没有权利选择班级,没有权利选择师长,没有权利选择下铺的室友,毕业后总会有人注定不再相见,区别只是谁先忘了谁。
淅淅沥沥的秋雨天,我被分到全校设施最好的宿舍,占好下铺,咬着苹果,看着一个又一个陌生男孩跟随家人走进来,他们和我进来时一样,捧着蓝色被罩和迷彩军服。
之后半月,是无休止的踢正步、站军姿、军事理论,偌大操场。
秋老虎肆虐,上万名孩子在烈日下哆嗦。
我至今都认为大学军训是件无聊的事情,老师和兵油子在小孩子面前耍够威风,却只给他们留下黝黑的皮肤与满腔的鼻屎。
这种官僚味极浓的运动,实际上只存在一种价值——选美,镶满黄土的军帽下,姑娘们集体失去魅力,突然闪现出一张动人的脸蛋,这便是系花了。
军训结束当天,宿舍区出现凄凉一幕,一个女孩子哭着鼻子在老父亲带领下跟几名女同学依依不舍地道别,大家说这个女孩子家里条件不好,与老家乡绅的儿子有婚约,家里没同意她上学,她私自拿着通知书前来报到。
师大生源多来自三线小城和底层农村,贫困生规模庞大。
贫困生在这里的定义已不是拿不出学费,是连借都借不到的那拨穷孩子。
他们大多出自西部山区,全家靠着坡上几亩耕地生活,兄弟姐妹好几个,还有帮冷血的穷亲戚。
拿不出学费,要申请贫困生资格,等待助学贷款,而即便是功德无量的助学贷款,也不是天上的馅饼,毕业前你必须将它还清,不然就没有学位证。
学费有着落后,生活怎么办,靠着师大每月45元的学生补助根本不够活,你得去刷盘子、举家教牌、拖图书馆的地、上富家子弟的车。
总之,靠一己之力完成四年学业。
当然,作为老字号地方名校,师大也有贫困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可这些东西不会普渡所有人,它们时不时还会去临幸那些拿着高档手机穿着名牌鞋帽的家伙。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事迹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事迹(30人)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男,40岁,新疆维吾尔人。
阿里木1989年在新疆石河子参军入伍。
退伍后,在当地供销社工作,1997年供销社破产后,阿里木离开新疆走南闯北,2002年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
他在毕节看见很多穷孩子上不起学。
阿里木深知缺乏教育给人生带来的晦暗。
从2006年起,阿里木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
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陈起贤倾其所有捐资助学的爱心教师陈起贤,男87岁,海南海口大坡中学的退休教师。
陈起贤每月养老金有近2000元,但他给自己定下的生活费标准仅每月50元,通常两根胡萝卜熬粥就是一天的伙食。
而他家中最值钱的还是学校给的一台老式电视机。
老人对自己这样苛刻,可在2001年时,他拿出了全部积蓄10万元给大坡中学建图书馆,图片馆建成后缺少书籍,陈起贤又捐出2000元购买图书。
得知学校要重建校门,他又拿出3000元。
2004年开始,他又每年拿出5000多元积蓄,以父亲和自己的名义设立“业贤奖学金”,为学生发放奖学金。
随后他相继又拿出20万元,捐给大坡教育发展促进会,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陈起贤说,他百年后愿意捐献出眼角膜,甚至愿意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身体,为社会做贡献。
邓卫星卖猪肉的“慈善家”邓卫星,男,52岁,广东省英德市下石太镇农民。
邓卫星在当地靠卖猪肉为生。
他所在的下石太镇是英德最贫困、最偏远的镇之一,贫困家庭多、留守儿童多。
邓卫星从小喜欢读书,但因为穷,没能完成学业。
他经营猪肉生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山下乡收猪,他看到了很多和他一样因为贫困和路远上不了学的山里孩子。
为了圆山里孩子们一个读书梦。
他和家里人商量,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学生之家”。
从1981年到现在的29年里,前后共有859个孩子住进了他为孩子们提供的“学生之家”。
成功的名人例子100字左右

成功的名人例子100字左右成功的名人故事,你知道多少呢?在他们成功的背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成功的名人例子100字左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功的名人例子100字左右篇1:施洋脚搓木棍读书有个叫施洋的人,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
冬天很冷,脚冻得难受。
他一会站起来跺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成功的名人例子100字左右篇2:吉米.卡特守时的故事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呼唤着人们的守时意识。
名人因为惜时,所以守时。
吉米.卡特总统在他担任州长时,有一次,他因公和一位佐治亚州的专员同机外出。
早晨七点钟,卡特已在飞机上等候了,只见那位专员正匆匆忙忙地在亚特兰大航空站的跑道上奔跑而来。
这时飞机正好滑行到跑道上,卡特虽然看到了那个人,还是命令驾驶员准时起飞。
"他不能按时到达这里,这实在太遗憾了。
"他厉声地说道。
成功的名人例子100字左右篇3:邓中夏的五分钟谈话我国早期的革命家邓中夏先生,他在北大读书时,给自己规定了严格的学习时间,为不受人干扰,他干脆写了个"五分钟谈话"的纸条,贴在书桌上,来访的客人看到这字条后,如没重要事情便会马上告辞。
有的客人甚至从他那儿得到启迪,也抓紧时间读书,不再虚度年华了。
成功的名人例子100字左右篇4:李叔同闭门谢客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学一代宗师李叔同,三袭衲衣,一肩梵典,埋名遁世山林,他在青岛讲课期间杜门谢客,当时该市市长沈鸿烈等政要慕名拜访,三请不赴席。
最后只写出一帖交给来人,其中两句是,"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词句委婉恳切,辞却了对方的盛情相邀,显示出不趋名利的品格,令人崇敬。
成功的名人例子100字左右篇5: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纪实故事-小保安站着上北大!清贫岁月但见激情飞扬

纪实故事-小保安站着上北大!清贫岁月但见激情飞扬甘相伟,1982年出生,湖北随州人,家境贫寒;2005年大专毕业后南下广州打工,2007年8月到北京大学当保安,2008年10月通过成人高考考上北大中文系,2012年荣获“2011中国教育年度十大影响人物”;其求学励志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并成为“2012年全国高考作文十大素材”之一;著有《站着上北大》一书,北大校长周其凤亲自作序。
甘相伟到北大当保安之前只是一个小人物,他自称“草根”、“蚁族”、“青年农民”、“普通保安”,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在清贫岁月里,他不自卑不气馁,用一腔求知激情,实现了人生跨越。
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拼命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就读的机会。
他在北大这几年,读书写作,写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成为底层人物的励志典型。
从这位“北大励志哥”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他就是一个鲜活的草根传奇。
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三流大学生”到北大当保安记者:恭喜你就要毕业了。
我看过你的简历。
你的经历相当“混搭”,2002年从湖北参加高考,考上湖北经济管理大学长江职业学院,2005年7月份毕业后南下广州、佛山当法律顾问,一年后到北京大学当保安,2008年参加成人高考到北大中文系学习。
从广漂到北漂,为什么决意“北上”?甘相伟:在广州、佛山工作期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好地认识了自己,明确一生要走什么路。
一个不足就是没有学会说粤语。
广州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城市,只是我那时决意要圆我的北大梦,心中翻江倒海,难以入眠,所以就听从心灵的呼唤,来到北京。
记者:读了大学去北大当保安,心中有落差吗?甘相伟:确实有一点,但当年高考惨败后我一直不甘心。
2007年,我在北京朝阳郊区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做语文教师。
第一次进北大校园,我也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感觉一切都是新鲜迷人的。
北大之大,景色之奇,建筑之美,都超乎我的想象。
《南方周末》: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
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
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拿到班级花名册时,陆铭注意到了大多数同学没有留意的一个细节——全班60多位同学,农村籍学生只有5个左右。
作为北京大学某文科院系2009级1班的班长,陆铭此前一直以为,通过高考选拔获得中国这所顶尖大学通行证的同龄人,多数该有着和他类似的成长经历: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独立自强,品学兼优。
这是这名来自四川的22岁寒门少年从小被灌输并认定的世界观:知识改变命运,逆境辈出英杰。
现在,手上的花名册颠覆了他的信仰。
而这正是眼下中国名校生源变迁的缩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
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
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2008年12月,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哪些障碍,垫高了陆铭这样的孩子考入名校的门槛?封锁了他们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知识改变了陆铭的命运,可绝大多数寒门子弟还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吗?在北大校园,陆铭鲜有同乡,毕业于县级中学的他也没校友可聚,他是传奇,但成了孤独的传奇——眼下,什么样的年轻人才最有可能上北大清华?寒门少年都去了哪?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晋军指导了他的学生完成对清华生源状况的调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穷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
他家境贫困,父母都是务农的农民。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小明一直很努力地学习。
每天早上,他都会起床背诵英语单词和数学公式。
下午放学后,他还要去帮父母干活。
小明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高中毕业时,他考上了北大和清华大学。
这是一个让全村人都感到骄傲的时刻。
然而,小明并没有像其他考上北大清华的同学那样得到家人和朋友们的祝福和支持。
他的父母不理解为什么要去读书,“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在家务农赚钱呢!”朋友们也嘲笑他说:“你这个穷孩子能在北大清华混出头吗?”
但是小明并没有被打败。
他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并且开始了自己的北漂之路。
在北京,小明租了一间简陋的房间,并且开始了自己拼搏的生活。
每天早上,他会去图书馆看书;下午则会去打工赚钱。
他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他依然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在北大清华读书的日子并不容易。
小明发现自己的英语和数学水平都
比其他同学要差很多,他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才能跟上进度。
于是,
他每天晚上都会熬夜到很晚,背单词和看书。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明越来越适应了北大清华的生活,并且取得了不
错的成绩。
他还参加了各种社团和活动,并且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
朋友。
最终,小明顺利地毕业了,并且被一家知名企业录用。
他的父母也开
始理解并支持他读书的决定,并且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而感
到骄傲。
小明告诉我们:“只要你有梦想并且努力去追求它,你就能够实现它。
无论你来自哪里、你家庭背景如何,只要你肯拼搏、肯付出,就一定
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