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高一物理公式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自由落体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④射程:
⑤射高:
—————————————————————
9.线速度: 单位:m/s
10.角速度: 单位:rad/s
11.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12.周期与频率的关系:
13.转速与频率的关系:
14.向心力:
15.向心加速度:
16.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
17.方程格式:F向=实际力=所需的向心力
对于氢原子,R=1.097×107m-1
4、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半径公式:
,
其中n叫量子数,n=1, 2, 3….
E1=-13.6eV,r1=0.53×10-10m
5、能级跃迁:hv=Em-En
四、原子核
1、剩余的放射性元素质量:
2、剩余的放射性元素个数:
3、卢瑟福发现质子:
4、査德威克发现中子:
18.开普勒第三定律: (圆轨道 )
19.万有引力定律: ,G=6.67×10-11
20.中心天体质量:
21.中心天体密度:
22.卫星的轨道越高,转动得越慢.
23.卫星的运行速度:
24.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黄金代换”:GM=R2g
25.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11.2km/s
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
1.平均速度:
① (通用)
② (s1=s2时,v1、v2为前半程、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③ (t1=t2时,v1、v2为前半段时间、后半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④ (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⑤ (用于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
2.匀变速直线运动:
(1)基本公式(知三求二)
①
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

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高中物理公式(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如位移;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如路程、温度。
速度的定义式:tx v ∆∆= (速度是矢量) 平均速度:t x v =_加速度:mFt v v t v a t =-=∆∆=0 末速度:at v v t +=0 重力加速度:28.9s m g =t v -图像曲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数值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的方法: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实践的关系: at v v +=0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20tv v v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021at t v x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末速度与位移的关系:ax v v 2202=-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理公式:推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是恒定的:22)(aT n m x x aT x n m -=-⇒=∆推理2: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202t tv v v +=; 推理3: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平方和的一半的平方根: 2222to x v v v +=6.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样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①第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n v v v v n ::3:2:1::::321 =② 前1T 内、前2T 内、前3T 内……前nT 内位移之比为: :9:4:1::3:2:1::::222321==n x x x x n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位移之比为:])1([::)23(:)12(:1::::2222222321----=n n x x x x n)12(::5:3:1-=n④ 前x ,前2x ,前3x …nx 位移内所用时间之比为:n t t t t n ::3:2:1::::321 =⑤ 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3(:)12(:1::::321----=n n t t t t n解题方法、技巧:(1)如果题目中无位移x ,也不让求位移,一般选用速度公式at v v +=0(2)如果题目中无末速度v,也不让求末速度,一般选用位移公式2021at t v x +=(3)如果题目中无运动时间t,也不让求运动时间,一般选用公式ax v v 2202=-(4)如果题目中无加速度a,也不让求加速度,一般选用公式tvvt vx t2+==(5)如果知道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选用公式2aTx=∆。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ot- gt^2/2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 –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①0ta tv v -= ②0t v v at =+ ③02tV v v +=④02t v v S v t t +=⋅=⋅ ⑤2012S v t at =+ ⑥2202t v v aS -= 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 t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 1∶v2∶v 3∶…∶v n=1∶2∶3∶…∶n .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 秒内、2t 秒内、3t秒内、…、nt 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x 1∶x 2∶x 3∶…∶xn =12∶22∶32∶…∶n2.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x 1∶x 2∶x3∶…∶x n =1∶3∶5∶…∶(2n-1).④通过前x 、前2x 、前3x …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 1∶t 2∶t3∶…t n =1∶2∶3∶…∶n .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1∶t 2∶t3∶…t n =1∶)12(-∶)23(-∶)1(--n n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00,v a g ==)①t v gt = ②212h gt =③22t v gh = ④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①中间时刻速度:022t t v v sv v t +=== ②中间位移速度:2s v =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差:21nn s s aT --=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 内位移差:2n n k s s kaT --=二、力学1、重力:G =mg (g 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弹力:F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 ,产生弹力的2个条件....:.①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3、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有弹力...;②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 (1)滑动摩擦力:f =uN ,N 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μ为滑动摩擦因数。
(完整)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一、速度:单位m/s1、速度和平均速度 v=Δx/Δt 或v=x/t2、瞬时速度 v=Δx/Δt (Δt →0)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 v=s/t 二、加速度: 单位m/s2a=Δv/Δt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0t a t υυ=+⋅2、位移公式:X 2012s t at υ=+ t v x = 二、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02tυυυ+=2、速度——位移公式:2202t as υυ-=X3、中时速公式:022t tυυυυ 4、中位速公式:22202t x υυυ+=。
(22x t υυ〈)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1、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从运动开始,在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速度之比:υ1::υ2:υ3:…:υn =1:2:3:…:n (提示:t a t υ=⋅)(2)从运动开始,在1T 内、2T 内、3T 内……nT 内的位移之比:X 1:X 2:X :……:X n =12: 22: 32:……:n 2 (提示:X 212s at =) (3)从运动开始,在第1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提示:X Ⅰ=X 2-X 1)(4)从运动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① t Ⅰ:t Ⅱ:t Ⅲ:……:t N =1:1):2):……:1n )② t 总Ⅰ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X Ⅰ,X Ⅱ,X III ……X N ,则△X =X Ⅱ-X Ⅰ=X III -X Ⅱ=……= X N -X N -1=aT 2=恒量推论:第n 个T 时间内的位移和第m 个T 时间内的位移之差:X n -X m =(n -m )aT 23、自由落体运动: V 0=0, a=g第三章相互作用1、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2、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3、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f = μF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高一物理必修一物理公式大全

高一物理必修一物理公式大全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不知道各位同学是否还是要高中生活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必背公式,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好物理!第一章力1. 重力:G = mg2. 摩擦力:(1) 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 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直线运动1. 速度公式:vt = v0 + at ①2. 位移公式:s = v0t + at2 ②3. 速度位移关系式: - = 2as ③4. 平均速度公式:= ④= (v0 + vt) ⑤= ⑥5. 位移差公式:△s = aT2 ⑦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2.(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2. 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 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 线速度的定义式: v =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 角速度的定义式: =③.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④.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⑥. 向心加速度:a = 或 a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以下是高中物理必修一中常用的公式:
1. 动力学方程(牛顿第二定律):F = ma
2. 速度公式:v = u + at (其中v为最终速度,u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3. 位移公式:s = ut + (1/2)at^2 (其中s为位移,u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4. 重力加速度:g = 9.8 m/s^2
5. 动能公式:E(k) = (1/2)mv^2 (其中E(k)为动能,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6. 势能公式:E(p) = mgh (其中E(p)为势能,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高度)
7. 工作公式:W = Fs cosθ (其中W为做功,F为力,s 为位移,θ为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8. 功率公式:P = W/t (其中P为功率,W为做功,t为
时间)
9. 简单机械的力比公式:F1/F2 = s1/s2 (其中F1和F2
为两个力,s1和s2为两个力臂)
10. 各种简单机械的效率公式:η = (输出功/输入功) x 100% (其中η为机械的效率)
这只是部分公式,还有其他公式也会在学习中遇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速度:单位m/s
1、速度和平均速度 v=Δx/Δt 或v=x/t
2、瞬时速度 v=Δx/Δt (Δt →0)
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 v=s/t 二、加速度: 单位m/s
2
a=Δv/Δt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基本公式:
1、速度公式:0t a t υυ=+⋅
2、位移公式:
X 2
012
s t at υ=+ t v x = 二、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02
t
υυυ+=
2、速度——位移公式:22
02t as υυ-=X
3、中时速公式:0
2
2
t t
υυυυ 4、中位速公式:2
2
202
t x υυυ+=。
(2
2
x t υυ〈)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
1、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从运动开始,在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速度之比:
υ1::υ2:υ3:…:υn =1:2:3:…:n (提示:t a t υ=⋅)
(2)从运动开始,在1T 内、2T 内、3T 内……nT 内的位移之比:
X 1:X 2:X :……:X n =12: 22: 32:……:n 2 (提示:
X 2
12
s at =) (3)从运动开始,在第1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提示:X Ⅰ=X 2-X 1)
(4)从运动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① t Ⅰ:t Ⅱ:t Ⅲ:……:t N =1:1):2):……:1n )
② t 总Ⅰ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X Ⅰ,X Ⅱ,X III ……X N ,则
△X =X Ⅱ-X Ⅰ=X III -X Ⅱ=……= X N -X N -1=aT 2
=恒量
推论:第n 个T 时间内的位移和第m 个T 时间内的位移之差:X n -X m =(n -m )aT 2
3、自由落体运动: V 0=0, a=g
第三章相互作用
1、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2、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3、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f = μF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 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4、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 t
p ma F ∆∆==合(后面一个是据动量定理推导)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
2、牛顿第三定律:F= -F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4、超重和失重:
常见非常有用的经验结论:
1、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µ=tanα;
2、物体沿光滑斜面滑下a=gsin α物体沿粗糙斜面滑下a=gsin α-gcos α
3、两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在速度相等时,距离有最大或最小;
4、物体沿直线运动,速度最大的条件是:a=0或合力为零。
5、两个共同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两物体间的弹力为=0,加速度相等。
6、两个物体相对静止,它们具有相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