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高三热身考试(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东山中学2021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语文本试卷共5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期间不要折叠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杂剧产生以前,正统的诗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而宋元时期戏曲小说的逐渐勃兴,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态。

读元明杂剧,既要看到它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联系,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

说到联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诗歌传统对元明杂剧的深刻影响,它首先是诗的戏剧,是“美文舞蹈的、诗韵兼全的”一种艺术形式。

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

只要认真读一读《西厢记》《汉宫秋》等杰作中优美的曲词,就不难领略到这一点。

如明人何良俊评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之[圣药王]曲曰:“清丽流便,语人本色;然殊不浓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然而,元明杂剧毕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它的曲词必须与情境、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必须与表演艺术水乳交融。

《元曲选》的编订者臧晋叔谈到:“词本诗而亦取材于诗,大都妙在夺胎而止矣。

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

”杂剧展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故须兼收并蓄,雅俗共赏,便是所谓“情词稳称之难”。

王国维激赏《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等曲,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如此。

”王国维是真正读懂读透了元曲,他不仅将其当作戏剧的文学剧本来读,且当成美文来读:“由是观之,则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

广东省2018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2018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其贴在指定位置,然后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

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膩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

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

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

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

《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解析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解析

梅州市梅县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2018-18-26)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来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

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

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

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因此。

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

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问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持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阐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富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

梅州市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梅州市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梅州市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日前举行的2018年国际冬季运动会(北京)博览会上,京东方公司展示的8K超高清系统解决方案________。

由28块55英寸8K显示屏组成的巨幕,完美实现了超高清分辨率信号传输,________地展现了冰雪运动的美丽画面,让观者身临其境,________。

以前平面显示的最大缺陷是由于层次感缺乏、画面纵深感不强造成的,8K显示恰好补充了这一不足,其图像能够呈现自然的3D立体感,层次丰富。

随着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G)脚步的渐行渐近,8K超高清将成为5G时代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8K+5G”,在医疗领域可以更快调取超高清图像信息,开展远程会诊及远程手术,真正落实完善而高效的医疗解决方案;在博物馆以及展览馆等艺术展示领域,一些珍贵文物直接展示可能会加速其损伤,(),还可以实时传输超高清图像,在全球各地共享艺术佳作。

总之,8K解决方案在医疗、博物馆、美术馆等领域能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使各类“完美新视界”的精彩画面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 举世瞩目栩栩如生击节叹赏历历可数B . 举世闻名惟妙惟肖叹为观止历历可数C . 举世瞩目栩栩如生叹为观止历历在目D . 举世闻名惟妙惟肖击节叹赏历历在目(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以前平面显示的最大缺陷是层次感缺乏、画面纵深感不强,8K显示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其图像层次丰富,能够呈现自然的3D立体感。

B . 以前平面显示的最大缺陷是由于层次感缺乏、画面纵深感不强,8K显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其图像能够呈现自然的3D立体感,层次丰富。

C . 以前平面显示的最大缺陷是层次感缺乏、画面纵深感不强,8K显示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其图像能够呈现自然的3D立体感,层次丰富。

梅州市高三二检语文参考答案

梅州市高三二检语文参考答案

2018年梅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参考答案2018.5.1.B.【解析】A.“其中,礼是最重要的”属主观臆测,于文无据。

C.“模仿《汉仪》《大唐开元礼》”无中生有。

文章说我国现在需要像《汉仪》《大唐开元礼》一样能让人们参考或效仿的官修礼仪文本,但怎样编撰官修礼仪文本,文章并未提及。

D.原因不全面。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和贵族阶层阻挠”只是主要原因。

2.C.【解析】第四段中关于古代礼仪、礼俗的相关情况的阐述,并不能“论证礼仪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一观点”。

3.A.【解析】“下至士人”理解错误。

根据文意,士人之礼并非产生于周代,而是在周代以后。

4. B.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本题中,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

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

“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

D项错在“惭愧”和“不满”,没有此意。

5. 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泪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

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解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考查段落的作用。

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

前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后怀抱巨石自沉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

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高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会员独享】

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高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会员独享】

东山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4页,21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语言基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押解./解.数绯.闻/蜚.声噤.声/情不自禁.B.炮.烙/炮.制回溯./朔.风沮.丧/含英咀.华C.单薄./薄.暮赎.罪/渎.职赝.品/义愤填膺.D.伺.候/伺.机诠.释/栓.住箴.言/三缄.其口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抓住学生对社会认识不深,把学生作为诱抢的对象,在校学生要提高防范意识。

B.中国渔政311船入列使用后,将负起专属经济区巡航管理,西南中沙的护航护渔、北部湾联合监管和渔业突发事故的救援工作。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这次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被否决,是从反垄断的角度进行的一次技术层面的操作,并不涉及贸易保护或是限制外资的问题。

4.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任何意欲走向清明的权利,必然以透明为首要条件。

②惟其如此,监督的社会化才是可能的,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超越于社会监督之上才是可能的。

③也就是说,真正的公开是面向全社会的。

④如同官员应公开其财产一样,政府应当公开其财政收支与预算。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集训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集训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集训1.【2016全国1卷】《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2017全国3卷】《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4.【广东省深圳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又以“木”“金”为喻,认为“_________________”,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5. 【2019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6.【2020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测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8.【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省梅州市东山中学高二级月考语文试卷

广东省梅州市东山中学高二级月考语文试卷

2018届高二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

2、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上交,自留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中国的选秀文化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

这既是近年来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问题所致,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接近,观众的印象模糊,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而且,观众对于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又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造成了选秀节目的瓶颈。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

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

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高三热身考试(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 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 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

”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

在传统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

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便建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

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

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

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

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

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答案】1. B 2. D 3. A【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

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C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D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

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

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故选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故选A。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首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类题主要从细微处考核,答题时要先阅读题干及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用的内容,然后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

比如本题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背后的子弹包利民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

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

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

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

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

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

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

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

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

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

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

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

他只是本份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

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

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

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

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

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

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

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

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

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

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相。

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

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

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

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

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

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

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

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

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

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

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

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

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

两人对视了一发。

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

战场上,两个身影正所向披靡。

4.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 班长赵锐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是因为他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不仅因为钱万里有时做错事,还因为他对钱万里存在偏见。

B. 钱万里带着寒意的目光,赵锐“已看过多次”,从侧面表现了钱万里心中恨意在不断累积。

C. 小说几次写到钱万里枪口的“晃动”“抖动”“对准”等细节,表现了钱万里心理的微妙变化。

D. 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人性复苏、互相救助结尾,情节巧合离奇,给读者留下无穷悬念。

5. 小说中的钱万里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6. 小说以“背后的子弹”为题目,有何用意?【答案】4. D 5. (1)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心中没有温暖,也不相信别人,外表冷漠,不讨好人。

(2)心存报复却又良知未泯,最终战胜仇恨而人性复苏。

(3)做事本分沉默(4)枪法准,单兵作战能力强。

6. (1)形象地呈现了小说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小说情节都围绕它展开;(2)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隐喻人性深处的偏见、猜忌等恶念,使小说主题深刻,发人深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