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概念分析5对,20分;单选10个,10分;填空20个,10分;判断改错,10分;简答,6个,30分;论述2个,20分。
1.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34-1942年发起“八年研究”,泰勒总结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四个基本问题。
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内容: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2.如何理解课程的概念(课程本质观)?课程是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材料、进度与目标的总和。
课程即教学科目(学科本质观);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活动本质观);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目标本质观);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
3. 显性课程是事先计划、规划的课程。
隐性课程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是通过课程表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学校教育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静悄悄地、润物细无声地作用于学生,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 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综合课程采用合并相邻学科的方法,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减少教学科目而编订的课程。
它的形式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指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统。
2001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5.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概念辨析及其分类?·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又叫“分科课程”。
它符合认识规律,能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知识,有效完善个人知识结构,但较抽象,不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明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和相互关系,理解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并能运用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形成对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择取、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教学组织与评价、教学管理与教学设计的兴趣和能力。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课程与教学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敏锐地发现课程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创新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3
4
5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资料
(1)钟启泉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2)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首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A )A.博比特B.查特斯C.哈里斯D.泰勒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赫尔巴特B.布鲁纳C.施瓦布D.杜威3.“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C )A.活动分析B.解放兴趣C.八年研究D.泰罗主义4.提出“课程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C )A.艾斯纳B.斯宾塞C.韦迪D.布劳迪5.以下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代表的是(B )A.罗杰斯B.布鲁纳C.杜威D.克伯屈6.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C )A.目标分析B.工作分析C.活动分析D.过程分析7.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D )A.夸美纽斯B.卢梭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8.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是属于(D )A.主体取向的评价B.客体取向的评价C.目标取向的评价D.过程取向的评价9.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D )A.上课B.被动作业C.训练D.主动作业10.施瓦布主张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C )A.课程专家B.教材专家C.课程集体D.教师11.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称为(B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游离性评价1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A )A.学科B.目标C.计划D.经验13.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D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B.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C.卢梭《爱弥儿》的出版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14.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是(A )A.强调学科结构B.强调学科知识C.强调学生心理D.强调学生兴趣15.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B )A.课程解读范式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评价范式D.课程实施范式16.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C )A.初级学习B.分散学习C.高级学习D.集中学习17.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C )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轮形课程D.广域课程18.“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在课程变革中的(B )A.地位平等问题B.权利关系问题C.义务关系问题D.利益关系问题19.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A )A.情境教学B.非指导性教学C.范例教学D.程序教学20.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C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2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B )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D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宁波大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2017--2020年初试考研真题

(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科目代码:841 总分值:150 科目名称: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 1 页共3 页(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科目代码:841 总分值:150 科目名称: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 2 页共3 页(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科目代码:841 总分值:150 科目名称: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 3 页共3 页宁波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B卷)(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科目代码:841科目名称:小学课程与教学论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一、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格1分,共15分。
1.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2.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本质的一对关系。
3.从教育的角度讲,课程的价值在于、、。
4.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伯尔提出了。
5.行动研究的特点是、、。
6.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
7.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课程2.教学3.有效教学行为4.隐性课程5.对话教学6.课程开发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9分,共45分。
1.小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是什么?2.简述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简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
4.简述小学课程评价的功能5.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案例请谈一谈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认识。
2.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并结合所教学科举例说明如何运用。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共20分。
材料:一位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师说》一课时,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啊?”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事多,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住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就行了。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论述题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
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征是什么?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是什么?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自的涵义。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课程编码:16A04051 学分: 1.0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计划学时:16 其中讲课:16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推荐教材:刘欣,孙泽文,严权主编,《课程与教学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参考书目: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旨让师范类专业学生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价值和基本策略,正确认识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掌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为从事教学工作奠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教学目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模式、课程和教学评价及课程开发等内容。
2、通过课堂讲授与观看优质课视频要求掌握说课的方法、掌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
3、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能形成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
要求学生完成说课的视频录制和作业,完成期末考试。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位,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要素,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进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研究对象;要素;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授课内容]一、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与任务三、课程与教学论基本要素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五、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六、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含义,了解课程的不同形态,掌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涵义及其不同取向,掌握课程目标和内容确定的依据及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提纲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标志:“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F. Bobbitt)出版《课程》(The Curriculum)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初~1950s):(1)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activityanalysis)。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分七个步骤,思想与博比特大致相似。
(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他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顺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他们。
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更强调人类所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而查斯特为"活动分析"。
"工作分析"主要是对人类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而且包括非职业领域。
宁波大学84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2017--2020年考研真题

A. 融合课程 B. 潜在课程 C. 活动课程 D.基本课程
2.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 )
A. 课程方案、课程编制和教材 B.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C. 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和教材 D. 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教材
3.主张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强调在活动中学习是( )的主张。
A. 学科中心课程论
4. 请简述课程管理的几种模式。
5.请简述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价的改革发展趋势。
四、材料分析题(24 分)
2001 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 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 美术)等课程”。请基于你对综合课程概念和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理解,以上述材料中提到的 某一门课程为例,分析该课程是如何体现综合课程理念?并谈谈为什么在小学阶段要强调以综合课程为 主?
别教学为主
7.下列课程论学者中,哪位学者不属于“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 )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派纳 D.泰勒
8. 我国当代“情境教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李吉林 B.于漪 C.李镇西 D.窦桂梅
9. 2001 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性质上不属于( )
、
。
3. 小学教学组织的基本类型是
、教学组织的发展类型有:分组教学、
、
。
4.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范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塔巴(H.Taba)将选择范围概括为
和学习经验。
5. 按照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小学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划分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简答题
2.案例(材料)分析题
2.论述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两者关系及其发展历史
2.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相关要求
3.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能
4.解读有效教学行为
5.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解决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与评价以及学生学习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第一节课程开发
第二节课程设计及其取向
第三节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和准则
第二节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课程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教学组织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第一节课程实施
第二节改善课程实施的策略
第三节教学过程
第四节教学方法
第五节学习方式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课程评价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课程评价的类型
第三节课程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第四节教学评价的涵义、对象和原则
第五节课堂评价的对象与技术
第七章有效的教学行为
第一节教学行为分类框架
第二节主要教学行为
第三节辅助教学行为
第四节课堂管理行为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 《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汪霞、王文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有效教学》,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