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业与近代山西社会(1895—1936)

合集下载

煤炭工业历史回顾和发展现状

煤炭工业历史回顾和发展现状

第1章煤炭工业历史回忆和发展现状回忆新中国成立60年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中国完成了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发展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实质性跨越。

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增长大幅度拉动了能源需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1957年的0.96亿tec跃升到2008年的28.5亿tec。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长期以来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三分之二以上。

60年来,全国各类煤矿累计生产原煤469亿t,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

第一节煤炭工业历史回忆一、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人类发展历史与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撑。

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水平、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强度。

人类从农业化社会升级为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化社会,能源消费的种类、领域、数量、方式、强度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人类处于农业社会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能源需求量增速缓慢。

人类步入工业化社会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消费快速增加。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均GDP到达较高水平,由于科技进步,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将不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甚至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因此,人均能源消费变化趋势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

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如工业化前,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对能源依赖程度不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通常小于0.5。

进入工业化社会化后,大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能源的依赖,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增高,通常介于0.8~1.2间,能源消费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将出现下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不超过0.6。

专题02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之通史复习

专题02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之通史复习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提炼有效 信息,迁移教材所学知识,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联系近代洋务 派举办的军事企业的特点,洞悉题干史料的核心信息,“一切生产技术大 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体现出洋务企业在技术领域过度依赖西方的现象, 可判断B项正确。 答案 B
2、目的: 自强求富——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时间: 19C60-90年代
一、经济:
(一)洋务运动
4、企业: (1)创办军用企业---(自强)
创办者 代表 地位 企业
经营方 性质 式
军 曾 安庆内 第一家官办军用
用 国 军械所 企业,标志着中国
带有浓
企藩
近代工业起步

厚封建

李 鸿 章
❖ 民族工业
❖ 广义:中国人投资兴办的运用机器化方式进 行生产的工业。
❖ 狭义:一般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 半封建时期由中国私人资本(民间资本)投 资创办的运用机器生产的工业,又叫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
2.早期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
时间:Leabharlann 贻来牟机器磨坊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
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
解析:洋务派的军工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产品无偿调拨,后来由订购方提供资金(“协造 ”)说明官办企业的经费出现困难,后来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为缓解其资金压力进一步证 实其经费压力的增大,故选B项。各省用船方“协造”,并不是商办,A项错误;军工产 品不可能市场化,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
四、社会生活:
(二)教育
起步: 洋务运动 (1)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 军事人才

中国近代工业演进(原创)

中国近代工业演进(原创)

中国近代工业演进历程姓名:王亚大笨蛋→_→学号:12150224摘要: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之间,中国的工业发展可以分为几个历史阶段:产生,发展,衰落。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工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也未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但是,近代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建国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梳理各个阶段外国资本工业、政府资本工业、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概况,分析概括各个时期工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演进历程.关键词:近代工业化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一、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1861—1895)(一)近代工业的产生背景与外资经营的工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市场被打开,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开通通商口岸后,列强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开始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近代中国最早的工业即由此产生。

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

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

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

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的资本在中国开办的近代工业总数较少,总体规模也不算太大,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外资工业不仅破坏了传统社会的家庭手工业,同时也破坏了明清以来的工场手工业,致使工场手工业无法与其竞争,甚至被淘汰。

另一方面,外资工业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巨大的利润刺激着民族资本家和官僚地主,催生了本土工业的产生。

(二)洋务运动与政府经营的工业18世纪60年代起一些封建官僚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由此开展了维持近三十年的创办工业企业的热潮,即“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阶段专题知识讲座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阶段专题知识讲座
金融机构旳扩张与竞争。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旳扩张
开办早期旳开平煤矿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分业统计
行业
1894年
百万美元 %
贸易业 42.0 38.5
金融业 34.1 31.3
运送业 13.3 12.2
制造业 13.2 12.1
矿业
-
-
公用事业 1.0 0.9
其他
5.4 5.0
合计
109.0 100
1923年
专业分工愈加细化;商人行业组织有所发展。
3.金融业旳发展变化 钱庄旳变迁
票号旳昌盛
4.民间近代工矿业旳产生
船舶修造业与机械工业 机器缫丝业 轧花业与棉纺织业 采矿业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旳形成及资 本主义旳发展(1895-1937)
(一)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旳加深 (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旳发展 (三)农村封建生产方式旳延续与变化
一、西方资本主义旳入侵及中国经济旳艰难发 展(1840-1894)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旳形成及资 本主义旳发展(1895-1937)
三、不同经济体制旳较劲(1937-1949)
一、西方资本主义旳入侵及中国经济旳艰难发 展(1840-1894)
(一)西方资本主义旳入侵 (二)政府财经制度旳若干变化 (三)民间工商经济旳发展变化
在内忧外患旳背景下,洋务派企图借法自强。于是,清政 府经济制度出现新变化——依托清政府经费支持旳洋务运 动兴起。
(三)民间工商经济旳发展变化
1.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耕织分离,农民家庭手工业被破坏。 农产品旳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商品率提升。
2.商业旳发展变化
商业行业:老式行业衰落,新商业行业逐渐壮大。 商人组织:外国资本势力渗透到华商组织之中;新商人组织

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回顾

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回顾

1949年5月1日山西全境解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山西取得基本胜利。

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党领导山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山西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主导省份转变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省份,初步建立了服务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年~1952年)。

解放之初,山西经济凋敝,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省委、省人民政府在1949年召开的省委第一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就确定了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任务,随后确定了三年内恢复国民经济的奋斗目标。

各地通过采取在新区开展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国营工矿企业民主改革、经济秩序整顿、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经济领域的限制与反限制斗争等措施,全力恢复工农业生产。

全省人民在三年时间内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建立了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环境和秩序,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2年底全省工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值达到29.3亿元,比1949年增长66.6%;1949年山西的工业总产值为2.07亿元,1952年增加到5.47亿元,增幅为164.3%;1952年我省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大超越1949年,如原煤产量从267万吨上升到994万吨,钢产量从1.22万吨上升到9.22万吨,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从1949年的28.4万人上升到1952年的42.7万人,增长50%。

详解煤炭化验

详解煤炭化验

人们通常把开发煤炭资源的企业称作煤矿,把开采出来的煤矿产品称为煤炭。

我国古代曾称煤炭为石涅,或称石炭。

它是植物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一种固体可燃矿产。

它不仅是工农业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燃料,而且还是冶金、化工、医药等部门的重要原料。

据统计,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1995年,生产占75.5%,消费占75.0%。

在国民经济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的发展都离不开煤炭。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煤炭的用途和综合利用价值将会越来越大。

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都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矿物原料特点(一) 煤的物理性质煤的物理性质是煤的一定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外部表现。

它是由成煤的原始物质及其聚积条件、转化过程、煤化程度和风、氧化程度等因素所决定。

包括颜色、光泽、粉色、比重和容重、硬度、脆度、断口及导电性等。

其中,除了比重和导电性需要在实验室测定外,其他根据肉眼观察就可以确定。

煤的物理性质可以作为初步评价煤质的依据,并用以研究煤的成因、变质机理和解决煤层对比等地质问题。

1.颜色是指新鲜煤表面的自然色彩,是煤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吸收的结果。

呈褐色—黑色,一般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加深。

2.光泽是指煤的表面在普通光下的反光能力。

一般呈沥青、玻璃和金刚光泽。

煤化程度越高,光泽越强;矿物质含量越多,光泽越暗;风、氧化程度越深,光泽越暗,直到完全消失。

3.粉色指将煤研成粉末的颜色或煤在抹上釉的瓷板上刻划时留下的痕迹,所以又称为条痕色。

呈浅棕色—黑色。

一般是煤化程度越高,粉色越深。

4.比重和容重煤的比重又称煤的密度,它是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

煤的容重又称煤的体重或假比重,它是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

煤的容重是计算煤层储量的重要指标。

近代中国煤矿发展述论

近代中国煤矿发展述论
外国资本在中国开矿设厂 , 不仅带来了机器设 备和生产技术 , 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也产生 了 “示范”和催生作用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 , 清政府洋务派兴办的企业对煤炭的需求也越来越 多 , 支出越来越大 。1867 年 , 曾国藩向清政府建 议 : “挖煤一事 , 借外国开挖之器 , 兴中国永远之 利 , 似尚可试办 。”[3] 此后 , 晚清政府的矿业政策也 开始发生变化 。1869 年 , 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 了《新修条约善后章程》。在这个章程中 , 清政府 同意将台湾基隆 、江苏句容 、江西乐平三处煤矿对 外开放 。但是 , 由于英国商人对这个章程不够满 意 , 对句容等煤矿的开采并未付诸实施 。
3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 近代中国煤矿的标志主要有两个 : 一是在提升 、排水 、通风等煤炭生产的主要环节采用以 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 ; 二是在生产和管理等方面或多或少地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 。近 代煤矿经历了起步 、发展等阶段 , 经历了煤炭工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煤矿数量不断增加 、新 的组织形式不断涌现的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中外资本大量投入中国的煤炭业 , 中国出现了外资 煤矿 、中外合资煤矿 、国家资本煤矿 、民营资本煤矿等多种形式的企业组织 。在近代中国 , 一方 面煤炭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 一方面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排挤之下又难以顺利的发 展 。整个近代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 , 堪称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 关键词 : 近代 ; 中国 ; 煤矿 ;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 : K25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29779 (2008) 0220224207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 、利用 、开采煤炭最早的国 家 , 但近代煤矿则出现在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 。 近代煤矿的标志主要有两个 : 一是在提升 、排水 、 通风等煤炭生产的主要环节采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 机械 ; 二是在生产和管理等方面或多或少地采用了 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 。以生产方式的变迁和社 会性 质 的 改 变 为 特 征 , 中 国 近 代 历 史 的 时 限 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 。近代时期中国煤矿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 段 : 起 步 阶 段 ( 1860 —1895 年 ) ; 发 展 阶 段 (1896 —1937 年) ; 最高阶段 (1937 —1949 年) 。本 文就近代中国煤矿的演进做一述论 , 初步梳理近代 中国煤矿工业的发展脉络 。

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

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

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
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19世纪末,中国开
始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并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煤炭工业体系。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煤炭产量逐渐增加。

煤炭的开采主要
集中在山西、河南和辽宁等地区。

煤炭的需求主要来自于铁路、工
矿企业和城市的用能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对煤炭的需求进一步增长。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煤炭产业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政府通
过推动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和投资,加强煤炭资源的管理和开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煤炭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大规模的煤矿建设和煤炭生产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煤炭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环境污染、煤矿安全事故和资源消耗等问题成为了制约中国煤炭发
展的重要因素。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逐步减
少对煤炭的依赖,并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推进煤
炭行业的并购重组,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能力。

近年来,中国的煤炭产能不断下降,同时增加了对进口煤炭的
需求。

这反映出中国煤炭产业正朝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展现了中国在煤炭资源开采和
利用方面的重要进展。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政府和煤炭企业
一直在努力推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业与近代山西社会(1895—1936)
【摘要】:从社会史角度研究山西的煤炭资源问题,是研究山西区域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

本文以煤炭资源和煤矿业与近代山西政治、经济、社会互动关系为切入点,全面、立体地展示近代山西煤矿业(1895—1936)的发展脉络及其对区域社会变迁的影响。

研究表明,近代山西煤矿业是在中国与外国对立、中央与地方利益矛盾中产生、发展的。

收回矿权运动,标志着山西近代资本最雄厚的民族资本企业的出现,标志着山西煤矿业进入近代半机械化开采的起始。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件激发出的晋人资源主权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对近代山西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影响。

晋人对煤炭资源“保守”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对于捍卫中国的资源主权、保护煤矿资源难能可贵,值得肯定。

民国三年(1914)中央政府《矿业条例》的颁布,对山西的意义是特殊的。

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矿业发展的阻力,进而鼓励商民投资矿业,此后山西出现了投资煤矿的热潮,带动了近代山西煤矿业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这一条例忽视了山西煤矿是晋人用巨银赎回的这一事实,侵害了山西的地方利益。

从山西省议会提出以山西全省矿产作为特别区域的晋矿专例,到山西矿务管理局和山西矿务公局的成立,提出“以合办为开放,以公立矿区为保守”,都反映了山西地方与中央关于煤炭资源的利益之争,到1921年终于演成山西全省爆发的“晋矿归公”风潮。

这一运动主旨虽然不符合“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现代矿业理念,也没有取得实质性成
果,但它本身是中央与地方在资源问题上互动关系的一种合理反映。

这揭示出矿产资源的开发,任何时候都要考虑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平衡关系。

笔者通过对生产的因素——资源、资本和劳动的分析,认为这三者没有任何一个因素是构成山西煤产量的重要障碍,而制约近代山西煤矿业发展的因素在于需求和交通运输。

文章认为,近代山西煤矿业的发展与煤炭资源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近代山西煤矿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制约,同时反过来影响了近代山西区域社会的变迁,尤其是矿区社会表现出了转变中的山西社会经济图景。

文章指出,近代山西煤矿业由于当时社会的特征所决定,经历了从民营到官办“公营”的发展轨迹,尽管增长是缓慢的,但对山西的工业化、近代化发挥了促进作用,也对建国后山西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煤矿业山西近代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9
【目录】:摘要4-5Abstract5-9导言9-16一、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范围的界定9-10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三、研究思路与写作方法12-13四、研究特色13-16第一章收回矿权运动与近代山西煤矿业
的兴起16-50第一节收回矿权运动的历史背景16-28一、收回矿权运动前山西煤的开发情况16-19二、近代以来山西煤炭资源的勘探与帝国主义的觊觎19-21三、山西当局借债筑路的拟议与英、俄两国分割在山西的路矿权益21-28第二节收回矿权运动与晋人资源主权意识的觉醒28-43一、正太铁路的通车与平定人民对福公司开矿的抵制28-30二、收回矿权运动中的山西学界30-34三、山西商界与争矿运动34-43第三节保晋矿务公司:近代山西机器采煤业的初创43-50一、近代山西煤矿业的诞生43-44二、保晋公司的管理体系44-47三、保晋公司各分支机构47-50第二章从晋矿归公运动到晋矿官办50-105第一节晋矿归公运动的背景50-60一、中央政府对煤矿工业的政策50-54二、民国初年山西煤矿的投资热潮54-57三、民初地方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57-60第二节晋矿归公运动始末60-74一、从山西矿务管理局到山西矿务公局60-64二、山西学界掀起晋矿归公风潮64-70三、阎锡山与晋矿归公运动70-74第三节山西煤矿的官办“公营”74-105一、从军人煤矿到晋北矿务局74-80二、山西省政十年建设时期的矿业计划和实施情况80-92三、对阎锡山官办“公营”山西煤业的几点认识92-105第三章与资源大省不相称的缓慢发展105-134第一节生产的因素—资源、资本和劳动105-115一、资源105-107二、资本107-110三、劳动110-115第二节发展与制约115-128一、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两重性115-117二、需求增长与局限117-122三、对沿海市场的依赖和运输的制约122-128第三节近代山西煤在中国的地位及其制度性原因128-134一、近代山西煤炭产量及其在中国的地位128-131二、
阻碍发展的制度性原因131-134第四章矿区社会134-193第一节近代山西煤矿主的身份和背景134-149一、矿主的身份及其背景分析134-142二、矿主与地主(山主)142-146三、矿主与矿主146-149第二节煤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149-176一、矿工的出身背景149-154二、工作组织154-162三、煤矿工人的生活162-176第三节煤炭工业与矿区城镇化176-193一、五大煤矿区的初步形成176-179二、铁路修建和阳泉工矿业与运输业的发展179-181三、阳泉工商业的发展181-184四、阳泉金融业的发展184-186五、阳泉的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业186-187六、城市的形成:人口增长及街市扩展187-193结论193-199附录199-219表一:民国四年至八年山西省注册煤矿一览表199-203表二:近代山西煤矿主及合办人身份或职业统计表203-219主要参考文献219-224一、档案与史料219-221二、报刊与年鉴221-222三、中外著作与论文222-224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224-225致谢225-22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