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山西近代化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近代中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不断追求现代化的中国人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国情和未来。
在这个背景下,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到西方工业革命影响,试图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制度,以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活动。
本文将重点探讨洋务运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其对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影响。
洋务运动起源于中国人对西方高度发达的工业、科技力量和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向往。
它源自于前清末年间,洋务风盛行与改革求变的氛围逐渐浓厚。
群体和个人开始觉醒,并且对科学技术开始酷爱。
这种对西方现代化的渴望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共鸣。
洋务运动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861年,以洪仁玕为代表的派系亲王们上书慈禧太后,建议派遣留洋生学习西方科学与技术。
慈禧太后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开始探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可能性。
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正式启动。
洋务运动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国的自主发展,摆脱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控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如造船技术、炮兵装备以及铁路等。
同时,中国也积极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国家学习,以吸取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知识。
然而,洋务运动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政治斗争和对外战争等种种原因,洋务运动的发展经历了起伏不定的历程。
虽然洋务运动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改革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实际上,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和社会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然而,洋务运动仍然对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引进了一大批西方机器和工厂,通过学习西方的制造技术,中国开始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这为中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其次,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发展。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兴建铁路、电报线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大大加强了中国各地之间的联系。
这促进了中国内部贸易的发展,并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此外,洋务运动也提高了中国人民的国际视野和意识。
试论山西近代工业兴起及影响

试论山西近代工业兴起及影响作者:赵兰香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5期内容摘要:在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的诱导及失败,山西晋商渠本翘于1902年创办了双福火柴公司,这是山西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在它成功运营的影响下,山西境内出现大量的火柴厂和其他类型的工厂。
作为山西近代第一个民营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它对20世纪山西工业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长久影响。
关健词:双福火柴公司背景影响一.双福火柴公司的成立背景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经济一直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虽然在明清两朝,中国某些局部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但始终未发展到独立性格的程度。
战后,以英国为代表的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肆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广阔市场,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当时开办了各式各样的民族企业,比如,1906年由杨子宏等人创办的祁县益晋染织厂、1909年刘笃敬投资成立的太原电灯公司及1902年渠本翘购买的双福火柴公司等。
然而创办后成功运转,并对近代山西工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是渠本翘在1902年收购的双福火柴公司。
二.双福火柴公司的发展概述1892年,洋务代表张之洞拨公款两万银元,在太原城内的三桥街创办火柴局。
这是清政府在山西创办的第一个官办企业。
该厂初期,由于生产全凭手工操作、且官吏贪腐,故其生产的火柴产量很少,每日仅五百筒,且质量较差。
同时,由于洋火这种新鲜玩意儿刚传入中国,人民大众依旧习惯用火镰、火石等传统工具,故它的销售市场十分有限。
在胡聘之离任后,因其质量差,经营不善,亏损日益严重。
就在火柴局濒临倒闭之际,出身于晋商名家的渠本翘,由于他继承了先辈的传统,对商场中的人和事一向很留意。
当时新式的取火工具虽不受百姓欢迎,但它确是一种较先进的取火工具。
渠本翘敏锐地意识到了火柴工业的发展前途。
于是,在1902年,他与同乡乔殿森合资购买了晋升火柴公司。
对机器设备进行添置和改造后,二人将“晋升火柴公司”改名为“双福火柴公司”。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受到西方列强的压力,通过引进和吸收西方科技和制度来加强国防和的一系列运动。
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成立了英法机器局、淘金山学堂等机构来培养人才和教授科学知识。
这些科技的引进和人才的培养,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了国家的科技实力。
例如,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建造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军舰和商船,提高了中国海军的战斗力和国家对外贸易的能力。
其次,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
19世纪晚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压力,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中国开始加强军事实力的建设。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装备,军队组织和管理制度。
中国成立了北洋水师,引进了现代化的军舰和武器,提高了中国的海军实力;同时,中国派遣学生赴日本留学,学习日本的军事制度和战术。
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加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此外,洋务运动在推动中国社会变革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矿务、工务、航务等机构,建立了近代企业和学校,推行洋务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经济制度。
这些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背景和支持。
然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洋务运动由于对西方技术和制度的过分崇拜,忽视了中国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造成了对外依赖的局面。
其次,洋务运动在推行时,受到了保守派势力的阻碍,无法得到充分的贯彻和实施。
最后,洋务运动的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延续,其所建立的近代企业和学校在后来的运营中面临了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它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军事现代化和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时间。
通过洋务运动,它在某种程度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但是它究竟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作用呢?本文试从近代化这一角度来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影响。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19世纪中期,在镇压太平天国以后,面对内外环境“一片安好”的情况下,清朝内部实行了一次以“自强”,“求富”为主题的洋务运动,虽然在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以破产而告终。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更不能否认它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运动,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它是由在清朝中央的奕訢,在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总督推行的,其中,1861年清政府的“总督衙门”是洋务运动的总理机构,1861年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
洋务运动开始是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系列的军事企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企业;后期由于经费困难,又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大批民办企业,如兰州织呢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系列的民办企业。
多年的发展,使洋务运动成为了一个全国的大型运动,但是后来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使洋务运动破产。
二,中国近代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们源于同一单词“modernization”,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三.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和工业技术,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它也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各个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兴办了大量的企业,它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转变。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摘要:洋务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化探索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却为中国之后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19世纪的中国在内外压力之下,积极寻求富强的途径,以官僚阶级为主的一群实务派开始推动洋务运动,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没有让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本文主要基于历史背景探讨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史弱点影响学术界对洋务运动有很多的称谓,自救运动、自强运动等,总体上指的都是19世纪中国官僚资本阶级进行学习洋人、兴办工厂,以达到国富民强目的的探索活动。
洋务运动兴办工厂,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研究洋务运动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洋务运动的得失,我们能够获取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洋务运动的简要介绍(一)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综合国力不断削弱,西方列强不断对中国进行压榨。
在洋枪洋炮的驱使下,清政府软弱无能,无法抵抗,只能不断地割地赔款。
同时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在他国发展殖民地。
加之工业化、专业化的全新生产模式,使西方工业产品在产品质量上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为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大量的机器生产动摇了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优势不断丧失,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同时,国内也经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基于这样的背景,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在晚清时期所进行的一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武器装备和机械生產的爱国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自强”,以及后期的“求富”。
(二)洋务运动作用及与近代化的关系洋务运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许多益处。
第一,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提倡富国强兵,建立军队,抵御入侵。
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建立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建立军事教育机构,为新型军队培养人才。
第二,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提倡“富国”,兴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与近代化尝试

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与近代化尝试晚清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洋务运动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尝试引进西方技术与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
在这段历史中,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起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背景、影响以及失败原因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晚清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
中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面临着严重的技术与思想落后问题。
为了追赶世界潮流,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可追溯至道光年间,但真正发展壮大是在咸丰年间。
当时,洋务运动秉承“自强”、“求富”的思想,引进西方技术和装备,重建兵器制造厂、造船厂等工业企业。
同时,中国还派遣留学生去西方学习现代化科学与技术,以便引进西方文明。
洋务运动的目标是在利用西方的力量来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二、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但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变革。
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使传统的封建社会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洋务运动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通过引进西方装备和技术,中国得以迎头赶上工业革命的步伐。
再次,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之门。
洋务运动使中国与外国开始建立起联系,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三、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尽管洋务运动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最终以失败告终。
首先,洋务运动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战略眼光。
虽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整体来说,没有形成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体系。
其次,洋务运动受到了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和制约。
封建社会的惯性思维、西方列强的压力以及清政府内部的腐败问题等都对洋务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中国社会对外来事物的抵制和排斥态度,加剧了洋务运动的困境。
综上所述,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尝试的一次重要实践。
尽管它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果,但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完整版)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在当今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已经忘记过去中华民族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但是我们忘不了中华民族受的耻辱,我们一边又一遍的告诫自己,我们要强盛,我们要复兴,我们要强大的力量,我们要国际爱的兴旺,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我认为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把向西方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许多聪明之士把青春消磨于八股文、试帖诗等无用之事,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把科学视为至贱之艺,因此风化不开。
一般士人迷恋于科举之途,将其视为向上爬的阶梯,而对科学技术“不屑为”。
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
1861年京师设立同文馆,次年正式成立,学习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
此后,洋务派又先后创办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如1866 年左宗堂在闽局附设“求是堂艺局”,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天津水师学堂等。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企业的创办,在清政府压抑工商业的封建传统政策上打开一道缺口,带给私人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希望,推动社会资金流向新式企业。通过新式企业的创办,一些买办、买办商人、官僚和旧式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同时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传播了先进科学知识,积累了管理新式企业的经验,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30余年的洋务运动遭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通过各种渠道破坏洋务运动。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与山西近代化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各地区大都相继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僻处内地的山西,虽说起步较迟,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同样开始近代化。
一由于交通阻隔等原因,相对沿海省区来说,山西比较闭塞。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洋务派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省兴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并已得到发展时,山西仍未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直到光绪三年(1877),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到山西赈灾,会见山西巡抚曾国荃,并向他提出一个“西化”山西的方案,山西这才有了一个开风气的动议。
但是,李提摩太的包括开矿、兴实业、办学校在内的大规模“西化”山西方案,却被曾国荃拒绝了。
四年以后,张之洞由京官出任山西巡抚。
这个名闻一时的清流派健将,却在山西这块相对封闭的土地上,开始了他的洋务生涯,山西也由此而迈开了近代化的步子。
光绪七年十一月,张之洞怀着满腔抱负来到山西。
他一到任,就和怀揣西化山西方案的李提摩太交上了朋友,决心借助李提摩太的指导,在山西尝试举办洋务事业。
经过多方考察,张之洞认为山西的各项事业中,“洋务最为当务之急”(见《张文襄公公牍稿》。
)。
光绪十年四月,张之洞发表了《延访洋务人才启》。
在这个招徕洋务人才的公启中,他希望全国各地的洋务人才前来山西,不管是熟悉洋务的哪一方面,或是钻研精通天文、算术、历算、地理,或是通晓各国语言文字;或是熟悉沿海险要之地;或是多见机器运用得宜;或是根据洋法能自己制造;或是研究船舰大炮;或是精通开矿之学;或是能阐述新旧条约的变迁;或是能剖析公法西法之异同,都将受到欢迎,并根据其才能给予优厚薪金。
这里充分昭示了张之洞渴求洋务人才的焦急心情,也说明了张之洞的确要在三晋大地上大干一番洋务事业。
在招徕洋务人才的同时,张之洞开始具体筹办洋务事宜。
他在发给下属的《札司局设局讲求洋务》中强调,“直省各局林立,取精用宏,裨益甚多,关系甚重”,山西“亟宜仿照兴办,极力讲求”(见《张文襄公公牍稿》。
)。
他指示属下在省城东门内设立洋务局,选派提调、正佐、委员等办洋务官员,先就本省中熟悉洋务之人和已购来的各种洋务书籍研究试办,详立章程。
他还指示,洋务局要设在地势宽阔之处,以便将来在附近添修院落,作为制造之所;立即筹集经费,派员去江苏雇募机匠,并在上海购买若干种外国新式织机、农器,运到山西作为山西洋务局厂的发端;举办洋务事业的一切费用,就在河道库提存。
张之洞虽然有在山西大办洋务的设想,但由于他在山西只待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他的努力也只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效。
一、编练军队。
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练兵。
张之洞认为山西绿营“军律日即荡弛”,“整顿营规莫急于此”(见《张文襄公公牍稿》。
),于光绪九年正月开始留意山西练军,期望达到“日臻强劲,缓急可用”。
这个时期的军队要达到“强劲”,就必须学习李鸿章等洋务派用洋枪洋炮武装军队。
为此,张之洞于光绪十年四月上奏清廷,认为“绿营积弊无可挽回”(见《张文襄公公牍稿》。
),弓箭刀矛已不合时宜,“临敌制胜,首望火器”,各军官兵都必须掌握“火器”。
接着,张之洞派员赴上海购买来福前膛枪、思费尔前膛枪、马枪、双响手枪、毛瑟后膛枪、云者士得后膛枪、哈乞开思后膛枪共8000余枝,格林炮12尊,来装备山西练军。
二、创办山西机器局。
在购买西洋军火装备山西练军的同时,张之洞又向清廷奏准,在太原创建了山西机器局。
这个机器局主要仿制生产火药,月产1000余斤,产品主要供山西练军操练之用。
该机器局虽然设备简陋,规模不大,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但它招募工匠,内部已具有资本主义雇佣关系,采用大机器生产,具有近代工业生产的特征。
可以认为,山西机器局是山西第一个近代工厂。
三、创办令德堂。
为了培养封建统治人才,张之洞于光绪八年在太原创办了令德堂。
令德堂虽属旧式书院性质,不能与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相提并论,但张之洞创设令德堂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变通”,为了开风气。
张之洞为学堂所聘请的教师,如杨深秀主张今文经学,杨秋湄精通算术、史地,都是主张变通的。
令德堂培养出了一些新式人才,如杨之培跟父亲杨秋湄学地理,跟杨深秀、吴锡钊学算术等而通“中西法”(《山西献征》卷6。
),成为令德堂学生仿效的榜样。
为了使山西大开风气,张之洞两次下令山西书局派人购买“南省书籍”(《张文襄公年谱》卷2。
)。
打算用这些书籍培养新式人才。
正当张之洞踌躇满志,准备在山西全面推行洋务之时,于光绪十年四月被清政府调任两广总督,赴广州备战抗法去了。
此后,张之洞的几任后任仅仅是守成而已,山西的洋务活动也就暂时告一段落。
二光绪十八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派人在太原办起了太原火柴局,山西的近代化建设才又开始发展,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胡聘之,湖北天门人,光绪十七年由顺天府尹升任山西布政使;光绪二十一年改浙江布政使,又迁陕西巡抚,同年任山西巡抚,光绪二十五年解任,在山西任职8年。
胡聘之在到山西前,曾广泛考察了沿海和长江流域各省所办的近代工业企业,尤其是参观了张之洞在南方所办的各种工厂,因而慨然亦要办山西的工厂。
太原火柴局是胡聘之在山西创办的第一个近代企业,也是继山西机器局以后的又一个新式企业。
该企业起初是官办,创办经费两万银元,生产“双羊牌”黄磷五色火柴,日产500筒,由各地衙门推销。
光绪二十六年,火柴局改归山西商务局管理,两年后卖给山西商号大商人渠本翘。
渠本翘将火柴局与乔雨亭合股后,改名双福火柴公司。
张之洞创办的山西机器局自他离晋后再无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胡聘之决定再创机器局,并于光绪二十四年奏准筹设。
他任命侯补道徐桂芬为总办,负责筹建,调拨开办经费5万余两白银,派人从天津英国洋行买回35马力蒸汽机1台、车床9部,设立机器、翻砂、熟铁、木样、铜帽、锅炉等工房,招聘雇募技工百余人。
机器局最初主要是修理枪械,后逐渐转向制造,产品有二人抬火枪、18毫米单发步枪、37毫米小炮、57毫米火炮等。
山西地下矿藏丰富,煤炭资源更是富甲天下。
胡聘之于光绪十八年上奏清廷,建议开发山西煤炭资源,直到光绪廿四年才获谕准。
虽然胡聘之不久被解职离任,但山西的煤炭资源从此得到开发,煤矿也日见增多。
为了将来晋煤外运,胡聘之又于光绪二十二年上奏清廷,建议修筑正太铁路,以联结芦汉铁路,得到谕准。
山西商务局于光绪二十四年向沙俄借款准备动工,因义和团运动而暂停实施。
后来,清政府收正太铁路归中国铁路总公司,由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统筹办理。
胡聘之在任内还积极留办山西近代教育。
光绪二十二年,胡聘之奏请变通山西旧式书院,要求书院“参考时务,兼习算学,凡天文、舆地、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时务报》第10册。
),得到批准。
胡聘之遂将令德堂改造,“兼课天算、格致等学”(《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
),注重学习近代西方科技。
百日维新期间,胡聘之改会德堂为山西省令学堂,书院山长改为学堂总教习,并聘请两名西学副教习,仿照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西并课,“以期明体达用,蔚为通才”。
此外,山西的一些州县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乡村私塾改为初等小学堂。
与此同时,胡聘之还于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在太原创办了山西武备学堂。
该学堂每年招收120名年轻的文武世家、官幕绅商子弟及各营兵勇为学员,开设兵法、舆地、军器等课程,培养山西新式军事人才。
三胡聘之也未尽展其发展山西近代化建设之抱负,就抱憾卸任。
但是,山西的近代化建设的步伐,却并未因他的离去而停顿下来。
从光绪二十七年到民国八年近20年间,山西的近代化建设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
一、工业。
这个时期的山西工业企业,不仅较前规模大,而且行业也多,创办或扩大的企业有火柴、纺织、电力、面粉、造纸、印刷、机械、采矿、冶金等。
双福火柴公司产品行销秦晋两省。
在它的影响下,新绛县于民国四年办起了燮昌火柴公司,平遥县于民国六年成立了金林火柴公司。
山西的纺织业起步较晚。
当年张之洞曾打算派人赴上海购买外国新式织机,雇募机匠,因离任而落空。
宣统元年,忻县办起了新兴针织厂,有工人120人;祁县有益晋纺织公司;汾阳有浚源纺织公司;太原有女子职业工厂织染部。
同年,汾城人刘笃敬建起太原电灯公司,该公司当时只有引擎带动直流发电机1部,后增至3部,主要供城市照明之用。
这是山西最早的电厂。
刘笃敬创办太原电灯公司时,附设山西首家机器面粉厂。
在它的影响下,山西又出现了晋丰面粉公司、大同面粉公司等。
民国六年,山西省立工业试验所设立了小型纸厂,为山西机器造纸业的发轫之举。
山西的近代印刷业要比造纸业活跃得多。
早在光绪八年,祁县就出现了石印印刷厂——文和斋。
光绪二十八年山西又出现了铅字活版印刷,晋阳日报印刷所、浚文书局、晋新印刷厂等均属此类。
山西的机械工业以山西机器局为代表。
民国3年7月,山都督阎锡山将机器局改为山西陆军修械所,买进若干机器及锅炉,先后设立翻砂、铁工、机器、木样、提铅、炼铜、熔化、钢模等厂。
山西的近代采矿业主要有:光绪三十一年刘笃敬在阳曲县开办的王封山磺矿公司,光绪三十二年刘笃敬投资开办的太原西山庆成煤窑,光绪三十三年杨韨田在绛县设立的涑川铜矿公司,宣统三年刘笃敬开办的西山永泰煤窑。
光绪三十三年,成立了以渠本翘为总理的山西保晋矿务公司。
刑部主事狄楼海于光绪三十三年创办山西平陆矿务公司。
此外,太原、汾阳、大同、平定、寿阳等地也都有人投资于采煤业。
与采矿业相比,山西的冶金业规模要小得多。
当时只有阳泉保晋铁厂一家,创建于民国五年,从日本购回日产20吨生铁的近代化成套炼铁设备,建起高炉1座、热分炉3座。
二、铁路。
五四运动之前,山西主要修筑三条铁路,但没有全部完工。
它们是正太、京绥(山西境内段)、同蒲铁路。
正太铁路归盛宣怀筹办后,于光绪二十八年代表清政府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4000万法郎(约合白银1300万两)修筑正太铁路。
正太铁路修筑权遂为沙俄所控制。
光绪三十年,沙俄因日俄战争而自顾不暇,便将筑路权让给了法国。
正太铁路于光绪三十年开工修筑,光绪三十三年建成通车。
京绥铁路是我国自己修筑的一条铁路,宣统三年三月修通张家口至阳高段,民国三年一月修通阳高至大同段,第二年九月大同至丰镇段亦修通。
至此,东起大高埃、北至堡子湾,全长147公里的京绥铁路山西境内段基本建成,山西又多了一条大动脉。
同蒲铁路是大同经太原至蒲州的一条贯通山西南北的铁路。
光绪三十一年,山西巡抚张曾敭奏请由山西地方集股成立同蒲铁路公司,得到清廷批准。
直到宣统三年,同蒲铁路公司才修成了榆次至太谷段35公里的路基,并进行了榆次至北要村近8公里的铺轨工程。
三、科技。
山西的近代科技包括两方面。
一是成立科研机关,再一是培养科技人才。
山西近代第一个应用科技研究机关是山西工业试验所。
工业试验所于民国6年7月在太原成立,下设窑业部、化学工艺部、分析部、机械修缮部4部。
窑业部侧重研究磁器和玻璃,曾试制成功玻璃瓶和乳白玻璃;化学工业部侧重研究试制日用化妆品、制碱和造纸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