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峨眉山实习报告小结

峨眉山实习报告小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在峨眉山的实习活动。
这次实习不仅让我对峨眉山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对于我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峨眉山的各个景点,如报国寺、伏虎寺、峨眉学院等,深入了解了峨眉山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绘图,对峨眉山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对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参观了峨眉山的不同景点,并分析了其规划和设计的特点。
通过这些实地考察和分析,我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此外,实习期间我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一起学习、探讨和实践。
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沟通和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
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和经验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对峨眉山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次实习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相关专业学习的热爱,也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相信,这次实习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将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帮助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峨眉山实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对峨眉山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保护和利用好峨眉山的资源做出自己的贡献。
峨眉山实习报告

峨眉山实习报告
我是一名大学生,在暑假期间有幸到峨眉山进行实习。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山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这次实习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峨眉山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风光,收获颇丰。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接待游客、解说峨眉山的历史文化、协助景区管理等工作。
通过与游客的交流,我了解到峨眉山以其险峻的山峰、悠久的佛教文化和丰富的历史而闻名。
我还参与了峨眉山的文化活动,如观看了佛教法会、学习了峨眉武术等,这些经历让我对峨眉山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文化和历史,峨眉山的自然风光也让我留恋忘返。
在实习期间,我有幸登顶峨眉山主峰,俯瞰群山环绕的壮丽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壮美。
我还游览了峨眉山的溪流、瀑布和森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峨眉山的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我深深感受到了峨眉山的魅力,也更加热爱这片美丽的土地。
我相信这次实习经历将对我的人生产生
深远的影响,我会永远珍惜这段宝贵的经历。
感谢峨眉山给予我这次难忘的实习机会。
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范本3篇

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范本3篇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范本篇1今年开学初,我们资源勘查工程2004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
整个实习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技能得到培养和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们进行实习的具体地区是重庆市北碚区。
在这里,我们连续进行了为期四周的野外实习,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组织学生对观测路线上的各种典型地质现象和沉积相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实习期间,我们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野外记录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实习结束后,又对学生的所写的调查报告进行了批阅。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同学们基本上学会了应该如何进行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对沉积相的研究;如何确定野外的地质观察点,在一个观察点上如何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如何写每天的调查总结,如何根据在一个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记录绘制该区的地形图和构造等值线图。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很长时间了,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了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们同学中有很多从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
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是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
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
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们时刻记得复习。
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
我起初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特别是在后期回校后整理资料,图也绘不出来。
峨眉山地质实习工作报告7篇

峨眉山地质实习工作报告7篇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1我是一名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2008年毕业于桂林工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专业,毕业后就职于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一总队地勘院物化探项目组。
到2009年7月工作已满一年,在这短暂的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学校里无法学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参加的工程在这一年之中,我参加了徐家沟南部铁矿磁法测量1平方公里,金子山对传湾铜矿、金洞子、红岩山激电测井5口,陶家沟金矿充电测量0.5平方公里(充电激发激化法已完成),也参加了雪花太坪铅锌矿以及徐家沟南部激电物探成果编写等工作。
二、对专业知识的提高我是学物探专业,也就是地球物理勘探。
在学校只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实践的机会很少,工地是我学习和实践的好地方。
到工地后发现以前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太肤浅,实践起来十分困难,在工地我就向师傅虚心的请教,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问,经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系统地学习了磁法、激电、充电、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吸收教训,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参加工作的体会以前听说物化探干活累,工人十分辛苦,来到地勘院后感受到了工人们的辛苦,物化探师傅们就用四个特别来形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
前辈们一年四季在外施工,照顾不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他们任劳任怨地工作,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必须学习的。
在和前辈的交流中我学会了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做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感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要细心、认真,作好每一步工作,对野外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等流程要熟悉,对图纸要熟悉,对规范更要熟悉,还要继续学习和工程相关、和专业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峨眉山实习报告 5

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其气候除受辐射,大气环流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峨眉山在“峨眉平原”的西南尽头陡然屹立,座西向东,南北走向,西面为二三十度的缓冲斜坡与西部群山接壤,东边为陡峭的摄身崖,面对三江平原,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三大主峰海拔三千余米,高出峨眉城区十千六百余米,在城区西南角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长驱直入,加之地形条件和地理环境对降水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影响,造成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的气特点,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名扬四方的“华西雨屏”。
同时使气候要素的分配亦呈现出显著差别,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具有从亚热带至亚寒系统带谱的气候整体。
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的下属亚热带气候;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
山顶和平坝,山麓温差较大,大约相差14℃,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度。
峨眉城区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4.3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度左右。
峨眉山顶月平均气温从11月到下年3月都在零下,最冷月1月,为零下6度,最低气温为零下20度左右。
7月平均气温为11.8度,最高气温为20度左右。
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一般是10月到次年的4月,峨眉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
以下用具体数值说明:1.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低)气温对照表(1951-1980):(单位:°C)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月平均温度山脚 6.9 8.7 13.3 18.0 21.6 24.1 26.1 25.7 21.9 17.6 13.3 8.8山顶 -6 -4.9 -0.7 3.3 6.1 9 11.8 11.2 7.8 3.4 -0.9 -3.8极端最高温度山脚 18.7 22.5 29.5 34 37.9 37.2 36.9 38.3 35.1 29.2 24.6 20.8山顶 19.2 18.5 23.1 22.1 20.7 21 22.4 23.4 19.3 19.5 16.6 16.3极端最低温度山脚 -3.3 -1.7 1.5 2 10.6 13.7 16.2 5.6 13.3 10.2 2.2 -4.4山顶 -20.9 -17.8 -13.8 -12.9 -5.5 -1.1 3.2 0.3 -3.1 -10.5 -14.7 -19.3注:①年平均温度:17.2°C(山脚);年极值:3°C(山顶)②极端最高温度:山脚28.3°C(1953.8.18);山顶23.4°C(1951.8.6)③极端最低温度:山脚-4.4°C(1975.12.5);山顶-20.9°C(1956.1.9)2. 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雨量对照表(1951-1980):(单位mm)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全年山脚 13.5 24.6 41.3 87.6 127.4 174.1 356.5 420.2 171 83.6 37.9 16.9 1555.3山顶 17 26.5 54.9 114.9 173.7 238.9 399.8 470.3 234.6 122.3 49.4 20.6 1922.83. 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湿度对照表(1951-1980):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全年(平均)城区 80 80 76 75 74 77 82 81 83 84 82 85 80山顶 75 80 82 86 88 86 88 89 91 92 88 78 804.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日照对照表(1951-1980):(单位:h)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全年城区 47.7 47.4 78.2 98.4 92.4 99.2 139.6 156.8 66.9 41.1 40.3 40.5 951.8山顶 145.5 126.8 152.1 135.7 93 86.9 124.4 119.4 85.4 79.3 102.6 146.9 1398.1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峨眉山地质博物馆峨眉山的植物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具有世界意义,特别表现在:(1)峨眉山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从山麓的常绿阔时林,向上依次见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至暗针叶林。
地质实习报告峨眉山

地质实习报告:峨眉山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我们对地质学理论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学校组织了一次为期一周的峨眉山地质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在野外实践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地点及概况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圣地。
地理坐标为东经103°24′~103°42′,北纬29°21′~29°40′。
峨眉山地区地层发育,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地质现象。
三、实习内容及成果1. 地层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沿着预定的路线,观察了峨眉山地区的地层。
从新到旧,主要有第四系、侏罗系、白垩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和震旦系等地层。
各地层在岩性、颜色、层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层资料。
2. 构造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多种构造现象,包括褶皱和断层。
褶皱主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等。
这些构造现象为我们研究峨眉山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3. 岩性观察峨眉山地区的岩性丰富多样,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等。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对不同岩性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掌握了各种岩性的特征。
4. 地貌观察峨眉山地区地貌复杂,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观察了山地地貌、河谷地貌等地貌类型,了解了地貌与地层、构造之间的关系。
四、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峨眉山的地质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层、构造、岩性和地貌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在野外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次实习还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地质工作的艰辛和重要性,激发了我们对地质事业的热爱。
总之,本次峨眉山地质实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峨眉山实习报告 3

第二部分峨眉山峨眉山区是我们此次野外实习的重点,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
峨眉山雄镇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具体位置29º26ˊN 103º26ˊE。
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高插入云。
千百年来,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著称于世。
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部分(一)地层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
总厚度达7490.32米。
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前震旦系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
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震旦系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
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
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1)喇叭岩组(ZbL)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
(2)洪椿坪(Zbh)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寒武系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
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
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
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
峨眉地质实习实验报告

峨眉地质实习实验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观察峨眉山的地质现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地点为四川省峨眉山。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前,指导老师对实习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地质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内容、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野外生存技能的培训,如野外定位、测量、采样等。
2. 实习过程(1)地层观察在峨眉山,我们观察到了多种地层,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不同地层的特征,如沉积岩的层理结构、变质岩的矿物组合和火成岩的岩相学特征。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使用地层对比的方法,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2)地质构造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多种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和岩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不同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和特征。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仪进行地质构造的测量和记录。
(3)岩矿鉴定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采集了多种岩石和矿物样本。
在实验室里,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化学分析等方法,鉴定了岩石和矿物的种类、成分和结构。
这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岩石和矿物的特征,提高了我们对地质材料的识别能力。
(4)地貌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了峨眉山的的地貌特征,如峡谷、峰林、溶洞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并学会了使用地形图和遥感图像进行分析。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地质现象,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地质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
五、实习总结本次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们的专业素养,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目录第一章实习区概况 (3)1.1 峨眉山简介 (3)1.2 峨眉山地质 (5)1.3 峨眉山地貌 (14)1.4 峨眉山气候 (15)1.5 峨眉山水文 (17)1.6 峨眉山动物资源概况 (18)第二章实习目的及要求 (18)2.1 实习目的 (18)2.2 实习要求 (19)第三章实习路线、时间、地点、组织单位 (19)3.1实习路线 (19)3.2实习时间 (19)3.3实习地点 (19)3.4组织单位 (19)第四章实习内容 (20)4.1 峨眉山植物 (20)4.2峨眉山土壤 (23)第一章实习区概况1.1 峨眉山简介峨眉山区是我们此次野外实习的重点,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主峰为金顶。
最高峰万佛项,海拔3099m。
相对高差近2600m。
面积154km2,外围保护区域面积为469km2。
地理坐标为103°20′E,29°30′N,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是长江上游唯一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之地,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古时称作蒙山、牙门山,被誉为“震旦第一山”。
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
峨眉山,距成都160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总称。
因大峨山、二峨山远望相对如娥眉,故称峨眉山。
英语E-mei, Mount 亦作Mount Emei。
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
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
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
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
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
峨眉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全山形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故有“雄秀”美称。
因为高度可观、面积庞大,登山路线几近百里,对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战。
近年来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轻松登临,去极顶俯瞰万里云海,在金顶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
佛光是峨眉山最壮美的奇观。
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数十处,寺内珍藏有许多精美的佛教瑰宝。
许多笃信佛教的老人不辞艰苦,一步一歇,历经十数日始上山顶。
无数慕名猎奇的游客远涉重洋,几经周折,始满数载愿惬意离山。
峨眉山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成为人们探奇揽胜、求仙修道的理想处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1996年,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峨眉山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
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
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使唐代诗人李白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
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
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
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
峨眉新十景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滩、名山起点。
无不引人入胜。
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
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
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
置身峨眉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叹。
佛教文化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状如五瓣莲、建寺最早、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的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
地处四川盆地绵延数百里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峨眉天下秀”是普贤菩萨道场。
孤悬碧海清波之中的“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
号称有四百八十寺的九华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峨眉山,汉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庙。
他们把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相信峨眉是普贤菩萨显灵和讲经说法之所。
据佛经载,普贤与文殊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文殊表“智”,普贤表“德”。
普贤菩萨广修十种行愿,又称“十大愿王”,因此赢得“大行普贤”的尊号。
普贤菩萨形像总是身骑六牙白象,作为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
普贤菩萨名声远播,广有信众,菩萨因山而兴盛,山因菩萨而扬名。
相传东汉时,山上已有道教宫观。
峨眉山被尊为普贤菩萨道场后,全山由道改佛。
东晋时期,高僧慧持、明果禅师等先后到峨眉山住锡修持。
唐、宋时期,两教并存,寺庙宫观得到很大发展。
明代之际,道教衰微,佛教日盛,僧侣一度曾达1700余人,全山有大小寺院近百座。
至清末寺庙达到150余座。
近两千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成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佛教圣地。
峨眉山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僧徒多是临济宗、曹洞宗门人。
峨眉山佛教音乐丰富多彩,独树一帜。
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八大寺庙。
尼众修行的寺院有伏虎寺、雷音寺、善觉寺、纯阳殿、神水阁。
寺庙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浇、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重达62吨,高7.85米,为宋朝时铸造,已有上千年历史,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
此外古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
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中的地位以自然风光优美、佛教文化浓郁而驰名中外的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的特色,雄踞于中国名山之列并为其中姣姣者。
(1)雄:高大的形体,雄伟的气势,引起崇高的美感。
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缘平地拔起,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m,相对高差2600m,与五岳中最高的华山相比,仍高出1000多m,所以历代称之“高凌五岳”。
峨眉主峰三峰并立,直指蓝天,气势磅礴。
登临金顶,极目眺望,或群山叠叠,或云海茫茫,变幻无穷,令人心旷神怡。
(2)秀: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交汇地区,植物垂直带谱明显,植物种类繁多,类型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达87%以上。
山中峰峦叠障,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山体轮廓优美,线条流畅,景色多姿多彩。
在天下各大名山中,其繁茂的植被景观,堪称第一。
(3)神奇:峨眉山这个“普贤道场”的佛门圣地,浓郁的佛教文化色彩使它笼罩在一片神秘的宗教气氛之中。
而神话传说,以及戏剧、诗歌、音乐、绘画、武术等的渲染与传播,使这座佛国仙山的神奇色彩更加虚幻莫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寺庙建筑与自然景观有机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这在中国名山中实为首届一指。
峨眉山奇特的气象景观如金项的云海、日出、佛光、圣灯、朝晖、晚霞,以及雷洞烟云、洪椿晓雨、大坪霁雪、雨湘雾湘等,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堪为中国名山之首。
峨眉山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机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给人们美的享受与熏陶,使之成为人们崇拜与讴歌的对象而名扬天下。
1.2 峨眉山地质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莫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的现代地貌。
峨眉山的地层从前寒武纪(中国通称震旦纪)以来,除缺失中、晚宴陶世、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
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沉积相标志和大量生物化石,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地史资料。
峨眉山麦地坪剖面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研究碳酸盐台地沉积相的研究中、卞三叠统龙门洞剖面对潮坪沉积相的研究;晚二叠世基性岩浆喷溢的峨眉山玄武岩对大陆裂谷作用,上地慢深部过程,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已成为中外学者进行地学科研的基地。
峨眉山独特的地质特性,为多种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的地貌自然景观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构造——岩石地层背景产生不同的地貌成因类型。
其主要类型有:构造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岩溶地貌和构造剥蚀台地等是峨眉山的主要地貌类型。
多样的地貌类型产生了多样的自然地貌景观。
从而使峨眉山赢得了“秀甲天下”的赞誉。
1.峨眉山地质发展史: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
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就其地质发展作以下介绍: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
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
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
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
这个时期,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开始诞生,现在洪椿坪附近的岩石上,尚可清晰地看到藻类的化石遗迹。
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
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