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 选修全套公式
高中选修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选修物理公式大全总结高中选修物理公式大全总结如下:1. 运动学公式a. 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公式:v = s / t(米/秒)- 加速度公式:a = v / t(米/秒^2)- 匀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公式:v = v0 + at(米/秒)- 加速度公式:a = ma + b v/t(米/秒^2)b. 非匀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公式:a = v - u / t(米/秒^2)- 位移公式:s = v0 x v0 / 2a(米)- 速度公式:v = x / t(米/秒)- 加速度公式:a = v - u / t(米/秒^2)2. 静摩擦力公式- 基本概念:f = ma(牛顿)- 静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面积- 公式推导:当物体受到静摩擦力时,其速度一定小于等于位移的速度,即将物体看作一个质点。
因此,可以借用质点公式s = v0 x v0 / 2a(米)来推导静摩擦力公式。
3. 动摩擦力公式- 基本概念:f = ma(牛顿)- 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公式推导:当物体受到动摩擦力时,其速度一定大于位移的速度,即将物体看作一个弹性体。
因此,可以将物体看作一个弹性块,通过公式s = v0 x v0 / 2a(米)和f = ma(牛顿)来推导动摩擦力公式。
4. 碰撞公式- 基本概念:P = F / c(平方米)- 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过程中,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 冲量守恒定律: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冲量保持不变。
- 弹性碰撞: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其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以上是高中选修物理公式大全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F = ma )–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定律):( F = m a )–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F_{12} = -F_{21}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动量和能量•动量:( p = mv )–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动能:( E_k = mv^2 )–动能等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一个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做功,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加势能)保持不变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重力:( F_g = mg )–重力等于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弹力:( F_e = kx )–弹力等于弹簧常数乘以形变量•摩擦力:( F_f = N )–摩擦力等于摩擦系数乘以正压力温度和热量•绝对零度:( T_0 = 0K )–绝对零度是温度的最低点,等于0开尔文•热量:( Q = mcT )–热量等于质量乘以比热容乘以温度变化量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U = Q - W )–系统的内能变化等于热量减去对外做的功•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增加表示能量的分散和不可逆过程基本概念•电荷:( Q = I t )–电荷等于电流乘以时间•电压:( V = IR )–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电阻:( R = )–电阻等于长度除以横截面积和材料电阻率的乘积•串联电路:电流相同,电压分配•并联电路:电压相同,电流分配•欧姆定律:( I = )–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磁场强度:( B = )–磁场强度等于磁常数乘以电流除以两倍圆周率乘以距离•磁场力:( F = BIL )–磁场力等于磁场强度乘以电流乘以长度波动光学•波动方程:( y = A (kx - t + ) )–波动方程描述了波动的振幅、波长、速度和相位•干涉:两个或多个波源的波相遇时产生的明暗条纹现象•衍射:波通过一个孔或者绕过一个障碍物时产生的弯曲现象几何光学•光的反射:( i = r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的折射:( n_1 i = n_2 r )–入射角的正弦值乘以入射介质折射率等于折射角的正弦值乘以折射介质折射率现代物理相对论•狭义相对论:( E = mc^2 )–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广义相对论:引力是由物质对时空的曲率造成的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波函数:( (, t) )–波函数描述了粒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概率分布•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x p )–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1.学习物理公式时,要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高中物理必修+选修全套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1.平均速度: ①总总t s v =(通用) ②21212v v v v v +=(s 1=s 2时,v 1、v 2为前半程、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③221v v v +=(t 1=t 2时,v 1、v 2为前半段时间、后半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④20tv v v +=(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⑤中t v v =(用于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2.匀变速直线运动:(1)基本公式(知三求二) ①at v v t +=0②2021at t v s +=③as v v t 222=- ④t v v s t⋅+=20 ⑤221at t v s t -=(2)辅助公式①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2220t s v v v +=中②逐差法:21234569Ts s s s s s a ---++=(3)比值公式①第N 秒末的速度(v 0=0):v Ⅰ:v Ⅱ:v Ⅲ=1:2:3②第N 秒内的位移(v 0=0):s Ⅰ:s Ⅱ:s Ⅲ=1:3:5 ③前N 秒内的位移(v 0=0):s 1:s 2:s 3=1:4:9 ④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s N -s N -1=aT 2 ⑤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v 0=0):)23(:)12(:1::321--=t t t3.力学公式: ①重力:mg G = ②弹簧的弹力:kx F =③滑动摩擦力:m f N f ≈=μ静摩擦力:m f f <<静0,平衡时:动力静F f = ④合力的范围:21F F -≤合F ≤21F F + 当F 1=F 2且夹角为120°时:F 1= F 2= F 合 当F 1=F 2且夹角为θ时:2cos 21θF F =合⑤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下滑分力:G 1=mgsinθ垂直分力(压力):G 2=mgcosθ4.牛顿第二定律:ma F =①光滑斜面上物体自由下滑时:θsin g a = ②粗糙斜面上物体匀速下滑的条件:θμtan = ③一根连续的绳子上的拉力处处相等. ④牛二定律的瞬时性:弹簧、皮筋等软性物体的弹力不能突变, 桌面、绳子等硬性物体的弹力可以突变, 重力、电场力不能突变。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

一、质点的运动1.1直线运动1.1.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 t2 –V 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 t/2=V平=(V t+V o)/24.末速度V t=V o+at5.中间位置速度V s/2=[(V o2 +V t2)/2]1/26.位移S= V平t=V o t + at2/27.加速度a=(V t-V o)/t以V o为正方向,a与V o同向(加速)a>0;反向(减速)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m/s 加速度(a)m/s2末速度(V 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m)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 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1.1.2自由落体1.初速度V o =02.末速度V 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 t2=2gh t=(2h/g)1/2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1.1.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 o t- gt2/22.末速度V t= V o - gt (g=9.8≈10m/s2)3.有用推论V t2–V o2= -2gS4.上升最大高度H m= V o 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 V o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V=X/tV是平均速度(m/s)X是位移(m)t是时间(s);Vt=Vo+aOtVt是末速度(m/s)Vo是初速度(m/s)a是加速度(m/s2)t 是时间(s);X=Vot+(1/2 )at 2X是位移(m)Vo是初速度(m/s)t是时间(s)a是加速度(m/s2 );Vt2 -Vo2 =2aXVt是末速度(m/s)Vo是初速度(m/s)a是加速度(m/s2 )X 是位移(m); h=(1/2 )gt2 Vt=gt Vt 2 =2ghh是高度(m)g是重力加速度(9.8m/s2?10m/s2 )t是时间(s)Vt是末速度(m/s);G=mgG是重力(N)m是质量(kg)g是重力加速度(9.8m/s 2?10m/s2 );f=卩FNf是摩擦力(N 卩是动摩擦因数FN是支持力(N);F=kXF是弹力(N) k是劲度系数(N/m)X是伸长量(m);.F=maF是合力(N) m是质量(kg)a是加速度(m/s2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公式a 向=V2 /r= 3 2 r= (2n /T )2 r= (2n f )2 r= w V (3 = ? /t )a向是向心加速度(m/s2 )V是线速度(m/s)r是半径(m)3是角速度(rad/s )?是弧度(rad)t是时间(s )T是周期(s )f是频率(Hz);F 合=F 向=ma向=m (V2 /r )=m3 2 r=m (2 n /T)2 r=m (2 n f)2 rF合是圆周运动的合力(N) F向是向心力(N)m是质量(kg )a向是向心加速度(m/s2 )V是线速度(m/s )r是半径(m)3是角速度(rad/s )T是周期(s )f是频率(Hz);F 引=F 向=m(2n /T)2 r=G (Mm/r2 )F引是引力(N F向是向心力(N m是质量(kg)T是周期(s )r是半径(rr)G是引力常量(6.67 x 10-11N/ (kg ? n2 )M 是质量(kg );推导公式:. F引=F向?? g=G( M /r'2 )二G)=m (V2 /r) =>V=VGM/r(Mm/i2JcM/r5=m 3 2 r=> 3k/4 Ji2r3/GM=m(2n /T) 2 r =>T==m(2n f) 2 r =>f=JGM/4 h2P=ma向=>a向=GM/r2F引是引力(N F向是向心力(NG是引力常量(6.67 x 10-11N/ (kg ? n2 )M 是质量(kg)m 是质量(kg)r是半径(m) V是线速度(m/s)是角速度(rad/s )T是周期(s)f是频率(Hz)g是重力加速度(9.8m/s 2?10m/s2 )a向是向心加速度(m/s2 )M'是该天体的质量(kg)r '是该天体的半径(m ;5.4心/GN 二3 兀/G”—4/3 M R3P是天体密度(kg/m 3 )R是天体半径(m)G是引力常量(6.67 x 10-11N/ (kg ? n2 )T 是周期(s);6.W=FScosBW是功(J)F是力(N)S是沿力的方向移动的位移(m cos B 是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余弦;7. p=W/t=FVP是功率(W W是功(J)t是时间(s)F是力(N)V是速度(m/s);8. W=A Ep=mg\ h=mg (h1-h2)W是重力势能做的功(J)A Ep是重力势能(J)m是物体的质量(kg)g是重力加速度(9.8m/s 2?10m/s2 )A h是高度差(m)h1是起始高度(mh2是终止(末)高度(m ;9. A Ep= (1/2)kX2A Ep是弹性是能(J)k是劲度系数(N/m)X是伸长量(m);10. Ek = (1/2)mWEk是动能(J )m是质量(kg )V是速度(m/s );11. 动能定理:W总=(1/2)mVt2 - (1/2)mV2 机械能守恒:E=Ep+ Ek +Ep' W是总能量(J )m是质量(kg )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E是机械能(J)Ep是重力势能(J)Ek是动能(J)Ep'是弹性势能(J)。
高中物理公式表

高中物理必修 1 公式3.力学公式: ①重力: Gmg②弹簧的弹力: F kx 1.平均速度:③滑动摩擦力: fNf m①s 总v(通用)t总静摩擦力: 0 f 静f m ,平衡时: f 静 F 动力④合力的范围: F≤ F 合 ≤ F 1 F 21F22v v1 2②v(s 1=s 2 时, v 1、 v 2 为前半程、后半程的 平均速度 )vv12v 1 v2③v(t 1=t 2 时, v 1、v 2 为前半段时间、后半段时间内的2当 F 1=F 2 且夹角为 120°时: F 1= F 2= F合当 F 1=F 2 且夹角为 θ 时:F合2F 1 cos⑤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2平均速度 ) 下滑分力: G 1=mgsin θv 0 v t ④v(用于 匀变速 直线运动)2垂直分力 (压力 ): G 2=mgcos θ ⑤vv(用于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t 中4.牛顿第二定律: F ma①光滑斜面上物体自由下滑时:a g sin②粗糙斜面上物体匀速下滑的条件:tan2.匀变速直线运动: (1)基本公式 (知三求二 )③一根连续的绳子上的拉力处处相等。
① v t v 0 at④牛二定律的瞬时性:②1 at 2s v t2弹簧、皮筋等软性物体的弹力不能突变, 桌面、绳子等硬性物体的弹力可以突变,22③v tv2as 0重力、电场力不能突变。
⑤连接体问题:下图中无论地面是否有摩擦力,中间绳子的拉力vvt④st2m1均为:TFmm121 at⑤ 2s v t t 2m 2F(2)辅助公式T①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 中s2 2v vt2TFm 1m 2m 1②逐差法: as 6 s 5 s 4 9Ts 3 2s 2 s 15.超重与失重:①当加速度竖直向上或竖直分加速度向上时,物体超重:(3)比值公式N m(g a) 或 N m(g a y )0=0):v Ⅰ:v Ⅱ:v①第 N 秒末的速度( vⅢ= 1:2:3②当加速度竖直向下或竖直分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失重:②第 N 秒内的位移( v 0=0):s Ⅰ:s Ⅱ:s Ⅲ= 1:3:5③前 N 秒内的位移( v 0=0):s 1:s 2:s 3= 1:4:92ss-④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NN-1= aTN m 或 Nm(g a y )(g a)⑤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 v 0=0):t1 : t2 : t3 1: ( 2 1) : ( 3 2)高中物理必修 2 公式④射程:X20 vs in g 2 θ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①条件: v 0与 F合不共线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2 02vsin 2gθ⑤射高:Y—————————————————————③弯曲方向:总是从 v 0 的方向转向 F 2.船渡河问题( v船与河岸的夹角为 α):合的方向9.线速度:v s 2 r 单位: m/s t T(1)时间最短: α=90,°(2) 路程最短:t min Lv船10.角速度:t2 T单位: rad/s ①如果 v ②如果 v船<v水,3.绳拉船问题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的运动进行分解v 1②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船>v水,v水cos,s min =Lv船⊥v船合12.周期与频率的关系:T 1f13.转速与频率的关系: n60 f24 2 v 2 14.向心力: F m mrm r 向 r 2 T22v4 r 2 a r 15.向心加速度: 2 向 rT③两 个分 运绳子伸缩 绳子摆动v 2θ16.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vgr4.自由落体运动向=实际力 =所需的向心力17.方程格式: F①末速度: v t gt2gh②下落高度:h1 gt 22③下落时间:t2h g5.竖直下抛运动①末速度: vvgtt33ar18.开普勒第三定律:k(圆轨道k)22TT19.万有引力定律:m m12-11F G,G=6.67×102r20.中心天体质量: 21.中心天体密度:M 2 34r2GT②下落高度:h6.竖直上抛运动①末速度:v t v 0 gt2M 3πρ(T为近地卫星周期432GTπR 322.卫星的轨道越高,转动得越慢.)1 gt②上升高度:2h v t223.卫星的运行速度: vGM r③上升时间: ④最大高度:t上Hvg2 0v 2gGM24.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黄金代换” :GM R = gg2R25.第一宇宙速度 (环绕速度 ): v 1 Rg 7.9km/s7.平抛运动①分速度:第二宇宙速度 (脱离速度 ):11.2km/s 第三宇宙速度 (逃逸速度 ):16.7km/s②合速度:22v t(gt) v————————————————————— 26.功的定义式: WFs cos 恒力做功③速度方向: ④分位移 ⑤位移方向:tanx v 0t1gt y2 tangt v2 gt 2vvxg2 y27.变力做功的计算: ①摩擦力做功: W f = ±fs ,s 为路程②F-s 图像法:图象围的“面积”代表功28.摩擦发热: Q = f s ·相对W29.功率: PFv cos tP f30.交通工具行驶的最大速度:v m⑥飞行时间:t2 ,与 vh 0 无关g31.动能: E k1 mv 2232.重力势能: E P = mgh8.斜抛运动①分速度③飞行时间:v xv ytvcosθvsinθ-sinθg2v0gt②分位移x v0 cosθty v1sin θt gt2221mv2221mv mg22mgh11233.弹性势能:Ep34.动能定理:W总Ek35.机械能守恒:选修 3-1 公式一、电场3、并联电路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I I1 2R 2 R 1R2, I I 干1RR121、电荷先中和后均分:q 1 q2q(带正负号 )24、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R 串 R 1 R 2 ( nR)2、库仑定律:q q1 2F k(不带正负号 )2rR RR1 25、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R 并( ) RRn12(k=9.0 1×09 N ·m 2/C 2,r 为点电荷球心间的距离)9 N ·m 2/C 2,r 为点电荷球心间的距离 )F q3、电场强度定义式:E6、I-U 伏安特性曲线的斜率:k tan1R场强的方向:正检验电荷受力的方向 .4、点电荷的场强:Q Ek(Q 为场源电量 ) A2rA5、电场力做功: W AB qU AB (带正负号 )6、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W 电E P7、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I U R 7、电势差的定义式: UWABAB(带正负号 )q8、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 R r8、电势的定义式:W APA(带正负号 )q9、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与输出电流的关系: U E I r (P 代表零势点或无穷远处 ) 10、电源输出特性曲线:9、电势差与电势的关系:U ABAB电动势 E :等于 U 轴上的截距10、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E U d内阻 r :直线的斜率 rtanIE 短(d 为沿场强方向的距离 )11、初速度为零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 1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v2qU m11、多用电表: 若将电压表量程扩大n 倍,需 R 串 (n 1)R g加速度 ——aqU md若将电流表量程扩大n 倍,需R并R gn 1偏转量 ——y2qUl22md vE 欧姆表:调零I g,测量R内12、电功 (电能):W UItPtI xR内ERx偏转角 ——tanqU md v l22U2对于纯电阻: W Pt UItI RttR13、初速度为零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并偏转:yqU lU2md22qU 1m2 l24dU1W13、电功率: P UIt对于纯电阻: PW tUII2R2UR14、电容的定义:QC单位:法拉 FU214、电热: Q I Rt15、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C4 Skd215、热功率:P I R热16、闭合电路中的电功率:EI U 外I U内 I 二、电路l1、电阻定律:R (l 叫电阻率)S2、串联电路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17、电源输出的最大电功率:当R r 时,输出功率最大,P出2E4rU U 12R1R2R1,U U总1R R1 218、电源的效率:P出P总UIEIUE RRr三、磁场1、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 极的指向2、安培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之完整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之完整版高中物理公式1.运动学公式:v = v0 + ats = v0t + 1/2at^2v^2 - v0^2 = 2as2.牛顿定律:F = ma3.能量守恒:E = Ek + Ep4.动量守恒:p = mv5.引力定律:F = Gm1m2/r^26.圆周运动:v = ωra = ω^2rT = 2πr/v7.功和功率:W = FscosθP = W/t8.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f = μFn9.能量和功:E = W + Q10.机械能守恒:Ek1 + Ep1 = Ek2 + Ep2以上是高中物理公式的概述,其中包括运动学公式、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引力定律、圆周运动、功和功率、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能量和功、机械能守恒等。
这些公式在物理学中非常重要,学生们需要掌握它们的含义和应用。
合外力为零或接近于零,或某个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时,下面的公式适用于一动一静的弹性碰撞模型:Mv1=Mv1'+mv2'①Mv2=Mv2'+M-mv1'②其中,M和m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v1和v2是碰撞前的速度,v1'和v2'是碰撞后的速度。
在电学中,元电荷的大小为e=1.6×10^-19C。
电荷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产生: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
库仑定律表明,两个电荷之间的电场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电场强度的定义式为E= F/Q,其中F是电场力,Q是电荷。
在真空中,电场强度的决定式为E=kQ/r^2.电场线的方向与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
电势差可以表示为UAB=WAB/q,其中WAB表示从A到B的电场做功。
电势表示为从某点到无穷远的电势能。
场强可以表示为E=U/(4πkQ/r^2)。
电阻可以表示为R=ρ=l/A,其中l为电线的长度,A为其横截面积。
电流可以表示为I=Q/t,其中Q是电荷,t是时间。
电容可以表示为C=Q/U,其中U是电势差。
高中物理公式完整大全(完美版)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一、力学公式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F=θCOS F F F F 2122212++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0 或∑F x =0 ∑F y =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μN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 选修全套公式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1.平均速度: ①总总t s v =(通用) ②21212v v v v v +=(s 1=s 2时,v 1、v 2为前半程、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③221v v v +=(t 1=t 2时,v 1、v 2为前半段时间、后半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④20tv v v +=(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⑤中t v v =(用于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2.匀变速直线运动: (1)基本公式(知三求二) ①at v v t +=0②2021at t v s +=③as v v t 222=- ④t v v s t⋅+=20 ⑤221at t v s t -=(2)辅助公式①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2220t s v v v +=中②逐差法:21234569T s s s s s s a ---++=(3)比值公式①第N 秒末的速度(v 0=0):v Ⅰ:v Ⅱ:v Ⅲ=1:2:3 ②第N 秒内的位移(v 0=0):s Ⅰ:s Ⅱ:s Ⅲ=1:3:5 ③前N 秒内的位移(v 0=0):s 1:s 2:s 3=1:4:9 ④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s N -s N -1=aT 2 ⑤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v 0=0):)23(:)12(:1::321--=t t t3.力学公式:①重力:mg G = ②弹簧的弹力:kx F =③滑动摩擦力:m f N f ≈=μ静摩擦力:m f f <<静0,平衡时:动力静F f = ④合力的范围:21F F -≤合F ≤21F F + 当F 1=F 2且夹角为120°时:F 1= F 2= F 合 当F 1=F 2且夹角为θ时:2cos 21θF F =合⑤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下滑分力:G 1=mgsinθ垂直分力(压力):G 2=mgcosθ4.牛顿第二定律:ma F =①光滑斜面上物体自由下滑时:θsin g a = ②粗糙斜面上物体匀速下滑的条件:θμtan = ③一根连续的绳子上的拉力处处相等。
④牛二定律的瞬时性:弹簧、皮筋等软性物体的弹力不能突变, 桌面、绳子等硬性物体的弹力可以突变, 重力、电场力不能突变。
⑤连接体问题:下图中无论地面是否有摩擦力,中间绳子的拉力均为:F m m m T 211+=5.超重与失重:①当加速度竖直向上或竖直分加速度向上时,物体超重:)(a g m N +=或)(y a g m N +=②当加速度竖直向下或竖直分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失重:)(a g m N -=或)(y a g m N -=高中物理必修2公式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①条件:v 0与F 合不共线 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 0的方向转向F 合的方向 2.船渡河问题(v 船与河岸的夹角为α): (1)时间最短:α=90°,船v L t =min(2)路程最短:①如果v 船>v 水,船水v v=αcos ,s min =L②如果v 船<v 水,水船v v =αcos ,v 船⊥v 合 3.绳拉船问题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的运动进行分解 ②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4.自由落体运动①末速度:gh gt v t 2== ②下落高度:221gt h =③下落时间:g h t2=5.竖直下抛运动①末速度:gt v v t +=0 ②下落高度:2021gt t v h +=6.竖直上抛运动①末速度:gt v v t -=0 ②上升高度:2021gt t v h -=③上升时间:gv t=上 ④最大高度:gv H 220=7.平抛运动②合速度:220)(gt v v t +=③速度方向:0tan v gt=α⑤位移方向:02tan v gt=β ⑥飞行时间:g h t 2=,与v 0无关8﹡.斜抛运动③飞行时间:gv t θsin 20=④射程:g v X θ2sin 20=⑤射高:gv Y 2θsin 220=————————————————————— 9.线速度:Tr ts v ⋅==π2 单位:m/s10.角速度:Tt πϕω2==单位:rad/s 11.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ωr v = 12.周期与频率的关系:fT 1=13.转速与频率的关系:f n 60=14.向心力:r T m mr r v m F 22224πω⋅===向15.向心加速度:22224Tr r r v a πω===向16.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gr v =17.方程格式:F 向=实际力=所需的向心力18.开普勒第三定律:k T a =23 (圆轨道k Tr =23) 19.万有引力定律:221r mm G F =,G=6.67×10-1120.中心天体质量:2324GTr M π= 21.中心天体密度:)( 33423为近地卫星周期T GT ππR Mρ==22.卫星的轨道越高,转动得越慢. θcos 0v v x =gt-θsin 0v v y =绳子伸缩绳子摆动 0v v x =gtv y =t v x 0=221gt y =tv x ⋅=θcos 02021θsin gt t v y -⋅=y gx v 20=⇒23.卫星的运行速度:r GM v =24.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RGM g = “黄金代换”:GM =R 2g25.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km/s 9.71==Rg v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11.2km/s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16.7km/s————————————————————— 26.功的定义式:αcos Fs W =恒力做功 27.变力做功的计算: ①摩擦力做功:W f = ± f s ,s 为路程②F-s 图像法:图象围的“面积”代表功 ③功能关系:间接计算功 28.摩擦发热:Q = f ·s 相对 29.功率:αcos Fv tW P ==30.交通工具行驶的最大速度:fP v m =31.动能:221mv E k =32.重力势能:E P = mgh 33.弹性势能:221kx E p =34.动能定理:21222121mv mv E W k -=∆=总 35.机械能守恒:2222112121mv mgh mv mgh +=+选修3-1公式一、电场1、电荷先中和后均分:221q q q += (带正负号) 2、库仑定律:221r q q kF = (不带正负号)(k=9.0×109 N·m 2/C 2,r 为点电荷球心间的距离) 3、电场强度定义式:qF E =场强的方向:正检验电荷受力的方向.4、点电荷的场强:2AA r QkE = (Q 为场源电量)5、电场力做功:AB AB qU W = (带正负号)6、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P E W ∆-=电7、电势差的定义式:qW U ABAB = (带正负号) 8、电势的定义式:qW APA =ϕ (带正负号) (P 代表零势点或无穷远处)9、电势差与电势的关系:B A AB U ϕϕ-=10、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dU E =(d 为沿场强方向的距离)11、初速度为零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mqUv 2=1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加速度——mdqUa =偏转量——222v md l qU y ⋅⋅=偏转角——2tan v md lqU ⋅⋅=θ13、初速度为零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并偏转:122122422dU l U mqU md l qU y =⋅⋅= 14、电容的定义:UQC =单位:法拉 F 15、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kdS C ⋅⋅=πε4二、电路1、电阻定律:Sl R ρ= (ρ叫电阻率)2、串联电路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2121R R U U =,总U R R R U 2111+=3、并联电路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1221R R I I =,干I R R R I 2121+=4、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21nR R R R =+=串5、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2121nR R R R R R =+=并W G =-△Ep W 弹=-△Ep W 电=-△Ep W 总=△E K W 其它=△E 机6、I-U 伏安特性曲线的斜率:Rk 1tan ==θ7、部分电路欧姆定律:RU I =8、闭合电路欧姆定律:rR E I +=9、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与输出电流的关系:r I E U ⋅-= 10、电源输出特性曲线:电动势E :等于U 轴上的截距 内阻r :直线的斜率短I E r ==θtan11、多用电表:若将电压表量程扩大n 倍,需g R n R )(串1-=若将电流表量程扩大n 倍,需1-=n R R g 并欧姆表:调零内R E I g =,测量RxR E I x +=内 12、电功(电能):Pt UIt W ==对于纯电阻t RU Rt I UIt Pt W 22====13、电功率:UI tW P ==对于纯电阻R U R I UI t W P 22====14、电热:Rt I Q 2= 15、热功率:R I P 2=热16、闭合电路中的电功率:I U I U EI 内外+= 17、电源输出的最大电功率:当r R =时,输出功率最大,rE P 42出=18、电源的效率:rR R E UEI UI P P +====总出η三、磁场1、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 极的指向2、安培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3、磁感应强度:lI F B ⋅= 单位:特斯拉T4、安培力:θsin BIL F = (θ为B 和L 的夹角) 安培力的方向判断:左手定则5、磁通量:θsin BS =Φ 单位:韦伯Wb (θ为B 和S 的夹角,Φ与匝数无关) ﹡6、力矩:FL M = (L 为力F 的力臂) ﹡7、通电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旋转的磁力矩:θcos nBIS M =(θ为B 和S 的夹角)辐射对称磁场中磁力矩最大:nBIS M = 8、洛伦兹力:θsin qvB f = (θ为B 和v 的夹角) 9、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 半径:qBmv r =周期:qBm T ⋅=π2 (与v 无关)10、速度选择器选出粒子的速度:BE v =11、质谱仪测粒子荷质比:222r B U m q = 12、回旋粒子加速器:动能mr B q E k 2222=13、霍尔效应:①测速Bvd U =②测流量)(ac bR BI Q ρ+=11、磁流体发电机的电动势:Bvd E =(d 为极板间的距离)选修3-2公式一、电磁感应1、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①动生电动势——右手定则 ②感生电动势——楞次定律 2、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①动生电动势——θsin BLv E =②感生电动势——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tn E ∆∆Φ=4、磁通量变化的三种情况:θsin S B ⋅∆=∆Φ θsin S B ∆⋅=∆Φ)sin (sin 12θθ-⋅=∆ΦS B5、回路电磁感应通过的总电荷量:Rn q ∆Φ=6、自感现象:线圈总要试图维持原电流.7、右图中金属杆受到的安培力为:Rv l B F 22=二、交变电流1、在匀强磁场中,线圈从中性面开始,绕垂直于磁场的轴匀速旋转产生的正弦交流电: 瞬时值:e =nBωS sin ωt 最大值:E m =nBωS2、中性面:线圈与磁场垂直的位置,此时Φ最大,但t∆∆Φ为零,故0=e3、交流电压(电流)的有效值:(1)正弦交流电:2m UU =(2)非正弦:)(212222121t t R U t R U t R U +⋅=⋅+⋅或:)(212222121t t R I t R I t R I +⋅=⋅+⋅4、交流电压(电流)的平均值: (1)研究的时间4T t ≤时:t n E ∆∆Φ=(2)若4T t ≥,且为正弦交流电时:m E E π2=5、周期和频率的关系:Tf 1=,f ⋅=πω26、电感器对交流电的作用:感抗R L =2πf·L 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7、电容器对交流电的作用:容抗fCR C π21= 隔直流,通交流;阻低频,通高频 8、变压器:(1)变压原理:2121n nU U =(2)变流原理:1221n n I I =(3)多绕组变压器:U 1:U 2:U 3=n 1:n 2:n 3n 1I 1=n 2I 2+n 3I 39、远距离输电:2323 ,U U I I 略小于=;Sl U P R I P ρ⋅==22)(线损选修3-5公式一、碰撞与动量守恒1、动量:p =mv ,矢量,单位:kg·m/s2、动量的变化:△p =mv 2-mv 1 (一维)是矢量减法,一般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3、动量与动能的关系:k mE p 2=,mp E k 22=4、冲量:I =Ft ,矢量,单位:N·s5、动量定理:I =△p ,或Ft =mv 2-mv 1 (一维)6、动量守恒定律:m 1v 1+m 2v 2=m 1v 1′+m 2v 2′ (一维) 条件: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7、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m 1·OP=m 1·ON+m 2·O ′M8、弹性碰撞:没有动能损失021211'v m m m v +-=,02112'v m m v +=(牛顿摆中m 1=m 2,故v 1′=0,v 2′=v 0,入射球...损失的动能最多)9、完全非弹性碰撞:系统..损失的动能最多 m 1v 0=(m 1+m 2)v ′10、若m 、M 开始均静止,且系统动量守恒,则: mv 1=Mv 2,ms 1=Ms 2二、波粒二象性1、光子的能量:λhc hv E ==v 为光的频率,λ为光的波长其中h =6.63×10-34J·s2、遏止电压:km E mv eU ==2max21 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W mv hv +=2max21 4、光源发出的光子数:hc Pt n λ=5、康普顿效应——光子的动量:λh p =6、德布罗意波的波长:ph =λ三、原子结构之谜 1、汤姆生用电磁场测定带电粒子的荷质比: 22d B Ehm q= 2、分子、原子的半径约为10-10m原子核的半径约为10-14m核子(质子、中子)的半径约为10-15m 3、巴耳末系(可见光区):5... 4, ,3 ),121(122=-=n n R λ 对于氢原子,R =1.097×107m -14、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半径公式:121E nE n =,12r n r n =其中n 叫量子数,n =1, 2, 3….E 1=-13.6eV ,r 1=0.53×10-10m 5、能级跃迁:hv =E m -E n四、原子核1、剩余的放射性元素质量:21021T t m m ⎪⎭⎫ ⎝⎛=2、剩余的放射性元素个数:21021T t n n ⎪⎭⎫ ⎝⎛=3、卢瑟福发现质子:H O He N 1117842147+→+ 4、査德威克发现中子:n C He B 101264294+→+e5、α衰变:e h H T U 422349023892+→6、β衰变:) ( P T 11-2349123490射线v v e a h ++→7、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n P He A 103015422713+→+l)(eS P 0130143015中微子v i ++→8、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c m E ⋅=,2c m E ⋅∆=∆9、重核的裂变:n 3B K n U 101445680361023592++→+a r 10、轻核的聚变:n H H H 1042312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