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内容及特点

合集下载

浅谈《山西省国土资源图集》的设计与编制

浅谈《山西省国土资源图集》的设计与编制

作者简介:韩燕旎(1985—),女,山西阳泉人,中级工程师,本科,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测绘专业,主要从事地图制图工作。

(邮箱)294617732@1 山西省自然资源概况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及其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物质实体。

下面分述山西省自然资源的特性。

1.1 矿产资源山西矿产资源分布广,种类多,储量丰富。

其中,煤、铝土、耐火粘土、铁矾土、珍珠岩、镓、铂的储量居全国各省(区)同种矿藏储量的首位,金红石(含钛矿)、镁盐、芒硝的储量居第二位,钾长石、钛铁、石灰石等也居全国各省(区)的前列。

1.2 土地资源1)地形复杂,山多川少。

整个地形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高低起伏异常显著,平原面积仅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7%左右。

2)黄土覆盖广泛,水土流失严重。

全省约有85%以上的土地为黄土和次生黄土所覆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导致了多个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生产带来困难。

3)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土、水、热条件在时空上不够协调,严重地影响了土地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

4)土地质量较差,耕地后备资源不多。

瘠薄坡耕地、干旱地等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2/3以上,土地生产力水平很低,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2 编制目的一本编制优秀的国土资源图集可以总结自然资源工作及自然资源调查的成就,可以使自然资源调查的成果具有直观性和可比性,并为区域经济发展及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地区资源认识深度,使人们更加重视与资源的关系。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山西省各区县在经济建设、自然资源普查、国土开发和数据统计中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和众多科研成果。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完成,也为本次自然资源图集的制作提供了更科学的数据。

图集编制的目的在于将这些数据集中整理、综合分析,以直观、形象的地图语言,全面反映山西省各项资源开发现状和可持续利用前景。

从而指导人们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

《山西省地图集》总体设计

《山西省地图集》总体设计

:
,
以 突 出我

省能 源 重 化工 基地 的特 色 为此 按 水 地 质 煤 炭
、 、 。 、 。
,


页 资源 及金属 非金 属 矿 产 地震 地下 水 地 貌 土 壤 草地 森 林先 ). j } 6 l 序排 列 而社 会经 济要 素图幅
放 在 后 按 人 口 土地 农业 工 业 交 通 旅游 名胜 古迹 环境 污 染 土 特产 等先 后顺 序 排 列


; 布及 联 系 了解 我 省 山 山 水 水 沟 沟 壑壑 及 在 这 片黄 土地 上 的 资 源 状 况 它 对加 强 宏观 管理 和 制定
长期 发展 规 划 组织 和 协 调 生 产 布 局 发挥 各地 优势 以 及 在 综 合治 理 和 对 外开 放 等方 面提 供 科学 依据 也 为各专 业部 门 和 科 研教学 单 位提 供可靠 的 资料

)

一 执拼 海 书一 资 价奋井 梦共里 吞派 介 才 ) 参二 户 衬 : 一 城 扮 基 洲 火二式 } 心找 月 烈 二
. ù



_

尸 一

一 卜
卜 、


`

、 沪


j 刘襄 卜
一 总述
1
.

任务 目的

:
根 据 省政 府 晋 政 办 发 绘 和 印刷 出 版 工作 设现状
。 。
( 19

内容结 构 编 排设 计 及要求

:
( 1 )《 图集 》 内 容是
由总 图 分 县 图 和 城 市扩 大 图 三部分 内容组 成

山 西 省 情 概 况

山 西 省 情 概 况

山西省情概况自然地理一、位置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

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4°—— 14℃之间。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摘要:一、引言二、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籍特点1.内容题材2.文学风格3.社会背景三、代表性书籍及作者1.《林海雪原》2.《三家巷》3.《右玉岭》四、六七十年代山西书籍的影响1.文学价值2.历史价值3.地域文化传承五、结语正文:一、引言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籍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书籍既有独特的时代特点,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山西书籍进行梳理,分析其特点、代表性作品及影响,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1.内容题材六七十年代的山西书籍,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又有揭示社会矛盾、探讨人性命题的作品。

这些书籍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山西人民的精神风貌。

2.文学风格这一时期的山西书籍,文学风格独特。

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的融合。

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使得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籍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社会背景六七十年代,我国社会政治动荡,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山西书籍既有对极左思潮的抵制,又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歌颂。

这些书籍反映了当时山西人民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奋发向前的精神品质。

三、代表性书籍及作者1.《林海雪原》:作者曲波,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农村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英雄画卷。

2.《三家巷》:作者陈忠实,讲述了六七十年代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家庭在三十年间所经历的风雨历程。

3.《右玉岭》:作者李准,以山西右玉岭为背景,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1.文学价值六七十年代的山西书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分。

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

2.历史价值这一时期的山西书籍,记录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历史风貌,为后世研究六七十年代我国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从一张地图看龙城变迁 民国初太原城形似“菱形”

从一张地图看龙城变迁 民国初太原城形似“菱形”

从一张地图看龙城变迁民国初太原城形似“菱形”太原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关于这座城市的过去,我们只能从留存下来的地图窥豹一斑。

太原市公安局档案馆,楼道墙壁上挂着一幅太原城地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记者拿着这幅地图找到了太原市历史文化专家王继祖,听听专家解秘地图。

陆军测绘,特点是精确地图的纸为土黄色,看着很古旧。

但是太原市公安局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却笑着说,“这是复制品,千万不要被纸的颜色欺骗了。

这张《山西省城详图》为民国8年(1919年)测量,民国9年(1920年)印制。

看看,民国初年,太原城只有这么大,最南边大概是现在迎泽大街的位置,最北边到北大街,东起建设路,西到新建路。

”1919年,山西省城详图记者拿着从太原市公安局档案馆借出的地图来到王继祖家。

“你这幅地图不是原图。

”王继祖看了一眼就给出这样的结论。

“原图是蓝色扫描图,图幅比这个大得多。

地图上的字也是后来重写的。

”“辛亥革命之后,阎锡山当上了山西军政府的首脑。

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后让位给袁世凯。

可是袁世凯要复辟帝制,在这个过程中,阎锡山在山西两次“浮沉”。

他认为自己坐稳这个位子的关键是把太原守牢。

而要以有限的兵力守牢太原,就得凭借太原周边的地理环境,凭借太原城垣和太原的街巷。

于是,1919年,他命令军政府下属的山西省陆军测绘局对太原城区进行测绘。

一年之后,绘制出这幅地图。

”王继祖说,这幅地图最珍贵的是,它是陆军测绘的,十分精确。

它是真正的地图,而大部分老地图都是示意图。

之所以叫《山西省城详图》,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习惯将太原称为省城太原,在文字表述时,就把太原省略了,只写省城。

其实省城的概念要比太原城的概念大。

老太原人的惆怅“这里面啥都没有了。

”王继祖一边看着地图,一边喃喃自语,记者可以感受到他心中的那份惆怅。

王继祖是地道的太原人,从小就听祖辈们讲述关于老太原的故事。

之后由于工作关系,开始研究太原地名、老街巷。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先后编纂了多部关于地方志、太原街巷、地名的书籍。

山 西 省 情 概 况

山 西 省 情 概 况

山西省情概况自然地理一、位置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

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4°——14℃之间。

《山西历史地图集》项目技术设计通过专家评审

《山西历史地图集》项目技术设计通过专家评审

本刊讯通讯员孙小兰报道,2017年4月13日,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历史地理、地方志和地图制图有关领域专家对《山西历史地图集》项目技术设计进行了评审。

由我国著名历史地理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博导朱士光教授,太原师范学院原院长、博导王尚义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博导张锦教授等5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项目技术设计进行了评审。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琚林勇、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孔令礼及山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山西文华》编委会办公室、山西省委宣传部记协秘书处、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技术人员作的项目技术设计汇报,审阅了技术设计书和样图,经质询、讨论,认为项目整合《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等已有成果,并补充最新考古成果、历史研究成果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相关内容,以历史年代顺序为主线,在分析山西历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反映山西从旧、新石器时代至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历史变革,可以较全面地展现山西历史发展的时空变迁。

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技术设计通过评审。

据悉,《山西历史地图集》是《山西文华》丛书的组成部分,是一部重要的山西历史文化文献,2017年底前后出版。

图集以历史年代为轴,时间从石器时代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17年,共分为序图、文明起源、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除序图和文明起源外,每个图组均以行政区划为开端,展现重要的军事战争、经济发展、人口民族和文化发展,综合反映山西省各个历史时期的状况。

《山西省历史地图集》部分专家座谈会会议纪要

《山西省历史地图集》部分专家座谈会会议纪要

② 远 景 物 体 色彩朦 胧 含 蓄统 一 似 有 若无 近 于 平 面 感
.
:
,
晕 谊造 型 与 色 彩 运 用

③ 契斯卡 阔夫 教 学 法

, i 眨竺 丘 乡之兔之呜 眨卜 屺 笼眨 ,兔之凡眨全 勃

身艺 知之兔窿 , 2 呈坦互 睡竺 论 11 张三 场 2 角已 j 忆 勺史 生星 匆 2 夕护 匆 尸乌 匆 2 乡召角健、 2 吓 哭之晰 } 玺理 兔二 玺二
,
教授 李 裕 民 师道 刚 靳 生 禾 山 大师 院 副 院 长 王 尚 义 省 古 建 研 究 所 所长 柴 泽 俊 编 辑 郑 庆 春 省 出 版 局古 籍 社 编 审 孙 安 邦 原 省 地方 志编 审 刘 伟毅 述 有 图 集 主 编 李 玉
明及 省 测绘 局 局 长刘 和 平 副 局 长王银焕
。 。 , 。
,
,
,
,

:
的孤 立 形 态 稍高的 地 貌 形 态 具 有更清 楚 的
由于 光 线 漫 射 在 观 测 者 和 地 物 之 间 出
,
轮廓 则 阴 影 中的冷 紫色调 过 渡 为 较 暖 的橄
榄 色 或咖 啡 色 高 地 貌 形 态 用 饱 和 的深 暖 色 调 强 调 阴 影 并 且 依 照 光 辉 区 的颜 色 不 同 而
1 9

财 政 部 门 要 投 入 编 辑部 应 提 出 经 费


自从
申请 计 划

86
年 召 开 第一次 编 图 会议 后 经 常有 人
,
,
刘和 平局 长指示 领 导交 办 的 事 一 定 要 抓紧 抓好 尽快 落 实到 人 今 年 力 争 收 集 到 《山 西 古地 图 》底 图 分 管 地 编 工 作 的 王银焕副 局 长 也做 了 详细 的 指 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介绍了《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的内容及特点。

全图集由序图、政区、城镇、自然、人口、经济、文化和军事共8个图组与1个大事记组成。

图集的特点是资料详实、内容客观全面,主题突出, 图幅版面设计精美,符号设计艺术性强,体现了较高制图水平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山西, 近代史, 设计, 地图
一、引言山西素有“京畿藩屏”和“表里山河”之称。

近代史上,山西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山西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团结抗战的重要战场,二战时期东方战场的战略支点,演绎出影响全国的血火浇筑的革命史。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又凭借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成为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对支援全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人民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把山西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山川更加秀美的新山西。

为客观反映山西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探索山西社会发展规律,继2000年出版的《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之后,近日,由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辑,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用形象直观的地图语言,呈现山西自1840年至2009年政区、城镇、自然、人口、经济、文化、军事等内容,对世人深入科学认识山西近现代历史,全面系统了解山西省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二、图集内容图集与《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年代衔接,并保持较为一致的体例和编制风格,具体内容包含序图组、政区图组、城镇图组、自然图组、人口图组、经济图组、文化图组和军事图组共8个图组与1个大事记。

(一)、序图组选用中国政区、政区、卫星影像、地势、革命老区、文物、土特产共7幅地图。

各图幅紧扣山西区域特征,用独特的代表性和深刻的内涵,总体展现山西的地理位置、地面景观、地势特点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禀赋。

(二)、政区图组图集将专题图组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晚清时期(1840—1911),民国时期(1912—1949.9),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0—2009.10)。

政区图组选取三个时期的典型年份,共13幅行政区划图,较为完整与连续地表示各时期的政区沿革。

(三)、城镇图组城镇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活动的中心,特别就山西而言,大同、太原历来都是北方的军事重镇,近代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太原、临汾、长治等城市的各大战事,在全国战局中都占据重要意义。

城镇图组反映了山西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分3个时期,共选图40幅,按府城、州城、县城和城镇系列表示山西的城镇分布和历史演变。

(四)、自然图组图组选图74幅,分别表示山西三个时期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性特点和各现象分布规律及相互联系。

增加自然灾害图幅,表示山西近现代灾情记录明确、灾情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及演变情况。

(五)、人口图组图组选图33幅,反映三个时期人口分布、变迁等重要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还增加了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文化构成和人口职业构成等内容。

(六)、经济图组根据三个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历史特征,表示山西传统农业、工业、手工业、矿产和晋商的演变发展以及现代资源、贸易、金融、旅游、信息等新型产业的发展状况,客观反映了山西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轨迹。

该图组共选图60幅。

(七)、文化图组详尽介绍了山西三个时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

共选图60幅,其中晚清时期选图19幅,包含古遗址、古建筑、重要代表性建筑、书院、学堂和重要人物等内容;民国时期选图19幅,反映本时期各类遗产、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机构旧址及纪念地、重要革命文物、英烈纪念地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选图22幅,主要增加文革期间损毁和后期修建的历史文物等内容。

(八)、军事图组展现了近代历史时期帝国主义入侵、农民战争、军阀战争、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等各项重大战事,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作为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在山西开展的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史实。

晚清时期选图8幅,主要表示太平军、西捻军和义和团在山西的活动和同盟会山西分会及辛亥山西的发展。

民国时期选图30幅,反映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创建及斗争,包含抗战时期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捷、牺盟会活动图,山西新军活动图,八路军总部转战图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上党、晋北、晋中、临汾、运城、太原战役要图等内容。

(九)、大事记大事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内容约10万余字,依照具体年份排序,精心选编了相关年份的主要事件,是各专题图幅的有益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