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神童”13岁考上清华 其母称儿子并不特别

合集下载

儿女不用管全靠德行感

儿女不用管全靠德行感
❖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 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 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 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 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 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了。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 与自由是唯
孝顺
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悌.
——《大学》
这些,您做到了吗?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21和4的故事
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
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 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母亲点点头,若有所 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 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 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 麻 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母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母亲好奇地略一欠身, 又问:“那是什么?” 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母亲说道:“一只麻雀,妈妈,一只麻 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然后转过身, 负气地盯着母亲。 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 什么?” 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母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 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 母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 地问:“您要去哪?”母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 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 掉报纸,独自叹气。 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她坐下来翻到某页,递 给儿子,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 “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 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 ‘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 他的天真可爱……” 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 儿子读完,羞愧地 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母亲…… 他终于明白,母亲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更不是无 理取闹,只是看到了麻雀,回忆起往昔母子间的亲密...... 日记本中那位可爱的孩子,如今已长 大成人,不再追着妈妈问“那是什么”了...... 两人偶尔的相处,自己却不懂的珍惜,完全忽略 了身边的母亲...... 当母亲触景生情,想找回往日的温馨,仅仅问了三四遍,自己竟然火冒三丈 不耐烦了...... 儿子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责中...... 这是一个令人反思的故事,假如爱有长度,儿 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儿女来说,相差几许? 我们对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吗? 21与4之间的 差距,不是数字,而是难以言说的爱的差距,是儿女穷尽一生也无法偿还的亏欠......

CCTV央视记者探访叛逆孩子考上清华不为人知的背后

CCTV央视记者探访叛逆孩子考上清华不为人知的背后

CCTV央视记者探访叛逆孩子考上清华不为人知的背后2021年,李鑫以659分的高考成绩拿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了周围所有人追逐和羡慕的对象。

然而就在两年以前,李鑫还是一个令家长头疼、让老师抓狂的问题少年,因为打架被记过2次、在寝室里看黄片被抓1次,谈恋爱、逃课、考试作弊、赌博、四处游玩,反正该干的坏事,他几乎全干过。

大家都说:这个孩子其实很聪明,就是因为太懒,整天就知道玩手机,不愿意学,所以成绩才会上不去。

妈妈为了让这个“混世魔王”能有点出息,给孩子请过最好的家教、报过最好的辅导班,可这个不成器的东西,似乎对所有的坏事都有兴趣,唯独对读书提不起任何兴趣,不管家长怎么打、怎么骂、怎么讲道理,他就是一点也不长进。

对于李欣的学习问题,妈妈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2018年,李欣的妈妈在一次同事的聊天中发现,同事的孩子也有和自己孩子一样的问题,不爱学习,但现在能考上重点大学,父母也不用担心了。

追问之下才知道他们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方法。

在同事的推荐下,李欣的妈妈毫不迟疑地给孩子买了一套。

用了一个星期,她发现李欣对学习并不反感。

一个月后,她的成绩突飞猛进。

对于之前的辅导班和培训班,李鑫的妈妈很后悔。

如果她知道有这么大的变化,早就买了,就不会花这么多钱了。

李鑫的妈妈告诉我们,之所以李鑫后面有如此大的改变,她主要是让孩子按照这套学习方法系统性学习,这套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总结起来也就三个步骤,如果家长都能够让孩子去学习,她相信大部分“无药可救”的孩子,都将走上人生巅峰。

记者了解到,李鑫学习的这套方法是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根据“中国教育之父”孙维刚老师的教学方法,精心研究出的一套高效学习方法,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内容编写,适合各地学生使用。

据北京四中师生调查发现,74.6%的学生,尤其成绩中等或一般的学生都感叹,考试时间短、题目做不完、题目陷阱多、很容易出错,还有的学生反映听老师讲能听明白,但一做题就卡壳,不知道如何下手。

最爱固始到北京的风景

最爱固始到北京的风景

【精彩收藏】最爱固始到北京的风景——对话清华大学2014级新生张跨越作者:吴晓军张跨越,男,生于1996年5月9日,固始县蒋集镇孙岗村人,固始慈济高中2014届三(32)班学生。

2014年高考,他以681分(其中语文125分,数学140分,外语139分,理综277分)全省第96名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录取。

近日,笔者对其进行了一次专访。

晓军:张跨越你好,首先要祝贺你被清华大学录取。

你的名字有什么寓意?是否觉得高考的成功就是人生的跨越?跨越:我小学就读于蒋集镇孙岗小学,初中就读于蒋集二中。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融入到务工的队伍,到北京丰台区收废品以维持生计。

上小学时,我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上中学后,我又和姥爷姥姥在一起。

在儿时的记忆中,父母就离我非常的遥远。

我也曾问父亲我名字的寓意,他说,我们祖祖辈辈务农,和田地打交道,你一定要混个样子出来,出人头地。

我从此明白了,我的名字包含着父母对我殷切的期望。

2011年中考,我考了577分,蒋集镇第三名,当年全镇考到固高的正取生也只有九人,我压线进入实验班,是班里的42号,也就是进班第42名,但是今年高考,我考出了校本部第一名的好成绩,看来农村孩子的潜力还是不错的,我对得起“跨越”这个名字,也没有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

晓军: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农村寒门子弟坚守的信条,如今,这一信条正受到很大的挑战和质疑。

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导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并且每年都有下降的趋势,你觉得农村孩子放弃高考的原因何在?他们还有其他向上的通道吗?跨越:大学生越来越多,学费越来越贵,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也越来越多。

这是人们普遍的感受。

虽然老百姓认为“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出路”,但就业难也让他们心生疑惑,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来了?读书还有用吗?教育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崎岖。

十三岁男孩的担忧阅读答案(最新版)

十三岁男孩的担忧阅读答案(最新版)

十三岁男孩的担忧阅读答案十三岁男孩的担忧阅读答案。

十三岁男孩的担忧阅读答案篇一《十三岁男孩的忧伤》十三岁男孩的忧伤 1儿子桑岩和同学去爬山,出了点小事故,左腿小腿骨折了,在骨科医院治疗。

2这是桑岩长这么大,第一次因受伤住院,看望的人络绎不jüé,带着各种营养品和水果。

我和老公也轮流值班陪着他,每天想办法给他做可口的饭菜。

3家境富足,这个时候更想让孩子享受到好的照顾。

4那天中午,我开了车带着从家里煲的冬瓜排骨汤赶到医院时,病房里静悄悄的,桑岩旁边的病床空空荡荡的,只有桑岩在,老公在我快到时赶回去处理公事了。

5我把冒着热气的排骨盛出来,这是桑岩从小最爱吃的,每天都吃不厌。

但这次,他却并没有表现出我熟悉的热情来,只是看了一眼,然后说:“妈,以后你别给我送饭了,我想吃医院的饭菜。

”“怎么了?”我有些诧异,“医院的饭菜做得那么粗糙,哪有家里的可口?” 6桑岩却并不回答我,又说:“你也别让那么多叔叔阿姨带着东西来看我了,好吗?” 7我有些愣怔,看着他——我在这个十三岁男孩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些柔软的忧伤。

8我轻轻问他:“告诉妈妈,为什么呀?” 9桑岩犹豫了一下,转过身指指旁边的床位:“因为我不想让那个哥哥心里难受。

”1 10桑岩旁边的床位,有个比他大两三岁的男孩,小腿粉碎性骨折,已经住院半个多月了。

我不知道桑岩为什么会这么说。

于是我问:“哥哥为什么会难过?” 11“因为……”桑岩说,“你知道吗?他没有妈妈,他爸爸在工地上班,都没有时间照顾他,工地上的人有空就轮流来陪他,但是没有人给他带好吃的,他只能吃医院的饭。

妈妈你看,他的柜子里面都是空的,连一盒牛奶都没有,可是你们什么都给我买,他看了,心里一定会难受的。

以后我和他一起吃医院的饭,我陪着他,他就不难过了……” 12我的心也不由得柔软起来,因这个十三岁男孩的善良——这些天,我只顾着他,心疼他的伤,担心着他的恢复,全力以赴地照顾他,却忽视了他旁边那个跟着父亲在工地上受伤的少年和他的处境、他的感受。

清华考生庞众望的故事

清华考生庞众望的故事

清华考生庞众望的故事第一篇嘿,朋友,今天我想跟你唠唠清华考生庞众望的事儿。

你知道这孩子吗?庞众望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娃!他家境那叫一个贫寒呐,穷得让人心疼。

可他愣是没被生活的苦给压垮。

他出生在一个特别贫困的家庭,妈妈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爸爸呢,精神上还有些问题。

家里就靠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操持着,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但这小子从小就特别懂事,知道家里不容易,主动帮着干活儿。

上学的时候,他学习可刻苦了,那股子认真劲儿,谁看了都佩服。

别人放学出去玩,他就留在教室里继续学习。

回到家,一边照顾家人,一边还不忘看书做作业。

有时候啊,灯光太暗,他就借着月光读书。

他也从来没抱怨过命运的不公,总是笑嘻嘻的,好像啥困难都打不倒他。

大家都为他高兴,觉得这孩子终于熬出头了。

庞众望的故事告诉咱们,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啥困难都能克服,啥坎儿都能迈过去!第二篇亲,咱们来聊聊清华考生庞众望的故事呗。

庞众望这孩子,简直就是逆境中绽放的花朵。

他家穷得叮当响,可他的心却充满了阳光。

你能想象到吗?他每天除了学习,还要照顾生病的家人,洗衣做饭,啥活儿都干。

但他从来没喊过累,也没觉得生活没希望。

他上学的路也不容易,没钱买文具,就用别人剩下的。

有时候连学费都交不起,可他还是咬着牙坚持。

而且啊,他在学校里表现可优秀了,老师同学都喜欢他。

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学习成绩还一直名列前茅。

别人问他累不累,他总是笑着说:“不累,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高考前,他压力也大呀,但他自己给自己打气。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上了清华。

这消息一出来,大家都觉得太励志了。

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我觉得咱们都该向庞众望学习,不管生活多苦,都要笑着面对,努力向前冲!。

13岁考入清华男孩“传奇经历”:没上过幼儿园

13岁考入清华男孩“传奇经历”:没上过幼儿园

13岁考入清华男孩“传奇经历”:没上过幼儿园范书恺:1999年12月出生,5岁上四年级,7岁上初中,借助贫困专项计划,以601 分的高考[微博]成绩被清华[微博]大学[微博]机械工程专业录取。

本报讯昨天,清华大学迎来新生报到。

在报到的新生中,一个身材瘦小、稚气未脱的小男生受到瞩目。

他叫范书恺,1999年12月出生,还未满14岁。

学姐看到他,忍不住轻叹道:“好萌啊!”大多数13岁的孩子还赖在父母身边当着“小公主”、“小少爷”,而来自山西河曲的范书恺已经走入清华园,成为机械工程系年纪最小的新生,从此开始自己独立生活。

学前生活是在家里度过1999年12月出生,5岁上四年级,7岁上初中,未满14岁进入清华大学。

说起自己的“传奇经历”,范书恺显得很谦虚,“我不是什么神童,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学习方法,就是上课听讲,课后练习,只不过比别人早上了几年学而已。

”范书恺告诉记者,自己没有上过幼儿园,学前生活是在家里度过的。

在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就买了小学教材,在家里辅导他的学习。

“4岁的时候,我爸爸给我做过三四年级的测试题,当时得的分数都挺高的,本来想要直接给我报三年级,但是校长没答应,觉得4岁的孩子在楼道里容易磕着碰着太危险。

”范书恺的母亲是当地中学教师,教生物,也教过数学。

受母亲的影响,范书恺对理科兴趣浓厚,选择机械工程作为自己的专业,“希望今后从事科研工作”。

虽然身边的同学都是哥哥姐姐,但是范书恺说除了身高矮一些,自己从来没觉得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

“我虽然年纪比较小,但是我的心理比较成熟,所以跟同学的交往没什么问题。

”范书恺:1999年12月出生,5岁上四年级,7岁上初中,借助贫困专项计划,以601 分的高考[微博]成绩被清华[微博]大学[微博]机械工程专业录取。

本报讯昨天,清华大学迎来新生报到。

在报到的新生中,一个身材瘦小、稚气未脱的小男生受到瞩目。

他叫范书恺,1999年12月出生,还未满14岁。

学姐看到他,忍不住轻叹道:“好萌啊!”大多数13岁的孩子还赖在父母身边当着“小公主”、“小少爷”,而来自山西河曲的范书恺已经走入清华园,成为机械工程系年纪最小的新生,从此开始自己独立生活。

12岁少年考上重点大学

12岁少年考上重点大学

12岁少年考上重点大学12岁少年考上重点大学刘晨曦成了今年高考全国年龄最小的考生7月25日深夜11时零5分,刘彬拨了无数次的电话里终于传来了高考成绩:刘晨曦,总分425分……泪湿笑脸,刘彬的心激动地跳着―――今年河南省的本科线是420分,儿子的成绩过线了!刘晨曦还不满12周岁,是今年高考全国年龄最小的考生。

即使是报考少年班的考生,也比他大1至3岁。

未满9岁考入高中刘彬家住河南省上蔡县东岸乡,他和妻子袁秀荣原来都是乡一中的民师。

1989年11月1日,二人的爱情结晶诞生了。

他们给儿子取名刘晨曦,希望孩子像早晨的阳光一样朝气蓬勃。

儿子出生后,刘彬阅读了大量关于孩子早期教育的书,资料表明:0-3岁是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这期间孩子的眼睛像摄像机,耳朵像录音机,感知世界的能力极强。

孩子刚满4个月,刘彬夫妇就给孩子讲起了情节简单的童话,如“小老鼠偷油喝”、“小山羊乖乖”等等,孩子瞪着大眼睛,似懂非懂的样子十分可爱,孩子刚满1岁,他们就绘声绘色地讲起“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

此时晨曦已呀呀学语,不但会叫“爸爸”、“妈妈”,而且已经能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了。

晨曦两岁时,刘彬夫妇用省吃俭用的钱买来《儿童看图识字》、《妈妈教我学唐诗》、《安徒生童话选》等书。

晨曦听故事着了迷,爸爸妈妈下班后,他总缠着要听故事。

此时,刘彬夫妇不管多累,也会撇开家务讲上一段,但晨曦仍不肯罢休,总是问“后来怎么样了”。

晨曦3岁时已识字500多个,刘彬开始有计划地教授小学语、数课程。

刘彬教初一数学,妻子教初一语文,晨曦6岁时,就跟着他们到教室听课,成为初一班的“旁听生”。

1996年8月,晨曦尚不满7岁,刘彬决定让他正式上学,直接读初中二年级!晨曦蹦蹦跳跳走进了课堂,身边是一些大哥哥大姐姐,开始他有些胆怯,但没过两天,“小不点”就恢复了顽皮本性,课下常常端着象棋找对手,还与人滔滔不绝谈足球明星呢!不过,课堂上他听讲比谁都认真。

1997年,晨曦读初三了。

少年大学生

少年大学生

人人生而平等,但有人却因为特殊的天赋造成了很多“不平等”,羡煞旁人。

13岁的范书恺考上了清华大学,9岁的凯孝虎拿到了副学士学位,18个月大的婴儿会打乒乓球,这些人都比自己的同龄人优秀许多。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神童。

这世界上的神童你知道多少?来自山西河曲的范书恺是今年清华大学年龄最小的新生。

1999年12月24日出生的他,5岁直接上小学四年级,7岁上初中,如今13岁就考入清华。

许多人称范书恺为“神童”,范书恺并不认同。

他说,自己是一名普通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他只是上课听讲,然后反复练习。

13岁的阎霄汉是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今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

据介绍,今年阎霄汉凭借自己的研究课题“CPI权重变化分析及走势预测”,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项目二等奖,被推荐赴美参加国际中学生科技项目。

他赴美的时间离北京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从美国回京后,阎霄汉最终高考成绩为理科698分。

宋文清,2000年3月出生,山东泰安二中的学生,今年高考成绩609分,超过山东重点本科线(554分)55分,被东南大学少年班录取。

宋文清6岁上三年级,小学读了两年,8岁那年,宋文清正式被泰山博文中学初一录取。

入学时,宋文清比同学小了整整4岁,身高矮了一个头。

新近公布的西安交通大学本硕连读少年班录取名单中,郑州中学共有6名同学榜上有名。

其中,12岁男生焦羡琪更是以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从2045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笑傲江湖”。

焦羡琪老家在开封。

从幼儿园开始,他就对数学有着莫大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时,年仅9岁的焦羡琪参加了郑州中学初中部的创新班考试,并顺利通过。

“就知识水平来说,他当时的水平读初中完全没问题。

但年纪这么小,会不会不适应?我们学校也有过很多讨论。

”郑州中学副校长耿宝柱介绍,“最终我们认为,让那些能跑的孩子回去继续学走路,也是一种教育不公;给能跑的孩子创造环境,让他们能够跑得更快、更稳,这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神童”13岁考上清华其母称儿子并不特别
山西有个少年很“非常”:2岁会加减乘除,5岁上学,7岁上初中,13岁考上清华,让望子成龙的万千家长感慨是“神童”,自叹子不如人。

然而“神童”妈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真不是谦虚,我儿子绝对不是神童,没什么特别的,像他这样的智商、家境的孩子,在中国有千千万万。

孩子可塑性强,全在于大人引导,小时候惯下坏毛病,大了就不好纠正了。


1、老成得让清华校长吃惊
13岁,是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刚上初中的年龄,可山西省河曲县的范书恺,现在已经在清华大学读大一了。

他不是特长生,而是通过参加普通高考被录取的。

如果晚出生一周,1999年12月24日出生的范书恺将再创纪录:他将成为清华大学首位“00后”大学生,而“00后”进入清华读书的高峰,只有5年后才会出现!
今年8月21日,范书恺来到清华大学报到。

戴低度近视眼镜、初中生模样的范书恺,面对记者采访有问必答,条理清楚又有主见;听人说话时,他会目不转睛直视对方,想打哈欠也强忍住,如果他嘴里嚼着东西,就坚决不开口说话。

见此场景,在场的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吃了一惊”,觉得范书恺“少年老成”,谈吐举止表现得与年龄段不相符合。

至今,即使面对电话采访,范书恺也十分礼貌地回答问题,假如没空,他会客气地讲明原因;假如对方反复要求,他会再三解释,实在没有办法,才会说“我真要挂电话了”。

范书恺开始拒绝父母送他到北京,最终因妈妈说“半年都见不到你了”才心软同意,但入学手续全是一人操办。

在清华一个多月来,从小在家就做家务的范书恺,把床铺、衣物收拾得井井
有条。

大学第一次班会上自我介绍,范书恺说:“大家可以说我小,其实我不小。

我的心理年龄跟大家一样大,大家不要把我当小孩子看。

”说这番话时,他瘦小的身体包裹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新生文化衫里,衣服的肩缝落在他的肩膀下面。

他的额头上布满坑坑洼洼的痘印,嘴唇两边长着绒绒的胡须。

一位同班男生还是忍不住感慨:“我小时候跟范书恺长得一模一样。

”引来全班笑声一片,范书恺有些尴尬。

2、普通却不凡的养育方式
范书恺老家在山西河曲县,家很普通:爸爸范相是县交警大队的普通职员,妈妈王静是普通老师,爸爸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英语、语文很厉害,妈妈毕业于沂州师专化学系,现在教初中物理。

两人工作时间弹性大,有空教范书恺。

王静大学毕业就在一所山村小学教书,生活十分艰苦。

范书恺从小就跟妈妈在学校吃住。

半岁时,妈妈就教儿子认识动物、看图说话。

和别的妈妈不同,王静从不说“狗狗”、“猫猫”等幼儿用语,一开始就教规范的语言,错了就反复教,从来不训斥。

在山村教书,王静深深领悟到,孩子要成才,家庭要温馨,父母要多引导孩子。

她说,其实在穷山村,有很多小孩子很聪明,也很努力,但父母整天吵架、闹离婚,连孩子读书的书桌都舍不得买,读书环境太差。

农村孩子就像山里的野草,自生自灭。

“我的孩子决不能这么过!”虽然身在小山村,但王静有空就教孩子,陪孩子玩,即使儿子读高中了,她也坚持每天去接孩子,与他谈心、聊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在听大人讲故事中磨砺心智。

范书恺刚出生时,爷爷奶奶提出,要来带孩子。

王静与丈夫商议后坚决不从,“在山村教书的经历让我明白,孩子应该自己带,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孩子,教孩子知识也有些力不从心。

生了他,就要对他负责,要一步步地陪他走下去。

”王静说,带儿子很辛苦,现在看很值。

3、5岁入学直接读四年级
儿子2岁时,王静发现儿子记忆力很好,就找到小学课本系统教学,还买了《新概念英语》整套光盘练习听力,除了语数英,思想品德、自然、科学、社会等课程亦都学习。

范书恺从小表现出很强的求学欲望,不教新内容,就开始哭闹。

这让范相夫妇乐开了花,单位应酬能推就推,有空就回家辅导孩子。

到5岁时,范书恺已学完小学主要课程,数学已学起初中的“负数”等内容;语文能背诵两三百首古诗文;英语学完了《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一半内容,听力已达到正常初中生的水平。

2004年9月,王静想让儿子到县实验小学跳级读三年级。

校领导担心孩子爬楼梯会磕到,不同意这么早入学。

第二年,范相再次求情,“他现在小学全部课程都会了,让他再从一年级开始读,他会很厌烦,害了孩子”。

学校不相信,找来一套四年级试卷,范书恺仅用3个小时就把几门课的试卷都做出来了,几乎全对。

小县城里跳级并不罕见,校领导同意了。

还没到上学年龄,范书恺却直接读了四年级。

当年期末考试,范书恺考了年级第一。

4、良好作息习惯坚持至今
孩子成绩好,当爸妈的很骄傲。

不过,王静觉得,儿子小学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

她教的孩子里,小学成绩比儿子好的很多,但由于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一上初中就成绩很差,有的连重点高中都考不上。

王静与丈夫商量,现在孩子成绩好,应该让儿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坚持下去,不能打一点折扣。

经过摸索,他们逐步让儿子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双休日也不例外:一早起床,洗漱后吃早餐,然后早读、学习,中午小睡一会儿,读小学期间晚上10点入睡,读初中、高中晚上11点必须入睡,读高三时晚上12点30分必须入睡,每天作息时间一分钟都不耽误。

王静以身作则,即使熬夜备课,也坚持次日比儿子早起。

懂事的儿子即使没睡够,看妈妈早已起床,他也二话不说,开始早读。

这习惯一直坚持至今,读高三时,睡觉时间少,但范书恺不用闹钟也能准时起床。

小孩子喜欢拖沓,王静教育孩子,一个小时做完的作业,必须按时做完,绝不拖到下一分钟,因为每一分钟都有该做的事情。

不断言传身教,范书恺学习逐渐有章法。

王静说,她带过那么多学生,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很多成年人也做不到这一点。


儿子领悟能力好,做题出手快。

范相夫妇觉得,应该多教孩子新知识,让他常常有新鲜感,感觉“学无止境”。

他们给儿子买来很多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小说散文无所不包。

至今仅买书就花了一万多元。

书架上成套的中外名著,范书恺在初中时全部看完了。

范相又在县图书馆给儿子办了借书证,经常带他去借书。

海量的阅读,让小书恺尽情地感受着文字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也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早熟许多。

5、人人家里都有“神童”
河曲县实验小学实行五年制,2007年7月,年仅7岁半的范书恺小学毕业,升入河曲县实验初中,并正常地读完初中、高中。

范书恺的高中班主任苗建民说,范书恺智商并无异常,他能走到今天,与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他一出生,父母始终给他传递正能量,一步一步的教育都非常用心,难能可贵,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尤其是他的母亲,几乎每天都没有离开过孩子。

这样的家庭教育出这样的孩子,不是奇迹,是必然。


高中三年,每个任课老师几乎都接过范书恺的“求助”电话,疑问从不过夜。

范书恺领悟力强,但从不投机取巧,做的题比别的同学都多。

让苗老师叹服的是,很多家长不管孩子成绩好坏,都喜欢在节假日、晚自习后让孩子上兴趣班、补习班等,而范书恺父母从不这么做,他们尊重孩子的成长需求、兴趣爱好。

“养成好习惯,长大了就不用怎么操心了。

”王静说,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范书恺仍然每天坚持读书、练字、跑步。

王静感慨,学习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

很多家长只关心结果,却忽视了过程,其实养成好的习惯最重要。

一些家长以为花高价钱搞课外辅导、报特长班,孩子学习就能上去,其实这是以爱的名义在伤害孩子。

“很多人羡慕我们家出了一个神童,他们不知道,人人家里都有神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