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形成和发育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课件

砂土
壤土
A
B
C
砂粒
强
差
弱
良好
强
黏粒
差
强
好
不易耕作
【合作探究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读图分析:根据下图分析土壤形成的快慢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1)温暖、湿润地区:岩石风化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形成速度快。(2)干燥、寒冷地区:岩石风化速度慢,微生物活动不活跃,土壤形成速度慢。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地表,草类生命周期短,死亡的地上根茎和地下根系提供大量腐殖化的有机质,树木生长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生物组织内,残落物归还量不大。
分布南方丘陵,雨水淋溶作用强,含铁氧化物,呈酸性,网纹层发育明显,肥力低,但利于茶树、柑桔种植
南方红壤Southern Red Soil
东北黑土Black soil in Northeast China
黑土是世界最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植物生长,中国东北地区黑土地处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
黑龙江东北平原黑土地
【知识小结】土壤的分类与特点
腐殖质
东北平原北部
高温多雨
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
风力
垂直
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
序号
类型
组成
特点
耕作状况
A
______占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_____,保水、蓄水性能___,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___
易耕作
B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
通气、透水性能_______,蓄水、保肥性能_____
【凸显能力】
【凸显能力】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深度上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某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4.该省区最有可能是( )A.浙江 B.海南 C.河北 D.黑龙江5.该省黄壤中有机质主要集中在表层的原因是( )A.成土母质较薄,有机质集中在表层 B.主要植被为森林,枯枝落叶集中在表层C.降水丰富,表层土壤以下淋溶作用强 D.气候湿热,表层土壤以下分解作用强
壤土
A
B
C
砂粒
强
差
弱
良好
强
黏粒
差
强
好
不易耕作
【合作探究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读图分析:根据下图分析土壤形成的快慢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1)温暖、湿润地区:岩石风化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形成速度快。(2)干燥、寒冷地区:岩石风化速度慢,微生物活动不活跃,土壤形成速度慢。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地表,草类生命周期短,死亡的地上根茎和地下根系提供大量腐殖化的有机质,树木生长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生物组织内,残落物归还量不大。
分布南方丘陵,雨水淋溶作用强,含铁氧化物,呈酸性,网纹层发育明显,肥力低,但利于茶树、柑桔种植
南方红壤Southern Red Soil
东北黑土Black soil in Northeast China
黑土是世界最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植物生长,中国东北地区黑土地处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
黑龙江东北平原黑土地
【知识小结】土壤的分类与特点
腐殖质
东北平原北部
高温多雨
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
风力
垂直
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
序号
类型
组成
特点
耕作状况
A
______占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_____,保水、蓄水性能___,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___
易耕作
B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
通气、透水性能_______,蓄水、保肥性能_____
【凸显能力】
【凸显能力】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深度上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某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4.该省区最有可能是( )A.浙江 B.海南 C.河北 D.黑龙江5.该省黄壤中有机质主要集中在表层的原因是( )A.成土母质较薄,有机质集中在表层 B.主要植被为森林,枯枝落叶集中在表层C.降水丰富,表层土壤以下淋溶作用强 D.气候湿热,表层土壤以下分解作用强
《土壤形成过程》PPT课件

生物迁移
图5-6 土壤形成发育中生物迁移示意图
图5-7 成土过程中物质迁移转化图 式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 净能力。 土壤发生学认为,土壤形成过 程实质上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 程的对立和统一。土壤形成的标志是含 腐殖质层次的出现和有机-无机复合体的 形成。
土体物质 的输出
各种不同的土体构型。 各种土壤的剖面都是由特定的,并有内在联系的发生土层所组成,
从而形成一定的土体构型,是野外鉴定土壤类型的基础。
—— 各种具体的成土过程都会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模式土层。
—— 各种具体的成土过程都发生于土壤剖面的某一层位,但又与整个 土体的物质运动相联系。
—— 某一具体土壤类型,可以包括一种或几种成土过程。
“岩漆”阶段→“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5.2 主要成土过程
2、腐殖质化过程:土壤中的粗有机质物质,如植物的 根、茎、叶等分解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3、粘粒化过程:土体中的矿质颗粒由粗变细 而形成粘粒,以及粘粒在剖面中积聚的过程。 可分为:
① 残积粘化过程:粘粒未经移动,原地发生的粘化。 ② 淋淀粘化:上部形成的粘粒经机械淋洗聚积在下部土层。
9、盐化过程:指成土母质中可溶性盐被淋洗 到地下水中,并随地下水流动迁移到排水不畅 的低洼地区,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情况下, 盐分由被上行水携带到土体表层聚集的过程。
10、碱化过程:指钠离子在土壤表面的累积, 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物理性质恶劣的 碱化层。
11、熟化过程:指在人为干预下,土壤兼受自 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进行的土壤发 育过程。
土体物质与 能量的输入
土体内部物质和 能量的转化
图5-8 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迁移和转化示意图
土壤的形成(共76张ppt).ppt

海拔、坡向影响的水热状况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020·1月浙江选考)如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
要素的关系图”。完成7~8题。
7.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B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8.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B
空气和水分 两者随外界气候条件此 消彼长,并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 况。
空气 20﹪30﹪ 列1, 空气, 25, 25%
矿物质 45﹪
列1, 矿物质, 45, 45%
水分 列1, 水, 25, 25% 20﹪30﹪
有机质 5﹪
列1, 有机质, 5, 5%
成土因素
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度 缓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率慢,土壤厚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较多,温度状况较好,蒸 坡 发量相对较大,水分较差。 向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较少,温度较低,蒸发量
相对较小,水分较好。
判断A、B两种土壤的
❷
位置,并说出依据。
A
❶
B
川西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氮、磷组分含量大体呈现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的
5.图示王高镇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
化特征是
B
A.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B.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
C.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D.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
6.蔬菜大棚种植的前期,图示深度范围浅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富集明显快于深
层的原因是
C
①高温高湿环境 ②雨水淋洗很少 ③复种指数较高 ④有机肥施用量大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020·1月浙江选考)如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
要素的关系图”。完成7~8题。
7.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B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8.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B
空气和水分 两者随外界气候条件此 消彼长,并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 况。
空气 20﹪30﹪ 列1, 空气, 25, 25%
矿物质 45﹪
列1, 矿物质, 45, 45%
水分 列1, 水, 25, 25% 20﹪30﹪
有机质 5﹪
列1, 有机质, 5, 5%
成土因素
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度 缓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率慢,土壤厚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较多,温度状况较好,蒸 坡 发量相对较大,水分较差。 向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较少,温度较低,蒸发量
相对较小,水分较好。
判断A、B两种土壤的
❷
位置,并说出依据。
A
❶
B
川西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氮、磷组分含量大体呈现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的
5.图示王高镇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
化特征是
B
A.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B.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
C.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D.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
6.蔬菜大棚种植的前期,图示深度范围浅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富集明显快于深
层的原因是
C
①高温高湿环境 ②雨水淋洗很少 ③复种指数较高 ④有机肥施用量大
土壤形成与发育

第七章土壤形成与发育
土壤形成与发育
土壤的成土因素可分为: • 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存在于一切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自然土 壤。 • 人为成土因素
在人类社会活动的范围内起作用,对自然 土壤进行改造,可改变土壤的发育程度和 发育方向。
↓
“苔藓”阶段:
↓
原始土壤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母质,能量的基本 来源是气候,生物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 量交换,地形和时间以及人为活动则影响 土壤的形成速度和发育程度及方向。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 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成土 过程。
“岩漆”阶段:
↓
“地衣”阶段:
土壤形成与发育
土壤的成土因素可分为: • 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存在于一切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自然土 壤。 • 人为成土因素
在人类社会活动的范围内起作用,对自然 土壤进行改造,可改变土壤的发育程度和 发育方向。
↓
“苔藓”阶段:
↓
原始土壤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母质,能量的基本 来源是气候,生物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 量交换,地形和时间以及人为活动则影响 土壤的形成速度和发育程度及方向。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 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成土 过程。
“岩漆”阶段:
↓
“地衣”阶段: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ppt课件

13
精选ppt课件2021
14
土壤具有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同时是一个从 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 质实体,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环境间进行物质、 能量的输入和转化。
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繁殖的自然基地,是植物、 动物生活、繁衍的场所。
因此,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必需的生产 资料,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和产物,是重要的自然资 源。
精选ppt课件2021
6
学习重点
精选ppt课件2021
7
精选ppt课件2021
8
1.1 土壤及其肥力
➢ 中国古代土壤:万物自生焉则曰土
周礼:“万物自生焉则 曰土”
说文解字:“土者,是 地之吐生物者也”, “二,像地之上,地之 中”, “|,物出形 也”,。
周礼:“以人所耕而树 艺焉则曰壤”
土壤地理学
精选ppt课件2021
1
课程目标
➢ 介绍土壤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土壤的组成及基本 属性
➢ 分析土壤发生、发育及分异过程,掌握土壤形成与地 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 熟悉国内外土壤分类体系,了解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 分布、形成过程和基本特性
➢ 树立综合自然地理观,认识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 的重要作用和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 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 表层(赵其国 1996)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 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 薄层(Garrison S. 1992)
精选ppt课件2021
11
精选ppt课件2021
12
精选ppt课件2021
土壤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由岩石每形成1cm厚的土壤约需300年之久。
17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各种碎屑、矿物质颗粒、
固相
无机盐组成,占固相的 90%-98%。
有机质: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残体及其腐败
的物质组成,占固相的 2%-10%。还有 各种土壤生物。 土壤包括 液相:土壤水(土壤溶液):由地上水、地下水进入土壤中
22
一、 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2.各级土粒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砂粒: a.粒径>0.05mm,通透性能好,但毛管水上升 高度低。 b.单位体积的比表面积小,土粒间成对物质间的吸 持力弱,故土壤松散,易于耕耙,保水力差,易 干旱,胀缩性小,无可塑性等。 c.无吸附Ca、Mg、K、NH4+等离子的能力。
(二)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地、不断地供应和 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料、空气 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6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可分为: 自然肥力:单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土壤肥力。
随着生物量增加,各种营养元素、能量也逐渐聚集在 母质表层,从而逐渐使母质中积累和保存了植物生长 发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并具备肥力因素,从而 使母质发展为土壤。
15
成土过程
冰
坡
积
积
物
物
湖 积 物
海 积 物
洪 积 物
风 积 物
各种类型母质
各种泥土
各类土壤 16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
1. 农业土壤的含义
26
二、土壤矿物质
(二)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指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由原 生矿物进一步分化后再重新形成的矿物。
17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各种碎屑、矿物质颗粒、
固相
无机盐组成,占固相的 90%-98%。
有机质: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残体及其腐败
的物质组成,占固相的 2%-10%。还有 各种土壤生物。 土壤包括 液相:土壤水(土壤溶液):由地上水、地下水进入土壤中
22
一、 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2.各级土粒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砂粒: a.粒径>0.05mm,通透性能好,但毛管水上升 高度低。 b.单位体积的比表面积小,土粒间成对物质间的吸 持力弱,故土壤松散,易于耕耙,保水力差,易 干旱,胀缩性小,无可塑性等。 c.无吸附Ca、Mg、K、NH4+等离子的能力。
(二)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地、不断地供应和 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料、空气 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6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可分为: 自然肥力:单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土壤肥力。
随着生物量增加,各种营养元素、能量也逐渐聚集在 母质表层,从而逐渐使母质中积累和保存了植物生长 发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并具备肥力因素,从而 使母质发展为土壤。
15
成土过程
冰
坡
积
积
物
物
湖 积 物
海 积 物
洪 积 物
风 积 物
各种类型母质
各种泥土
各类土壤 16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
1. 农业土壤的含义
26
二、土壤矿物质
(二)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指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由原 生矿物进一步分化后再重新形成的矿物。
《土壤形成》PPT课件

如紫色土的紫色、石灰土的碳酸 盐、潮土的质地层次等都是母质 带来的。
17
1.2母质的特点
(1)母质是疏松的,具有一定通 透性
(2)母质有一定的细颗粒,能产 生毛管孔隙,从而具有一定的蓄 水性
(3)母质具有粘粒和胶粒,具有 一定的保肥供肥性能
(4)母质中含有可溶盐类,具有 一定的矿质养分。
18
1.3 土壤母质的类型
22
1.4.5 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进度和 方向
抗风化力强的母质发育程度慢, 富含碳酸盐的母质由于其丰富 的盐基不断地补充于土体中, 可使土壤长久地处在盐基淋溶 阶段,从而延缓土壤发育。
由玄武岩发育的红壤,其富铝化 程度、铁铝富积作用均比由花 岗岩发育的红壤强。
23
1.4.6 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 殖质
而土壤矿物质均来自母质。 1.4.2 是土壤矿质元素的最初来源。 腐殖质是出现于地球上有了生物之
后,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来源于 土壤矿质养分而不是腐殖质。
植物生长中的大部分矿质养分由土 壤提供,而土壤矿质养分均来源 于母质。
20
1.4.3 母质影响土壤的化学和矿物 组成
如紫色岩发育土壤钾较丰富,石 灰岩发育的土壤富含钙、镁,湖 积母质发育土壤的富含有机质。
将土体和母岩或母质加以对比, 可以说明成土过程的特征。值 增大,有脱铁铝,减小则有富 铝化或脱硅作用。
如果Kaf值增大,说明土壤矿物风 化有脱铝铁过程;反之说明有 脱硅富铝化过程。
13
பைடு நூலகம்
对 照 剖 面 上 下 层 的 Kaf 值 , 可 说 明剖面中矿物质的分解和淋溶 状况。
粘 粒 部 分 的 Kaf 值 , 可 用 来 推 论 粘土矿物类型,说明土壤保肥 能力。
17
1.2母质的特点
(1)母质是疏松的,具有一定通 透性
(2)母质有一定的细颗粒,能产 生毛管孔隙,从而具有一定的蓄 水性
(3)母质具有粘粒和胶粒,具有 一定的保肥供肥性能
(4)母质中含有可溶盐类,具有 一定的矿质养分。
18
1.3 土壤母质的类型
22
1.4.5 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进度和 方向
抗风化力强的母质发育程度慢, 富含碳酸盐的母质由于其丰富 的盐基不断地补充于土体中, 可使土壤长久地处在盐基淋溶 阶段,从而延缓土壤发育。
由玄武岩发育的红壤,其富铝化 程度、铁铝富积作用均比由花 岗岩发育的红壤强。
23
1.4.6 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 殖质
而土壤矿物质均来自母质。 1.4.2 是土壤矿质元素的最初来源。 腐殖质是出现于地球上有了生物之
后,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来源于 土壤矿质养分而不是腐殖质。
植物生长中的大部分矿质养分由土 壤提供,而土壤矿质养分均来源 于母质。
20
1.4.3 母质影响土壤的化学和矿物 组成
如紫色岩发育土壤钾较丰富,石 灰岩发育的土壤富含钙、镁,湖 积母质发育土壤的富含有机质。
将土体和母岩或母质加以对比, 可以说明成土过程的特征。值 增大,有脱铁铝,减小则有富 铝化或脱硅作用。
如果Kaf值增大,说明土壤矿物风 化有脱铝铁过程;反之说明有 脱硅富铝化过程。
13
பைடு நூலகம்
对 照 剖 面 上 下 层 的 Kaf 值 , 可 说 明剖面中矿物质的分解和淋溶 状况。
粘 粒 部 分 的 Kaf 值 , 可 用 来 推 论 粘土矿物类型,说明土壤保肥 能力。
《土壤形成和发育》课件

《土壤形成和发育》ppt课件
目录
•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概念 •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 土壤的物理性质 • 土壤的化学性质 • 土壤的生物性质 • 土壤的保护与改良
01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概念
Chapter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定义
土壤形成
是指土壤在气候、生物、母质、 地形、时间等外在因素影响下, 发生物质迁移和转化,并最终形 成土壤的过程。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如蚯蚓、蚂蚁、蜈蚣等,它们对土壤 的形成和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动物对土壤的改良
动物在土壤中活动,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同时也能帮 助分解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肥力。
动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动物的活动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和产量。
土壤中的植物
植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措施
合理利用土壤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 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保护土壤的措施
加强土地管理,控制污染源,提高公 众对土壤保护的认识等。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土壤的物理性质
Chapter
土壤的颗粒组成
土壤颗粒组成
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包括矿物质、有机质 和水分等。
土壤质地分类
根据土壤颗粒组成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不 同质地类型。
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肥力
土壤颗粒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通气性、保水能力和养分含量,从而 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这一阶段,土壤的理化性质逐渐稳 定,土壤结构、肥力等特征逐渐显现 。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因素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 起着关键作用,植物和微生物通 过生命活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 。
目录
•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概念 •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 土壤的物理性质 • 土壤的化学性质 • 土壤的生物性质 • 土壤的保护与改良
01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概念
Chapter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定义
土壤形成
是指土壤在气候、生物、母质、 地形、时间等外在因素影响下, 发生物质迁移和转化,并最终形 成土壤的过程。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如蚯蚓、蚂蚁、蜈蚣等,它们对土壤 的形成和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动物对土壤的改良
动物在土壤中活动,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同时也能帮 助分解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肥力。
动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动物的活动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和产量。
土壤中的植物
植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措施
合理利用土壤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 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保护土壤的措施
加强土地管理,控制污染源,提高公 众对土壤保护的认识等。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土壤的物理性质
Chapter
土壤的颗粒组成
土壤颗粒组成
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包括矿物质、有机质 和水分等。
土壤质地分类
根据土壤颗粒组成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不 同质地类型。
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肥力
土壤颗粒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通气性、保水能力和养分含量,从而 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这一阶段,土壤的理化性质逐渐稳 定,土壤结构、肥力等特征逐渐显现 。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因素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 起着关键作用,植物和微生物通 过生命活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积物
洪积物
坡积物
残积物
19
(二)地形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图7.4 地形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20
(三)地形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例如,随着河谷地形的演化,在不同地形部位上, 可构成水成土(河漫滩) → 半水成土(低级阶地) → 地带性土(高级阶地)的发生系列。
21
六、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一)土壤年龄
(4)停滞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地表经常积水,
沼泽化土壤即属此类型。
9
2、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表土有机质含量常随大气湿度的增加而增加 湿润地区的土壤风化度较高,而在干旱地区则较弱。 随着湿度增加,土壤颜色也由红转黄。
10
(二)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一般来说,每增加10℃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加。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 布依次为: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12
13
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一)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据科夫达估计,在陆地上植物每年形成的生物量 约为3.5×1010吨,相当于2.13×1017千卡的能量
24
(三)土壤形成的阶段性
Mohr和Van Baren曾把热带地区的土壤形成分为5个 阶段:
1.初期:为未风化的母质;
2.青少年期:风化已经开始,但许多母质物质仍保留 在土壤中;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 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 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 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 育程度。
22
23
(二)土壤形成速率和所需的时间
许多土壤中在100年内就可使土壤有机质达到准平衡; 在较有利的条件下,一个弱发育的B层可在数百年内 形成;在400~500年的成土时间内,就可看出粘粒由A 层向B层的迁移。
花岗岩风化壳在广东可厚达30~40米,浙江一般 在5~6米,而青海高原常不足1米。
德国土壤学家拉曼(Ramann)曾提出了“风化因 子”的概念:
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三)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
詹尼曾对美国大平原的土壤研究,发现全氮含量与土 壤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并可用下式表示:
N 0 .5 5 e 0 .0 8 T (1 e 0 .0 0 5 m )
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
保留在土壤中。
6
7
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一)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表 1 中国气候分表 区7.2 中 国 气 候 大 区 划
气 候 大 区
年 干 燥 度
湿 润
<1.0
半 湿 润
1.0~ 1.6
半 干 旱
1.6~ 3.5
干 旱
3.5~ 16.0
极 干 旱
>16.0
据 《 中 国 自 然 地 理 》 ( 1981)
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1
主要内容 (重点):
1.土壤形成因素及其作用(重点) 2.土壤形成过程 (重点) 3.土壤发育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五大成土因素在成土过程的重要作用; 了解土壤最常见的成土过程及其特点,分析不 同土壤的发育程度。
教学方式与手段: 幻灯,动画演示;案例分析;野外考察资料
课时安排与进度: 课时数:2课时
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 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 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土壤发生学说(soil genesis theory)
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 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的。
4
***五大成土因素: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 (Dokuchaev,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 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11
上式中N表示土壤全氮,T为年均温度,m为湿度因素。
(四)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由于气候带、植被和土壤之间存在明显的关 系,许多土壤学家非常重视气候在土壤形成中 的作用,并提出了土壤地带性的概念 。
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 土、黑钙土和黑土。
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概括为:
(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 利用;
(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 (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 养分的有效度(如铁细菌能促进土壤中铁溶解18 移动)。
五、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一)地形与母质的关系
2
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教学目标
•了解土壤的发生学学说 •了解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子
及其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了解主要的成土过程及其对土壤
性质的影响
3
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一、土壤形成因素(soil forming factor)
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
(二)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非洲象牙海岸的白蚁可筑起直径15米,高2~6米 的坚固竖立土墩 !
肥沃土壤中蚯蚓的粪便可达30吨/公顷!
14
图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关系
(据Bridges: World Soils)
15
16
17
(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微生物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已存 在达数十亿年,它是最古老的造土者。
自 然 景 观 森 林
森 林 草 原 草 原
半 荒 漠 荒 漠
8
湿度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 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型:
(1)淋溶型水分状况 (2)非淋溶型水分状况 (3)上升水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蒸发、蒸腾总
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如果地下水 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渍化;如果地下水达不到地表, 而只能达到剖面中部,则称为“半上升水型”水分状况。
气候-climate
母质-parent materi
时间-time
5
二.母质在土壤形成 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
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 向。
其次,母质对土壤理 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
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
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