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间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

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

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作者:商志晓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4年第10期文/商志晓习近平同志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势,系统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未来走向,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重要思想,对我们认识和增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华文明发展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在远古时代,早期文明仅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缓慢前行。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出现,文明之间开始有了交流、比较和借鉴。

当历史之船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后,文明的交流、比较、借鉴就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必然和必须。

也只有在不断交流、比较、借鉴中,文明才被注入生机、赋予活力。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文明诸要素在时空维度上的互动,是各种文明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过程。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合作与进步是主流,文明自身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特征,使得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愈加迫切、日益频繁。

各国人民借交流而增进理解、依互鉴而深化友谊。

不同的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秉承“和而不同,同而不化”的理念,践行“求同存异、携手共进”的交往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承认差异、尊重多元,在相互尊重的氛围里强化共识、共同进步,架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和平共处、共筑和谐的桥梁。

在交流互鉴中,人民获得了恒久信任和深厚友谊,文明则跃动着鲜活生命和蓬勃生机。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作为“历史的主要驱动轮”,文明交流互鉴使各种文明创造的丰硕物质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不再被封闭在狭窄的区域和人群中,而能够为全人类所共享,由此拉近了人类之间的距离。

中华文明在“西渐”中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加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火药则成为西欧市民阶层摧毁封建堡垒的有力武器,指南针引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

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解析版)

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热点剖析】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中学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中学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中学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临夏县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考试卷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文明体系如同百花齐放一般,独立却又包容,共生共存,一同构成了灿烂绚丽的人类文明;而各种文明之间并非完全对立冲突,彼此存在着交流融汇的契机。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就扮演着文明互鉴大会场的角色。

季羡林先生曾经在《敦煌学和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书中讲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不断向东西延展,在数千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中不断养护着东西方世界。

丝绸之路构建起了一架文明融合的桥梁。

和而不同,是文明互鉴的原则。

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

”由于个体认识的局限性,也因个体立场的不同,“君子”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许存在差异,但是彼此之间互相尊重。

这是古代先贤的做人准则,影响了中国社会数千年。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就对此作了一个完美的阐释。

莫高窟虽然是一所佛教殿堂,但是它并没有排斥其他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以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为例,在这个佛教殿堂里,工匠依据佛教典籍,对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加以改造和创新绘制出来,同时按照《山海经》等汉地典籍,又绘制了神仙世界的图像;不仅如此,他们还吸收了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中的图像元素,还有学者指出这里也可见来自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

开放包容,是文明互鉴的前提。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与借鉴。

文明的发展也不可能建构在“闭门造车”基础之上。

只有对外开放,互相包容,彼此之间才会增进了解,开展对话。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展示出无与伦比的大国风貌。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命题人:(考试用时: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

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②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③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拿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

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④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

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导写及范文两篇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导写及范文两篇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导写及范文两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漫画之父”斯坦·李和“武侠泰斗”金庸作为中西方英雄的造梦大师,创造了几代人心中不配的英、雄,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人们的共同文化情结。

斯坦·李用画笔、金庸用文笔为全球爱戴他们的人们打造了一个绚丽色彩、瑰丽宏伟的世界。

材料二著名的人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多材料式的作文题。

材料一讲的是“漫画之父”斯坦·李和“武侠泰斗”金庸的事例。

斯坦李:漫威之父塑造超级英雄惩恶扬善拯救世界。

金庸:塑造侠肝义胆的英雄,为国为民真侠客。

材料二讲的是费孝通关于文化多样性的理念,解读对待文化交流互鉴的态度,还有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我们可以联想到的素材:马可波罗游记,汉语桥节目,李子柒,外国的中国热,还有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等。

写作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文明交流互鉴是以国际视野来讲中国故事为什么?文化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支撑和心灵的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还有人类命运文明与共。

怎么做?尊重和谐共处,寻求智慧,并非傲慢偏见仇视强加。

【审题立意】(1)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

(2)多姿多彩共存,文明之美互(3)交流互鉴,造就多样文明。

(4)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

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

(5)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别人。

乐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阅读练习及答案

乐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

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首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重要思想。

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

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

”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

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

这首先是因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地位后,面临着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是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

逻辑学范式关注的是将具体内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简约的共同形式,某种形而上的绝对原则。

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是一个不断因主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

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然后将相对确定的客体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

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

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

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

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话”。

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在当今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中,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从文化的交流中,人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各自的文化传统,并且可以发现新的文化元素和思维模式。

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有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促进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甚至世界。

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成不可忽视的现实。

例如,中国茶文化、昆曲、京剧等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文化交流的热点。

此外,中国现代文艺在国际上也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例如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和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等也赢得了很多外国影迷,为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不仅对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高中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地位、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态,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有利于促进文明的进步。

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文明互鉴,都是需要双方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

这样的交流与互鉴可以使双方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对方的文化,同时吸收对方的先进文明成果,并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创造,创造出更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技术或者其他的成果。

例如在中医药的传播方面,中国的中医药学对于西方的药物学影响很大。

中医药学更注重的是身心和谐以及食疗调理,其治疗原理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追求病根和全面治疗。

而类似西方的药物学注重的是精准医疗,它的治疗原理主要是对症下药,因此有时会造成不良反应。

中医药在对中西医药学的交流和讨论中,注重的是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地治疗病患的目的。

最后,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也有助于推动和增强全球共同体的形成。

在当今世界日益多元化和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以促进相互学习和增长,从而不断地提升文化的质量和水平。

这样就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睦、繁荣和发展的全球共同体。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

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

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数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

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

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之间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阅读附答案
文明之间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
各民族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明。

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那么,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可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来理解。

根源于文明路向的不同。

“文明”是指人类在应对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成果的总和。

文明交流指的是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的活动过程。

任何民族的文明都不是完美的。

由于遭遇外部环境的挑战不同,文化禀赋的不同,思维趣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明景观。

对这一过程的揭示,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短短几百年时间,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本来是相互隔绝的各个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有先秦诸子百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这些地区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

雅斯贝尔斯实际上揭示了人类精神的“裂变”过程,即不同民族如何“分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

在“裂变”之前,人类的精神虽然完整却蒙昧不明。

“裂变”之后,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所谓的“相对真理”的困境。

因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文明交流史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文化自我中心论”者。

如19世纪后期,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文化也同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标准,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比较的,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

这种思想刚一提出就遭到“文化多元论”者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曾在或者正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立足于现实梦想的差异、文明交流的直接原因在于现实中不同民族梦想的差异性,甚至排斥性。

文明交流的深层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的沟通达成对现实的理解、和解。

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可以说就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和在时间上的继起而构成的活生生的画面。

这些文明形态之所以能够发展与延续,主要是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支撑的。

今天,中西方的沟通既是关乎未来的梦想的沟通,又是历史与文化的沟通。

着眼于共
同未来的应对。

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气候环境的异常问题等等,所有这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需要打破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性进行深度合作,在文明层面相互启发与借鉴。

“自视者不幸,自见者不明”,除了对自身文明固有的傲慢和偏见,人们又天然地对已有的文明有着“路径依赖”,这注定了此类问题在同一文明内部是无法解决的。

所以,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在文明交流中知己知彼,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才有可能形成应对未来的新思维。

人的生命活动的丰富性、开放性,决定了文明交流的无限可能性。

两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如果缺失了兼容创新的动力,那么它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在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中,才能携手应对共同的未来!
1.关于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呈现出的文明不同,而任何民族的文明都有缺陷,一个民族需要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

B.历史中不同民族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相对真理”的困境,
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

C.现实中不同民族梦想的差异性、甚至排斥性,使得文明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力求通过历史的沟通达成对现实的理解、和解。

D.人们又天然地对已有文明的“路径依赖”,成为文明交流的障碍。

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在未来找到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方案。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民族由于文明路向的不同,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才能创造本民族的灿烂文明。

B.在文明交流史上,一些西方学者曾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文化也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

C.人类共同应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气候环境的异常问题等等,都需要打破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性开展深度合作。

D.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无限可能性,两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

B.“文化自我中心论”者的思想观点,遭到了“文化多元论”者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C.人类历史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而构成的,人类社会则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所构成的。

这些文明形态能够发展延续,主要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支撑。

D.一个民族只有具有兼容创新的动力,才能在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中知己知彼,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防止“一条道走到黑”。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