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质量 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 6.1质量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 6.1质量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6.1质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知道什么是质量,并了解质量的重要性;2. 掌握测量质量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工具;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测量质量的基本单位;2.运用质量单位和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质量?2.质量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工具;3.实际应用: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质量的概念,通过提问学生对质量的了解程度,并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质量,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克(g),并说明克的等于关系。

•介绍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如天平和磅秤,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用天平或磅秤测量各种物体的质量,并记录结果。

•提供多种质量测量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与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质量与物体的其他属性之间的关系,如大小、形状等。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解决其他质量相关的问题。

5. 总结(5分钟)•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和测量质量的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质量进行观察和测量。

五、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正确使用质量测量工具、准确测量质量、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完成练习题的准确率和时间。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质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质量,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测量质量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质量测量工具,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拓展与应用环节,有部分学生对质量与物体其他属性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强化。

此外,教师在评价方面可以更全面地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6.1 质量》教案

《6.1 质量》教案

物理新教材《6.1 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②了解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实际操作天平,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②通过使用天平,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二、教学重点①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三、教学难点①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认识.②质量的单位换算、科学计数法的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教具投影仪、天平、砝码、钢尺、钢钉、铁块、铁锤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我们周围的世界五彩缤纷,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观察铁锤、铁钉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物体含有这种材料多?又如书和练习本都是由纸组成的,它们所含的纸的多少一样吗?可见,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在物理学上如何表示这种区别呢?能精确测量吗?出示铁钉、桌子、铁锤、凳子,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在物理学中,像课桌、凳子这些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实物就是物体,而构成它们的材料——木头就是指物质,所以说,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二、进行新课1、质量的概念(1)质量的定义针对质量的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采用对比铁锤、铁钉;桌子、椅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明白“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从而归纳出质量的概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质量的概念。

课桌所含木头要比凳子的多,我们就说,课桌的质量比凳子的质量大。

接着出示实物:铁锤和小铁钉哪个质量大?所以,物体所含物质越多,它的质量就越大,所含物质越少,质量就越少,那同学们可以准确的来描述一下质量的概念了。

总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的单位: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t),比千克小的单位克(g)、毫克(m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1《质量》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1《质量》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质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
4.设计合理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质量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1《质量》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属性、掌握基本的物理量有重要意义。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质量的定义、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以及了解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体会质量的概念。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质量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在实验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量的知识。
2.小组合作探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量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他们在互动中学习和进步。
4.实践性教学: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通过设置合理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质量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关注他们在课后作业和实践中的应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质量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6.1质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6.1质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6.1质量一、教学目标1.理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2.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3.知道质量的守恒定律。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各种具有不同质量的物体(如铁块、木块、玻璃球等);3.不同质量的天平;4.计时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质量的思考:问题:什么是质量?怎样测量质量?思考讨论:学生进行短暂思考后,回答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测量质量可通过称重或天平的方式进行。

2. 概念讲解(15分钟)1.引入质量的概念,给出定义,并介绍质量的单位——千克(kg)。

2.通过实例解释质量的重要性,如质量是物体在地球表面上下运动的基础物理量。

3.讲解质量的测量方法,重点介绍称重和使用天平的原理和步骤。

3. 实验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提供一组不同质量的物体和一台天平。

2.指导学生通过称重和使用天平的方式测量各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3.引导学生观察结果,讨论不同物体质量之间的比较和关系。

4. 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15分钟)1.简要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实例和讲解,解释质量在物理变化过程中的守恒性质,如物体燃烧、溶解等情况下质量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场景。

5. 总结与拓展(1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和测量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应用场景和意义,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质量的更多知识和应用。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质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质量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6.1质量- 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单位为千克(kg)。

八年级物理上册6_1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6_1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6.1《质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⑴明白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⑵明白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和天平的使用。

二、能力目标⑴培育观看能力观看天平的构造,调剂天平的平稳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看游码的初始位置,观看游码在标尺上任一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⑵培育实验能力通过实验学会调剂天平,学会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明白利用天平常应注意的问题。

⑶.培育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所处的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⑷.培育思维能力利用实物的对照,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3、情感目标我国远在两千连年前的秦朝,就已有了测量质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天平的调剂和利用。

难点:质量是物体属性的熟悉。

三、教具天平及砝码、挂图、杆秤等。

四、教学进程(一)引入课题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木桌与木椅相较,哪个含的木材多?铝勺与铝锅,谁含有的铝多?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引出“物体”与“物质”,明白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分析与说明:一样学生平常没有注意区分“物体”与“物质”,通过以上实例,引导学生熟悉到木桌与木椅是物体,木材是物质;铝勺与铝锅是物体,铝是物质。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去体会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从而熟悉到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二)进行新课(1)分析上述引入:木桌比木椅含有的木材多;铝锅比铝勺含有的铝多。

由此得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PPT展现)(2)讨论几个问题:把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类形状,它的质量变不变?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把月球上的一块石头带回地球,这块石头的质量变不变?一块冰化成水,它的质量变不变?学生在讨论、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教师归纳: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大体的属性,与物体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的转变无关。

(PPT展现)(3)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数学课中学过的千克、克等单位,指出千克、克确实是质量单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6.1质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6.1质量教学设计
b.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困生,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c.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d.加强课后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b.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质量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书包、饮料瓶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这些物品的“轻重”。
2.学生分享自己的比较方法,教师总结并引入质量的概念,指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3.提问:“质量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等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质量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等有什么关系?
b.如何正确使用天平和电子秤进行质量的测量?
c.质量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质量测量、单位换算、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4.了解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熟练进行单位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质量的概念、测量方法等进行深入理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相互学习,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c.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上《6.1质量》创新教案实例教学

八年级上《6.1质量》创新教案实例教学

八年级上《6.1质量》创新教案实例教学。

1.创新教学法的背景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利用板书、教科书等方式传授知识,学生再通过对知识的复制和理解,进行掌握。

虽然这种方式收效明显,但是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疲劳、难以掌握知识等问题。

因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质量的兴趣,更好地吸收知识,创新教学方法的出现越来越受欢迎。

2.创新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多种创新教学方式,如场景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真正地理解质量的知识。

2.1.场景式教学法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老师采用了场景式教学法,为学生描绘了一个古代的千里传音的场景,要求学生在这个场景中仔细观察,并思考音传输的基本原理。

2.2.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为学生讲解了在制作水杯时为什么要用粥匙将杯子中的水掏干净。

这个案例设计了生活化的场景,更加容易为学生理解知识点。

2.3.互动式教学法在学习质量的知识过程中,老师也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讨论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质量的概念和应用。

3.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得出以下教学效果分析:3.1.学生成绩显著提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质量的知识点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更多地体现出自己的学习态度。

3.2.学生学习兴趣高在采用创新教学方法的课堂上,学生被更多的生活场景所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更好地激发,进而使得他们具有更高的学习效果。

3.3.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运用中,学生不仅能在注重细节方面加强掌握,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知识。

因此,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掌握能更加牢固。

4.学生中的典型案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创新教学方式,而这些方法都给学生带来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生小林在学习前无法理解质量的意义,但通过讲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场景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方式的使用,小林第一次发现质量的概念非常有用,能够用来解释物理现象,从而加深了对质量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1质量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1质量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质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
2.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3.设计有趣的实验,如“称量空气的质量”、“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质量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讲解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时,我不仅介绍了天平的结构、原理,还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从而加深对质量概念的理解。此外,我还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称量空气的质量”、“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质量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并掌握质量的概念。
4.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以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质量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让组员之间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思考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一个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去过超市购物?在购物时,我们常常需要知道商品的质量,那么如何准确地称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质量。”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如长度、面积、体积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008年6月3日,北京奥运圣火在湖南开始传递,“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手举“祥
云”火炬传递了第一棒。

“祥云”火炬的质量是()
A、985t
B、985kg
C、985g
D、985mg
5、称量前要把天平放在_________台上。

把游码置于标尺左端的_________处。

调节
_________,使横梁平衡。

测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在天平_______盘中。

用_______向______
盘中添加砝码。

并调节_________,直到横梁恢复_________。

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_________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_________。

6、小明同学在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首先取来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
如图甲所示的情况:
(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平调节平衡后,小明按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他操作时犯的两个错误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正错误后在称量过程中,又出现了如图甲所示的情况,他应______________。

(4)天平再次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他所称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____ g。





一、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世界五彩缤纷,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看桌子上的三个烧杯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烧杯含有这种材料多(如图甲)?再看钢尺、钢钉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物体含有这种材料多(如图乙)?又如书和练习本都是由纸组成的,它们所含有的纸的多少一样吗?可见,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在物理学上如何表示这种区别呢?能精确测量吗?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质量
交流讨论学生对上面“问题导入”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形成以下认识:
(1)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2)一把铁锤和一颗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
把铁锤比一颗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块木板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块木板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归纳总结(1)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

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天平的使用
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察,认识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主要构造
交流总结
(1)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2)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教师引导自学课本109页下半部分,讨论使用天平为什么这样要求?
交流总结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1)防止损伤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往盘里增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用后及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里。

(2)防止锈蚀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用手摸天平盘,不准把潮湿的东西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准直接用手拿。

2.学生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
分组实验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你所用的天平有没有检查天平底座是否水平的装置?应怎样调平?你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安装在什么位置?如果指针偏左,应该向哪个方向旋动平衡螺母?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就明白并学会了如何用天平称量质量。

交流总结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上,估测物体的质量,将适当的砝码轻放在右盘上,增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千万注意: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4)算出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表示的质量,即得出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液体的质量的步骤:
(1)用天平称出容器的质量m1。

(2)将容器灌上适量的液体后,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

(3)液体的质量m液=m2-m1。

注意:如果先测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倒去液体后再测容器的质量,那么由于容器内还有残留的液体,测量误差就较大,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不可取。

探究点四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实验探究
1.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

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2.一块冰放在杯子中,用天平测量其质量。

待冰熔化成水后再测量一次,看冰化成水后的质量有没有变化。

3.用天平称量室温下的铁块质量。

把这个铁块放在沸水中煮一段时间,取出擦干再称一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